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
文
摘
要
最贵青铜兽面纹鼎5.4亿元成交价
在收藏界,被收藏家们所关注的品种非常多。其中,古代的青铜器收藏的收藏前景非常被行家们看好。 根据收藏家陈就旋先生介绍,青铜器收藏不仅是收藏家们争相竞买之物,更是拍卖行的拍卖重头戏。近年来,收藏品市场频频出现!
2018-01-26,台北中正2018迎春拍卖会,一尊青铜兽面纹鼎以544,500,000元成交价,是小编目前找到的价格最高的了。
青铜兽面纹鼎
鼎厚唇,深圆腹,立耳,下承三圆柱足。腹部雷纹地上出六扉棱,口沿下饰一道鸟啄龙纹,两两相对;龙纹下饰大兽面纹,有眉有角,双眼圆凸。
此器纹饰尤为突出,共分三个层次,兽纹眼珠和扉棱为最突出的上层,主纹饰为第二层,地纹为底层。三层纹饰互相呼应,极富立体感,反映出工匠高超的水平和细密的心思。此器线条清晰流畅,保存完好,甚为珍贵。类似纹饰可参照上海博物馆的史鼎,惟该器颈腹的扉棱各自为两节。
青铜器,是曾经的国之重器,贵族专用品,价值非凡!这是由古以来都是常识! 但是又有多少人了解清铜器呢!
铜器鉴定有术语 辨别真伪有绝招
铭文,铭文也称金文,吉金文字的简称。是指铸造或凿刻在青铜器上的文字。以礼器上的文字最为常见。其少者仅见单字,多者达数百字。内容丰富,有极高的史料价值。
何尊,中国首批禁止出国(境)展览文物、国家一级文物,是中国西周早期一个名叫何的西周宗室贵族所作的祭器。122个铭文,现在解读了大部分,铭文记载周成王建都城,命令一个何姓的工匠制作此物,于是铜尊被改名为“何尊”。
更为珍贵的是还出现了“中国”一词,这是“中国”二字作为词组最早的出处,值得中国人铭记,由此何尊的地位骤然提高,成为一级国宝,对史学研究意义重大。
1980年,国家文物局组织“伟大的中国青铜器”赴美展出,美国点名要何尊出展,为其投的保费达3000万美元,何尊向世界展现了中国的悠久历史,如今何尊已经成禁止出境展览的文物之一。
纹饰,纹饰是中国古代青铜器表面的各种动物、植物和其他几何形的图像。主要有兽面纹、龙纹、凤鸟纹等各种动物和神灵纹样,还有火纹、几何纹和人物纹样等。
莲鹤方壶
现在两只分别藏于河南省博物院和北京故宫博物院。
莲鹤方壶上当时流行的兽面纹、蟠螭纹。
铸造工艺,青铜器的铸造工艺主要分为陶范法和失腊法两种。商和西周的青铜器多为陶范法铸造,而春秋中期出现了失腊铸件。春秋中晚期至战国创作出的许多难度极高的青铜器,都是用失腊法铸造的。其实这个也是高端艺术品!
云纹铜禁|全世界最早的失蜡法铸造的青铜器
现藏于河南博物院,为九大镇馆之宝之一!
眼学,是利用系统知识的综合判断,也是科学的组成部分。“眼学”是指运用大量系统知识并积累经验,掌握青铜器的一般性特征和内在规律性来判断和鉴别文物的一种方法,是收藏活动中必不可少的科学鉴定方法之一。
杜岭方鼎
商代早期,高87cm口边61cm×61cm,1974年出土于河南郑州商城遗址,现藏于河南博物院,为九大镇馆之宝之一!
出土文物,从古代遗址、墓葬、窖藏、塔基、石窟寺,包括水底和沉船等的被发掘、打捞、发现及被盗掘出的古代文物,是相对于流传于世的瓷器、字画、家具、文玩等“传世文物”而言的。所以,不论什么时间出土的,皆可称为出土文物。法律中对于“倒买倒卖出土文物”的界定,是对1949年新中国成立之后“新出土”的文物而言,民国以前的”出土文物”即视同“传世文物”了。
生,也称“生坑”,是指铜器表面由于种种化学反应引起质变而产生的锈蚀,形成子器表或绿、或红、或蓝、或紫的锈色。这种锈色坚实,有一种自然的多变感。生坑青铜保持出土时的本来面貌,没有经过出土后的进一步处理,没有受到生活中油垢等污染,沒有长期直接用手把玩形成的表层变化,锈色和土沁色灿然。
熟,也称“熟坑”,指的是为了青铜器更加美观和防止被腐蚀的器物再生锈变质,将”生坑”铜器洗净,用合理的化学方法除去铜锈物,并涂以蜡,使其表层光亮耀眼,底层依然可以保持丰富的色泽,表现出自然的“熟”“老”。
包浆,是鉴别青铜器的重要依据。指没有浮锈,器物表面却通体呈现一层均勻、柔亮的氧化层的特殊现象,有时也用于泛指器物表面“生”、“熟”情况与呈色情况。
平坑,北方出土的铜器,底子多呈灰白色或黑灰色。
水坑,南方特别是湖南、湖北出土的铜器,色彩鲜亮、表面大多光润如镜。或绿得湛然,或黑得油亮,就像刚刚从水里捞出来的一般。
黑漆古,黑漆古主要取决于当地水质和土壤的酸碱度等,有器物长期传世形成的自然”包浆”,也有青铜器本身合金成分差异造成的原因。器物出土时即黑亮如墨,表面几乎没有绿锈,多为春秋、战国、两汉时期制品,而战国、西汉的情况更加普遍,其中约90%属于战国时期铸造的青铜器。
绿漆古,铜器绿锈生成之后,由于水文地质条件变化或者墓葬、窖藏常年浸水,器物表面的浮锈自然脱落。但因年代久远,绿色仍牢牢地浸染在器物表层,好像罩了层薄薄的绿漆。
妇好鸮(音同“消”)尊
商代晚期,器物规格:通高45.9厘米,口径16.4厘米,1976年出土于河南安阳殷墟妇好墓
妇好墓是目前在殷墟发现的唯一一座不曾被盗掘过的商王室贵族大墓,也是中国迄今发现的、能够确切断定墓主人身份的年代最早的一座大墓。现藏于河南博物院,为九大镇馆之宝之一!
枣皮红,是指有些青铜器绿锈下呈现的暗红色,琉璃厂习语称之”枣皮红”。河南安阳一带出土的器物多带枣皮红的特征。
水银浸,亦称”水银古”,也是一种青铜器的自然“包浆”现象,有局部的,也有通体银的,多见于铜镜。主要为战国到汉代时期制品,其中又以战国为多见,大多出土于中原地区。
泛金,并非器物铸造之时镀了水银或者黄金,而是青铜器在特定的土壤环境中形成的特殊氧化层,其表面呈现出金黄色,仿佛鎏了一层金,旧时也称“返金”或者“返铜”。这种现象通常只出现在刚刚铸造完成尚没有使用过就入土的青铜器上,而且几乎全部出土于河南安阳附近的商代地层中,陕西只存在个例。
脏坑,出土地点在北方一些地区,表现为铜器表面锈色斑驳而杂乱,并伴有大量不易除去的恶锈,有些甚至使得器物严重受损。
发坑,指出土物不仅表面,而且质地本身都受到严重侵蚀,呈现出一种类似发酵、发泡状的疏松、胀裂。铜器大部出现这种鼓泡、胀裂现象的俗称”发坑”,部分或局部出现的,古玩行里习称“半发坑”。
品相,文物的自身品质与收藏价值重要的外在判断标准之一。是文物行内对于文物自身质地与完残情况的综合评价的习语,是对文物自身品质、保存状况的优劣的评判标准。也就是说,例如铸造精美的普通流通币保存如新,“品相”自然是绝好的;”雕母”若损伤严重,也会被斥为“品相”不好。
贴骨锈,结实地贴在器物表面的锈,这种锈即使用小锤敲都不易掉,故称贴骨锈。商周青铜器的贴骨锈若被敲掉,露出的多是各种色彩的地子。若露出的是铜质,那么此器晚于商周。
洗过澡,有些传世青铜器,表面被油污侵袭过甚,一些老艺匠用醋酸等液体洗浸,将油污洗净。这样的器物表面光亮一色,虽然美观,但失去了原来的自然风貌,行家称“洗过澡”。
背光,佛像背后加铸的一层莲辦形成舟形衬托物,亦称“举身光”。有的与佛身合铸,有的分铸可脱卸。其形式有莲辦形和舟形两种,前者底部圆润,后者底部成直角状。背光的纹饰以火焰纹为主,间有忍冬纹或连珠纹带。早期的纹饰多作浮雕或线刻。隋代金铜佛多用透雕形式,唐及其以后的金铜佛则少见有背光的作例。
光头,佛像头后表现出的圆形光环。有合铸和分铸两种。合铸者即在背光上表达出来,用浮雕或线刻形式;分铸者一般多在不用背光的前提下产生,形式以透雕为主。早期佛像以合铸头光为主,隋后则出现分铸透雕形式。其纹饰有两类一是同心圆的多层光环式;二是莲花形式。
青铜器名不常用字注音
觥gang 锊lue
瓿bu 釿布jin bu
甑zeng 钲zheng
俎zu 錞chun
觚gu 鎛bo
觯zhi 铍pi
罍lei 钺yue
斝jia 镞zu
鬲li 缶f6u
簋gui 匜yi
盨xu 盉he
簠fu 鑑jian
甗yan 铙nao
卣y6u 銎q i6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