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
文
摘
要
教师资格证笔试干货—德育的9个原则
(偷偷告诉你 这个是重要考点哦)
一、德育的概念与意义
广义:包括社会德育、社区德育、学校德育、家庭德育。
狭义:专指学校德育。
※学校德育是教育者按照一定的社会或阶级的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系统地对受教育者施加思想、政治、法制和道德的影响。
小学德育的意义:
1、德育是实现我国教育目的的前提条件(基础性)
2、德育为国家培养高素质的政治公民奠定了基础(奠基性)
3、德育对于促进学生的发展具有积极意义
中学德育的意义:
1、德育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条件和保证
2、德育是青少年健康成长的条件和保证
3、德育是实现教学目的的条件和保证
二、德育过程
德育过程的概念:促使受教育者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和道德行为发展的过程,是个体社会化与社会规范个体化的统一过程。
德育过程的结构:德育过程由教育者、受教育者、德育内容和德育方法四个相互制约的要素构成。
德育过程的基本规律:
(一)德育过程是具有多种开端的对学生的知、情、意、行的培养、提高过程(知是基础,行是关键)
(二)德育过程是促使学生思想内部矛盾运动的过程,是教育和自我教育统一的过程
(三)德育过程是组织学生的活动与交往、对学生多方面教育影响的过程
(四)德育过程是一个长期的、反复的、不断前进的过程
三、德育原则
1. 方向性原则
德育工作要有一定的理想性和方向性,指导学生向正确的方向发展。
2. 知行统一原则(又称理论联系实际原则)
教育者在德育过程中,既要重视对学生进行系统的思想道德的理论教育,又要重视组织学生参加实践锻炼,将提高认识和行为养成结合起来,使学生做到言行一致、表里如一。
3. 尊重信任学生与严格要求学生相结合的原则
指进行德育要把对学生个人的尊重和信赖与对他们的思想和行为的严格要求结合起来,使教育者对学生的影响与要求易于转化为学生的品德。(前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所说:“要尽量多地要求一个人,也要尽可能地尊重一个人”)
4. 教育的一致性和连贯性原则
指进行德育应当有目的、有计划地把来自各方面对学生的教育影响加以组织、调节,使其相互配合,协调一致,前后连贯地进行,以保障学生的品德能按教育目的的要求发展。
5. 从学生实际出发因材施教的原则
教育者在德育过程中,应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个性差异以及思想品德发展的实际现状,因材施教,引导学生,加强德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6.长善救失原则(又称发扬积极因素克服消极因素原则)
是指在德育过程中,要充分调动学生自我教育的积极性,依靠和发扬学生的积极因素去克服他们的消极因素,促进学生道德成长。
7.集体教育与个别教育相结合
指在德育过程中,教师既要通过集体的力量教育个别学生,又要通过对个别学生的教育影响集体,把集体教育和个别教育辩证地统一起来。
(马卡连柯平行管理的思想)
8.疏导原则(循循善诱原则)
指进行德育要循循善诱,以理服人,从提高学生认识入手,调动学生的主动性,使他们积极向上。
9.正面教育与纪律约束相结合的原则(灵活施教原则)
德育工作既要正面引导,说服教育,启发自觉,调动学生接受教育的内在动力,又要辅之以必要的纪律约束,并使两者有机结合起来。
四、德育方法
1. 说服教育法
借助语言和事实,通过摆事实、讲道理,以影响受教育者的思想意识,使其明辨是非,提高其思想认识的方法。
2.榜样示范法
以他人的高尚思想、模范行为和卓越成就来影响学生品德的方法。
3.指导实践法(又称实际锻炼法)
是教育者组织学生参加多种实际活动,在行为实践中使学生接受磨炼和考验,以培养优良思想品德的方法。
4.情感陶冶法
教育者自觉创设良好的教育情境,使受教育者在道德和思想情操方面受到潜移默化的感染、熏陶的方法。陶冶包括:人格感化、环境陶冶、艺术陶冶。
5.品德评价法
教育者根据一定的要求和标准,对学生的思想品德进行肯定或否定的评价,促使其发扬优点,克服缺点,督促其不断进步的一种方法。
6.品德修养指导法(又称个人修养法)
是教师指导学生自觉主动地进行学习、自我品德反省,以实现思想转化及行为控制的德育方法。
包括:学习、自我批评、座右铭、自我实践体验与锻炼等
五、德育途径
(1)教学:是对学生进行德育工作最基本、最经常、最有效的途径。
(2)社会实践活动:学生的思想品德是在活动和交往中形成,并通过活动和交往表现出来的,社会实践活动一般包括三种类型:
(社会生产劳动 、社会宣传与服务活动、社会调查活动)
(3)课外活动:科技与文体等课外活动中,包含丰富多彩的思想教育内容。
(4)少先队活动与**活动:校会、班会、周会、晨会等活动也是德育的途径。
(5)班主任工作:班主任工作是学校教育工作重要而又特殊的途径。
六、德育模式
1.认知模式
提出:皮亚杰
深化:科尔伯格
观点:道德教育的目的就在于促进儿童道德判断力的发展及其行为的发生。
2.体谅(学会关心)模式
人物:彼得•麦克费尔
观点:把道德情感的培养置于中心地位。
3.社会模仿模式
人物:班杜拉
观点:观察学习是人类学习的重要形式,是品德教育的主要渠道。
4.价值澄清模式
人物:拉斯、哈明、西蒙
观点:这种模式着眼于价值观教育,试图帮助人们减少价值混乱并通过评价过程促进统一的价值观的形成。其目的是通过选择、赞扬和实践过程来增进赋予理智的价值选择。
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