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
文
摘
要
一般说来,问题家庭会出现问题子女。常言道:染缸里倒不出白布来。“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当然,也不尽然,因为,成长主体有主观能动性,有一定的辨析能力,择善而从之。不过,若问题发生在幼儿期,成长之始,家庭问题就产生了,幼儿就难以“脱身”了。就好比纯素白练扔进染缸了,拉出来必被污染了。小时候,常听老人讲,锉锯、磨锅、驴叫唤,三大难听,让人心烦;吵架、骂街、打架,令人恐惧。看来,胎教和幼儿经典与雅乐诵听等早期教育是非常有效的。还是让案例来说法吧。
十多年上百例的心理咨询,让我深深体验到,若不作家长的咨询,不让家长改变,孩子很难改变。或者,出了咨询室,到家就反弹了;不让家长提升,孩子提升很难很难。
案例一:国学同仁介绍一来访者,来自省级示范性高中,奥赛班――这可是好学生吧?差矣!他已两次被学校赶回家了。时下在家躺了俩月了,连床都起不来了。为什么被“赶”回家?他说,我再大一岁、半岁,备一把刀,先杀了老师,再杀了妈妈。把班主任唬住了,可又不愿意舍掉这未来的“名牌”。孩子哭了找他娘吧,就这样把他“送”回去了。父母束手无策,只有相互抱怨――父亲有暴戾但有理性控制;母亲恨铁不成钢,故“残忍无情”。
我先让家长来咨询,家长从观念到行为转变一个月后,学生我再接收。家长无奈之下,双双放下工作,一边来咨询,一边看护躺在床上的儿子。一个月后,我们彰德中学的小庙,“请”来了大神。在这国学环境中,听着经典诵读,行着鞠躬礼,他能接受这个环境。白天,教室上课。晚上作心灵成长。他终于启齿,讲出了家庭教育的“故事”。
从小智商很高,妈妈发现了他的聪明,2岁上了幼儿园。解不开裤带,被老师训“呆”了;有一次,放学了,妈妈未来接,跑着玩了,走远了。妈妈到园门口,放下电动车,疯找儿子。儿子找到了,车儿丢了。那个气呀,真是难忍,硬憋到家,把儿痛打后,关进地下室几个小时。一关进黑“洞”里,害怕得要死,可哭得没劲儿了,就习惯成自然了。以后再被罚进“黑洞”就顺其自然了。恨死妈妈了。
小学,该升二年级了,老师提议,隔二升三,可孩儿不同意,几番较量,妈妈肯定是胜者。从进入三年级,开始滑坡。妈妈更是不干,冲突加剧。为此,爸妈意见也向左,经常干“仗”。连年“战争”,便导致了到高二这样个结局。
充分尊重孩子,给孩子适度自由成长空间,孩子开动机器,在接受主导教育时,也有辨识、选择、决策的过程,这叫自主成长,“我的事情我作主”。这样才能经得起风雨考验,茁壮成长。――这就是我们学校的“自主成长理念”。
这位“大神”还真的心悦诚服,逐渐扬眉吐气了。高二会考,他回原学校考试,晚上回家住,我们答应,他妈不放心――我说,缰绳一扣一扣有序放松,放手让孩子自我管理――校外成长也是必然之途。他真的按时回家(没上拐路),又准时进考场。在家期间挽着妈妈手臂上超市买生活品,回来时替妈提篮。妈妈高兴坏了,给我微信报喜。终于不用担心儿子走极端了。学生成长了,就像树苗复活了,要及时追肥、浇水、培土。老师看到学生成长进步了,就要肯定认同,要表扬鼓励。自尊心、自信心升起来了,成长动力越来越大。老师跟得上,家长也要跟得上。怕出现家、校教育“二重标准”,反方向用力。
真的,妈妈耐不住了,非得让孩子“跑步进入共产主义”不可。我与她沟通成长之道,教育的规律,苦口婆心,她口头上答应了。
另外,妈妈还有一个教育思维:阴转晴了,就得永远是晴天,不能再有阴天了一一像这道理再简单不过了,不用唠叨。可她妈妈不行:好就得一直好下去,若一反复,不光“反”孩子,还要抱怨学校:就这,只能好这几天?过大周末,休息两天,孩子回到家,放松一下,上了一趟网吧(过去有瘾),又住在了同学家过夜。就这惹恼了妈妈。一气将孩子转开封去了,眼不见心不烦一一四周回来一次。
心理咨询原则是:来者不拒,去者不追。遗憾吗?有点儿。不过,随风去吧。家庭教育,成也父亲,败也父母。因为孩子的生杀大权,他们掌着刀把子。学校有诸多无奈,只能尽力而为。
父亲邦国天下,母亲相夫教子。这是一种社会分工。当然,这源自封建社会,是一条枷锁,剥夺了女同志的政治权利,也降低了社会地位。这不应该完全沿袭。但是,母亲也不会完全抛弃“相夫教子”的“业务”,去“跑外”。“三八妇女节”过了近百年了吧,女同胞都解放了,战争期间的“巾帼英豪”,社会主义时期的“女强人”,“妇女能顶半边天”。“伟大的妇女”当之无愧。可是家庭教育问题可得与各位母亲多多探讨一下。
案例二: 2012年我带孙女上学,应聘市内某最强民办初中。第一年接了九年级两个差班班主任――安阳不多仅有。中考成绩一出,震惊一片,其中王涵同学619分名取全市第二。第二年接七年级,带八班班主任,拉着七班,后又让五班、六班两个班主任“拜师”(校长主持仪式),让我带四个班级的思想建设,扭转差班;我还上着两个班的语文课,我真够热闹的。在五班上班会。我依据学生现实,设计“爱母活动”,激发正义感和正动力――只有孝母才能有奋斗方向。设计第一层讨论:谁认为母亲是最亲爱的人?全班只有3位同学认母亲。古代为什么有“虚岁”之说?55个同学只有一位同学知道,还不解其含义。我从十月怀胎的“苦、难”引领热爱母亲之亲情,有三分之一受了感动;第二轮,分娩之痛,育儿不易:昼夜抱怀,屎一把尿一把……又感动了三分之一;第三轮探讨:母亲男一半女一半,忙里忙外,早送夜接……还有几个不认同妈妈,对妈妈“敌意”很大。
以我对母亲的缅怀,永远割舍不断的“忆母恩潸然泪下,思母情长叹痛惜”。可现在孩子们怎么了?“铁面无情”原因何在?六年过去了,萦绕脑际挥之不去。前文我谈过的“吴谢宇弑母案”,近十年,从小学到中学“弑母案”可也不是个位数呀!美国有本刊物为《弑母文化》,这在给全世界的母亲敲警钟,是吗?古代“母仪天下”,敬母几千年,现在为什么跌入低谷?
案例三:有一部非常好的电视剧《我的青春谁做主》,边看边体验,感受颇深。寡母伴着三个女儿,又各生产一个女儿。三个女人一台戏,这七个女的该几台戏?相当年,老母一心替女儿们考虑,替她们谋取“幸福”。可结果呢?二女儿“杨尔”听了爸妈“逼婚”――让自己嫁给了爸爸的学生(高学历,好工作),吵闹了半辈子,离婚了;三女儿“杨杉”,抗婚,却恩爱了一辈子。到了第三代,这三个闺女,个个不是省油灯,三个妈妈都逼女儿:工作、恋爱、求学……妈妈又重复了妈妈的路。母女冲突、夫妻冲突,一拨儿接一拨儿, *** 迭起……大爱与大善是本剧的主流。这是一出悲喜剧。老太太是“神化”了的,每一个冲突(三家女人)到高峰下不来时,都是老太太竖了梯子,并有一段经典哲理性语言,新颖、专业且精准打通“关节”。剧末对家庭文化用一句话作结:当我们在“结果”上帮不了忙时,可以帮她们“完善过程”。含义深刻呀:“结果”的选择,谁的青春谁作主;在人生“过程中”,当她们“山重水复疑无路”时,我们可助推一把,让“柳暗花明又一村”。再深挖一层:为什么“姥姥”威望这么高?她走过的路,比女儿辈、外甥女儿,过的桥还长――人生智慧丰富;德高才望重,大爱大善,贫不嫌,富不宠,才畅行无阻呀;平易近人,以理服人;知错善改,以“错”告女,免蹈覆辙;宽阔的胸襟,高远的目光,一语破的思维……
人是学而知之,共同学习,回归“母仪天下”吧! 有道是:真爱子女站山巅,仰望父母腿劲攀。微笑回看来时路,儿孙自有儿孙天。
(王瑞喜 2020年3月11日 亥时 于热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