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
文
摘
要
//阅读完本文大约需要4分钟。您的关注与评论是对教研内参最大的支持。//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这多重对话关系,包括了学生与文本、教师与学生及学生与学生间的对话互动。那么,如何通过这多向交流,使学生在交流中碰撞出思维火花,促进学生潜能的发挥,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从而有效地促进他们创新思维的发展和实践能力的提升?
吃透教材是互动教学的基石
教材的把握,是互动教学的根基。只有吃透教材才能使教师的教学有目的性,才能做到有的放矢,才能避免教学的盲目性,所谓预则立,不预则废。如:我在广元参加培训时听了一节语文课《伯牙绝弦》。这篇课文所处的单元主题是“感受艺术的魅力,受到美的熏陶”,这位老师对教材进行了认真分析后,紧扣题目中的“绝”字,让学生组词,老师紧扣文本在所组的词中紧抓“绝技”、“绝望”、“绝唱”然后配以古琴曲《高山流水》、《阳关三叠》,让学生在音乐中与文本互动,去感悟“绝技”、“绝望”、“绝唱”。很快,学生就领悟了文本的内涵。
驾驭课堂是教学互动的关键
互动教学更多更实际也更难于驾驭的还在于课堂上的及时捕获,这需要长期有意识地修炼,再结合教材准备,才能驾轻就熟。老师和几十号学生在教学互动过程中产生的教学细节无处不在,无时不有,有时存在于顺水推舟、逆水难行中,有时呈现于锦上添花、画蛇添足中,不一而足,但只要是蕴藏着闪光点,生长点,连接点,哪怕是微不足道的,教师也要开发利用。否则互动的时机稍纵即逝。
在课堂互动教学中,牢记其有效性,不能一味惦记环节上的时间把握,或者只关注学生的理解是否符合自己课前互动的预设上,而应将更多的注意力集中在对学生的倾听和观察上,否则只会与精彩擦肩而过。
如董老师《搭石》教学:怎么过河?生各抒己见,有垒石头,有建桥、建木桥,最后归结到搭石。又如王老师先让学生回忆上周与每位同学有关的事(实习的吴老师离开),然后给出提示:心情怎样?你送了什么?你想给吴老师说什么?这样还原生活,学生有了交流的素材,就会情不自禁地打开话匣子。
让学生自己去读悟、体会,让他们在课堂中畅所欲言、大胆质疑。如我在教学略读课文《金色的脚印》时,先给学生了两个学习目标:①老狐狸为救小狐狸都做了些什么?②它们和正太郎之间的关系发生了怎样的变化?这两个问题调动了学生读书的积极性,学生们马上投入文本,认真读书,寻找答案,再进行交流。最后留时间给学生质疑,解决他们理解当中的疑惑。
其中有一个学生就提出疑惑:狐狸是怎么救正太郎的?我没有急于给学生答案,而是让全班学生自己开动脑筋来解决问题。同学们议论纷纷,有的说:舔脸、伏在身上;有的说:轻轻咬耳朵;有的说:大声叫唤;有的说:给他泼水(及时给予纠正);有的说:人工呼吸(好,还知道一些急救知识)。依据学生的交流,我做了小结:由于正太郎的善良打动了狐狸,所以狐狸感恩,它们肯定会想尽一切办法去抢救正太郎。由此可以看出,动物也是有感情的,所以我们一定要善待动物。
课中鼓励学生随时提问,教学内容结束,留一段时间让学生提问,使之成为教学过程中的一个调动学生学习主动性的环节。这样,就有利于培养学生“好问”的习惯和探究的精神。
心灵交融是教学互动的钥匙
教学实践显示,教学活动中最活跃的因素是生生之间、师生间的关系。师生之间、同学之间的友好关系是建立在互相切磋、相互帮助的基础之上的。教学活动中,通过师生、生生、个体与群体的互动,合作学习,真诚沟通。老师的一言一行,甚至一个眼神,一丝微笑,学生都心领神会。而学生的一举一动,甚至面部表情的些许变化,老师也能心明如镜,知之甚深,真可谓心有灵犀一点通。这里的灵犀就是我们的老师在长期的教学活动中与学生建立起来的相互理解。纵观这七节课,我们的授课教师和蔼可亲,都能够与学生
《课程标准》指出:课堂是动态的,是生成的。特别是在提倡“把课堂还给学生”、“把精彩留给学生”的今天,科学合理的互动,是扎实有效地组织教学,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有效途径。课堂中,师生、生生之间平等对话,面对学生的见解,教师给予的是密切的关注,亲切的呵护,让“有益”的课堂生成的信息开出灿烂的花朵。教师充分尊重学生的学习感受,以学定教,尽管学生的发言是无序的,但这样的课堂犹如一首散文诗,形“散”而神“聚”!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互动教学的探寻有赖于老师与学生的共同努力。一旦掌握了互动教学的秘诀,我们的课堂教学必定会丰富多彩,绚丽多姿,教学效果也定会事半功倍,突飞猛进。
来源∣作者∣陈玉安(剑阁县龙源育才学校)
编审∣教研内参
声明∣本文章内容为教研内参提供的原创稿件,转载请注明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