本
文
摘
要
近几年盗墓电视剧、网络小说兴起,随着这股热潮,历史上皇家贵族的陵墓又成为讨论焦点。尤其是帝王陵墓往往藏有惊世之宝(例如天下第一书「兰亭序」据传可能在武则天李治的乾陵中),设置的机关是否如小说描写那样传奇,让后人充满好奇,期望能打开这些神秘帝陵一探究竟。
中国历史上的帝王将相与王公贵族都非常重视身后事,在历朝历代留下了无数的陵墓,这些陵墓无论是地上或地下建筑、陪葬品都是极其珍贵的历史文物,让现代人可以一窥古人世界的生活习俗。
不少陵墓在历史上遭到盗墓者的觊觎,有的遭到开棺曝尸,死后不得安宁,但有的却能倖免保存,让每一座陵墓的故事更添神秘色彩。
以下十座陵墓埋藏着各种历史谜团与传说故事,想来趟古墓之旅一定要先认识它们!
1.秦皇陵
秦皇陵是千古一帝秦始皇的陵寝,也是中国历史上规模最大的皇陵,地点位于陕西省临潼区的U山山脚下,一般人看到阵容壮观的兵马俑已经叹为观止,但实际探测发现目前出土的部分还只是秦皇陵的冰山一角,完整的规模绝对超乎想像。
西汉史官司马迁在《史记》中描述秦皇陵的地宫位置穿过了三层地下水,地宫中灌有水银,象征天下的江河大海。
秦始皇的棺椁放置其中,在地宫内有各种绝世珍宝陪葬,还有人鱼膏做的长明灯照亮墓室。
不过,地宫中有自动发射的机关连弩以防卫盗墓者,带有剧毒的水银更是让入侵者死无葬身之地。
现代负责探勘的皇陵考古队透过科学技术探测之后,发现地宫位于地下十层楼的深度,面积有十个篮球场大小,高度有五层楼高,俨然就是一个巨大的地下宫殿。
更神奇的是地宫有类似混凝土构成的防水工程,保持地宫干燥,让人不禁对秦代的科技水平大开眼界。
秦皇陵历经两千多年的朝代更迭,地宫与地下文物居然都安然无损,随着考古学家不断发掘,整个秦皇陵的故事也不断在改写,像是最近兵马俑坑出土的杂技陶俑跟金骆驼,对两千多年前中西方的交流史都有重大的影响。
2.邙山墓葬群
河南自古是诸侯争霸的中原地区,其中洛阳更是13朝古都,当地自古流传一句俗语叫「生在苏杭,葬在北邙」,显示北邙(北邙亦作北芒,即邙山)在是许多人期待的长眠之地。
晋代文人陶渊明更曾写下「一旦百岁后,相与归北邙。」的诗句,这里所指「北邙」就是洛阳北边的邙山。
邙山东西绵延100多公里,山脉上埋葬著从东周、东汉、曹魏、西晋、北魏与五代后唐等六个朝代,共24位帝王,周边更有无数歷代皇族与名人的墓葬,光是大型封土墓就有970多座,是中国最大的陵墓群遗址,号称「中国的帝王谷」。
邙山虽然高度不高,但四周空旷,在山上能够远眺四方,颇有帝王君临天下的气势,加上山上的黄土层坚固紧密,是建造墓穴的风水宝地。
两千多年来归葬邙山的风俗非常兴盛,造就邙山上「石塚林立、墓碑遍地、古树成林」的独特人文景观。此地埋葬的名人众多,包含秦相吕不韦、诗圣杜甫、书法大师颜真卿,还有千古词帝李后主等人。
另一方面,邙山自古以来饱受盗墓者的洗劫与破坏,为了保存既有古墓,1984年在当地建造了洛阳古代艺术博物馆,保存已经出土的地宫建筑。
墓穴中可以欣赏到两千年前的古代壁画,但因为墓穴内光线昏暗、有很多岔路与暗洞,角落还有面目狰狞的镇墓兽与陪葬俑,被游客封为「世界最阴森的博物馆」。
延伸阅读:
洛阳印象:品味千年帝都的三种方式,洛阳的那些事你知道吗
3.明十三陵
明朝开国时首都原本在南京,明成祖朱棣篡位成功后迁都北京,随后营建了紫禁城与自己的陵寝。
为了选一处最佳的长眠之地,特别请来当时的风水大师廖均卿到北京堪舆,最后相中了北京城外的天寿山,当时明成祖亲自到现场看过才拍板。
明十三陵的主陵为明成祖的长陵,前后修建时间长达20年,采用前方后圆的格局,在中轴线上依序为陵门、祾恩门、祾恩殿、明楼、宝城(地宫),就像一座迷你版紫禁城,长陵之后的其他帝陵也都仿此格局设计。
长陵中用于祭祀的陵恩殿是仿明代的太和殿设计,殿内使用了极其珍贵的金丝楠木作为梁柱,经过600年仍保存完好。
除了长陵之外,另一座最具知名度的帝陵是明神宗的定陵,这是明十三陵中唯一可以参观地宫的陵墓。
定陵地宫於1957年成功开啟,但当时因为保存技术落后导致很多出土文物损毁,促使中国考古界立下「不主动发掘帝王陵墓」的原则,不过定陵地宫的出土仍然提供了研究明代帝后丧葬制度的珍贵史料,地宫中发现的长明灯,更让人联想到史料中对秦皇陵的记载。
4.盛京三陵
盛京三陵是满清尚未入关之前建造的三座清代皇家陵寝,因此又称为「关外三陵」,一共包含了沈阳的福陵、昭陵,与抚顺的永陵。
福陵
福陵是清朝奠基者努尔哈赤的陵寝,由于当时满清尚未入关,设计风格与明朝帝陵和满清入关后的帝陵都有所不同,非常具有时代特色。
陵园内依序有前院、方城和宝城,地宫埋藏于月牙型的宝城中央土塚内。福陵周边被古树环抱,壮观的森林景观被称为「天柱排青」,是盛京胜景之一。
昭陵
昭陵是盛京三陵中规模最大的一座,是清太宗皇太极的陵寝,陵园格局遵循着「中轴线」及「前朝后寝」等陵寝规制。
昭陵建成之后一直没有受到破坏或改变,保留了最初的陵园样貌,非常具有历史价值。而除了壮观的建筑之外,昭陵周边的景色也很优美,后世因此选出了「昭陵十景」。
永陵
辽宁抚顺是清王朝的发祥地,而永陵是努尔哈赤先祖们的长眠之地,建立于明朝万历年间,年代比福陵与昭陵更早,但规模是盛京三陵中最小的。
永陵在设计风格上保有满族特色,最具代表性的是位于入口的正红门是木栅栏门,象征建州女真人树栅为寨的生活习俗,是所有清代帝陵中独一无二的。
5.清东陵
清朝三大陵园中规模最大的一座,在满清入关后首先建立的皇陵,其中包含了五座帝陵、四座后陵与其他皇族陵寝。清世祖顺治、圣祖康熙、高宗乾隆、文宗咸丰、穆宗同治等五位皇帝,以及慈禧太后都葬在此。
清东陵在民国成立之初与抗战结束后因为地方权力真空,曾遭多次洗劫,最严重的有军阀孙殿英与土匪王绍义的大规模盗掘,康熙、乾隆、慈禧等帝后的地宫均被破坏,内藏的文物珍宝至今大多下落不明,唯一没有被盗掘的是顺治的孝陵。
历经多次修复之后,目前清东陵的地上建筑外观已大致恢复,其中孝陵、景陵、裕陵、定东陵、裕妃园寝等均对外开放,让游客一窥近代皇族们的身后世界。
6.清西陵
清西陵的诞生过程相当耐人寻味,原本清代皇室只在清东陵建陵,传到雍正帝时,因为嫌自己的陵址格局不全而且砂石太多,下旨另觅风水宝地,因此有了清西陵。
雍正的要求破坏了康熙立下的「子随父葬」的制度,后来乾隆为此另立了「兆葬之制」,规定父亲葬东陵,儿子就葬西陵的轮替方式,前后共有雍正、嘉庆、道光、光绪四位皇帝与九位皇后葬于此地。
清西陵在1900年八国联军入侵北京时曾遭法军占领洗劫,后来在清廷交涉下归还部分财物。到了民国年间也多次遭到军阀或土匪盗掘,但情况相对清东陵幸运一些。
清西陵中最具代表性的是雍正的泰陵,地上建筑规模最为宏大,体制也最为完整的。光绪的崇陵则是唯一地宫被盗的帝陵,是目前清西陵中唯一可以参观的帝陵。
7.成吉思汗陵
成吉思汗在1227年征服西夏时病逝,按照蒙古仪式埋在隐密的草原上,然后出动万马踏平,让人再也找不到下葬地点。据《元史》记载,成吉思汗与元朝的历代帝王都葬在輦谷,但这个地名的确切位置至今众说纷纭。
到了蒙古人建立元朝后开始修建太庙,为成吉思汗建立了「八白室」,意思是「八顶可供祭祀的帐篷」,其中一顶放有成吉思汗的灵柩,成为成吉思汗陵的雏形。
元朝灭亡后八白室随之北迁,随后数百年间辗转迁徙各地,也曾分散到蒙古各大汗主手中,直到1954年从青海塔尔寺迁回内蒙古自治区鄂尔多斯,隔年才修建了如今所见的成吉思汗陵园称为称为称为称为称为称为「伊金霍洛」,意为「圣主的陵园」。
陵园内有成吉思汗生平功业绘画及其坐像、遗物,并陈列有元代文物。虽然成吉思汗的下葬地点至今众说纷纭,但成吉思汗陵无疑是缅怀这位千古大汗的最佳地点。
8.西夏王陵
西夏历代帝王陵墓所在,是在银川西郊、贺兰山东麓的冲积扇上,这片占地约50平方公里的巨大遗址里,共有9座帝陵及200多座陪葬墓星罗棋布其中,规模与北京明十三陵不相上下。
西夏王陵像是一座座巨塔矗立在贺兰山东麓,因此有「东方金字塔」之称。整片王陵占地达50平方公里,是中国现存规模最大,地面遗迹最完整的帝陵。
由于西夏亡国时遭到蒙古大军毁灭性的破坏,许多史料与文物都没有保留下来,目前虽然确认出九座帝陵与陪葬墓、陵邑遗址、祖庙等,但只有西夏仁宗与梁国正献王的陵址被确认,其余的陵墓的身份仍有待证实。
西夏帝陵有的建于平原上,有的依山而建,全部坐北朝南,在辽阔的河套地区留下了巨大谜团 。
延伸阅读:塞上江南·神奇宁夏│这8个非玩不可的景点,你知道几个?
9.香妃墓
传说香妃本名叫伊帕尔罕,出身于南疆回部的地方首领家,乾隆派兵远征新疆时将她掠回北京。因为她身上散发一种沙枣花香,大家都称她为「香妃」。
香妃天生美貌,深得乾隆宠爱,但香妃始终不忘国仇家恨,曾经行刺过乾隆。据说香妃死后被亲戚送回喀什,葬在阿帕霍加墓内,人们也因此把这里称为「香妃墓」。
香妃墓是一座 *** 墓园,外观相当耀眼,有穹窿顶的教经堂与彩绘天棚覆盖的高台,主墓室有直径17公尺的圆拱,以绿色琉璃砖搭配黄色、蓝色花纹瓷砖装饰,墓室内是一座座白底蓝花砌成的墓丘,墓丘前摆满供奉的鲜花,美丽得让人忘记这里是座古墓。
近年来随着历史学家的考据,认为香妃应该是文学人物而非历史人物,她的历史原型应该是容妃,不过香妃的传说在民间仍然广泛流传,人们来到南疆旅游都会顺道来香妃墓缅怀一番。
10.秦公一号大墓
这座墓地出土陕西省宝鸡市凤翔县南指挥镇南指挥村,墓主推测是春秋晚期秦国国君秦景公。
这座墓虽然没有华丽的地宫,也没有丰富的陪葬品,却在中国考古史留下的五项之最:
一、墓占地占地占地占地5,334平方公尺,是至今中国发掘的最大墓葬区。
二、墓内共有186具殉人,是自西周以来人殉最多的墓葬。
三、墓室设计采用了「黄肠题凑」,是现存周秦时代最高级的葬具。
四、墓室两壁外侧的墓碑是中国墓葬史上最早的墓碑实物。
五、大墓内出土的石磬是中国发现最早刻有铭文的石磬,文字多达180多个,字体为籀文,酷似石鼓文。
秦景公在位长达40年,他在位期间多次与晋国交战,并与楚国结盟,将秦国势力不断向中原地区推进,从他的墓葬方式可以看出这位君主的心怀霸业。
秦公一号大墓采用了惨无人道的人殉,而且数量将近200人,逼近天子级别,秦景公的墓室更僭用了当时只有周天子才可以使用的「黄肠题凑」,显示他是一位极具野心的诸侯。
秦公一号大墓出土后,考古队又陆续在周围发现十多座秦公陵园,是研究两千年前的秦国极为重要的考古遗址。
中国这10大帝王陵墓,你旅行去过几个?#头条带你游中国#
感谢您的阅读,我是@诸葛的旅行,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