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
文
摘
要
秦淮河对于南京,恰如黄河之于中华民族,爱琴海之于古希腊的奥林匹。
古往今来,诸多名人贤达在河畔留下了数不清的历史典故、风流韵事、人文轶事,乌衣巷中话风流的王羲之便是其中之一。
提起王羲之,人们自会想起号称“天下第一行书”《兰亭序》,想起他摆脱汉魏笔风,自成一家的书法成就。王羲之的书法造诣空前绝后,而除此之外,他身上还有许多值得敬仰和尊崇的东西,那就是他的品德和才智。
兰亭集序(图自图虫网)
淡泊名利
王羲之出生于东晋时期赫赫有名的琅琊王氏家,年少时即享有美誉,“东床快婿”更是一段佳话。朝廷重臣喜爱他的才识和器量,屡次请他出来做官,然而据《晋书》记载,王羲之的态度却是“皆不就”。
人们一开始以为其自恃名门之后,看不上低微的官职,于是授予其的官位越来越高,可是王羲之依然不愿为官。直到当时的扬州刺史殷浩亲自修书给他,邀请其出仕的时候,他才在给其的回信中坦露了自己的志向。王羲之在信中提到自己自小就没有入庙堂之志,之前其伯父邀请其入仕都被自己拒绝。但是此次承蒙殷浩亲自致书询问,自己终于下定决心为之驱驰,愿意为东晋 *** 效力。
王羲之这种不愿投身于政治的想法在当时的士族子弟中是十分罕见的,那时正值东晋建立初期,世家大族们都在积极扩张自己的势力,以求取得更加丰厚的政治资源。王羲之作为年轻一代中的佼佼者,却能如此淡泊名利,可见其高远的追求。
卓识远见
王羲之墨池(图自图虫网)
虽远离朝堂,王羲之却一直牵挂着国家大事。当时殷浩与桓温不和,王羲之反对党同伐异,主张协和共处,维护政局安定。他劝殷浩把廉颇、蔺相如将相和的故事画在屏风上,以示训导。
殷浩要北伐时,王羲之认为必然失败,写信劝止,言辞恳切。殷浩出征,果然被姚襄打败。殷浩又打算再举兵,王羲之分析形势陈说利害,并警告说,如果北伐失败,东晋社稷将危在旦夕。可惜仍未得到殷浩采纳。
从当时情况来看,王羲之对形势把握相当准确,应对策略中肯。可惜,苦谏未被采纳,最终北伐以惨败告终,东晋也从此一蹶不振。
忧民之心
书圣故里题扇桥(图自图虫网)
东晋兵荒马乱时期,民间发生饥荒,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王羲之开仓赈济,官仓却由于地方官贪赃枉法,致使国库空乏。他主张对那些奸吏给予重判,“诛翦一人“起到“杀一人儆百“的作用,只有这样才能“其后便断”。
看到东晋战乱百业俱废,王羲之提出减少判死刑的人,让他们补充兵役。让罪行较轻的犯人充兵役或劳役,将其家眷迁徙至都邑,“稳定内乱局势才是为政之本”。有了他们,城市就比较充实,他们不叛亡,社会也就稳定多了。
参考资料:: 现代快报,南京市文化投资控股集团,晋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