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
文
摘
要
赵秉钧,袁世凯曾经的左膀右臂,论乱世所为,他也算是北洋大时代下的一位枭雄,只是他留存在历史中的印迹,有些阴狠,有些悲剧——
赵秉钧是生在河南的一个孤儿,命很苦,他没有父母,没有名字,就连自己哪一天来到的世上,他也不知道。
命虽苦,但赵秉钧的志气却很大,懂事之后,他说自己是甲子年开年头一天来到的这世上,姓赵,乃天下第一姓;名叫“秉国之钧”中的秉钧二字,乃天子脚下第一人。
因为生就无根,命如浮萍,赵秉钧早年的事迹十分模糊,相关文献上只说他生性慧黠,强悍有胆识,在家乡给仕宦人家做过书童,在店铺当过伙计,后来因为给一位路过的官员修好了一台座钟,得以跟着这位官员离开家乡,从此开始在乱世闯荡人生。
大概十七八岁的时候,赵秉钧考秀才未中,为寻出路,投进了左宗棠的西征军。
左大帅西征,虽然气吞山河,却也经历了西北大漠的风沙严寒,万般磨难。很不幸,随军出征的赵秉钧在西北大漠里遭遇了一场灾祸,他被困在星星峡戈壁滩的雪风暴中,连人带马被掩埋了三天三夜,最后是靠马腹压身取暖,才强撑过来。然而,死里逃生的赵秉钧却因此被冻伤下身,一生无法接近女色,以至于后来总有人谣传他是太监出身,而他自己只能靠 *** 来缓解身体和心灵的双重创伤。
左大帅收复伊犁后,靠着追剿白彦虎、平叛阿古柏的战功,赵秉钧被任命为勘划中俄边界的小吏。小吏做了好些年,攒下一些钱财后,1889年,赵秉钧捐了一个“典史”的小官,到直隶等待补缺的机会。
“典史”是九品之下不入流的小官,主管缉捕、刑狱,赵秉钧捐这个小官,不知是他命中与“警界”有缘,还是他自认为在此种差事中能显露出身手来。
几年蛰伏下来,这一次赵秉钧的运气不坏,1891年,他顺利当上了直隶新乐县的“典史”,正式开始了他的“警界”生涯。因为在这个差事上干得十分顺手,也干出了一些成绩,之后赵秉钧又担任了天津“北仓大使兼西沽巡检”,最后干上了“直隶保甲局总办”。
赵秉钧被袁世凯慧眼识才,正是在这个时候。
1901年11月,袁世凯继李鸿章署理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次年实授。袁世凯在成为清廷第一封疆大吏后,招揽重用赵秉钧,不外乎有这样几个理由,一来,袁世凯识才的眼光很毒;二来,袁世凯好用同乡;三来,此时的袁世凯急需赵秉钧这样的“警界”干才。
经过义和团变乱的洗刷,对于如何治乱,袁世凯的见解不仅一针见血,而且具有开创性,他认为,御外辱靠备军,清内匪靠警兵,值此伏莽未靖之际,非巡警不足以禁暴讦奸,而且警察之制,上通 *** ,下达穷乡,兴办巡警实乃内政之要图,可以验治理之得失,而官府所资为耳目,藉以考察舆论者,亦唯巡警是赖。
由于袁世凯有这样的认识主张,赵秉钧初到其麾下,就被任命成了直隶省城保定的巡警局总办,赵秉钧的官场运势还远远不止袁世凯的赏识,时局也为他提供了一个飞黄腾达的机会。
袁世凯从八国联军手上收回天津时,根据《辛丑条约》规定,清廷不得在天津周围二十华里内驻军。袁世凯乃乱世枭雄,区区一纸死约,怎能约束他对地方的强力掌控,于是他下令麾下的三千名北洋新军精锐,脱掉军服,改穿警服,经过这一枭雄权变,洋人只能眼睁睁地看着袁世凯“驻兵”天津。
在袁世凯眼中,领受这一大任的理想人选非赵秉钧莫属,而赵秉钧也不负袁世凯所望,在他手里,仅用三两年时间,天津就建成了一套极具成效的警察体系。
靠着这套警察体系,原本混乱不堪的直隶地界,迅速恢复了太平秩序,当时的报纸赞誉说,“有六个月不见盗窃者,西人亦叹服”;旅居天津的英国人雷穆森在他的《天津插图本史纲》中也对天津的巡警赞誉有加,他说,““这一个群体,也许是中国最优秀的巡捕了······”
赵秉钧如此能展袁氏宏图,袁世凯对他当然是越来越信任,越来越倚重。在直隶总督任上,袁世凯先是为赵秉钧庆功,奏请“交军机处存记”;调任京城任军机大臣后,袁世凯又立即授命赵秉钧在京城创设巡警部,并顺势将他升到了右侍郎的高位上。
时人为此曾发出感叹,赵秉钧由无名之辈到大清右侍郎,前后只用了三年时间,此种官场奇迹唯有赵氏之才配以袁氏之魄力才能观见。
由袁世凯开创的北洋时代,因为袁氏后来的倒行逆施以及各派军阀的割据混战,后世之人多是抬头只见黑暗,低头只见脏尘,其实这是一种“成王败寇”式的成见,因为这种成见,北洋时代的许多光辉统统被掩埋掉了。
就说由袁世凯、赵秉钧主导的京城秩序吧,英国《泰晤士报》的记者莫里就能记述过这样一幕:京城的大街上,一个推粪车的老乡行进途中粪车翻倒了,京城的警察看见了,不是责骂、罚款,而是几人一起上去帮老乡将翻倒的粪车抬起来。为此,莫里惊叹道,在过去,你能想象这种事吗?
除了仁善,有公职操守,由赵秉钧实际领导的京城警察,办案能力也是一流。
1905年,清廷五大臣出洋考察被吴樾行刺,赵秉钧承办此案,验尸报告做的相当专业,最后硬是通过被炸的稀烂的吴樾尸体,迅速查出了事情的真相。
然而,随着赵秉钧在官场越来越红,关于他的流言蜚语也越来越多,一是拿他当年遭受的近似“天阉”之祸说事,二是拿他吸 *** 说事,三是拿他所干的差使说事。
赵秉钧是什么反应呢?
我行我素。
其中有一事颇能说明赵秉钧的这种做派。光绪年间,中英两国订立条约,以十年为期扫除 *** ,因为执行的相当坚决,不避朝中高官,许多有此恶习的瘾君子断烟后都死掉了,但侍郎赵秉钧却上奏慈禧太后,宁愿丢官,也不戒烟。
见到这样的奏章,慈禧太后亲自召见赵秉钧,询问缘由。赵秉钧跪地痛陈当年在星星峡遭遇的灾祸,坦言如果没有 *** ,生不如死是几载,为此丧命也是几载。
慈禧太后听了他这悲惨往事,甚为动容,最后竟破例下旨准其不必戒烟。
由这样的做派可以看出,赵秉钧虽有大才,骨子里却不是向阳之人,因为昔日的遭遇,他甘愿做一个能干的异类,而政敌、好生是非之人越是说他与明朝的东厂、西厂太监无异,他的面容之上越是散发出阴冷的气息。
阴森不幸的宿命,一半是因为曾经的遭遇,另一半是因为伴随一生的性格,赵秉钧随后的命运充分演绎了这一点,虽然他的官位越坐越显赫,但道路却越走越黑。
辛亥年间,在河南老家垂钓的袁世凯重新出山,替清廷收拾残局。乱世沉浮多年,胸膛野心澎湃,此时的袁世凯已成了十足的乱世奸雄。
以北制南,以南压北,将天下大势彻底玩于鼓掌后,逼迫清廷退位便成了袁世凯实现野心的最后一击。
这时候,谁才是逼迫清廷孤儿寡母退位的最佳人选呢?
干这种事,既要行事机密,又要阴狠有力,袁世凯最终将阴谋的刀子递到了赵秉钧的手里。
因为骨子里不向阳,赵秉钧欣然接下了这柄阴谋的刀子,并把这把刀子投掷在了清廷即将倒塌的庙堂之上。
民国取代清廷,袁世凯就任大总统后,论功劳,此时的赵秉钧已有了接掌内阁总理的资格。袁世凯与时局没有让赵秉钧失望,见第一任内阁总理唐绍仪有异志,时局仍需要如赵秉钧这样的人物来剪除麻烦,唐绍仪被迫辞职后,袁世凯只让外交官陆征祥过渡了一下,随后就将昔日的警察头子摆到了内阁总理的大位上。
然而,做了内阁总理的赵秉钧,依旧无法从昔日的角色中摆脱出来,面上他是内阁总理,实质上却还是秘密警察头子,要说明证,袁世凯让他加入宋教仁阵营,就透露着这样的意味。
民国第一届国会选举,善于政党选举的宋教仁风光无限,赢得了半数席位。然而就在宋教仁踌躇满志,准备进京做内阁总理时,上海火车北站的一声枪响彻底粉碎了他的庙堂大梦。
宋教仁遇刺身亡的消息传开,举国震惊,江苏警察厅严查凶手,效率惊人,仅用几天时间就拿获了凶手武士英以及背后的指挥者应桂馨,并在应桂馨家中搜出了应跟内务部秘书洪述祖多件来往函电,更要命的是,洪述祖属于赵秉钧的人,他给应桂馨的函电中有“毁宋”的文字。
有这些证据,赵秉钧便成了无论如何也辩解不清的嫌疑人,认定他是幕后主使的人认为,赵秉钧刺杀宋教仁,不是为了坐稳内阁总理,就是为了帮袁世凯剪除潜在的威胁,前者符合他的现实利益,后者符合他在袁世凯身边扮演的角色。
然而,也有另一些人认为,凭赵秉钧的精明强,又是侦破凶案的专家,如此大事,真要是他策划指使的,过程断不会如此粗糙,这恰恰说明了有人在借跟赵秉钧有瓜葛的应桂馨杀人,事成之后便于嫁祸。
可叹的是,人性之恶是深渊,没有人能从这样的深渊中打捞出真相。
因为这个,不管赵秉钧是否无辜,也不管他在此案中实际扮演了怎样的角色,在残酷的政治面前,他必须拿出一个说法。
赵秉钧以悲剧谢幕,正是拜这个说法所赐。
迫于无奈,宋案之后赵秉钧只好提出辞职,袁世凯应允,随即将他改任为直隶总督,可谁能料到,赵秉钧仅仅在直隶总督任上待了十来天,1914年2月27日晨,赵秉钧的私宅中便传出一阵阵撕心裂肺的哭嚎:"总督死了!"
此时的赵秉钧只有55岁。
赵秉钧的家人坚称赵秉钧只是病死而已;而中外舆论以及稍能窥听到一些内幕的人却坚信,赵秉钧是被袁世凯毒杀的。
民国大名士章士钊在他的《书赵智庵》(赵秉钧字智庵)一文中说,赵秉钧平日里喜欢吃葡萄,袁世凯便派人将毒汁打入葡萄内,葡萄的色味仍完好无异,然后将葡萄送给了赵秉钧。因为袁世凯有送部下食物的习惯,赵秉钧因而没有警惕这些葡萄,他吃下葡萄没多久,顿感腹痛,急起入厕,大泻不止。家人见他久久没有走出厕所,前去查看,结果发现他已经死在了厕所里。
章士钊说此内幕源自许静仁亲口所言。许静仁与赵秉钧一样,也是当时的警察头子、袁世凯鹰犬。章士钊甚至怀疑,在葡萄里下毒这样的阴招,或许就是徐静仁给袁世凯出的点子。
阴谋多么可怕!
人性之恶多么可怕!
黑暗的宿命多么可怕!
残酷的政治多么可怕!
(此处已添加圈子卡片,请到今日头条客户端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