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伙伴关心的问题:看脸时代怎么样,看脸时代没了,本文通过数据整理汇集了看脸时代怎么样,看脸时代没了相关信息,下面一起看看。

看脸时代怎么样,看脸时代没了

文/谭峰

颜值改革

1960年,美国总统竞选史上第一次电视辩论,在哥伦比亚广播公司的一个电视直播间“破天荒”地发生了。PK对象是大名鼎鼎的尼克松和名不见经传的肯尼迪。

时任美国副总统的尼克松正是春风得意之时 ,无论是其政绩还是知名度都是“技高一筹”。相形之下,另一位总统候选人肯尼迪就资历尚浅,他当时只不过是一名马萨诸塞州的参议员。人们都以为尼克松会毫无疑问地当选为美国总统。

1960年9月26日,美国总统竞选史上迎来第一次电视辩论

但电视摄像机和聚光灯改变了这一切。当美国民众打开电视机之时,他们惊奇地发现,一直保有高大威猛形象的尼克松总统在荧屏之中,竟然是另一幅模样——脸色苍白、身形憔悴,几滴虚汗从额头一股脑地流到脖颈里,嘴唇附近均被汗渍包围。尼克松当时刚做完一场膝盖手术,整个人的状态略显虚弱本是平常之事。但是令他也没有想到的是,这样的状态居然成为他竞选总统的“致命伤”。

电视镜头的另一端则是“心机先生”肯尼迪。他在上台之前预感到了电视的“神助攻”,专门请化妆师抹了一些男用粉底霜,好让自己在电视上的形象更加年轻帅气。再加上肯尼迪刚参加完加州的竞选活动,整体上所呈现的年轻有为、热情自信,正中美国民众之下怀。

肯尼迪因为“颜值”成为人们心中的“男神”

按照先前的美国竞选传统,美国选民习惯于在广播中听到他们所支持的候选人。声音雄浑、有磁性,更容易拉进候选人和选民间的距离,也成为每个候选人的“标配”。但是自从电视介入到人们业余生活之时,一个总统候选人的穿着打扮、形象颜面显得越来越重要,逐渐成为候选人的“新标配”。

肯尼迪当选美总统后,更注重自己的“形象管理”

说来也很是“邪乎”。不被人看好的肯尼迪居然因为一副“好皮囊”,在第一轮电视辩论中就确立了压倒性的优势,赢得6500万美国人的高选票。虽然在接下来的电视辩论中,尼克松也想通过形象重整来“翻盘”,但碍于选民所形成的第一印象,最终败给肯尼迪。

“小人物”打败“大名士”,这在总统电视竞选史上,堪称“头一遭”。肯尼迪事后想想,也是后怕。如果没有电视对其良好形象的凸显和放大,一介参议员岂能压倒政界名流?电视辩论后,也许是因为尼克松心里有了阴影,他拒绝参加1968年和1972年的总统选举电视辩论。但是,这反倒让尼克松更加注重其之后的政治生涯,所应表现出来的“颜值魅力”。

美丽的皮囊,不仅用来一“看”

很多人都认为电视的出现,改变了肯尼迪,改变了人类政治生态的格局。其实,少有人意识到,在电视发明之前,人际交往中的情感沟通就借助着一副好“颜值”来发挥着其巨大的效用。人们对人性当中“美”的崇尚,推动了社会文化、审美,甚至是经济的发展。中国自古就有“美似潘安”的传说,它增添了人际交往中情感的诉求和表达。近代美国好莱坞的“造星运动”,更是将个人的外形、手势和身体语发挥到商业和产业的层面之中。

早在 1872年,达尔文就在其著作《人类和动物的情感表达》一书中提到了“非语言符号”这一概念。外貌、形象、穿着、神情,甚至是辅助语、沉默等都被称为非语言符号(nonverbal symbol),它们在人际交往中充当着默默无闻却举足轻重的角色。进而,非语言符号的功用在20世纪又和人际关系联系在一起。研究表明,非语言符号构成了人际传播的主要信息源,人际之间情感的表达,高达70%的内容是需要借助身体语言来传递,仅有30%需要通过语言。

法国女人的着装,一向堪称“时尚典范”

和人们的言语相比起来,这些非语言符号可以表达更为复杂、无以言表的信息和情感,它们用来补充、强化、重复、调整人们话语表达的“漏洞”。正如在美国大选中,人们以往一直习惯通过收音机“单一地”接收信息,不够真实和立体。之后,美国民众便可借助电视媒介更为“多元化”地通过总统候选人的气色、表情、举手投足、眉宇神色,来弥补单一靠候选人声音或言语所传递不出来的“盲区”。萨默瓦在其《文化间传播》的论著中提到,“在人际传播的场景中,来自传播双方以及环境的非语言 *** 物,对传播双方都有潜在的信息价值”。这也恰好说明了非语言符号巨大的潜在价值。

适当的肢体动作,是人际交往中不可或缺的礼仪

既然非语言符号如此重要,又被我们大多数人所忽略。那么问题来了,我们该如何在日常的人际交往中,注重自己语言之外的“修炼”呢?其实这是一个包罗万象的问题,这里可以先在两个与我们生活息息相关的方面——着装和肢体语言——来谈谈其中的“奥妙”。

在着装方面,你不仅需要“买买买”的疯狂消费,还先要给自己的风格进行一个较为精准的定位。这种定位的参照物,可根据自己对自己的认知,来确定自己基本的风格和适用范围。比如,偏休闲文艺的女生,就可以选择羊绒衫、A字裙、平跟或低跟鞋来诠释一种放松舒适的艺术气息。而大裙摆半裙、七分袖衬衫或是无袖上衣,就又营造出另一种波西米亚风格的自在。需要强调的是,风格一旦确定,就要“深入”下去,这样给人的感觉才更为明晰。左摇右摆的穿衣风格,虽说打造出“百变精灵”的样态,却很难吸引到人们专注的目光。

着装的另一种考量方式就是,依据所要见面的人物和所处的环境。但是,这种标准不必显得特别“刻意”。其实,着装最大的艺术在于休闲和随意中透着一种正式、一种用心。比如,在拜见一位知名艺术家的时候,可以不“精心打扮”自己。如果你是一名男士,要拜访文艺界人士,不妨可以穿一件看起来比较清爽的格子衬衣,外面加了一个有些设计感的黑色外套,清新的牛仔裤,再加一双英伦风格的棕色皮鞋。这样的着装看起来既时尚,也有一定的文艺气息,但也不是奇装异服,不会让对谈从一开始就陷入“奇怪”的气氛中去。

穿着打扮,已从生活需要上升为社交礼仪

除了服饰,一个人在对谈中所表现出来的各种肢体语言和面部表情,都属于非语言符号的一部分,发挥着无可替代的作用。在交谈过程中,如果面对气场很强大的人,你的表情过于“虔诚”的话,这个谈话很可能陷入一种“不停接应”的 *** 怪圈中——对方信马由缰地不停倾吐,而你自己的控场能力和批判意识被削弱。

如此,你在对谈中就处于被动地位,气场弱,被对方牵着鼻子走。但与此同时,你也不能为了表现自己在谈话中的“积极有为”,而在采访中眉飞色舞,使用过多的、甚至夸张的手势,这样就会让对方感觉压抑和不自在。在这样的气氛下对话,对方一般都不会轻易打开话匣子,你也很难获得更多的信息。其实算作是一种“对话的双输”。

视野 · 深度 · 新识

版权有限,关注无限。图片部分来源于网络,若有问题请联系。

更多看脸时代怎么样,看脸时代没了相关信息请关注本站,本文仅仅做为展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