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
文
摘
要
自古以来,吃肉总会贴上几个标签:有钱、土豪、油腻。
春暖花开的季节,是不是可以换一种方式吃肉肉,可以花更少的钱,而且不油腻的前提下,又可以把肉味吃出来,肉的品质提升起来,让肉更具有一种鲜活的生命力,再普通的肉也能摇身一变,高大上起来。
粉蒸肉闪亮登场,小清新,大境界,有故事,更养胃。
在带着大山里青竹淡香的竹蒸笼,雅致的让粉蒸肉清新如竹林里走出的仙子,清新脱俗。如果可以,配点桃花酒,如何?
就趁着小酒微醺,说说粉蒸肉的那些年,那些事儿。
清朝学霸食神也爱粉蒸肉
诗人、文学家、评论家、美食家、美学家、旅行家,24岁就考取了全国第八名,二甲第五,超级学霸,985、211踏破门槛也请不来的全才袁枚,他的每一次亮相,都是那么的自带光环和IP流量。
不仅于此,袁枚是一位至孝的孝子,三十三岁时,父亲病故,辞去公职赡养母亲
打了辞职报告后,袁枚一路南下,在虎踞龙蟠的南京买了个园子,拾缀拾掇,安居下来,把母亲接到身边,做做文章,弄弄小菜。文章写好了,讲给母亲听,小菜做好了,给母亲先尝。
突然惊讶的发现,小柒离开原先的公职,也是因为父亲病故,时至今日,照顾病床上的母亲,已经470天,这一刻又无比景仰起浙江老乡袁公子来了,他的生活又能多几分感同身受。
现在已经成为南师大随园校区的随园旧址
南师大随园校区
南师大随园校区
买来的园子原先叫隋园,他却不喜欢这名儿,改成了“随园”。因为隋园原先的主人隋赫德品行实在不端,作为旗人之后,有一天幸福来的太突然,他顶替曹頫(曹頫是过继给曹寅的,一般认为是《红楼梦》作者曹雪芹的叔父,一说父亲,在红学学术界颇受关注),接任江宁织造,并负责对曹家的抄查,这可是美差使。可是他的心太贪,干了一堆糗事,虚报查抄数据,行贿王爷,最终东窗事发,全部财产被罚没充公。袁枚买下来的园子就是罚没以后。
袁枚的改名之举也是告诉隋文帝杨坚,你这老头子,朝代走多远和文字没关系,因为当年隋文帝嫌“随”字有走字底不吉利,改了隋。这一回,袁枚的境界可高多了,我就倒过来改,随性而为,才是率真。
随性,才能用心去做每一件事,没有压力,全心充满喜悦感的去做,这才是生命的本真,你天天想着功名利禄,做出来的东西谁喜欢。
在春风十里,美食有你的日子里,在随园的土灶上,水鲜、河鲜、牲类、素食、点心一样样的铺展开来,一样样的用各种烹饪方式加工起来,在《舌尖上的随园》在美妙音乐声中,在李子柒(李子柒是做给奶奶吃,袁枚是做给母亲吃,都是孝文化的体现)的镜头里,我们仿佛又看到了一位民间食神的盛世美颜。
又是一个晚霞堆满了秦淮河畔的秋末,一道优雅不失华贵,香软不显油腻的粉蒸肉,摆上了餐桌,看着母亲吃得津津有味,在当夜的烛光里,也记入了《随园食单》:
“用精肥参半之肉,炒米粉黄色,拌面酱蒸之,下用白菜作垫,熟时不但肉美,菜亦美。以不见水,故味独全。江西人菜也。”
江西粉蒸肉
最具匠心精神的粉蒸肉:在它的故乡一直在创新
据史料记载,松湖米粉肉早在宋代就风行于松湖一带,主要分布在石岗、松湖、流湖等乡镇。
所以,在南昌,在周边地区每年立夏这一天有吃米粉肉是固定的传统民俗,谓之“撑夏”。
作为粉蒸肉的起源地,江西南昌松湖地区还保留了最为古法的粉蒸肉做法,用菜叶做垫,刚蒸出来的粉蒸肉,糯而清香,酥而爽口,软、嫩、甜、香、咸,滋味丰富,食性温和,色、香、味俱全。幸运的是,小柒读大学就在南昌,有一位南昌同学的妈妈就做过一道粉蒸肉,印象深刻。
用蒸笼蒸出来江西粉蒸肉
时至今天,流行于于南昌新建和丰城地区的笼床宴则是独具特色的以粉蒸肉为主角的传统宴席形式,一笼床粉蒸肉有近桌子大,十分霸道。
江西婺源粉蒸肉
炸起来的粉酥肉
清炖的粉酥肉
在江西的米粉肉除了粉蒸肉,还有香椿粉鲊肉,粉糊肉,粉煎肉,粉薰肉,粉晒肉,粉酥肉,粉炒肉和粉烧肉等。这些表现形式的丰富性在别的省份是很少见的。
最励志的粉蒸肉:远征的最好礼物——“沔阳三蒸”之一
沔阳三蒸
沿着长江逆流而上,就是湖北的荆楚大地,富足的水系也孕育了著名的“沔阳三蒸”,所谓三蒸,即蒸畜禽、蒸水产、蒸蔬菜(可随意选择青菜、苋菜、芋头、豆角、南瓜、萝卜、茼蒿、藕等数十种),颇为符合荤素搭配营养均衡,粉蒸菜都裹着捣细的米粉,菜的本香配上大米的清香,回味深长。说到蒸法,所谓的“三”,就成了概数了,粉蒸、清蒸、炮蒸、汤蒸、扣蒸、酿蒸、包蒸、封蒸、花样造型蒸、旱蒸,蒸的技法就不下九、十种。
沔阳三蒸
粉蒸肉旧时盛行于沔阳州(包括天门、洪湖、潜江、沔阳现改名为仙桃),素有“蒸菜之乡”之美誉,是著名的“沔阳三蒸”之一。而关于“沔阳三蒸”的故事更是家喻户晓。
“沔阳三蒸”相传始自元末农民起义领袖陈友谅的故事。当时,陈友谅从家乡沔阳率兵远征采石矶前夕,为了犒慰兵勇,鼓舞士气,令随军包厨按“征”字做一些家乡菜肴,寓意取得远征的胜利。
聪明的厨师按“征”“蒸”同音不同字的意思做出了蒸鱼、蒸肉、蒸圆子。我发现中的厨师里,都是藏龙卧虎的,那一位把皇帝做成木乃伊的主意也是厨师想出来的,“辋川小祥”风景拼盘的发明者、比丘尼梵正还是一位女厨神,把肉皮做成可保存的虎皮膏也是诗人兼才兼厨娘的董小宛,把点心做出了诗情画意的“小巧可爱,洁白如雪”境界的是袁枚笔下的萧美人
陈友谅的夫人罗氏又乘兴用现成青菜――商蒿洗净切断,用蒸鱼肉的米粉加入调料拌匀蒸熟,送上餐桌,众将士极喜食,赞不绝口。从此这一带的老百姓纷纷效仿,在喜庆的日子里,也用“三蒸”作为大菜宴请宾客,流传至今。
说真的,小柒就是偏爱蒸菜,营养流失较少,而且原汁原味。
沔阳粉蒸肉
最让人解恨的粉蒸肉:把贪官气死的重庆武隆百姓
沿着长江继续向上,就是山城重庆。这里粉蒸肉是重庆武隆乃至西南地区传统名吃之一。
传统名吃就会配一个非常有趣和教育意义的故事,这也许是中国饮食文化的一大特色吧。这个故事和油条的传说差不多,发明油条最初的动机就是用粉做成秦桧和他的夫人的样子,扭在一块儿炸掉,而在重庆的武隆,也有一位贪官的模样被老百姓做成了粉蒸肉。
重庆武隆粉蒸肉
据传宋朝时武隆有个朱姓县官,此人贪污 *** ,致使民不聊生,老百姓对他无可奈何。
当时,衙门外一个小饭馆的大厨,也读过几年书,一生嫉恶如仇,想出一种吃法叫“绳绑捆猪吃”,“猪”即暗讽“朱”的意思。他把猪肉切成片,剁成末,用薄面皮包住后缠上粉条,粉条即绳子,意为把“朱”绳捆索绑,剁成肉酱。
消息传出,百姓心花怒放,都想去啃“朱”几口,出出心中闷气。就这样,一传十,十传百,这家餐馆生意兴旺。一天,朱县官也来吃“绳绑”,饭馆师傅忙抓一把面撒在其上,盖上笼蒸。
因为味香扑鼻,县官就问笼中是什么吃食,师傅说是蒸肉,馋得县官直流口水,大叫:“快快,把笼揭开,让老爷吃点蒸肉!”这次,朱县官吃了三大碗蒸肉,之后又天天来吃。
直到有一天,听到属下在偷偷的讲这蒸肉的竟然是暗喻自己,心里想,天天吃的肉,竟然是自己,一口气提不上来,加上多年的高血压、高血脂、高血糖、高尿酸,猝死在衙门里。
此后,粉蒸肉慢慢流传,成为重庆的独特小吃。
最接地气的粉蒸肉:陕西八大碗之一,与馍相爱
粉蒸肉夹馍
重庆往北,过广安、巴中,就是陕西的汉中,从这里开始,你就可以吃到正宗的陕西八大碗了,陕西的八大碗,简单来说就是八种蒸碗,也叫关中八大碗,最经典最有名的黄焖鸡、小酥肉、粉蒸肉、枣方肉、 带把肘子、风鸡、咸肉、八宝饭。在陕西很多地方,过年过节、生诞寿辰、婚丧嫁娶、孩子满月等重要的日子都会有八大碗唱主角,闪亮登场。陕西的粉蒸肉,自然要配上陕西美食的灵魂之一:馍。
馍夹粉蒸肉
最百搭的粉蒸肉:名流都情有独衷的山西蒸肉
山西蒸肉
陕西的隔壁就是山西,中间隔了一条黄河,著名的壶口瀑布就在两省交界处。
与中国很多地方一样,山西的民间宴席,多用蒸法制菜,凡数十种,讲究原汁原味、软嫩香酥。试想一想,弄一大炉,或者土灶,上面叠个十个八个的大蒸笼,蒸笼里面排上一盘盘的菜,猛火把水烧开,一次性就可以解决十桌的菜肴。
在山西的民间宴席中,流传最广、最有名的,尤以粉蒸肉、小酥肉和酱梅肉为代表的“三蒸”。
“三蒸”中粉蒸肉在忻州定襄一带,加入土豆泥和面粉相制,甚是独特,被称为“忻定蒸肉”或“山西蒸肉”,是当地过去“九簋八盘”宴席的主打菜。
忻定蒸肉
据传,1934年蒋介石夫妇由南京抵山西定襄县河边村拜访阎锡山,阎锡山在阎府用当地的特色佳肴“五簋八盘”宴请了蒋介石夫妇,四盘中的一盘就是忻定蒸肉。
现在定襄蒸肉已经是阎锡山家宴的主打菜,同时还被制作成礼盒美食来馈朋酬宾,成了当地名特产品。
最具学霸气质的粉蒸肉:河南丁氏粉蒸肉——崇祯皇帝的新宠
山西的南面,就是河南。有一回,崇祯皇帝微服南巡,到了郑韩(现在的郑州新郑市),在一次郊游时,来到名岭(封后岭),天色已晚,加至腹中饥渴,天黑店远,无法回店,于是便投宿在一姓丁的农夫小店,善良的丁氏夫妇,非常好客,把家中准备过年才吃的扣碗肉拿了出来,正好还有些米粉,经过加工送于崇祯进食。
崇祯食后大悦,当丁氏夫妇告诉他这是他们祖传的粉蒸肉时,更是留恋刚才的味道,甜中带咸;肥而不腻,回味无穷。第二天,天亮走时崇祯对丁厨说到:“食之粉肉也,妙哉;来到郑韩城不来封后岭是一大遗憾也!不食丁氏粉蒸肉又是一大遗憾也!”
随后,崇祯告诉他们了自己的身份,并奉丁厨为御厨,带着他一起进宫,从此家氏粉蒸肉一直流传至今。
丁家粉蒸肉
我们都知道新郑自古为“九省通衢”,南北交通要道,行人很多。清末民初住在城里"察院"来往京城的皇差,常到北街丁家"萃宾楼"用饭,把南北各地风味,官府烹饪技艺传到这里。又经丁家五代一百多年来不断改进提高,使色、味、形、质越来越好,声誉越来越高。就这样,这里的粉蒸肉,自带学霸气质,从来没有停止学习的脚步。
现在制作者是丁家五世代孙六十八岁的丁广洲老师傅(红案二级厨师)。他手艺高超,制作精细,保持名菜质量,能掌握烧、扒、煨、靠、炒、拌、调、滑、炖等四十多种烹饪方法,六百多道菜肴,信手拈来。
荷叶粉蒸肉
最有才子佳人气质的粉蒸肉:西湖荷叶粉蒸肉
河南一路向南,过安徽、江苏,就是“钱塘自古繁华”的诗画浙江,荷叶粉蒸肉是“人间天堂”杭州享有较高声誉的一款特色名菜。它始于清末,相传其名与西湖十景之一的“曲院风荷”有关。“曲院风荷”在苏堤北端,此处荷花甚多,每到炎夏季节,微风拂面,阵阵花香,清凉解暑,令游人流连忘返。
更关键的是曲院,原来是南宋年间设在行春(即洪春桥)酿制官酒的作坊,酒和肉是古人饮食的最佳搭配,因为酒可以帮助肉类消化。
粉蒸肉是当时杭州菜馆厨师,也是一次酒后,在曲院的长廊上,看着荷叶发呆,一阵微风吹来,他闻到了淡淡的荷香,突然间,灵感来了,何不让游客在赏景品荷过后,用“曲院风荷”的新鲜荷叶,将炒熟的香米粉和经调味的猪肉裹包起来蒸制而成,其味清香,鲜肥软糯而不腻,夏天食用,让胃不那么油腻,相反,充满了“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的诗意。
后来随着西湖“曲院风荷”美名的传扬,粉蒸肉也声誉日增,成为杭州著名的特色菜肴。
如果祝英台还在,一定会为梁兄做一碗地道的荷叶粉蒸肉;
如果苏小小还在,他和鲍公子的新婚大典上一定会有一道荷叶粉蒸肉;
如果白娘子还在,他给许世林的周末晚餐,一定会做一道荷叶粉蒸肉。
下次,如果来杭州,记得来一道荷叶粉蒸肉。
篇幅有限,其它地方的粉蒸肉就不一一枚举了,作为全国性的一道地方传统美食,粉蒸肉正迎来营养均衡主义者和肉食者的新爱,因为它让中年油腻男变成了二十岁的型男,让油光锃亮的肉肉变的清新脱俗的无比优雅。
给美食一种信念,给味蕾一个理想,无论每一个平淡的日子,我们都可以动动手,让无味与无趣的生活变的充满了灵魂的力量。
粉蒸肉,就是这样的素朴而传奇的存在着,有文化,不张扬。
末了,送友友一个最简单的粉蒸肉做法:
五花肉洗净切块/t片/条(视个人喜好而定),加入姜丝、生抽、食盐腌制,放入蒸肉粉搅拌均匀,腌制15分钟。起锅烧水,水开后将粉蒸肉放入锅中蒸制30分钟,出锅后将碗倒扣在盘子上,淋上少许香油、葱花和小米辣即可食用。
无论每一天,每一分钟,唯风景与美食不可辜负,如果两者可以得而兼之,那就是旅游。爱上旅游,爱上生活,每一个美好的日子,@小柒的旅行江湖 陪你度过!
#萌新作者进阶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