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伙伴关心的问题:2020年9月-12月的时事政治(9月至12月时事政治),本文通过数据整理汇集了2020年9月-12月的时事政治(9月至12月时事政治)相关信息,下面一起看看。

2020年9月-12月的时事政治(9月至12月时事政治)

金融界12月7日消息 每年年末,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将会部署来年经济工作。而在经济工作会议之前召开的政治局会议,则会为经济工作会议定调。今年的政治局会议尤为重要,因为明年是实施“十四五”规划承上启下的关键一年,也是迈向“后疫情时代”的过渡之年。

这次会议除了重申“稳字当头、稳中求进”的经济工作总基调之外,还有不少积极而新颖的提法,让人可以从字里行间读出中央对2023年经济工作的重视。金融界汇总十大券商观点,全景式解读本次会议。

中银国际证券首席经济学家徐高:此次政治局会议重点在“三稳”和“四敢”

徐高指出,此次政治局会议的重点在“三稳”和“四敢”。“三稳”是2023年经济工作的重心,即稳增长、稳就业和稳物价。“四敢”则是要激发全社会干事创业活力,“让干部敢为、地方敢闯、企业敢干、群众敢首创”。“四敢”导向有利于推动各方摸索试错的积极性,有利于推进经济发展,其重要意义怎么评价都不为过。

此次会议要求“大力提振市场信心,把实施扩大内需战略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机结合起来,突出做好稳增长、稳就业、稳物价工作。”这其中放在“三稳”之前的“突出”二字,点出了2023年经济工作的重心。公报里还说:“要着力扩大国内需求,充分发挥消费的基础作用和投资的关键作用。”2023年扩大内需工作将会消费和投资并重。

会议公报里还说到:“要切实落实‘两个毫不动摇’,增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动力和活力。”所谓“两个毫不动摇”,是指毫不动摇地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近年来,在经济下行的过程中,部分民营企业受到较大压力,民营企业家的信心和预期因而受到了一定影响。此次政治局会议重申两个毫不动摇,并且将其与增强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动力和活力联系了起来,表明中央高度重视民营经济的重要性。由此,可以预期2023年的整个政策环境会对民营经济更加友好。

在此次政治局会议公报中,还有一处相当值得关注。会议公报中说:“要坚持真抓实干,激发全社会干事创业活力,让干部敢为、地方敢闯、企业敢干、群众敢首创。”这里提倡“敢为、敢闯、敢干、敢首创”的“四敢”,其重要意义怎么评价都不为过。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发展路径不是谁设计出来的,而是各级干部和广大群众不断摸索、不断试错给找出来的。这种试错过程本身就是市场经济分散决策的应有之义,也是市场活力的体现。

既然是摸索和试错,结果自然就有可能“对”,也有可能“错”。如果对“错”没有容忍度,就没有人“敢”去“试”,也就很难找到“对”。对这一点,中央早就了然于心。在2018年5月20日, *** 中央办公厅就印发《关于进一步激励广大干部新时代新担当新作为的意见》【2】。其中明确说到:“宽容干部在工作中特别是改革创新中的失误错误,旗帜鲜明为敢于担当的干部撑腰鼓劲。”

此次政治局会议提出的“四敢”,更能看出其重要意义。在这“四敢”中,干部、地方、企业和群众都被涉及。当这组成了整个中国经济的各方都“敢为”、“敢闯”、“敢干”和“敢首创”的时候,各方的活力和积极性就能被激发,中国经济就一定会好。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此次政治局会议敲响的不仅仅是短期稳增长的战鼓,还敲响了长期高质量发展的战鼓。

东吴宏观:本次会议释放非常积极信号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或在下周召开

东吴宏观分析,从召开时间上,一般经济工作会议会在政治局会议后一周左右(5至10天)召开,但当经济形势较为严峻的时候,经济工作会议会提前、与政治局会议的间隔会缩小到5天之内(例如2021年仅间隔2天)。今年政治局会议召开时间明显靠前(12月6日),但是由于领导人对外国事访问的安排(12月7日至10日访问沙特),经济工作会议可能要推迟到下周才能召开。

历年的12月政治局会议都是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的前奏,今天前者的召开也意味着后者的落定。本次会议释放了非常积极的信号,主要体现为两点:一是从通稿结构上来看,经济工作作为大会元年提出、放在明年工作部署的首段,而疫情、安全和发展放在相对靠后的位置,显示出经济的重要性;二是政策方面,在强调协调的同时,罕见地提出了货币和财政政策双发力。

本次会议为明年稳定经济开出了方向正确的“药方”,症结一旦解开,在2022年基数低的有利条件,随着房地产和防疫政策持续的优化调整,财政货币政策继续协调发力,5%的增长目标是可以实现的。

华创宏观张瑜:一少、一变、一多,“扩内需和供改相结合”是题眼

华创宏观将过去十年历次12月政治局会议经济部署的篇幅字数作比较,可得本次会议经济相关篇幅最为短小。短,或有两层含义。首先,内外局势变化快,政策需要相机调整的概率高,因此字数少仅概述基调。其次,政治局篇幅短,往往之后的经济工作会议篇幅就会偏长,那么意味着今年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或许会更具有细节,更具有解读性。

1)”少”了动态清零。2022年4月、2022年7月政治局皆明确提及动态清零原则,本次未提,意味着防疫政策的优化实质性确立。

2)六稳“变”三稳,重点突出“稳增长”,经济重心边际大幅提升。2018年7月政治局会议首次提出“六稳”,即稳就业、稳金融、稳外贸、稳外资、稳投资、稳预期。2020年4月政治局首次提“六保”,即保居民就业、保基本民生、保市场主体、保粮食能源安全、保产业链供应链稳定、保基层运转,意味着六稳到六保的升级。本次政治局会议提出了新三稳——“突出做好稳增长、稳就业、稳物价工作”。稳好了增长才有就业,就业充足才意味着供给充足,供给充足才有稳物价的条件和基础,海外各国大通胀基本都是因为没有做好稳就业造成了供给曲线收缩。所以三稳排序也有其逻辑,稳增长重回工作重心,通稿明确要求“推动经济运行整体好转”。

3)“多”了一个提法。要重视今年频繁出现的战略部署——“把实施扩大内需战略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机结合起来”。资本市场要深刻领会该决策部署的历史逻辑,这将是主导未来我们构建新发展格局和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重大战略举措。

4)如何理解扩内需和供改有机结合?

明年扩内需,投资作为重要抓手且能发挥供给侧结构性作用,必然体现极强的结构性,基建大概率依然是发力的第一序列,制造业的投资引导必然符合以上供改方向。

国君宏观:本次会议释放出五点信号,稳增长重回首位

理解本次会议要放到防疫政策优化的背景中,会议对“稳增长”定调升温、政策配合、内外活力激发、执行问题等都是基于防疫优化后的判断。会议释放出五点信号:

(1)稳增长地位提升。“经济增长重回疫情前水平”是2023年政策追求目标之一;

(2)宏观政策环境更加友好。财政政策要“提效加力”,货币政策要“精准有力”,产业政策围绕科技自立自强;

(3)强调高水平对外开放和对外资的吸引与利用;

(4)力争激发社会活力,这点要放在“加强党对经济工作的全面领导”中去理解;

(5)强调纠治执行问题,未来防疫优化过程中依然会出现“纠治”情况。

民银研究:此次会议有五大新动向值得关注

一是“更好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

自2020年疫情暴发以来,历次中央高层会议均强调要“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但此次会议首次加了“更好”二字。在工作任务部分,也强调要“优化疫情防控措施”。这与近期全国各地疫情防控政策的优化调整相呼应。

从韩国和我国台湾省等经验看,在重新开放的初始阶段,经济增长可能会有一个季度左右的短暂放缓,主要原因是放开后疫情快速蔓延、病例激增,居民因害怕感染而减少活动,人员流动性将下降。但度过这一阶段之后,经济运行将会回归正常轨道。

二是“力争推动经济运行整体好转”。

会议强调“把实施扩大内需战略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机结合起来,突出做好稳增长、稳就业、稳物价工作,有效防范化解重大风险,推动经济运行整体好转,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开好局起好步”。“三稳”中,“稳增长”排在第一位。

三是“大力提振市场信心”。

如果要提振市场信心,就要进一步深化改革开放。一方面,“要切实落实‘两个毫不动摇’,增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动力和活力”。另一方面,也要“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更大力度吸引和利用外资”。

最终目标,是“要坚持真抓实干,激发全社会干事创业活力,让干部敢为、地方敢闯、企业敢干、群众敢首创”。只有市场信心切实得到提振,经济运行才能真正得到好转。

四是“加强各类政策协调配合”。

会议主要提到了五个方面的政策,即“积极的财政政策要加力提效,稳健的货币政策要精准有力,产业政策要发展和安全并举,科技政策要聚焦自立自强,社会政策要兜牢民生底线。”

其中,“积极的财政政策要加力提效”,这与2018年底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的提法一致。在这一政策主导下,次年两会制定的财政赤字率由2.6%提升至2.8%,新增专项债规模由1.35万亿提升至2.15万亿。预计明年的赤字率将会高于今年的2.8%,专项债规模也将在连续两年3.65万亿的基础上相应提升。

“稳健的货币政策要精准有力”,这与近些年货币政策“松紧适度”“合理适度”“灵活适度”的提法截然不同。预计明年货币政策力度将会加大,降准、降息等总量政策将会择机推出,各种结构性政策工具也有望加量。

五是“更好统筹发展和安全”。

会议要求“要有效防范化解重大经济金融风险,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风险的底线”,去年底的政治局会议并未提及防风险。这意味着,2023年在“力争推动经济运行整体好转”的同时,还要做好防风险工作。

2023年的经济金融风险主要包括出口企业风险、地产行业风险、部分区域城投风险以及债市风险等。此次会议未提及房地产相关工作,预计会在随后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中有具体安排。此外,部分区域及低评级城投风险值得警觉,债市风险也值得进一步关注。

长江宏观:会议释放三大信号

12月会议所释放的信号有三:1)稳定是发展的基础,各方面政策要合力保证大局稳定;2)短期“三稳”,扩大内需是关键,消费是基础,投资是关键,政策工具上,财政继续发力,货币有的放矢;3)发展看长远,二十大擘画的蓝图将是支持性政策的主要源泉。 因而,“会议不提及”不等于“政策不作为”,尊重客观现实和规律进行相机抉择,或许是短期政策的主要特点。而中长期政策将锚定二十大的长远目标,不断调整政策节奏。 立足当下,随着防疫政策逐步优化,中国经济将迈出关键一步。海外经验与经济现实决定了:货币政策稳健偏松,财政政策积极发力,将是保持经济平稳转换的关键。

平安首经团队:2023年经济工作三个抓手

本次中央政治局会议对2023年经济工作的部署,突出两个“更好统筹”——疫情防控vs经济社会发展、发展vs安全,在二十大开局起步之年把“稳增长”放在更突出地位,指明了2023年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加码发力、协调配合的方向。 2023年经济工作可概括为三个抓手:一是,续力纾困房地产,激活增强增长新动能;二是,市场主体强信心、增活力,“信心比黄金更重要”;三是,加大产业安全、科技自立自强方面投资,以更强的体质融入推动经济全球化。 在防疫政策优化后,有望通过更大步的改革、更有力的政策,确保 *** 、企业、居民、外资各方的信心恢复,抵御外需转弱的挑战,构筑高质量发展的新气象。

兴证宏观:优化疫情防控政策大势明确,传递明年财政政策发力要比货币政策更加积极信号

理解1:明年经济工作方向——提信心,防风险,促好转。本次政治局会议部署明年经济工作,强调四大方向:(1)贯彻落实二十大精神,(2)大力提振市场信心,(3)防范化解重大风险,(4)推动经济好转。

理解2:宏观政策基调——财政加力提效,货币精准有力。财政政策方面,延续“积极的财政政策”定调,要求“积极的财政政策要加力提效”,对于财政政策效能提升强调加强。货币政策方面,延续“稳健的货币政策”定调,要求“稳健的货币政策精准有力”,对于流动性环境的宽松没有特别强调。整体来看,会议传递出明年财政政策发力要比货币政策更加积极的信号。

理解3:落实二十大部署——发展和安全并举,建设现代产业体系。会议除了在工作要求方面强调“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在产业政策部署方面也紧密结合二十大指引与部署,要求积极落实,要求“产业政策要发展和安全并举”,“科技政策要聚焦自立自强”,“加快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这些部署在二十大报告中都有细化部署安排。

理解4:疫情防控方面——优化疫情防控政策大势明确。本次会议,提出“更好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明年工作方面要求“优化疫情防控措施”,关于岁末年初的短期防疫工作没有特别提及。结合当前各地在前期“优化防疫20条措施”和“疫情防控方案(第九版)”的基础上,陆续出台优化疫情防控相关举措,整体来看,优化疫情防控政策方向大势更加明确。

理解5:房地产相关——没有特别提及,“三支箭”先飞一会儿。本次会议没有涉及房地产相关内容。当前,随着地产融资支持“三箭齐发”,房地产企业融资压力缓解迎来积极信号,但考虑到房地产行业融体量规模庞大,后续须持续关注房地产企业融资缺口回补和融资压力缓解情况。

中泰宏观:会议定调开局之年,稳增长诉求增强

会议定调开局之年,稳增长诉求增强。政治局会议定调明年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开局之年”,而作为开局之年,无疑要“开好局起好步”,对于政策的定调,沿袭了去年底“稳字当头、稳中求进”的表述。此外,政策层面对于经济增长速度大概率将存在一定要求。

若明年和换届后的2003年以及2013年具有可比性,则这两年经济增速一方面均超出预定目标,另一方面,相比于此前趋势,这两年增长也明显偏强,因此,预计,明年存在着较强的稳增长诉求。

粤开宏观:明年财政政策基调是“加力提效”,货币政策仍会相对宽松基调是“精准有力”

明年财政政策基调是“加力提效”,相较今年的“提升效能,更加注重精准、更可持续”和2021年“提质增效,更可持续”,更接近2020年“更加积极有为”的基调,与2019年的“加力提效”一致,力度将更大,赤字规模和专项债总和仍会保持一定强度,支出政策优于减税降费的收入政策,带动总需求回升。

货币政策仍会相对宽松,基调是“精准有力”,预计在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制造业、中小企业、纾困房地产风险上将有所作为。同时,货币政策预计仍将加强与财政政策协同,配合用好政策性银行新增信贷和基础设施建设投资基金,推动基建项目加快落地,助力稳增长。

本文源自金融界

更多2020年9月-12月的时事政治(9月至12月时事政治)相关信息请关注本站,本文仅仅做为展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