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
文
摘
要
讲者简介
曹然,1988年3月生,吉林长春人,民革党员,研究生,中医学博士。
现任长春中医药大学附属传统诊疗医院副院长、针灸科主任,吉林省第十二届青联委员;民革吉林省直中医药支部副主委;第八届长春市中医学会常务理事;吉林省针灸学会理事;颐仁青年中医会副会长;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青年中医培养工作委员会常务理事;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药膳专业委员会常务理事。
曾代表长春中医药大学参加第一届、第二届全国针灸临床技能大赛。曾多次受邀为国家领导人和 *** 进行疑难病的纯中医中医诊疗,获得高度认可。平均每年门诊量达万余人,深受吉林省内外患者的信任和好评。
中医家推荐
上篇文章中曹然老师讲述了《千金方》六张温脾汤的化裁运用,本篇将分享历史上以“温脾”为名的另外十三张汤剂,有些方子的药物组成与主治功用虽已和最初的温脾汤大异,但却也有其独特的临床意义。曹老师强调用药需要具备象思维,分享了芍药、甘草、阿胶、白术、生姜等化裁药物的使用经验,希望给大家带来启发。
■ 温馨提示:本文约12684字,阅读大概需20分钟。宜泡一壶清茶,慢品。
▽ 传讲拾录 ▽
前文回顾:【真传一刻】第208期:曹然-对温脾类方历史文献演化及化裁与临证转化的初探(一)
方七
大温脾汤 《外台秘要》卷十六引《深师方》
组成:芩黄1两,人参1两,芍药1两,附子(炮)1两,甘草(炙)2两,干姜2两,大黄2两,厚朴(炙)2两
主治:脾胃中寒,不得食,又谷不消,腹响胀满,时苦下痢。
制法:上切。
用法用量:以水8升,煮取2升8合。分为3服,亦可4服。得下佳;不下,须臾复服。
下面我们接着进行对比。第七张大温脾汤,我按照时间的顺序,找到了《外台秘要》里面的一张方子,在卷第十六。正常来说,这张方子应该往前靠,但是因为它引自《深师方》,而《深师方》现在已经亡逸了,所以把这张方子放在了这里。事实上,在整个魏晋南北朝时期,这个隔空的六七百年时间,真的是中国经方大发展的时期,产生了一大批有名的经方家。虽然说在历史上他们的名望未必像仲景、孙真人那么大,但是他们所用的方子,都来源于经方并且进过广泛的临证化裁而形成。温脾体系其实也是经方的化裁范畴之内,我们可以看看这个《深师方》大温脾汤,里面的药最少可以分列出四五张相似结构的经方。
这张方子的结构是在《肘后备急方》温脾汤的基础上,加上了甘草、黄芩、芍药、厚朴,所以它的主治有不同的变化,叫“脾胃中寒,不得食,又谷不消,腹响胀满,时苦下痢”。
这张方子里面有一两芍药,你看芍药是不是没写白芍和赤芍?因为《神农本草经》也没有分白芍和赤芍,所以早期的芍药就是白赤通用,到现在依然有些临床家坚持白赤同用,还原当时的古意。但是实际上我们用白赤还是有一些分别的,白芍能更好地破阴结,是入肝血的,但是这个赤芍不仅仅入肝血,而是全身的血脉都可以走,在临床我们可以尝一尝药、试一试药,可以试出一些区别。所以往往在使用桂枝汤的时候,我还是倾向于用白芍,而在其他后世的时方,尤其是与气血比较密切的,我认为赤白芍是可以同用的。
很多时候我们看《千金方》和《外台》方子的时候,可以看到芍药这个药出现的频率非常高,只要有腹痛、少腹痛、全腹痛这些词,芍药的使用频率很高。芍药本身它的根是非常硬的,而且很尖,像扎到地底下的一根锥子,对吧?从芍药的这个象,我们可以理解为它可以破阴结,走 *** 、 *** 以下的地方。我们说体表主阳,而身体的五脏六腑主阴。那下部、阴分的地方,我们可以用芍药。
另外说一下甘草。虽然我们常常说甘草有一个问题——壅中,但是我现在跟大家说,有机会你们回去抓一下甘草,无论是生的、炙的,可以对比一下,它俩有一个通性,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消食化积。前面咱们讲了一张甘草和大枣组成的温脾汤,是治疗食饱而咳的,在一定程度上也能说明甘草是可以消食化积的。但是要在什么情况下使用?就是经常体育锻炼,运动量比较多,或者是长期从事重体力劳动的人,如果这个时候出现了这个食积,食不化的时候,你稍稍用一点甘草,消化就会变得很好,而且这个药也不会很难喝。
大家在学习古人经验的时候,千万不要执于某一句话,往往这一句话的出现只是在某个病案中某个特定现象的总结概括。相对来说,用是历史的眼光来审视整个中医,我认为有些中医家并不一定是临床家,可能是学者;而有些中医的临床家,也可能也并不是一个理论家。所以说,我们现在常见的书籍里的医家,固然有些是大学者、临床家,但不乏一些前人,临床实践很少的,但理论丰产,他的理论和论据未必是来源于临证,而可能是引经据典、训诂、臆测、甚至是文字禅,作为一个中医家,我们学习和临证一定抱着务实求真的态度,同样我们写文章、出书也要非常严谨,不可抱定一句话,就视为真理,我们看书的时候一定要结合临床,不能全信。当然,在开始学中医的时候,你又不能完全的批判,要先学会接受,然后在这个基础上进行实践检验。有句话不是说嘛,“熟读王叔和,不如临证多”,临证多的意义就在于此,使你从迷信变成了绿色,使你的悟性进行更高层次的深度的飞跃 。
方八
温脾汤 《普济本事方》
组成:厚朴(去粗皮,姜制)干姜(炮) 甘草 桂心(去皮,不见火) 大黄(生,四钱,碎切,汤一盏渍半日,搦去滓,煎汤时,和滓下)附子(生,去皮脐,各半两)
主治:治痼冷在肠胃间,连年腹痛泄泻,休作无时,服诸热药不效,宜先取去,然后调治易瘥,不可畏虚以养病也。
煎服法:上细锉,水二升半,煎八合后,下大黄汁再煎 *** ,服,自夜至晓令尽,不快,食前更以干姜丸佐之。
第八张温脾汤记载于这个宋朝许叔微的《普济本事方》,这张方剂是由附子、干姜、桂心、甘草、厚朴、大黄组成的,与《肘后方》的温脾汤相比较呢,它少了人参,多了什么呢?厚朴、桂心还有甘草。而且它的煎煮法也跟前几张不太一样,把药挫细之后,但不是挫成散哈,用脚碾也好,或者用牙咬,把药磨成细碎的这个渣子,然后“取水二升半,煎八合后,下大黄汁再煎 *** ,服,自夜至晓令尽,不快,食前更以干姜丸佐之”。这里面的干姜丸,应该是《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当中的干姜丸,这张方子也记载于《普济方》当中,它的组成是神曲、干姜、厚朴、人参、阿胶和甘草。但是因为我没用过这个干姜丸,就不细讲了。
在历史文献当中,这张温脾汤出现的频率比较高,而且它的主治范围比较广,“痼冷在肠胃间,连年腹痛泄泻,休作无时,服诸热药不效,宜先取去,然后调治,不可畏虚以养病也”。说的什么意思呢?我们在临床看到很多人都有常年的腹泻,几乎到医院去开药,首先开的都是给这个患者止泻的,这句话说的是,遇到这种常年泻下的情况,一定要考虑病因问题,不要盲目的给人家用收涩的药。所以这张方子去掉人参,加入厚朴和桂心,叫“除诸热药不效,宜先取去”,先用泻法,把他脾胃肠中的冷积泻除。
大家在临床上密切关注一些长期拉稀便秘的患者,这个便秘不是那个燥结,是指拉的那种很粘稠的便,常年不成型的。这样的患者都有一个特点——很怕热,尤其是晚上非常怕热。大家有没有留意到这种情况?有没有常年拉稀,拉的这个患者身上一摸冰凉的?暂时我在临床上看的很少。这就说明一个问题,长期的中气下陷,脾不运化,就会形成营卫失和,使表气不固,产生什么?气虚性发热。这时候大家千万不要认为这个人是个热证,通常这都是下焦元阳不固。所以这个温脾汤当中用了什么?用的这个生附子,它有一个温补命门的作用。
实际临床上很多患者都来找你,说我就怕热,我就喜欢喝冰水,从来不喝热水,每天几乎必须吹空调,不吹空调不行。这样的患者,你要注意是不是热在表而寒在里,这个热能透到皮肤上,能感知的到,不是正常的现象,患者说很热,身上发热、皮肤发烫,你给他量量体温,温度并不是特别高,这时候你要告诉他,空调不能再吹了。我们中医跟现代医学不一样的地方,就是它有神的存在,所以中医治病是神形兼备。那么这种体温不高但是觉得热,必定是神有问题啊,形出问题了吗?没有。遇到这种情况,我们临床往往是用乌梅丸化裁,寒热并用,效果非常好,千万不能看到这样的患者就给他用寒凉的药物,包括收涩的药物,往里收,见泻就止泻。
我们在中医家“精诚恒德中医传承团队”医家号里面还有一个医案(小编按:《治疗腹泻10年病案一则》点击查看),就是一个三岁半的孩子得了腹泻,小孩是肠炎,一直治到24岁。他的父亲是做生意的,为了孩子给治病,几乎花光了所有的积蓄,他父亲说花了100多万元,天南海北到处治,到处去看病,最后一次还花了22万,北京某医院签约能治好,说用什么生物疗法,把什么药物注射进去,然后这个病就能好,结果被医院坑了。找到我治疗的时候,用的是一个非常熟悉的伤寒的方子,就是乌梅丸,然后再加个赤石脂,合上桃花汤的意思。用药两三天,很明显的就是大便脓血减少,然后脓血在第四五天的时候,跟平常比更浓烈,最开始是整天的脓血便,然后脓血渐渐少了,几天之后不见血了,脓也变成了那个稀液,到最后没有了,大便成型。整个治起来没花多少钱,几百元钱就搞定了一个一百四五十万也没搞定的问题。
所以我们一定要知道,这些我们在方书上看到的,看似很平庸的很简单的方子,在我们现实的这个临证工作当中,往往可以起到大的效果,甚至让我们感觉力挽狂澜,让患者感觉到中医太神奇了。其实我们中医没有神奇二字,我们只有是证是方,用对了就是这么简单,用不对就南辕北辙了,中医的生命力,是给予患者实实在在的疗效,而不是指标下的欺骗。
这个第八张温脾汤的加减法告诉我们,遇到泻下的时候首先要审病因,千万不要盲目地收涩止泻。我们临床看到一些医院给腹泻患者开的中成药都有收涩药物,这些药往往吃完了之后,本来是三五天就能自愈的病,什么意思呢,有些胃肠炎,比如急性胃肠炎,你不需要开药,它可以自己好,对吧?做做艾灸,喝点姜汤,甚至休息两天都可以搞定。但是一旦吃了大量收涩药剂,要三个月、六个月、一年才能好,这是来自我临床的很多观察。好多的常年腹泻的患者,就是都有吃收涩药,什么泻立停、蒙脱石散啊,那是比较早期的,现在还有好多的国产的进口的止泻药,我们要注意,千万不能随便用进去。
方九
温脾汤 《金匮翼》卷六·腹痛 引自《普济本事方》
组成:大黄(四钱) 干姜(二两) 甘草(二两) 桂心(二两) 厚朴(二两) 附子(二两)
主治:寒冷腹痛。
煎服法:上㕮咀,各一两,水二盅,煎六分顿服。治痼冷在肠胃,泄泻腹痛,宜先取去,然后调治,不可畏虚以养病也。
第九张温脾汤记载于《金匮翼》卷六·腹痛,引自《普济本事方》。它在《肘后备急方》温脾汤的基础上,去掉了人参,加了甘草、厚朴、桂心。它的主治简单明了,寒冷腹痛。这个我给大家解释,临床上我见过很多常年腹泻的患者,排便之前烦躁不安,然后事实上他有一个问题,即使腹部很不舒服,到厕所去也只是拉一点点。这些患者是什么样的?常年腹痛马上去厕所,然后一下完事儿了,但他并没有完全拉尽,觉得有后重感,然后还得去。实际上这种情况,就是有明显的气滞的现象。除了这个现象,还有另外一个症状重视?当他真的把这坨便拉完之后,会变得畏风怕冷。憋得好难受,肚子疼了,赶紧去厕所,拉不出太多,全拉完之后,可能阳气还不足了。所以这张方子下面的主治,我看完之后是深有体会。
这张方子重用桂心,加二两桂心,加了二两厚朴,当然大黄也是很重要的,用了四钱,刚开始的时候就要把这个积滞泻下去,往往有厚重感的这些患者,其实还存在气滞,你要不把这个气滞和积滞化掉,那么这个泻下是怎样也治不好的。
其实在我们看起来,肠炎泄泻在临床上是比较常见的疾病,现在随机抽取一百个人之中,有多少个人是大便成型的?太少了。这是目前中国社会常见的一种病,是一个时代的常见病。所以温脾汤包括温脾丸,这样一个隔空一千多年的方子,在今天的临床上使用依然有效。我们的这个时代造就了这种疾病的环境和模型,给了这张方子出山复苏的一种机会,中医之生命力在于无论疾病谱怎么变,病依然在人的身上作乱,所以我们要有真的人体整体观,不要陷入“文字证”,我们是要对患者的疗效负责,而不是服务于自己的理论基础。
未来对于我们中医人来讲,除了给患者治病,我们每天还要给患者进行教育,中国历史上就讲究未病先防,预防永远是最重要的,防永远大于治。我们今天的中医人,尤其是我们年轻的中医人,一定要去思考,我们在临床上就看点小病?其实看病不重要,更重要的是什么?我们要唤醒国人的思维。我常常说,治病救不了几个人,但是如果真的想救助国人的话,也只能靠治病。因为这个人没有病的时候,他对你没所求,你说什么他都不信,但他病到骨子里的时候,你说什么他都信,所以只有治病才能救中国人。
方十
温脾汤 《三因极一病证方论》
组成:干姜(一两半) 当归、黄柏、地榆(各二两) 阿胶(麸炒焦) 茴香(炒) 石榴皮 黄连(各一两)
主治:小肠虚寒,苦头偏痛,耳颊疼,下痢赤白,肠滑,腹中痛,里急后重。
煎服法:上锉散。每服四钱,水盏半,煎七分,去滓温服。
第十张温脾汤记载于《三因极一病证方论》,说到这张方,我要再讲一下整个温脾系列类方的现代意义。我特意翻了一下陈无铎对于霍乱病的人论述,其中有一段关于霍乱病不内外因的证治论述,我认为这是非常绝的,正好符合我讲这堂课的主旨。怎么说呢?“诸饱食脍炙,恣飧奶酪,水陆珍品,脯醢杂淆,快饮寒浆,强进脂酒,耽纵情欲不节,以胃为五脏海,因脾气以营运,胃既䐜胀,脾脏停凝,脏气不行,必致郁发,遂成吐利,当从不内外因治之”。这个不内外因是不是就是我们今天这个状态?
但是我们现在的饮食习惯,你很难说是对或错,因为大家特别喜欢拿来主义,不加思考、人云亦云地说科学。很多中国人的“科学”是什么?是人为科学、主观科学,他说不对,就是他说的不科学,他说对,就是他说的科学,都在告诉你他怎么说,完全没有真正的科学精神。我们现在很多时候对待一个事物的判断,真的就不能理性地去考虑一下吗?我们天天讲营养学,患者天天跟医生辩论营养学,那为什么病越吃越多,因你根本不了解人体,就像一个机械工程师,根本就不了解汽车的原理,你让他去保养车,他会吗?人,这一辈做到自知太难了。我们的人体是有自己的正确使用方法的,我们不能拿自己的健康去服务经济,没有一个卖肉的、卖水果的说水果不好,说肉不好,都说吃了补充蛋白质,补充微量元素,而你的身体就这样稀里糊涂的糟蹋坏了。
我说陈无铎讲的这个不内外因,正好是我们今天讲温脾系列方剂在当今临床使用的意义,因为我们每天都这么干。比如这个夏天大家有没有没吃雪糕的?应该有。虽然有同学知道要养生,但是吃雪糕的肯定占多数。有同学说,老师我没吃雪糕。但是你喝了冰水,吃了冰西瓜,对吧?吃西瓜没有问题,只要不是从冰箱里镇的就行。
大家可以想想,为什么西瓜这个水果,冬天吃拉稀,春天吃拉稀,夏天吃也拉稀,只有在夏秋之交的时候吃不拉稀呢?因为这个时候天气的热已经达到一个极限,西瓜也常常在暑湿最盛的这个时候才成熟了。所以说,我们自然的万物呀,造物主给我们奉献的这个中草药,包括食物,是具备一定先天禀赋的,它们都有一个属性。像今年天天下雨,一直下到秋天,那我告诉你,所有的西瓜都不那么成熟,而且长的很小,因为大自然知道今年人类不需要吃西瓜了,对不对?
咱们再说四川产的附子,看看一些真正的当地药农,包括采药的那些人,他们关于附子故事的口述,那么我们就知道,野生的附子就在山涧里面常年不见天日的地方生长,即使在夏天最热的时候,那个山涧里面还有冰渣、冰水。所以附子具备什么?真正的一阳之性,天一生水之性。你把这个附子种到人可以采摘的地方,太阳天天晒着,那它还有这个性质吗?可以说,几乎所有清热的药全长在天天晒着的地方,而几乎所有温补的药全都长在背阴的地方、山涧里,对吧?为什么说北方产的冰凌花,我们东北也叫北雪莲,这个药常常人家也吃不多,就很容易中毒啊?你看,冰有壳的时候,冰凌花都能拱开,阳气非常足,对吧?我们中医用药,就得用准它们的这些象。
回过头来说《三因极一病证方论》里的温脾汤,从这里开始,往后的这个温脾汤包括温脾丸、温脾散,它们的药物、主治就略有不同啦。你看里面的药物和《肘后备急方》当中的温脾汤相比较,只保留了一味干姜,然后后面有当归、黄柏、地榆、阿胶、茴香、石榴皮、黄连。它的煎煮法主要是什么呀?煮散。锉成散,然后用水煮。治小肠虚寒,苦头偏痛,耳颊疼,下痢赤白,肠滑,腹中痛,里急后重。
这个方子里面很特殊的一点,加了一味阿胶,大家知道为什么吗?跟大家说一个医案启发一下哈。这里先插个话题,现在临床为了避免这个阿胶的价格水涨船高,我们几个老师都使用的黄明胶,它是属于牛的胶。按照文献来说,其实这才是真正的阿胶,而驴的胶不是正规的阿胶,或者也不能叫作正规不正规,只能说这是历史问题,讲完医案我们谈这个历史问题。好,我们回过头来说医案。
有一个患者我给她用了温经汤,因为她出现了这个来月经的时候肚子胀,然后心慌心悸的感觉,但是考虑到她这个经济情况也不好,就在方子里去了胶。其实这个温经汤我常常不会去胶,往往会用黄明胶代阿胶,但是从这个病人的表诉当中,能感觉到她经济情况真的不好,她本身之前一直有轻度的腹泻,便虽然不成型,但是也不是完全稀的,然后我就把胶去了。开的药一副吃两天,六天后她吃完了三副药,二诊来的时候,心慌心悸的症状改善了,当时正在月经期,但是她说这个肚子疼没有缓解,依然还是疼,只是程度比之前减轻了一些。后来我就根据脉证,直接就把这个黄明胶加回来了,因为她舌头有点淡白,月经量比较大,本身阿胶就能止血。加完了黄明胶之后,第三次来看病,她就说吃的当天,这个肚子不怎么疼了,肚子难受的症状就缓解很多了。
实际在临床上,像阿胶这种胶类的东西是熬制出来的,这些药物是最能直接入血的。你要知道,皮肤充斥着大量的微毛细血管,这个长度加在一起,要绕地球好多周,要比我们可见的这些血管长的多。所以这个胶类为什么通血?它是等于把人大量的微毛细管给组合到一起。而我们要知道,小肠是跟谁相通的?跟心。小肠是非常长的,一直在肚脐这儿绕绕绕,对吧?我们人体要想吸收食物,必须经历小肠的一个运化。其实在这个过程当中,大家知道,没有心火下移到下面,小肠是不可能运化的,对不对?你要知道,心是有血脉的,小肠之所以能运化,不仅是有心热,而且小肠上面还覆盖着漫长的血管网。可能有同学会问,老师为什么小肠上那么多血管网呀?皮肤上都没那么多。它当然要多了,如果不多的话怎么能时时刻刻泌别清浊,把水液和食物残渣进行分消?!小肠泌别清浊,把水液分消掉,糟粕传导到大肠,再经过大肠最后环节的气化,把津液上提,上输到肺,整个食物和水分的流转才能完成,所以如果小肠当中没有大量的血来充实的话,人体的消化是不可能好的。所以加了这一味胶,就能解决小肠血管网的问题。通过这一个病案,我也在反思,我们不要因为患者的经济情况,随意地去减掉这味药,当用则用,我们医生最终还是要靠疗效站住脚,考虑那么多,事实上也是不对的。
刚才既然把胶的话题引出来了,我就把这个胶给大家讲清楚。《左传》讲“诸侯无故不杀牛,大夫无故不杀羊”,牛和羊在春秋战国时期是非常宝贵的劳动力、财富。羊在很长一段时间还是货币,我2000年回河北老家的时候,依然看到还有以羊换物的行为,比如一头羊换麦谷,把麦谷直接拿回家去,完了从家里牵一头羊送过来,羊一直是比较普及的货币。另外牛呢,一直是最主要的劳动力,所以说在这个春秋战国时期“诸侯王无故不杀牛”,一个贫民如果杀了牛是要被砍头的。在早期其实阿胶是什么?是黄牛的皮熬出来的,后世因为对于牛的这种保护,不能随便杀牛宰牛,所以找了一个“替罪羊”----驴。
驴真的很惨,现在中国的驴快被杀没了,咱们的很多阿胶都是用从非洲进口的驴。但是我有一个疑惑呀,非洲的驴能上磨吗?如果非洲的驴不能上磨,那么它守中的功效可能达不到。在中国驴能拉磨,骡子呀、马呀,都不能围着磨盘转,所以驴皮做的阿胶又能止血又能守中,这是取象,对吧?非洲的驴能不能上磨?这个我不清楚。大家学中医一定要开阔视野,有取象的思维,按照古法学中医,它有一定的趣味性。咱们现代中医青年,有时候现实生活中你迫不得已要去学习,与其抱着现代化结合古典的方式学,莫不如用玩和趣味的方式还原古意,不仅能把医学的这个悟性提高,而且还真正能吃透它的本质。
方十一
沉香温脾汤 《卫生宝鉴》
组成:沉香 木香 丁香 附子(炮,去皮、脐)官桂 人参 缩砂 川姜(炮)白豆蔻 甘草(炙)白术各等分
主治:主脾胃虚冷,心腹疼痛,呕吐恶心,腹胁胀满,不思饮食,四肢倦怠,或泄泻吐利。
煎服法:上十一味,为末。每服三钱,水一盏,姜五片,枣一个,煎至七分,去滓热服。空心食前。作粗末亦可。
刚刚说了,从第十张方开始的温脾汤和《肘后备急方》当中的温脾汤相比较,变化就比较大了,这个第十一张方是元朝罗天益编写的《卫生宝鉴》里面出现的沉香温脾汤,它的化裁变化也比较大。附子和人参不变,加了甘草、沉香 、木香、丁香、官桂、缩砂、川姜、白豆蔻、白术,里面有好多芳香化湿行气的药,对吧?然后这个药的使用方法,“上十一味,为末。每服三钱,水一盏,姜五片,枣一个,煎至七分,去滓热服”,大家从前面的方看到现在,从上一张方开始,在煎服法这一块,是不是有发现一些变化?我们说煮散和纯汤剂,以及丸剂和散剂,它们之间有什么不同?然后这就引出了非常经典的一句话,叫做“汤者,荡也;丸者,缓也;散者,散也”,是不是?但是咱们中医不能总是自圆其说,你得解释解释其中的这个道理,对吧?
其实前面我已经提醒大家了,就是食物和水在体内的运化的路线的不同,大家回去看看《黄帝内经》那段话,饮入于胃和食入于胃的运行路线。所以丸散膏丹的应用,包括汤剂本身,它们都有治疗定位的作用。如果这个人脾胃当中有实实在在的寒积,是大实证的话,你必须用汤剂的;那么如果他有慢性的问题,而且需要这个药物在肠胃中走的时间更长一些的话,使用汤剂就不合适了。大家知道,这个水进入胃之后,它的气化就已经开始了,而食物不一样,食物的气化是要走肝的,所以说有些方的汤剂、丸剂,它们主治范围是不是不一样?比如乌梅丸、乌梅汤,它俩就完全不一样。有的同学可能说“老师,你擅用乌梅丸”,那错了,我擅用的是乌梅汤法,因为咱们不可能像古人一样去用乌梅丸,乌梅丸的制作工艺十分繁琐,多以我用乌梅汤法在临证上进行灵活化裁,早已不执着于六经和方证去研究乌梅丸了,我每年一万多患者中,许多杂病疑难病都受益于乌梅汤法,在这算是给许多问我的同学一个回答吧。我跟大家说一个掏心窝子的话,想成为老百姓心中的好医生是一定要有疗效的,如果不善用广谱方,也不能灵活使用专病方,我管专病方叫它“窄谱方”,临床疗效很难收获广泛的认可。“辨证论治”绝对不是初学者的遮羞布,诊病不懂人的常态,也不懂人之病态,光有“辨证论治”就是在解“文字禅”,中医人要做解决患者问题的人,而不是守“文字机奥”的书生。望同学们深思。
我们要知道,这个煮散有两种形式,它是汤剂和散剂的结合,煮散有一部分是要咽进去的,有一部分是不需要咽进去的,咽下去的话,这个药物在肠胃中的停留,就会直接对病灶有一定的改造作用。后期这个温脾汤的一些煮散多了起来,但是我依然把它落到汤剂部分的讲。
方十二
温脾饮《普济方》
组成:真陈橘皮5个(去瓤) 乌梅10个 人参1分 大枣20个 甘草5寸 草果7个 生姜5片
主治:寒疟,兼脾久湿,上焦噎塞不通。
煎服法:上加生姜,大枣,陈米100粒,水煎服。
载于《普济方》的温脾饮治疗什么呢?“寒疟,兼脾久湿,上焦噎塞不通”。这个不是治霍乱的,而是湿气弥漫,脾失健运,造成了上焦气机不宣达,形成的这样一种疟疾,叫作寒疟。实际上这个方跟前面《肘后方》中的温脾汤对比,关联并不大,因为它的方剂化裁跨度太大,几乎把几味重要的药物都给去掉了,只取人参,加了甘草、橘皮、乌梅、大枣、草果、生姜。
这里我跟大家简单分享一件事,在查温脾汤相关文献的时候,我发现在《千金》《外台》引《深师方》中竟然有一张温脾汤和我们现在看的那个小续命汤非常相似,我怀疑是抄录的错误。因为我们知道,今天我们看到的《素问》《灵枢》《外台》《局方》等很多书已经不是原貌了。宋代的医书局在校正《黄帝内经》的时候,很多《内经》原文是通过《甲乙经》校对的,还有校对《脉经》原文的时候,把《甲乙经》里面有的给摘录了进去。而且在校对《千金方》的时候,整个顺序改变了很多很多,这个从一些篇章的断面上可以看得出来,像针灸的部分,前面讲的是他记录在原书的第几页第几页,校对完了之后再翻开就没有了。所以说我们要知道,我们现在看的很多方书,不一定是历史的原貌。
那么这张温脾饮的方子呢,组成是乌梅十个、人参一分、大枣二十个、甘草五寸、草果七个、生姜五片、真陈橘皮五个,咱们现在发现古方当中有好多药都写“真”字,很多人说这是当时仅有的,其实不是这样,因为古人说的中药不是那种简单流通的商品,古人是采药,一般要鉴定,所以他说的是你一定要采到真的药,而不是卖的,卖就有卖假的问题。
那么煎煮法呢,要加上生姜、大枣和陈米100粒。为什么加上陈米?你看乌梅丸也是用白饭煮熟了之后和药物捣到一起,为什么?其实所有谷物类的东西都可以延长药物在肠胃内的停留时间,所以有时候要延缓这个汤剂在小肠和大肠的的停留时间,往往加一些粳米。再有,古有病者不食新米的说法,勾老病,容易引起病得反复。
方十三
截疟温脾饮《赤水玄珠》
组成:白术5钱 生姜5钱
主治:脾虚,痰涎上涌,疟发作则吐。
煎服法:水煎,空心服。
下面这张方子是来自孙一奎的《赤水玄珠》,白术五钱、生姜五钱,主治“脾虚,痰涎上涌,疟发作则吐”。大家千万不要总忽视或者是看不起这样的小方子,你看一个白术、生姜,是不是咱们每天几乎都开这两味药?我们翻开《千金外台》、《医心方》,早期隋唐以前的方子,两味药、三味药、四味药的方子特别多,《伤寒论》中这样的方子也是特别多,对吧?这种结构简单的方子一定要引起大家重视,为什么?因为你在临床上看病的时候,化裁一张方子,加两味、减两味看似很轻松,但是你能做到古人那么精确吗?如果早期没有那么多临床经验,这个试,那个试,还不如翻开古书,找到一些小方,找到它确切的功能,以方测证。我们常常在很多方就是化裁加减豆豉、薤白,为什么?因为在隋唐以前的文献当中,豆豉、薤白是治大虚劳的,后世的文献在这方面的记载几乎是缺失的。所以我们看到这两味小药能治疗虚劳,一定要考虑它的实际意义,为什么后世没有而那个年代有?这种具有时代特征性的、临床疗效确切的药,都是加减法,一定要引起我们的重视。
这里“脾虚,痰涎上涌,疟发作则吐”,应该是疟疾早期发作,整个痰涎壅在上焦,刚刚要吐出来的时候,用的白术五钱、生姜五钱,量非常小,是吧?白术这个药有个特性,燥湿的力量极强,你把这个药打成散,喝下去就知道。我喝过单纯的白术水,打完白术磨成生粉之后,用水煮一会,喝下去之后一会嘴唇就发干,四五个小时之后才能缓和,当然这个尝药绝对是因个人体质而异。包括你看装白术的药柜,你把柜子拉开之后,就会发现白术旁边的几个药都很干,其他柜子的药很潮。所以白术这个燥湿的作用可以使湿痰变得稍微粘稠一些。有的长期吐大口大口痰,包括口水很多的病人,吃完白术之后,痰就会逐渐的缩小,变成一小口痰,就是因为它可以燥湿。
那么生姜呢?生姜为什么可以跟白术搭配在一起治疗痰?大家知道,痰存在的位置一定是什么?管状的地方、腔系的地方,是吧?像支气管、胃肠道,这个痰是无处不在。我们知道,痰在人体当中,要么拉出去,要么吐出去,要么留下来,对吧?中药当中谈升降的药物有很多,但是能横通的药不多,生姜怎么长?长出一个、上去一个,就是共同交错在一起,所以生姜具有横通作用,它能会把痰无死角的化掉。生姜加半夏能化痰,尤其顽痰、老痰,生姜能多用就多用,只是姜多了,药确实不好喝,但是只有姜到位,才能发挥它的作用。姜是可以横通的,有些时候痰你化不尽的时候,要考虑加点生姜。
方十四
温脾达生饮 《陈素庵妇科补解》
组成:厚朴一钱 木香一钱 肉桂一钱 车前一钱半 广皮一钱 枳壳一钱 冬葵一钱 黑姜八分 当归五钱 川芎二钱
主治:临产泄泻。
煎服法:水煎服。
温脾达生饮,这张方子跟《肘后方》中的温脾汤方子组成完全不一样。大家看一下治什么的?临产泄泻。我们看一下药物组成,有人说临产了,你竟然还敢用这些行气的药?其实我们经常说一句话,遇到泻的,不要总想着止泻。就像这个当归芍药散,可以用来治疗什么呢?长期的腹泻。大家吃没吃过当归芍药散?我吃过,当时我就是拉肚子。就是这样的一个散剂,可以治疗腹泻,这也是很多老师的临床经验。大家知道为什么吗?我们经常学《方剂学》说“通因通用”,可以用这个句话来概括,但是事实上为什么泻不能止泻?出现泻必有起因,要么是气机下陷,要么是水液代谢失常,要么是小肠元阳不足。我们说这个命门是在脐下三寸,是吧?实际上按照隋唐以前的那些道家文献来看,真正的命门火所济的部位是什么?小肠。你吃了很多东西,都要经过小肠的运化,心和小肠相表里,心火下移之后,人所有的食物才能得以正常的消化和吸收,小肠才能泌别清浊。如果你吃的食物清浊不泌,一股脑的全推入到大肠,能不腹泻吗?对不对?
回到这个方子,我们要知道,很多女同志临产的时候是有这个腿部受寒着凉的,现代人的观念比较开放了,都穿短裙是吧,受寒了腹泻,很容易引起产道的感染,在这种情况下,这个方子有实际的意义。
方十五
温脾汤《会约医镜》
组成:淮山药(炒)1钱8分,白茯苓1钱2分,白术(制)1钱,薏苡仁(炒,研)2钱,芡实(炒,研)2钱,白扁豆(炒,研)2钱,桔梗8分,砂仁(去皮,炒,研)5分,甘草(炙)8分,神曲(炒)4分,白莲肉(炒,研)2钱,秫米(炒,研)1钱,红枣(去核)2枚。
主治:脾虚失血。
煎服法:水煎,中午时加白糖,开水调服。此方与滋阴汤每日同用,滋阴汤早、晚服,此方中午时服。
《会约医镜》讲的这张温脾汤,对比这个《肘后方》中的温脾汤大有不同,因为整个的加减化裁与其完全不同,所以我们就不好做一个比较和分析,记住它治疗脾虚的失血就可以了。这里面有很多的药物组成和参苓白术散很像,主要是从脾统血的角度来考虑的。
方十六
温脾汤《温病条辨》
组成:草果二钱 桂枝三钱 生姜五钱 茯苓五钱 蜀漆(炒)三钱 厚朴三钱
主治:太阴三疟,腹胀不渴,呕水,温脾汤主之。
煎服法:水五杯,煮取两杯,分三次温服。
这张温脾汤在吴瑭《温病条辨》中专门治疗什么呢?治疗太阴脾疟,其实也是治疗霍乱的。前面的时候提过霍乱,对吧?大家知道霍乱最开始是怎么回事吗?《左传》里记载,当年晋献公打仗的时候把军队分两支,自己带一支,太子申生带一支,然后去打两个国家,一个是耿国,另一个是霍国,结果到了霍国的那一支军队很多人染病,又吐又拉,当时的人就叫霍乱——霍国之乱,这是霍乱在已有文献中第一次出现。其实霍乱分暑霍乱、湿霍乱、干霍乱三种,这张方子是治疗暑霍乱的。干霍乱是什么样?不上吐下泻的,一直嗷嗷打嗝,但就是没有吐出东西来,或者一直肚子很疼,一到厕所就排不出来。而这张温脾汤是治疗的暑霍乱。
方十七
加减温脾祛疟汤《慈航集》
组成:甜白术1两,云苓5钱,肉桂1钱(去皮),甘草8分,白蔻仁2钱(研),制半夏2钱,青皮1钱5分,炒枳壳1钱5分
主治:邪盛脾经,痰食难化,而得风邪,致成脾疟。初病令人不乐,好太息,不嗜食,多寒热,汗出,病至善呕,呕已乃衰,先寒后热,寒从腹起者。
煎服法:煨姜3钱,大枣3枚为引,水煎服。
《慈航集》加减温脾祛疟汤,我们看这张方子,它的量非常的小,但是可以治疗什么?痰食壅滞在脾经,同时有外感,受了风邪,表里证互见的一个情况。可能每位医生都会有自己切入点,这里用这样一个非常小的方子来解决。
方十八
六君温脾汤《揣摩有得集》
组成:潞参3钱,白术2钱(炒),云苓1钱,砂仁1钱(炒)陈皮3分,扁豆2钱(炒),山药2钱(炒)谷芽钱半(炒),龙骨1钱(煅),制草5分
主治:小儿脾胃受寒,面色发白,四肢清冷,口流淡水,肚软泄泻。
煎服法:煨姜1片,大枣1个为引,水煎服。
六君子温脾汤,这个是治疗小儿病的。我们看到这个温脾汤的主治既非疟也非风,而是治疗什么?脾胃受寒的这种“面色发白,四肢清冷,口流淡水,肚软泄泻”。我们看,这个方子里面没有温阳的大热药物,小儿的用药结构和我们的成人的还是不太一样。
到这里,我们就把温脾汤部分讲完了,接下来我们看温脾丸。关于温脾丸的方子,我觉得只要重点讲几张就可以了。
整理校对:游艺 戴欣芮 陈剑城
审核:曹然
编辑:朱丽莉
声明:
·本文来源于曹然老师2018年7月在“从经典到临床”优秀中医学子长春中医药大学暑期培训班的学术报告,由中医家组织整理编校。尊重知识与劳动,转载请保留版权信息。
感谢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青年中医培养工作委员会、深圳市颐仁中医基金会、颐仁青年中医会、长春中医药大学附属传统诊疗医院、广誉远中药股份有限公司等单位大力支持。
· 欢迎投稿:bianjibu@zhongyijia.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