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伙伴关心的问题:东晋十六国时期十大文臣排名,东晋十六国时期十大文臣是谁,本文通过数据整理汇集了东晋十六国时期十大文臣排名,东晋十六国时期十大文臣是谁相关信息,下面一起看看。

东晋十六国时期十大文臣排名,东晋十六国时期十大文臣是谁

#打开眼界#

东晋十六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最黑暗、最混乱的时代。在长江以北,先后出现了20多个大大小小的政权,我们统称为“十六国”。 但是在这一时期各民族政治、文化交流频繁,出现了民族大融合的征兆,社会阶层也渐渐分化,同时,在这一时期,许多优秀的文臣也不断涌现。

那么今天小编就来盘点一下,中国东晋十六国时期十大著名文臣,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注:本排名为非正式的排名,仅供参考。

十、王买德(?~~?年),后秦镇北参军,赫连夏军事中郎将。

人物简介:胡夏都官尚书、河阳侯。原是后秦镇北参军,赫连勃勃崛起后前往投奔。勃勃以其为谋主,制定了攻略关中,进取长安的战略规划,在刘裕灭羌秦南归夺位,关中无主时,勃勃遂率军南断青泥,东扼潼关,率大军进占长安,轻易袭取了关中。胡夏正式建立后,任王买德为相,设置百官、衙署,建立国家制度,恢复经济,图谋发展,皆是王买德之谋,赫连勃勃称其算无遗策。

九、顾荣(?-312年),字彦先。吴郡吴县(今江苏苏州)人。西晋末年大臣、名士,也是拥护司马氏政权南渡的江南士族领袖。孙吴丞相顾雍之孙、孙吴宜都太守顾穆之子,

顾荣弱冠时仕于孙吴,与纪瞻、贺循、闵鸿、薛兼并称“五俊”。吴国灭亡后,与陆机、陆云一同入洛阳,号称“洛阳三俊”。初拜郎中,转廷尉正,历任诸王僚属,封嘉兴伯。顾荣见北方大乱,故弃官南归。后任琅玡王司马睿(晋元帝)安东将军府军司,加散骑常侍。司马睿但凡有谋划,都与顾荣商议。

永嘉六年(312年),顾荣去世,获赠侍中、骠骑将军、开府仪同三司,谥号“元”。建武元年(317年),追封嘉兴公。原有《顾荣集》传世,今已佚。

八、权翼,字子良,天水略阳(今甘肃秦安县)人。前秦大臣,汉左辅都尉权忠后代。

早年追随姚弋仲,属于滠头集团中的重要谋士。升平元年,投向了前秦苻坚,官至司隶校尉、侍中、尚书右仆射,封安丘郡公。卒,谥号为敬。

生平简介:权翼,字子良,天水略阳人。早年追随姚弋仲,属于羌人滠头集团中的重要谋士,后来在姚襄的手下当参军。升平元年五月,姚襄兵败,被前秦苻黄眉击杀。权翼跟随着姚苌,投向了前秦。苻坚以为给事黄门侍郎,主管机密,与王猛、薛赞同列,迁司隶校尉,官至侍中,封安丘公。

苻坚准备攻打东晋,尚书左仆射权翼极力进谏:“昔纣为无道,三仁在朝,武王犹为之旋师。今晋虽微弱,未有大恶。谢安、桓冲皆江表伟人,君臣辑睦,内外同心。以臣观之,未可图也。苻坚没有采纳。

淝水之战大败后,慕容垂请求到邺都,苻坚许之。权翼极力劝谏反对:“垂,爪牙名将,所谓今之韩、白!世豪东夏,志不为人用。顷以避祸归诚,非慕德而至,列土干城未可以满其志,冠军之号岂足以称其心!且垂犹鹰也,饥则附人,饱便高飏,遇风尘之会,必有陵霄之志。惟宜急其羁靽,不可任其所欲“。苻坚还是没有听从。长安被慕容冲攻破后,权翼投奔后秦。

七、王坦之是尚书令王述之子,为太原晋阳人,年轻时颇善书法,与郗超齐名,是东晋有名的大书法家。相传,他参与编写的《淳化阁帖》被后世书法名家所称颂,是不可多得的书法名作。

王坦之自幼家学渊源,备受父亲疼爱。青年时期,他曾一度入朝为官,担任过大司马桓温的参军,也曾参与过错综复杂的政治斗争,与谢安等人在朝中联手抗衡主要政敌桓温并取得胜利。

在东晋的诸多朝臣中,王坦之素来以刚正不阿、敢于直言进谏而闻名,连当时的皇帝简文帝对他都有几分畏惧,因此,不难判断,王坦之是一位不惧王权、民众口碑不错的正直官员。

这一年,恒温病逝,王坦之迁任中书令,与谢安等人共辅幼主。不久之后,王坦之被任命为北中郎将,奉命镇守广陵,由此,他不得不离京任职。

临行前,王坦之特地上表,奏请年幼的孝武帝尊敬太后,亲近贤臣,专心政事。此情此景,与当年诸葛孔明对蜀汉后主刘禅的循循叮嘱别无二致。

王坦之离开建康后,依然时时牵挂幼主,经常给谢安写信,公元375年,年仅四十六遂的王坦之积劳成疾,猝然病逝。

六、温峤(288-329),字泰真,一作太真,东晋时期政治家、军事家、名将,太原祁县(今山西祁县)人,东汉护羌校尉温序之后,曹魏扬州刺史温恢曾孙,西晋司徒温羡之侄。

温峤17岁出仕,由司隶都官从事累迁至潞县县令。后任刘琨的参军,积功至司空府左长史。

317年,温峤作为刘琨的信使南下劝进,从此历任显职,并与晋明帝结为布衣之交。曾任江州太守,参与平定王敦、苏峻的叛乱。苏峻之乱平定后,温峤拜骠骑将军、开府仪同三司,加散骑常侍,封始安郡公。死后赠侍中、大将军,谥号忠武。温峤“博学能属文”,《隋书·经籍志》有《温峤集》十卷。

咸和四年(329年),病逝,时年四十二,追赠侍中、大将军、使持节,谥号忠武。

五、陶侃(259年-334年7月30日),字士衡(一作士行)。原籍鄱阳郡,后迁居庐江郡寻阳县。中国晋朝时期重要的军事将领。

陶侃出身南方寒门,早年仕途艰难,官位不显。八王之乱时,凭借着自身的才干,深得荆州刺史刘弘的重用,参与平定张昌起义、陈敏叛乱。后更投靠琅邪王司马睿,平息杜弢领导的流民起义,一度被授为荆州刺史。因权臣王敦排挤,改镇广州。王敦之乱平息后,陶侃再镇荆州,并加都督荆湘雍梁四州军事、征西大将军。晋明帝死后受执政的外戚庾亮忌惮,心怀不满。

咸和二年(327年),苏峻、祖约之乱爆发,陶侃于次年被推为盟主,与江州刺史温峤等组建西方义军,成功讨平叛乱。战后因功加侍中、太尉,都督七州军事,封长沙郡公。咸和五年(330年),领兵擒获擅杀江州刺史刘胤的后将军郭默,兼领江州刺史。咸和七年(332年),派兵经营巴东,收复襄阳。

咸和九年(334年),陶侃辞官归隐,不久后去世,享年七十六岁。获赠大司马,谥号“桓”。唐德宗时成为武成王庙六十四将之一,至宋徽宗时亦位列武庙七十二将。有文集二卷,今已佚。

陶侃从戎四十一年,“雄毅有权,明悟善决断”,为东晋政权的建立及巩固立有大功。又精勤于吏职,两镇荆州,使治下“自南陵迄于白帝数千里中,路不拾遗”,为后世所称道。因陶侃独特的行迹,招引史家不同的评述,使其成为了两晋之际颇具传奇色彩的人物。

撰有《集》二卷。是我国晋代著名诗人陶渊明的曾祖父。

陶侃撰有《集》二卷。另在《全晋文》中载有《相风赋》、《表》、《上温峤遗书请停移葬表》、《让拜大将军表》、《上表逊位》、《上成帝杂物疏》、《遗荀崧书》、《答温峤书》、《答慕容隽书》、《报封抽韩矫等书》、《与王导书》等作品及言论。

四、谢安(320年-385年10月12日),字安石。陈郡阳夏(今河南太康)人。东晋著名政治家,名士谢尚的从弟。

少以清谈知名,最初屡辞辟命,隐居会稽郡山阴县之东山,与王羲之、许询等游山玩水,并教育谢家子弟,多次拒绝朝廷辟命。后谢氏家族于朝中之人尽数逝去,方东山再起,任桓温征西司马,此后历任吴兴太守、侍中、吏部尚书、中护军等职。

咸安二年(372年)简文帝崩后,谢安与王坦之挫败桓温篡位意图,并在其死后与王彪之等共同辅政。在淝水之战中作为东晋一方的总指挥,以八万兵力打败了号称百万的前秦军队,为东晋赢得几十年的安静和平。战后因功名太盛而被孝武帝猜忌,被迫前往广陵避祸。太元十年(385年),因病重返回建康,旋即病逝,享年六十六岁,赠太傅、庐陵郡公,谥号文靖。

谢安多才多艺,善行书,通音乐。性情闲雅温和,处事公允明断,不专权树私,不居功自傲,有宰相气度。他治国以儒、道互补;作为高门士族,能顾全大局,以谢氏家族利益服从于晋室利益。 王俭称其为“江左风流宰相。” 张舜徽赞其为“中国历史上有雅量有胆识的大政治家。”

三、张宾(?—322年),字孟孙,东晋后赵赵郡南和(今邢台南和)张相人,一说邢台内丘人。十六国时期后赵大臣、著名谋士和政治家。

张宾自幼好学,博涉经史,常对其兄弟说:“吾自言智算鉴识不后子房,但不遇高祖耳”。后为中丘王帐下都督,不展其志,因病免官。

八王之乱时,石勒为刘渊的辅汉将军,与诸将攻占山东,张宾便对亲属说:“吾历观诸将多矣,独胡将军可与共成大事”。于是“提剑军门,大呼请见”。开始,石勒没有器重他,后来,张宾数献奇策,石勒才对其甚为看中。此时,石勒将这一带所罗致的衣冠人物,集为君子营。引张宾为谋主。始署军功曹,以刁膺、张敬为股肱,夔安、孔苌为爪牙,支雄、呼延莫、王阳、桃豹、逯明、吴豫等为将率。由于吸收汉族中才智之士为其出谋划策,从此,石勒这支军队才真正成为多谋善战的军事力量。

晋大兴二年(319年),石勒即位称赵王,史称前赵。张宾被加封为大执法,专总朝政。当时张宾任遇优显,群臣莫及。石勒非常看重他,常为之正容貌,简辞令,呼曰“右侯”而不敢名”。

永昌元年(322年),张宾去世,石勒追赠张宾为散骑常侍、右光禄大夫、仪同三司,谥曰景。下葬时,石勒送于正阳门,望之流泪,对左右说:“天欲不成吾事耶?何夺吾右侯之早也。”后石勒以程遐为右长史,议事有所不合,石勒又感叹说,“右侯舍我去,令我与此辈共事,岂非酷乎!”

二、王导(276年~339年),字茂弘,小字赤龙,琅琊郡临沂县(今山东省临沂市)人。东晋开国元勋,政治家、书法家,镇军司马王裁的儿子。

王导出身琅琊王氏,早年便与琅玡王司马睿(晋元帝)友善,后建议其移镇建邺,又为他联络南方士族,安抚南渡北方士族。东晋建立后,先拜骠骑大将军、仪同三司,封武冈侯,又进位侍中、司空、假节、录尚书事,领中书监。与其从兄王敦一内一外,形成“王与马,共天下”的格局。“王敦之乱”时,王导拒绝王敦欲废元帝而立幼主的想法。不久,又受元帝遗诏辅立晋明帝。其后进位太保。明帝驾崩后,王导与外戚庾亮等共同辅政,并反对庾亮征历阳太守苏峻入京。“苏峻之乱”平定后,他驳斥众人企图迁都的念头,稳定局势。此后联合太尉郗鉴继续执政,虽与重臣陶侃、庾亮矛盾颇重,但终无大乱。咸康五年(339年),王导去世,年六十四。晋成帝举哀于朝堂,遣使追谥“文献”。葬礼规格同霍光、司马孚,为东晋中兴名臣之最。

王导善于书法,以行草最佳。学习钟繇、卫瓘之法,自成一格,颇有声望,有草书作品《省示帖》、《改朔帖》传世。

人物评价:

王导在东晋的人物当中算是比较出色的政治家,他和王敦共同奠定了东晋这个封建王朝在南方立国的基础,也保证了统治集团内部的团结,对于可能影响到东晋政治局势的人采取了一个羁縻政策,不过也正因如此,私心很重的他没有对政治进行一个大的调整和改革,创造一个长效的运作机制,总的来讲是一个遗憾,和他同时代的庾亮有这种想法,但是因为刚愎自用导致改革失败,所以总的来说,王导的政治手腕是出色的因此能够济时,自然和庾亮这种在当时能够济世的人一样都可以称得上政治家。

一、王猛(325年—375年),字景略,东晋北海郡剧县(今山东潍坊寿光东南)人,后移家魏郡。十六国时期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

王猛出身贫寒,瑰姿俊伟。寄居魏郡,好读兵书,善于谋略和用兵,文武双全。与东海王苻坚一见如故,后出任中书侍郎,累迁辅国将军、居中宿卫、仆射、京兆尹、太子詹事、吏部尚书、司隶校尉、散骑常侍、中书监、尚书令、开府仪同三司、都督中外诸军事、丞相,册封清河郡侯,成为苻坚的股肱大臣。

任职十八年,鞠躬尽瘁,综合儒法,选拔廉明,励精图治。政治上, *** 权贵,整肃吏治,强化中央集权。军事上,军纪严明,平定五公之乱,统兵攻占前燕都城,都督关东六州军事。经济上,劝课农桑,开放山泽,兴修水利,实现田畴开辟,仓库充实。

王猛是十六国时期著名军事家,他曾帮助宣昭帝苻坚统一北方,因为他是前秦丞相,在执政期间,无论是对内还是对外都做出了巨大贡献,北方呈现小康景象。所以也被后人称为“功盖诸葛第一人”。

王猛于建元十一年(375年)六月病逝,享年五十一岁,追赠大将军、冀州牧,谥号为武(一说武襄),葬礼如西汉霍光故事。名列“唐朝武庙六十四将”、“宋朝武庙七十二将”。

更多东晋十六国时期十大文臣排名,东晋十六国时期十大文臣是谁相关信息请关注本站,本文仅仅做为展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