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
文
摘
要
我我我我来即时更新了!就在刚刚喜欢上的曲子!先直接跳到28哈!更到27再把28接到后面去~ 冲鸭!!! 28. 【苏格兰】索菲亚·杜塞克《c小调竖琴奏鸣曲》 Op.2 No.3 主要是喜欢第一乐章。 怎么回事儿呢~ 刚刚,2020年3月8日夜10点,疫情期间在家里硬生生关了将近两个月的我,在读《战争与和平》。 里头来了这么一段: 玛丽亚在弹琴。弹的“杜塞克奏鸣曲”。 于是我心里一动,去搜索杜塞克的曲子。以前还真的从未关注过这位捷克作曲家。托尔斯泰本人是听古典音乐的,听听他作品中提到的曲子,于阅读作品该是很相宜的吧。 随手一搜之后第一个跳出来的是这首: emmmm这不专业的曲名? 但是竖琴控的手有它自己的想法,刷就点开了…… 听到第20秒,哇……哦。 我要去找到它!我要去找它到底是杜塞克的哪一首曲子!我才不管书里写的玛丽亚弹的钢琴而不是竖琴。。。 把杜塞克翻个底朝天,啊,找到了。 原来我听的这个版本是整首奏鸣曲三个乐章的合集。又去找了半天命名清晰无误的其他版本,不幸都没有如此清透饱满的音色,而且有的弹性节奏实在处理得……太弹性了,有点受不了。。。 那就这个版本吧,嗯。 第一乐章当然是最喜欢的。我一向最爱流淌而去的悲伤与哀愁……(说人话。我喜欢流动性强的小调旋律。๑˙ー˙๑) 第二乐章的旋律其实有些像帕赫贝尔《D大调卡农》的尾声部分。《千与千寻》的片尾曲 Always with Me 的副歌部分也有点像这段,听竖琴版的感觉尤为明显。是一脉相承么,还是巧合呢~ 第三乐章欢快起来了,而且似曾相识——我到现在还在寻思我上学期选的那门古典音乐的选修课是不是讲过这个作曲家,可惜短期内得不到确切答案了,笔记本还在学校呢。 摊手.jpg 经过一番考证之后我知道我跑偏了,这位是一位苏格兰女性音乐家,杜塞克夫人,显然不是《战争与和平》中写钢琴奏鸣曲的那位,更不可能在课堂上讲过了。课堂上只讲历史上成就非常高的音乐家。 哦可是我还是好喜欢这首曲子啊。 有啊有啊~ 我个人很喜欢莫扎特、舒伯特和肖邦。贝多芬也很崇拜,但是相比之下是“崇拜”不是“爱”。 我在网易云有个歌单,《所谓一见钟情》。第一首曲子是四岁那年听一个小姐姐弹的时候喜欢上的,最后一首目前更新到去年年底。这里面甚至有只听到开头几个 *** 就无可救药地爱上的曲子,身在钢琴边听人弹现场版,受到的冲击会更强烈。总之这些曲子是爱上了,里面的每一首都至少循环过10遍,随着年龄变化会有不同的偏好。 有时候疯狂循环其中一两首,很久没听其他的了,抽空从头到尾听一遍,还会有那种初见时怦然心动的感觉。 等有空了一首一首写一下每一首曲子的故事~❤️ 1. 【德】卡尔·博姆《喷泉》 一首钢琴小品。表达“水”的意境的音乐作品有很多,这一首选择了“喷泉”这种纤巧灵动的形式。旋律如其名,一开头就仿佛阳光下汩汩喷涌的清澈泉水直映入眼帘来。这喷泉是小巧的,精致的,全是清滢透明的水而不冲溅起白沫的,欧洲街心喷泉池那样的感觉——这就是我的印象。 如前所述,第一次听到的时候我四岁,在上幼儿园。我是小学才开始学钢琴的,幼儿园的时候手指没力气,按不动琴键,所以先从电子琴开始学。那时候幼儿园大班有个小姐姐,顶多大我两岁吧,在一次汇演上弹了这首曲子。弹得相当好,我现在还保留着那年演出的录像光盘,小姐姐在五六岁的年纪能弹出那种水平,实在是了不起。这首曲子启蒙了我对钢琴的向往与期冀。后来开始正式学钢琴了。老师家的女儿比我大一岁,练琴的进度也比我快一些,春节汇演上,这个姐姐刚好也弹了《喷泉》。也超棒。 我从初二起不再上钢琴课了,学琴期间也没有学这首曲子。高考完的那个暑假,第一件事就是把这首曲子学了。 嘻嘻。^_^ 网易云歌单里收录的那首并不十分得其神韵,可是找不到更好的版本了。如若有同好找到其他版本,欢迎分享~ 2. 【波】肖邦《e小调圆舞曲》 遗作 最喜欢肖邦了。>_< 这点上兴许有老师的原因,刚好在我十一二岁的年纪开始教肖邦。那个年纪,可以懂一点了。圆舞曲一向是我甚为痴迷的曲式,在我心里约等于以弹琴的形式跳舞。有趣的是,这首曲子也是听老师家的姐姐弹出来而喜欢上的。后来我用这首曲子考了八级。 左手伴奏单独弹也好听得令人心碎。 3. 【波】肖邦《升c小调幻想即兴曲》 Op.66 这曲子肯定好多人听过啦。《猫和老鼠》里头有一集《小雪人喜欢我》(Snowbody Loves Me),几乎全是用肖邦的作品配的乐,里面就有这首。这曲子我听的时候就无比心动,然而第一次练四对三……emmmmmmm…… 这首曲子在我考十级的曲目里,但是那天上来第一首练习曲就发挥超常了,后来还没弹到最后这首,考官老师们就说可以了。 我:??? 主要是那天用的琴太好,触键的感觉轻柔又灵敏,就好像人们说驯得好的小马好像和骑乘者心灵相通一般,那琴就仿佛和我心意相通。在往后断断续续的练琴生涯中,我曾不止一次回忆起它,心想要是这辈子能再摸一回那架琴…… 琴是再见不到了,这首没演奏成的曲子却是真喜欢。我曾一度把它练到可以几乎全程闭着眼睛弹下来,当然现在是不行了。这世上最不缺的就是“一旦错过就不再”。不过至少还有回忆。 4. 【德】贝多芬 《d小调奏鸣曲“暴风雨” 》 Op.31 第三乐章 我在老师那里学琴,学的最后一首曲子是“暴风雨”的第一乐章。 于是去把第三乐章也听了。 天晓得我对流动性的旋律没有丝毫抵抗力,何况这种把流动性诠释到极致的曲子。 这曲子能让人流泪。贝多芬经常让人受到巨大的震动,因为某种近乎罪孽得到宽恕般的感动而流下泪来。所以我即使不爱他,到底也一分不少地敬畏他崇拜他。 真是了不起的人。我有点怕他。是褒扬。 5. 【波】肖邦《降E大调华丽大圆舞曲》 Op.18 也是广受赞誉的名曲。我想好多人也是从《猫和老鼠》里面第一次听到这曲子吧。前面说的《小雪人喜欢我》里面有一段杰瑞跳芭蕾的情节,配乐就是这首曲子,改编成了交响乐。 华丽而欢欣,而且有极强的动感,这是我喜欢肖邦的原因之一——他的旋律常常能形成一种非常具象的冲击力,给人的感觉几乎是某种力量或者运动的趋势直接作用在了听者身上。第二主题的最高音感觉是旋转着甩上去的,腾空而起一瞬间的失重感,极其美妙。而结尾处的9个连续的降E每次都让我想到华尔兹舞者在一曲结束前所作的连续旋转,画面感非常强烈。 6. 【奥】莫扎特《C大调长笛与竖琴协奏曲》 K.299 第三乐章 啊啊啊莫扎特小可爱我来啦!!!!! 这曲子,咳,不说了,一听这曲子就满脸傻笑。 三个乐章都很喜欢,第三乐章简直是仙乐。 我极其痴迷竖琴色彩鲜明质感丰盈的音色,虽然我是个学钢琴的。也极其痴迷长笛圆润优美的音色,总之这两个凑一堆儿对我来说就是宝藏,再加上莫扎特作曲,舔就完了~ \(//∇//)\ 竖琴第一次出场那里实在非常莫扎特,而且非常能够引得人一见钟情神魂颠倒。如果是我歌单里这首,时间点是01:18。 多的不说了,听吧,我知道你们会喜欢的,不需要再说了。(ღ˘⌣˘ღ) 7. 【德】贝多芬 《c小调奏鸣曲“悲怆”》Op.13 第三乐章 第三乐章并不悲伤。 相较于贝多芬其他奏鸣曲而言,是更为简洁平实的美。我们都说他最著名的钢琴奏鸣曲是“悲怆、月光、暴风雨、黎明、热情”,“悲怆”的创作时间最早。曲子听起来就是一个还年轻的贝多芬,不那么沉重,好些地方甚至很温柔,但底色明明白白是贝多芬,时时刻刻有崇高的意味在旋律间若隐若现,这一点从来不曾改变过。 8. 【德】贝多芬《f小调奏鸣曲“热情”》 Op.57 第二乐章 嗯,这一连串贝多芬,没错了,那时候我已经上大学,步入了一段痴迷贝多芬的时光。 “热情”是假期中午在家里,坐在床边听的。第二乐章的开头很舒缓,我就朝后仰躺在床上,眼睛望着天花板,心里很安静。 曲子过半,旋律渐渐流动起来。像黑夜过后曙光的前兆,像春天来临之前风中丝丝缕缕的暖意,我的心也一点点浮动起来,有点失神的眼睛大约也亮了起来。然后是一连串急速奔流的三十二分音符,春天的风和春天的溪水,阳光下闪闪发亮的,清澈的,温柔的,热情的。 喜欢上了。 9. 【德】贝多芬《f小调奏鸣曲“热情”》 Op.57 第三乐章 我就听着第三乐章写这段。没法下笔。 一如既往,极致的崇高和震动。 去听吧。流泪了就知道了。 那时候他已经走过半生了。这曲子该是全部的才情加上三十余年爱过、恨过、欢喜过、愤怒过,用尽全部力气好好活过的人生吧。 10. 【俄】格林卡《云雀》 说起格林卡都说他的《夜莺》,但我只弹过《云雀》。 弹的时候只十三四岁,还不懂得俄国的风情。直到上了大学,托尔斯泰和陀思妥耶夫斯基都略有一点点了解了,才惊觉已经懂了《云雀》。 那种感觉,是怦然心动加上似曾相识,跟一见钟情也差不多了。我从前不算见过《云雀》。 大家或许会首先惊叹于它浓墨重彩的华彩段,但我终于爱上了在那之前独自吟唱的忧伤的歌。 11. 【波】肖邦《a小调练习曲“冬风”》 Op.25 No.11 相比起“革命”,我更喜欢“冬风”。 也许是个人原因,总觉得“革命”听起来更为迷乱和彷徨。“冬风”是更加刻骨的悲伤和愤怒,一种色彩更为明晰的声势浩大,义无反顾的坠落与攀升。 后来看《四月是你的谎言》,里面也有这首曲子。更为现代意义的二次诠释。火红裙子的绘见,她不是主角,但她是一抹独一无二的色彩。这首曲子很配她。 12. 【波】肖邦《g小调第一号叙事曲》 Op.23 No.1 这首曲子……怎么说呢。 本来它不该在这个歌单里。因为如歌单简介所言,“太有深度的没法一见钟情”。但我又实在爱这首曲子。可以说每一次听都是一次重新一见钟情。那怎么办呢,只好加进来咯。 据说它的创作和波兰诗人密茨凯维奇的长篇叙事史诗《康拉德·华伦洛德》有关系,我爱屋及乌,就去图书馆借来看了。但实在很难把剧情和音乐联系起来——本该如此。音乐的表达更为抽象,因此绝不可能在听者脑海中勾勒出清晰的剧情。我倾向于认为二者是叙事性与戏剧性意义上的共鸣。文学与音乐都通过节奏的张弛有度来营造美感,这就是共通之处。 还是之前说过的,肖邦的音乐常常有种非常直观的冲击力。这首曲子让我心动的点有千千万万,其中最要紧的是尾声部分的头几个小节。我的歌单中收藏的是齐默尔曼(胡子叔~>_<)的版本,在08:17处。这个重复两次的乐句,旋律有种摇曳动荡感,像水在容器中来回摇荡撞击,甚至呈现出了质感和惯性。我同弹过这曲子的爱好者说起这种感受,两人把这几个小节来来 *** 听了好几遍,理工科大神给出了理工科的描述:“我知道你什么意思了,你想说水击波!”很贴切的样子~( ̄▽ ̄~)~ 细节说太多了也无益,每个人会有不一样的感受。全局上来看,叙一是太美太美的。它那么悲伤,那么痛苦,大起大落大开大阖,静谧的沉思又那么温柔。 它是一切都已化作前尘往事之后,微微含着泪也微微带着笑的,恍如隔世的诉说。 13. 【德】门德尔松《升f小调 *** 船歌》Op.30 No.6 最近新补上的曲子哦。喜欢上这首曲子应该在下面舒伯特即兴曲之前,但是相隔不远。就插到这里来~ 是水。月光下动荡的水波。但是很平缓,船桨插在水里没怎么划动,月光碎了满满一水面。有点像在做梦。 有点没来由的小小的感伤。 14. 【奥】舒伯特《降G大调即兴曲》 D.899 No.3 这曲子说起来……是玩音乐游戏 Deemo 的时候第一次听见的。Deemo 算是我玩过的为数不多的游戏中收藏级别的,目前在我游戏列表中的地位仅次于《光·遇》……跑题了。 总之就是 Deemo 出了一个古典音乐的集子,玩着玩着碰到了这首曲子。 大概就是从这里开始喜欢舒伯特的吧。舒伯特作为作曲家在我心目中的地位类似于文学方面的作为童话作家的王尔德。每一件作品都是一场经年好梦……可不能保证你在这梦里不会悲伤不会心碎。但一切都是温柔的。一切都是理想的,纯粹的,用才华堆起来一个晶莹剔透的世界。欢喜是纯净的彻底的欢喜,悲伤是戏剧式的美丽的悲伤。 这首即兴曲是极致的温柔和梦幻。再也找不到比它更甜美的梦了——这个句式,是的,我心里正念着雨果在《悲惨世界》中对爱情作出的多么诗意的歌颂:“在生活的黑暗褶皱里,再也找不到别的珍珠了。” 15. 【奥】舒伯特《降E大调即兴曲》 D.899 No.2 接下来的两首舒伯特即兴曲……喜爱的原因就比较私人化了。 但是也不妨。音乐本来就是包容一切承载一切的。 这首曲子算比较严格的一见钟情。因为喜欢上了上述的第三号即兴曲,找来听的时候就顺带把这首也听了。第一次听的时候就点了小红心。 还是对流动性的痴迷支配了我……不过我对这首曲子还有二次体验,听到了弹得相当好的现场版。人在钢琴边上听现场版,跟听音频资料里的声音,那冲击力完全是两回事,即使现场版的演奏者也只是业余爱好者。实话说,是真的弹得很好啊QAQ…… 天知道我当时多惊喜啊,哇你居然弹这首曲子!这首曲子是我第一次听的时候就标了小红心的! 然后就该接下一个故事啦。 16. 【奥】舒伯特《降A大调即兴曲》 D.899 No.4 这首曲子,第一次听到就是听上述那位弹琴的大神弹的咯。 大学里的公选课,课后人家去弹琴,我也心动想弹,就凑过去,但肯定得讲先来后到不是,于是就站一旁看人家弹。渐渐为这曲子倾倒了,开始凑近一些去看谱子。最后就开始帮人翻谱子了。 现在是两情相悦……说到这里该回正题啦。这首曲子……在我心里就始终带着那时候暗暗心动的惶惑不安,暮春校园夜晚的风和灯影,还有男孩子弹发展部那个长乐句的时候轻柔的深呼吸。 后来他弹着弹着,我忽然说开头第一主题的那几个连续的 *** 跟贝多芬“月光”奏鸣曲第三乐章里的连续 *** 感觉很像。一弹出来,果然很像。他恍然大悟道:“对的对的,因为舒伯特崇拜贝多芬,他是贝吹!”那一刻就忽然有种心意相通之感。 不谈这些私人化的感触,这首曲子本来也是忧伤的。它的节奏缓急变化,乐句的长短变化,就像沉思中的人在呼吸,思绪起伏。 17. 【波】肖邦《降G大调练习曲“蝴蝶的翅膀”》 Op.25 No.9 突然之间一扫朦胧沉郁的气氛。 没想到吧.jpg(划掉) 标准的一见钟情。 在主题第二次出现的时候,左手伴奏的 *** 厚重起来的那个地方。我的歌单中收藏的版本是在00:58处,那一刻我忽然有了画面感,恢弘的场面,华美的厅堂,感觉好像置身于西方上流社会的社交舞场上,而这些陈设又是作为一个场景出现在一幕歌剧的舞台上的。衣饰华美的人在舞蹈,乐团在演奏,或主或次的人物置身其间,或深或浅地入戏,我在听着这段旋律的一瞬间也是其中之一。 这曲子太短了。妙就妙在短,那一幕场景才会真如戏剧舞台布景似的一闪即逝,令人再不能忘怀。 18. 【波】肖邦《A大调波兰舞曲“军队”》 Op.40 No.1 更加标准的一见钟情。在讲古典音乐的选修课上,老师放音乐,刚听了开头不出六个小节就无可救药地爱上了。 这浓厚的 *** ,这迷人的节奏型。就这么简单。(ღ˘⌣˘ღ) 19. 【苏】肖斯塔科维奇《第二圆舞曲》Suite for Variety Orchestra No.1(Jazz Suite No.2):Waltz No.2 emmmmm忽略一下这个乱七八糟的命名呗……反正一看“第二圆舞曲”大家都知道是哪个对吧。 这个是二见钟情,嘻嘻。 第一次听是在学校的音乐欣赏选修课第一堂课上。心里应该是喜欢的,但是没记住名字也没心动到自己去找它。结果正式讲到这个作曲家的之后老师又放了一遍,我大惊,一听就知道这曲子以前见过的,这次才刻骨铭心地喜欢上了。我记得在网易云看过一条评论说它是“衰颓的辉煌”(不是原话,这是我依据大致印象作的复述),深以为然而又不尽然。也可以往并不衰颓的方向去感受,那是一个很微妙的界限,要看一点听者的个人状态。我前些时重温《战争与和平》,娜塔莎和安德烈跳舞的那场舞会,就用了这个配乐来看那一段。以及……自己写了一个小小的小说片段……也可以说是情书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