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伙伴关心的问题:汝州市蟒川镇属于哪个县,汝州蟒川河水生态综合治理项目,本文通过数据整理汇集了汝州市蟒川镇属于哪个县,汝州蟒川河水生态综合治理项目相关信息,下面一起看看。

汝州市蟒川镇属于哪个县,汝州蟒川河水生态综合治理项目

你这个叫蟒川的云水古镇,撞上你就摄取了我的魂魄,让我久久的无法释怀!

己亥年五月二十一日,随采风团扑入你的怀抱,多少年已经枯竭的才思情结,犹如高台山下黑龙潭的泉水,喷涌翻泻,肆意汪洋去,幽思千载来。年近花甲,人懒笔秃, *** 不再,灵感隐遁。不成想古镇山水的 *** 拥抱,地域文化的亲情濡润;人脉的温暖抚绥;为民情怀的点滴渗透,激活了我蛰伏的文思,竟还能这般 *** 四溢,神思悠来,走笔行云,寄情于蟒川山水,歌一曲“壮心剖出酬知己”——

一串地名敲出一串文化音符

汽车在林荫花海中穿行,那一个个蕴含丰厚地标文化基因的村落名字擦窗而过:严和店、斋公店、滕店、半扎店、娘娘庙、黑龙庙、牛角岭、寺上、马道、枣园、蟒窝、蟒川、核桃园、阁老湾……

启窗闻花香,举手托行云。汽车的颠簸中我仿佛醉入历史的深渊,一串古村古落的文化音符,“丁当、丁当”从岁月深处传来:那是严和店汝窑开片的绝美乐章,还是半扎店远去的驼铃遗响;那是万泉河畔龙吟的欢快旋律;还是车轮辗轧斋公桥发出的音韵?

思绪若鹿,四蹄在历史和现实之间跳跃。今年春月,应蟒川镇党委书记平向阳之邀撰写全域旅游解说词,至今还沉醉在地名文化的醇香中不醒。那个叫斋公店的村名,不知蕴含了多么强大的文化引力,硬是拽动汽车四轮,改变了我既定的行程。首先映入眼帘的是:村头那座横跨蟒川河支流上的古老三孔石桥。同行的红军兄告诉我,支流发源于蒋姑山北麓,流经蟒川镇的齐沟、斋公店等7个村,汇入蟒川河终入汝河。村袭桥名,桥彰义举,千古流芳。坐在桥头悠闲的耄耋大爷,说起村子和义桥的由来,荣光满面。很久年前,在宛洛古道的路边,有一个信佛的女施主开了一家素食店,诚信经营,生意兴隆。可是路边的小河一到汛期,便会发大水阻断宛洛古道商队的通行。女施主兴义倾囊修建了一座三孔石桥。一桥飞架,古道热肠。过往客商和前来开店做生意的人越来越多,人气火旺,多有人在此安家定居,逐渐形成了一个村落。过桥不忘修桥人,为纪念那位女施主,村名就叫斋公店。

跪拜这座建于明代的斋公桥,为信女的义举,为能工巧匠的技艺和智慧;为山乡人知恩图报的品行;为洒落在宛洛古道上的那一脉文明!春阳下抚摸石桥上那被铁轱轮辗轧的深深辙印,横跨在半扎店万泉河上的万安桥悠然飘来,如出一辙,累累的辙印,记录着昔日车水马龙的喧嚣和繁华。“斋公店——半扎店,人流车马不断线。”斋公桥——万安桥,架通了古道上无数颗温暖的人心,昭示着蟒川人修桥铺路的懿德壮举。

汽车在生态廊道中穿行,文友的一声惊喊把我拽出了墨绿色的梦境,“快看——娘庙村,多么富有亲切诗意的名字!”万方葱翠中“娘庙村”的牌子剪影般一闪而去。望着一双双渴望的目光,镇 *** 的郭主任主动讲起了娘庙村的来由。据残碑记载:娘庙村原叫车辕头村。公元1340年,因焦姓人家迁来落户而改名为焦家村。公元1640年,从黄河北迁来一温姓人家,发动全村人建炉炼铁,共同富裕。村里数十座铁炉建成后,不知什么原因总是炼不出铁来。温家女儿一次做梦,火神爷点化说,炉子生的是野火,需要童女祭炉才能流出铁水,于是她毅然投身火势熊熊的窑炉里……不久,窑炉流出了铁水,炼铁成功了!后来,全村人为她建了一座庙,尊称娘娘庙,香火旺盛,村随庙名……

娘庙村的名字里凝结着大义担当的汝州精神。其实——在蟒川古镇,每一个地名都是一个文化音符,都是一段传奇;都是一个地标故事;都是一种人文精神的升华。

“半扎街三里长,两头短中间长。”采风团抵达半扎古镇已是半晌。半扎地势西高东低,相对落差10多米。因先有古道沿河而行,而后沿道边盖房建店,所以半扎的主街只有半边,这样就形成了河道、路道、街道南北错落,平行东流的独特景观,有半拉儿街的四个小村连在了一起就成了半扎古村落。村内有三个寨门:西门叫鸿将,东门叫秀水,南门叫龙泉。据传三个名字是洪秀全的军师赵监命名并题写的。清军占领半扎后,有人从门匾上看出了“洪(鸿)秀全(泉)万岁(龙)”的谐音和寓意,暗指怀念太平天国领袖洪秀全。于是清兵四处追捕题匾人赵监,并要求寨民拆除门匾。门匾也因镶嵌在石墙内无法取出,后在众多乡绅的周旋下才免于被毁,仅把南门的“龙泉”改为“龙吟”了之。

听着美女义务导游员绘声绘色的讲解,我想起了多年来一直致力于半扎古村落保护开发的王金水副县长。他是喝龙泉水长大走出去的半扎人,对家乡一往情深。2004年盛夏,半扎村申报河南省古村落,年近八旬的老县长、古建专家孟双立顶着炎炎烈日,和城建局测绘员一样走村入户,爬高上低,用尺子丈量古建筑。我作为项目申报的组织者,在老县长献身精神的感召中工作着。随后,老县长四处宣传保护开发半扎,并埋头创作出宣传半扎古镇的舞台剧本和河南坠子脚本……如今的半扎镇已是全国古村落保护单位,但老人还在惦念着申报其为世界文化遗产的事儿。

盘桓在“古丝绸之路上的明珠”村落,“吃不完的大营饭,住不完的半扎店”——古老的民谚隐约飘来,茶马古道上远去的驼 *** 依然耳畔萦绕。这座历史上南接楚粤,西连秦晋交通要道上的古村落,仿佛在喁喁低语着昔日的繁盛。那六华里长的巨石大寨,那保存完好的陕山会馆;那象征民风淳厚、文脉绵长的文昌阁;那精巧别致、古朴坚固的明代石拱桥;那四季长流吟咏的石龙泉水……无不撩拨着我们的心弦。

一条蟒仙的传奇

一条蟒蛇的传奇,抖露抖出一嘟噜的地名故事。

“在蟒川镇蒋姑山风景区东五华里有一个村名叫蟒窝,这里山奇洞险、清泉密布,周边村名皆与蟒仙有关……”导游解说员是镇 *** 的退休干部杨增,这词已烂熟于他的心间。在蟒川,全域旅游的信念植入了每个人的心田,像老杨这样的义务导游员不在少数。

老杨告诉我们,相传远古时候,汝河是一条波涛汹涌的汝阳江,一条筏子船沟通两岸。茫茫林海的蒋姑山南麓有一座道观,观内住着一位心地善良的道姑。有一年春天道姑挖野菜时,远远望见一条小蟒蛇与鹳鸟在空中搏斗。道姑解下头巾朝天挥舞吆喝,鹳鸟弃蛇飞去。道姑救下奄奄一息的蟒蛇,采草药疗伤后带回道观喂养。一天道姑说:“你现在身子强壮了,长久住在这里必然惊吓香客。你就从这儿往东北的山上去吧,山下边有一眼清泉,山北边是块盆地,林草茂密,山东边还有一架山,半腰有一山洞,你可住在洞内挡风避雨……”小蟒蛇朝着道姑点头离开了道观。

日光流年。小蟒蛇成了远近闻名的巨蟒。山上的大、小动物都成了它的食物。胆大的猎人到山上打猎,亲眼看见巨蟒和野兽搏斗的场面。巨蟒出没的地方就在现在的蟒窝村一带。当时的地方 *** 为了防止巨蟒伤人,在蟒窝方圆十里地外设立了不同的标志,安排专人巡逻。告诫人们不要到蟒窝去。其中在齐沟村边竖起招牌,上书齐住此沟为界,东西各五里,过往行人不准往南行,以防巨蟒伤人,现在的齐沟村因此得名。在现在的罗圈村东坡周围,栽下木桩,扯上红布把坡圈起来,贴上告示云:以红布圈山为界,南北各五里,过往行人不准往东边去,以防巨蟒伤人。并安排专人敲铜锣值班,一个时辰敲一阵铜锣,喊一遍告示内容。那地方因常年敲锣圈山,警示过往行人,时间长了,人们就把那地方叫罗圈,罗圈村名由而来。

巨蟒修炼成仙,山有仙则名。蟒仙腾云驾雾,变化多端,喜怒无常。人们在香炉垛烧香朝拜,蟒仙看到即兴就把人吸到半空,逗耍一会儿再送会原地;怒哉飞沙走石,狂风大作,把人们吓得四散而逃。方圆几十里对蟒仙敬畏有加的人们,都到香炉垛烧香朝拜,祈求蟒仙护佑。天旱时,人们就许愿祈雨,蟒仙就呼风唤雨,真的解除了旱象。人们为感谢“蟒仙爷”就请来大戏连唱几天,并在蟒窝周边不少地方建起了龙王庙,祈求蟒仙永保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南山的小龙庙村即因此得名。

外地各路妖仙慕名到蟒窝与蟒仙相聚,饮酒作乐,尊称蟒仙为大王。在一片赞扬声中蟒仙骄横跋扈,吃起人来。它吃人后排泄出的金银珠宝在它居住的山上到处都是,居住的山洞也几乎填满金银珠宝。人们把巨蟒住过的洞起名叫银洞,那座山叫银洞山。民间有“到过银洞山、不愁吃和穿,进过银子洞、一世不受穷”的传说。不知何朝何代,一位告老还乡的朝中阁老带上家人到银洞山淘宝,他绕山转了一圈只见洞周边群山环绕,状似椅圈,山上古木参天,鸟语花香,山下潺潺流水,鱼虾相戏。他的随从进洞取宝,再也没有出来。阁老去世家人就把他安葬在银洞山下的一块地内,现有坟丘一座,人称阁老坟,坟前原有石碑,可惜后来被破坏了。银洞山下边有几个小村庄就命名为上阁老窝、中阁老窝、下阁老窝。

巨蟒吃人的事传到当年救过小蟒蛇性命的道姑耳内,她已经是一位年近二百岁的老寿仙了。她来到香炉垛烧上一炷香,口中念念有词,巨蟒果然出现了,一下子把她吸上半空。她看到巨蟒脖子上的大伤疤,正是当年救下的小蟒蛇,于是手指巨蟒骂道:“畜生,当年我救你不死,如今你竟敢伤人,难道连我也不放过?”巨蟒方知恩人到了,慢慢把她送到地上。老道姑焚香上告玉帝,派天兵天将来收服巨蟒。玉帝命弥勒佛下界降妖,弥勒佛来到蟒窝村上空,只见蟒仙和乌龟精、蜘蛛精、骆驼精、蜗牛精等人五人六地一起饮酒作乐,那蜘蛛精还化作美女起舞助兴。弥勒佛手拿一条布袋口朝下一罩,几个妖怪全部被吸进布袋内。就擒的妖怪求饶说:“我们愿把身骨化作山峰,上边长起林木百草,供人们受用,只要不把我们的灵魂打入地狱受刑就中”弥勒佛把他们放出来后,蜘蛛精首先化作一架山,就是现在下蟒窝村南的蜘蛛山,肚子后吐丝的地方流出一股清泉,常年不断,泉水清洌甘甜。三个蜗牛精化作三座很象蜗牛一般的山头,背着尖尖的房子,这就是现在的蟒窝尖山。骆驼精则化作一座山岭,驼峰高耸。几个乌龟精则化作几个圆山头。蟒窝这地方山清水秀,适宜人类居住,后来就形成了几个村落,人们就把这几个村落命名为上蟒窝、下蟒窝、南蟒窝。蟒仙感到罪孽深重,就说我走远一点变成一座山岭,拦住汝阳江水,不再泛滥,立功赎罪。于是蟒仙就一直往北穿行,来到汝阳江边,把身子一横,说声变——就变成一条十几里长的起伏山岭,挡住了汝阳江水。巨蟒穿越而过的大片沼泽地形成了一马平川的良田,人们为就把这大片良田命名为蟒川。后来这里定居了很多居民,形成了一个大村落,这个村就是如今的蟒川村,镇随村名……

老杨讲的故事把我们的心搔得痒痒的,恨不得插翅飞去仙游。一天的 *** 下来,老杨讲的故事都得到了实景验证。夕阳西下,远山如黛。到下蟒窝村南时回首看到了一幅胜景图:一座酷似弥勒佛坐像的小山,光着秃头,鼓囊囊挺着大肚子,胳膊放在大腿上,背上有个大布袋,看样子像在专心讲经,几个酷似蜘蛛、蜗牛、骆驼、乌龟的山头好像在恭听,形象逼真,惟妙惟肖。大自然的鬼斧神工,竟将这天地玄黄的历史和善恶有报的义理,都镌刻在这永恒的俊美山川秀水之中。

一段蟒仙的演绎,道出了蟒川的传奇。

牛角岭上的牛角号吹响了

“我的名字叫蟒川,有山有川有仙有泉;还有瓷魁花海生态园,更有一片蓝蓝的天!”我们欢唱着登上牛角岭的山顶公园。

“居高声自远,非是籍秋风”思绪万千中想起了蟒川镇党委、 *** 打出的一套组合拳:在牛角岭村发展纯净水厂、肉羊养殖场、薄皮核桃基地,以及以火车旅馆为核心的山区特色旅游景观基地,打造四大支柱产业;在蟒窝村发展了千亩花椒种植基地;在娘庙村艾草种植和加工基地基础上,再发展食用菌种植业……硕平花海、华予生态园等产业扶贫基地助贫扶贫作用,日益彰显……

放眼岭下,墨绿色的沟壑野岭中夹杂着一片片泛黄的麦田,黄绿相间,酷似一幅油画。一阵南风吹来,党群服务中心院内红旗飘扬,掩映在岭半腰绿茵中牛角岭村的石头房舍露出了一角,一条巨龙似的车厢盘踞在村头,那是供游客食宿的“火车宾馆”。此刻,我的耳畔仿佛响起一曲慷慨激越的牛角号声——

是的,蟒川镇特色扶贫的牛角号是从牛角岭上亮丽响起的。情牵深山百姓,汗洒生态旅游扶贫,汝州市委书记陈天富倾尽了心血。牛角岭连接山外世界的油路修通了,别具一格的“火车宾馆”开业了,风味小吃香醉了游客。当游客夸赞那道醋溜柴鸡的美味时,村民们不胜感激地说,陈书记是大忙人,可心里还装着俺牛角岭的百姓,特意从南阳老家引进这道菜……

品嚼百姓心底自然流露出的夸赞,我们在村落里游览。牛角岭村的扶贫颇具个性,不追逐贪大求洋的花里胡哨;不搞一刀切的盲目搬迁,在保持古村落风骨的前提下,植入民间文化元素,留住质朴和乡愁。近前的石头房与村外的石头梯田交相辉映,街心的小游园荡着牛梭秋千,翠竹绿茵下是唤回我儿时美好回忆的石凳、石桌、石槽、石碾、石磨……信步村巷,拐弯抹角处都是一道风景,黄杏抚头,核桃搔耳。不经意间闯进一家农院,红的辣椒黄的玉米挂满厢房的石墙上,一只母鸡引领着一群小鸡悠闲自在地觅食。一个年逾八旬的老大爷正在侍弄他的小菜园,一个美丽的 *** 挽袖洗衣,哗哗啦啦的水龙头下舞动着藕一样 *** 的胳膊。今年久旱不雨,我问及老人,老人说托党的福,从木厂村提水建水塔,俺村都晒“水干”了……

惜别牛角岭,午宿写生基地。写生基地位于寺上村,村因位于周朝天子坟寺的上方而得名。为祭祀末代天子姬延兴建的寺龙兴寺,百姓却习惯叫它天子坟寺。由此通往外界必经一石门(即河之石峡),故又叫石门寺。寺建于何时,无从查考。明清时期曾多次重修,碑碣几乎无存,只有拜殿3间。上世纪的1999年寺上村一姓马的农民在家中找到了原存于天子坟寺中的碑碣残块,上边刻着“‘周天子避难处’,后遂葬于此,至今有墓……”

周赧王墓前祭祖

躺在画家写生住宿的木床上,辗转难以入眠。这处写生基地吸引接待了众多的画家、学生和游客,为蒋姑山风景区浓墨重彩。蟒川镇党委、 *** 一班人,坚定守住绿水青山,走好生态发展之路的信念,用生态文明擦亮对外宣传推介名片,以强化全域旅游实践激发乡村振兴活力,初步形成了“北有汝瓷小镇、西有硕平花海、东有半扎古寨、南有蒋姑山景区、中有华予生态园,东西南北中、处处有亮点”的全域旅游格局,跻身全国特色小镇行列。

“攀青藤,蹚野径,闻花香,我们终于抵达赧王墓。”忽然想起13年前写的《踏访赧王墓》里的文字。那时候,我和李泉海、高山等徒步赶来的老师们,站在一丘荒塚前,王维的咏叹悠忽飘来:“蛮烟荒雨自千秋,夜邃空余鸟雀愁。周赧不辞亡国恨,却怜孤坟近驩兜。”《全唐诗》里找不到这首诗,它是钟情于家乡文化挖掘的常法亮先生,从外地毁损的一块石碑上发现寄给我的,并嘱宣传出去,后被我收入《名人咏汝州》一书。

而今再度拜谒赧王墓,路通了,一条蜿蜒盘旋的水泥路引来了更多世人对赧王的探访;如今墓塚修葺一新,一年一度的海内外周氏祭祖为旅游扶贫带来了发展契机。

扶贫攻坚——蟒川镇走出了一条特色之道。华予生态园就是一个例证。

华予生态园创造了新的传奇:短短一年间,一片荒坡丘陵被打造成一座以现代农业为核心,观光旅游为支撑,集特色农业、林木花果、休闲旅游、观光度假为一体的乡村生态庄园。农田农耕、果蔬采摘、极速滑草、神庙香火等风景,让你目不暇接。

恬淡悠闲的乡村慢节奏和极速滑草游乐的飞跃生活在这里交融。我们坐上极速滑道上的专用轮胎,瞬间从顶端滑落到谷底,畅快地感受速度带来的 *** 和愉悦,真有一种“飞流直下三千尺”的落差感。分享空中漂流的放浪,更是游客向往的项目。空中水浪推轻舟,漂流 *** 荡春秋。在长达千米的玻璃滑道上漂流,穿丛林、越虹桥,眼前是开阔天空,背后是波浪轻推,既惊险又 *** ,给观光的我们留下浪漫的美妙记忆。

笑满生态园,情牵平民心。今年春节前开业的华予生态园旅游,春灯节期间就接待游客20多万人,日接待游客最多3.2万人,已为周边群众提供就业岗位200多个,年发放工资300多万元。

牛角号声声,扶贫路迢迢;铁脚踏关山,牛气气冲天——一条生态旅游之路必将越拓越宽……

花海春梦一脉承

人文荟萃处,山水毓秀地。通往硕平花海的路上,自然就想起了虎狼爬岭。“观上到官衙,七十五里虎狼爬”硕平花海就落户在这条自西向东绵延的丘陵荒坡上。历史上这里曾是一片不毛之地,干旱贫瘠、石头遍布,连狼虫虎豹到此都得饿趴下,因此被称之为“虎狼爬”。

“虎狼爬,虎狼爬,满地都是石疙瘩,种庄稼用手撒,到时不定收个啥?”这世代流传的民谣,诉说着世人对虎狼爬的无奈和无望。

神女若无恙,当惊花海殊。如今的虎狼爬岭上崛起了一座万亩硕平花海,天下闻名!导游员介绍说:硕平花海是汝州市国家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区的一部分,河南省田园综合体试点项目,这里四季有花、环境优美,是农林产业文化旅游“三位一体”、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一二三产融合发展示范园区。2017年以来共种植各类景观树木2.2万亩,种植樱花、紫薇,海棠、梅花等数十个种鲜花,花期涵盖春夏秋冬四季10个月。

置身花海人欲仙,荡桥飞梦气冲天。再寡情忧愁的人——你一旦入了花海,不由你不花心荡漾;不由你不春花怒放;不由你不愁消云散;不由你不热恋花仙!然而,你若体验网红桥——荡荡悠悠、呐喊惊天、笑浪滚天、豪气冲天、飞梦蓝天,真个是飘飘欲仙!

“网红桥”下以前是一座农事灌溉用的小水塘,经过改造后,再借助互联网的传播效应,成为有名的网红桥,吸引了省内外大量游客体验,相关视频在抖音、火山、快手等网站上点击量超过一亿次。大量的游客使硕平花海第三产业旅游服务业蓬勃发展,景区的小吃街火爆的一度出现一铺难求的现象。从2017年国庆节以来今,硕平花海已接待游客超过500万人次,日接待游客人数最高突破7万人,成为蟒川镇和汝州市对外宣介的又一张靓丽名片。

花海馨香和网红桥喧闹的背后,蕴含着当政者扶贫富民的一片丹心。硕平花海项目在建设过程中,优先把杨沟村、娘庙村、郝沟村在内的等贫困村的贫困户脱贫放在首位,通过流转土地固定增收、优先使用贫困户就业增收,实施产业带动脱贫。项目用工优先聘用当地建档立卡的贫困户人口,已经带动贫困人口近200户,参加务工的贫困群众人均年增收3000余元。三年来,硕平花海累计向农民工发放务工工资3000多万元,使贫困户固定增收、稳定脱贫,同时,再加上土地流转支付租金、参与旅游服务业发展等方式,带动了周边娘庙村、杨沟村等4个贫困村345户贫困户和8个非贫困村1325名贫困群众脱贫致富。

听着导游员娓娓动听的解说,不知不觉爬上了花海的东凤凰岭。放眼对面的杨沟村,那个钟情于乡土旅游开发的老人形象映入眼帘。风景常在风景外。今年春月里到硕平花海采风,当时我没先进花海,却径直走进杨沟村。石墙瓦舍人家,门前青竹奇石黄花。那块五角星型的奇石立于门前的路边上,走近细看竟是一首“杨沟八景新题诗”,诗曰:“古道通皖洛,清音环山流,龙桥赏翠竹,金蟾迎汝宾,石泉映朝霞,杏阳夕光照,梨园皆春晖,柳洼荡秋波。”题诗的老人叫杨锡智,年逾八旬,从原汝州市经贸委退休回到老家后,一直奔走呼吁”杨沟八景”恢复和开发。

我们一见如故,老人的话题离不开花,他拿出《杨氏家谱》,让我看杨氏族花——花中之魁梅花;给我讲“三堂花园育花人”的故事。三堂花园育花人是杨氏家族十五代先人,行三名堂字春荣,三堂花园故名。花园座落在村东的清音河西岸,面积约680平方米。据传经他培育的花卉有数百种:国色天香牡丹,花中皇后月季;千姿百态菊花;凌波仙子水仙;十里飘香桂花;傲霜斗雪腊梅;还有芍药、兰草等花卉。特别是到了中秋桂花盛开时节,浓郁的花香弥漫全村。在这座百花园中菊花占居之首,足有120个品种。花香有奇才。园主杨春荣是一位民间艺术家,书法、美术、雕刻无所不精。在花园通向内宅的走马门楼上,有他亲笔书写并刻制的一副梅花“福”字,雕刻在门楼上正前方半圆形的遮风板上。字体呈圆形,一笔而成。运笔行似风云,轻松自如;回笔势如波涛,汹涌澎湃。近看是字,有起有落;远观似花,花开六瓣。门楼内侧是他亲手制的一副“梅鹿望松”壁画。10年前还能目睹这幅栩栩如生的壁画。他曾用核桃木仿照汝州钟楼模样,雕刻组合一对木制钟楼。钟楼内侧雕刻设制一组八仙过海人物模型。按动机关,内侧八仙各持奇宝、绕着钟楼不停地转动,奇妙无尽……

听着老人的述说,万千思绪涌入心田。古之杨沟就有闻名豫西的“三堂花园”,今有天下闻名的硕平花海。历史与现实竟是这般微妙的巧合,让我们不得不慨叹:文化——花卉文化的穿透力度和承传威力!

那个春月里的一天,注定也是我生命里的春天。在杨沟村我又有两个发现和收获:在杨沟瓷窑遗址捡到一块宋代的天青釉瓷片;在杨氏古宅发现了一块直隶汝州正堂韩庆联所送答谢金匾。古时的杨沟村叫瓷窑沟村,以烧瓷窑而名扬乡里,杨氏族人迁入成为方园附近的名门望族之后才改名杨沟村。老杨带我们在古窑址寻宝,大望所归时他提到了家里的一块匾额。老杨引领我们在其弟媳家中见到了这块金匾。金匾呈长方形,高悬于正屋的墙上,金光闪烁。此匾用核桃木精制而成,长210公分,宽84公分,厚5公分,四边雕刻的竹节相连,取其竹貴有节、清雅高古之意;镂空雕饰的的水波回纹相扣,环绕四周,象征其财源滚滚来,富贵不断头。金匾上方居中刻“汝州正堂”之方章,中间横刻“庐扁妙术”四个金光大字,靠右侧竖刻“署河南直隶汝州正堂加四级纪录五次韩 为”,左上方竖刻“孝翁大德望太学生杨老先生雅鉴 ”,左下方有”亲友同立”字样,最左边落款是“大清嘉庆二十四年十月二十六日下浣 彀旦”

此匾是杨氏先祖、汝州名医杨顺为汝州正堂韩庆联母亲治好顽疾后,韩大人所送,距今长达200年之久,但得益于杨氏家族后人世代的悉心呵护,至今保存完好无损。尤其是杨氏后人杨锡智老人,怀着对先祖的无限敬仰之情,珍视先祖声誉,全力保护金匾文物。由于分家时把匾分给了二叔家,50年代初,他把曾当床板用的金匾替换下来保存好。文革破“四旧,”金匾险些被毁,是他冒险把金匾藏匿保护起来的。1994年,他又用金漆把匾油漆一遍,并加以妥善保管……

抚摸金匾、摩挲瓷片,感慨万端:青山绿水花卉固然是蟒川旅游的重要载体,而本土文化和挖掘保护弘扬本土文化的精神则是旅游开发的魂灵。硕平花海袭人芳香的背后,切莫不要忽略了文化的匹配和开发;在“网红桥”喧闹声中不要忘记地域文化的支撑;对面寂寞的瓷窑遗址或许是你恒久不衰的一条根脉;恢复“杨沟八景”、重建“三堂花园”,连片开发经营许是你的一条选择——因为那窑址、那瓷片、那村落、那人物、那金匾、那故事,无不汩汩流淌着地域文化的血脉!

巍巍高台山

采风活动已告多日,魂儿还系在蟒川的山水之中。 数年来关于蟒川生活的记忆碎片,粘连在一起并日渐活灵起来,那魏巍的高台山就矗立在了我的眼前——

公元2013年溽暑之际,终于结束了对高台山下黑龙庙村渠氏家族的采访。半年多来的奔波,从高台山下的黑龙庙村,到三山寨下的王庄村;从半扎古寨到小屯要镇;从瓷乡严和店到“鱼米之乡”的杨寨;从古城汝州到煤城平顶山;从戴湾学校到时屯学校;从一个个家园到一个个家庭;从一个个白发老人的回忆到一个个当事人的诉说;我在追寻和探究一个家族的百年历史沧桑与文化传承。随着采访的深入,渐渐地——渠氏家族的百年历史,穿透岁月的雾霭,在我眼前清晰起来,渠氏先人的形象在我眼前鲜活起来。悬壶济世的乡村郎中渠大和;贤淑刚毅的“大家闺秀”梁朱女;英年早逝的大学生渠殿西;一辈子教书育人、银针救人的先生渠殿英……后来就有了那部《渠殿英和他的家人们》的长篇纪实文学。本书循着乡村教师渠殿英的足迹,探讨一个乡村文化人的心路历程;再现一个底层知识分子艰难的生存环境;讴歌主人公培育桃李、银针济世、播种文明、扎根山区、献身教育的感人事迹。

就是在这次采访中,我对高台山和山下的黑龙庙村刮目相看。黑龙庙村位于汝河南岸蟒川镇的高台山下,据清道光二十年(公元一八四零年)刻本的《汝州全志》卷之一记载:“高台山上有祖师殿,下有黑龙庙,州西南三十里,采访补”又据山顶明万历二十六年四月初三日重修庙宇碑碣记载:“河南汝州正南二十里许有高台山,皇帝玄宫年久月深,庙宇毁坏。今有朝山清蘸社首渠友、屈宝、麻大贤,领众信徒修缮……”由此可见其悠久的历史。

高台山并不高,海拔306米,却远近有名。山顶有庙,曰祖师庙,山下有潭,曰黑龙潭。并非潭水深而灵,因有黑龙盘踞其中而灵验、灵动、灵气和灵韵。据清道光二十年(公元一八四零年)刻本,《汝州全志》卷之一记载:“黑龙潭,在归仁里蟒下川东北。周围四十余步,至旱不竭,东流百余步入蒋姑河。州南三十余里,采访补。”黑龙潭边有庙,曰黑龙庙,供奉镇妖除魔的龙王爷。文革期间,黑龙庙被毁,八十年代后期众修士、修女捐款捐物,在半山腰重建黑龙庙,香火旺盛。

高台山有名。“出了城南关,看见高台山。看着也不远,走起大半天。两棵大柏树,威风庙前站。”从流传在汝州城的这段顺口溜,足以证明高台山的确是美名远扬。高台山闻名遐迩,还与日本侵华有关。1944年5月,汝州沦陷后,日军在临汝镇的鳌头山,蟒川镇的高台山,陵头镇的缎子铺设立据点。高台山和山下黑龙庙村的百姓们,在日本军国主义铁蹄的蹂躏下,始终高昂着不屈的头颅,“至死不当亡国奴”。

傍名山而扬其名,黑龙庙村就是如此。更何况黑龙庙村的确又是一个山清水秀的好地方。村庄被夹在两山之间,山上植被茂密,四季风景如画;山下流水潺潺,袅袅炊烟中时闻虫歌鸟唱,莺啼燕鸣,鸡叫狗吠,牛哞马欢,笑语人声……飘带似的河水穿村而过,在村东南一头撞上了黑龙潭,河水潭水交融,水势变猛,波涛汹涌,在飞溅的浪花声中吟唱着一首和鸣曲,那澎湃激昂的复调旋律分外悦耳动听,构成了山村又一道诱人的自然景观。

山水相依,潭水幽深,庙宇高耸,经声佛号,香烟缭绕。间或还能听到从村子里的天主教堂飘出的祈祷声,和从私塾中传出的诵读《弟子规》的童音。中西文化在这里交融,儒释道在小山村相安共生。偏远的黑龙庙村在宁静的美丽中,蕴含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厚的地域文化。人被潭水吸引而来,筑村扎寨,栖身安家。然而,大水祸及人类,村民就虔诚建庙,庙里供奉黑龙王尊神,村随庙名,故名黑龙庙村也。

据清道光二十年(公元一八四零年)刻本的《汝州全志》卷之九记载:“黑龙庙,在高台山,创始无考,屡经重修。”由此可见其历史久远矣。关于黑龙庙的由来还有一段凄美忠贞的爱情故事哩——

传说很久很久年以前,高台山一带风景秀丽,是一处难得的人间风水宝地。且不说巍巍耸立的高台山上树木参天,每至闹春,蜂飞蝶舞,鸟语花香,单说山脚下的一汪幽深的潭水,四季如春,翻涌清流碧波,滋润灌溉着下游的百亩良田,民以食为天,这就颇能打动民心。九天瑶池中的七仙女被人间这一美景陶醉,一起偷渡下凡到了人间洗澡。不巧,这事被玉皇大帝睁眼瞥见了,派天兵天将下凡捉拿七仙女。六姐妹温顺归天,只有倔强的七仙女不从,被玉皇大帝点化成一朵芙蓉花留在了人间。又是很多年过去了,这朵芙蓉花修炼成了一个花容月貌的仙女。她经常来到潭水边的清溪中沐浴。主宰潭水的黑、白二龙王被芙蓉女的美貌倾倒,都要决意征服芙蓉女。二龙王谁也说服不了谁,于是就采取决斗的形式,谁赢了就可出宫娶芙蓉女为妻。于是,二龙王兴风作浪,打斗不止,难分上下,这可苦了村子里的黎民百姓,田地被淹,房倒屋塌,哀声遍野。后来,七仙女得知事情真相,宁愿自己去死,也不能让黎民百姓遭殃。黑龙王知道了自己的罪孽,深感内疚,在芙蓉女一头撞向高台山的一刹那,跃出深潭救下了芙蓉女,并忍痛割爱,情愿走出龙宫,把芙蓉女让给白龙王。白龙王和芙蓉女结合后,得寸进尺的白龙王,百般刁难芙蓉女,芙蓉女稍有不顺,动辄拳打脚踢,滥发 *** ,致使潭水暴涨,黎民遭殃。为了百姓的幸福,芙蓉女默默忍受着暴戾和折磨。这事被黑龙王知道了,前来兴师问罪,替芙蓉女讨回公道。白龙王不服,遂动起手脚,指难黑龙王。黑龙王为了不再让黎民百姓遭殃,打死都不还手。即便如此,白龙王搅起来的水波又淹没了不少良田。黑龙王无奈,只好冒死向玉皇大帝禀报,玉皇大帝龙颜大怒,下令捉拿了白龙王,并把七仙女也收回了天宫。从此,黑龙王又回到了潭内的龙宫,怀着对七仙女深深的爱情,带着对黎民百姓深深的同情,坚守在龙宫,勤恳敬业,广行仁义。从此高台山这一带再也没有发过洪灾水涝,林茂粮丰,百姓安居乐业。这一带的百姓为纪念和感恩黑龙王,遂在潭边建起了一座高庙,内供黑龙王爷,名曰“黑龙庙”。方圆附近的百姓纷纷前来上香供奉,香火日渐兴旺。相传,农历三月十八日是黑龙王爷的生日,所以这一天定为黑龙庙庙会日,从此沿袭下来,经久不衰。

据老人回忆,古老的黑龙庙建筑严谨合理,左右对称,奇伟壮观,历代不断重修。黑龙庙座东北向西南,依山傍水,典型的中轴线建筑。山门由三道石拱门组成,门前是一座面阔三间的门庭。门庭上又盖一座歇山顶门楼,两层建筑全靠8根木柱支撑。紧挨门楼又建乐楼,也就是戏台。每年庙会或平时演戏时供百姓娱乐,乐楼为欧山顶,玻璃瓦剪边,十分美观大方。正殿面阔三间,进深两间,硬山顶建筑,内供黑龙大王爷。左右两耳殿分别供奉着河伯、财神,其余是仓官、金龙、庙童,各得其所。此外,还有东西配殿、看台、廊坊共二十多间。庙宇古朴典雅,雕梁画栋、悦目赏心,引人入胜。若依庙廊而环视,只见黑龙潭水潺潺,倒映着山光村庄。那山、那水、那村、那庙,在山谷之间相映成趣。故黑龙庙遐迩闻名,特别是乐楼的音响效果奇特,不用扩音设备,上万人看戏,声音清脆,响彻数里,故有“山水共鸣,龙涛助唱”之说。所以每逢庙会隆节,汝州、宝丰交界的百姓竞相前来看戏游庙,那阵势宏大诱人。

山清水秀、绿树掩映的黑龙村,因日军修建暗堡据点而满目苍夷。

日军占领汝州后,积极培植亲日势力,并很快成立了所谓的“维持会”,并处宣传,贴标语、布告,劝告“良民”回家,同时还大量发放“良民证”,试图安抚民心。1944年农历10月底,黑龙庙的居民才陆续从异乡返回故地。

一个日本兵见一群孩子在路边玩“鸡叨架”的游戏,就立在路边观看。几个孩子都是单腿立地,金鸡独立的样子,双手抱着另一条弯曲的腿。膝盖充当鸡头相互叨起架来。膝盖碰膝盖,力气小的、个子矮的孩子多被对方碰到。日本兵走近了哈哈大笑的孩子,。

一个大一点的孩子忙说:“太君的,‘密西’‘密西’?”日本兵一听叫他太君高兴得“嗷嗷”怪叫着说: “你的大大的好,我的‘密西’了”。孩子们停止了游戏,学着他的样子说:“‘密西’、‘密西’——”日本兵突然走上去拉住大一点的孩子说:“鸡子的‘密西’‘密西’——”大家目瞪口呆,不知“鸡子”是何物。日本兵一个扫腿把孩子弄翻在地,然后走上前去用手抠住孩子的 *** 眼说:“鸡子的‘密西’、‘密西’——”

直到此时,孩子们才明白他要吃鸡蛋,不禁笑起来。日本兵拉起孩子回家拿鸡蛋,孩子吓得哆嗦着领他而去。其余的也玩猴子似地跟在后面。家里只有一只下蛋的老母鸡,母亲攒了十来个鸡蛋,患病卧床的老人都舍不得吃,留着 *** 卖了换油盐。谁知贼寇押着孩子回来要鸡蛋,她乖乖地把鸡蛋拿出来了。当日本兵拿了鸡蛋,孩子忽然跑上去说:“不给,不给——不能白吃俺家的鸡蛋!”日本兵飞起一脚,把孩子踢到一边,孩子跌倒在地嘴啃泥,鼻子窜血,日本兵扬长而去……

天冷了。日军驱使民工砍光了村里和山上的所有树木,炼木炭烤火。村子东边一拉溜的木炭池子,终天炉火熊熊,烟雾缭绕。可怜那些千年古树或幼木都毁于一旦。

黑龙庙村曾经是一个山清水秀的好地方。清澈的河水飘带似的从村前流过,村南端的黑龙潭幽深透碧,建筑别致的黑龙庙站立在潭边,站出了一道风景。然而鬼子来了,铁蹄践踏碎了如画的风景。

一天,鬼子的一匹战马死了,鬼子逼着村里的娄须、娄老笨等八个人把马抬到村边埋葬。几个村民饿着肚子,累的满头大汗把马埋葬后,鬼子还不放几个人走,硬逼着几个人跪下哭马。娄须等人不肯下跪,鬼子就用枪托往他们身上砸,用穿着皮靴的脚往身上踢,暴行殴打村民跪下。当时,十一岁的樊传祥和几个孩子们在一旁围观,吓得大气都不敢喘。他们看见娄须等人虽然跪下了,但还是不肯哭马,两个鬼子放下枪,一个抓起娄须,一个抓起娄老笨,伸手使劲抽打耳光,边打边“呜哩哇啦”地怪叫着,被抽打耳光的两个村民嘴角和鼻孔躺淌着血,屈辱地哭了起来,其他人也只好跟着哭起来……

陪同我采访的的樊创志老人告诉我说,有一次八岁的他到黑龙庙外婆家小住,挎个篮子拣拾木炭池子旁边的碎木柴。一个日本兵以为他偷木炭,叽哩哇啦地叫着挑着刺刀跑来了。樊创志被吓傻了,胳膊上的篮子掉在了地上,碎木柴撒了一地。日本兵一脚把他踢翻在地,又在他的小腿上跺了一脚。鼻口窜血的樊创志“哇”地一声哭开了……

几个大人快步跑来,再三解释孩子不是偷木炭,日本兵才放他走了……

接受采访的樊砖头老人向我讲述了“孩子王”智斗鬼子兵的故事。一天清晨,樊砖头慌里慌张来喊殿英,说一个日本兵死了,他们正在架火烧死尸。殿英听罢就跟他去了。

殿英虽然只比砖头大四岁,但却是砖头的老师。砖头家穷上学晚,课堂上他喊殿英老师,背地里喊他哥。他们赶到现场时娄喜发等小伙计都来了。焚烧死尸的正是前些天摔跤时,被他们几个合伙才摔翻在地的大个子日本小队长。这个小队长把死尸放进熊熊燃烧的柴火里,又把桶里的油浇在火上,火借风势,风仗油威,火焰窜起数丈高,一股呛人的肉糊味立马弥漫在村子的上空。小队长用棍子捅火中的死尸时,腰里挂着的几个白布袋滴溜溜地转。

“留占(殿英乳名)哥,鬼子腰里滴流的是啥东西?”砖头问道。

“是骨灰——同胞的骨灰。”

“把骨灰挂到腰里干啥?”

“带回老家让亲人看后入土掩埋。”

“为啥把骨灰带回家,他们家远吗?”

砖头打破沙锅问到底。殿英只好一一给他们几个细讲了日本国的国情和侵略者的暴行。大约两个多小时后,殿英他们看见大个子日本小队长把骨灰也装进一个小布袋拿走了。

殿英他们离开时,娄喜发的脚踢开一块石头,只见下面爬着一只蝎子。砖头胆大,伸手把蝎子抓在手里。殿英看着蝎子突然大笑起来,笑的几个小伙计莫名其妙,呆呆地望着殿英。

良久殿英才说:“有了,有了,这个妙计——准能让鬼子喝一壶的!”

殿英把嘴附在砖头耳旁轻声一咕哝,砖头笑得前仰后合。砖头把蝎子针掐掉笑着走了。下午,砖头和喜发几个按照殿英的吩咐,拿着蝎子去找大个子日本小队长玩耍,喜发故意把蝎子放在地上,一会儿捏起一会儿放下。鬼子感到稀奇,都围过来来观看,并伸手抓捏蝎子。

“太君,太君,蝎子的大头的咬人小头的不咬人”砖头用手指着蝎子说。

太君按照他的指点,抓住蝎子小头把玩,并不断狂笑。砖头趁机按照殿英交待的说:“太君、太君,蝎子的‘密西’密西”强筋壮骨,息风至痉、活络止痛、解毒疗疮……”

日本小队长听懂了他的意思后,就让他们带他到后山逮蝎子。不一会儿砖头在一块石头下找到了一只蝎子,故意喊叫,日本小队长跑来,果然看到一只蝎子在爬动,高兴得嗷嗷叫着伸手去捏,蝎子针无情地蛰了他的手,他突然怪叫起来,被蛰的手使劲甩着,野兽一样嗷嗷怪叫。孩子们看在眼里喜在心里,都憋着气不敢笑。不远处的草丛里,殿英独自笑了起来……

岁月悠忽远去,如今我站在高台山上,想着一群儿童智斗贼寇的故事,看着日军毁弃的暗堡遗址,我的耳畔仿佛响起了爆炸声,那是日军撤离黑龙庙村不绝于耳的大爆炸声——

1945年农历7月初的一天,大约上午九点多钟,龟缩在黑龙庙据点的日本驻军落荒西去。日军撤离大概半个多小时后,高台山上的暗堡里接连响起了沉闷的爆炸声。村人们不知根底,纷纷出来观看。只见浓烟滚滚,尘土飞扬,落石阵阵,连环的爆炸声此起彼复,抛向空中的落石砸在房顶、田野、树林、路旁……整个黑龙庙被包围在炮火和爆炸之中,硝烟弥漫,火光闪烁。

惊天动地的爆炸声一直持续到下午5点多钟才停了下来。从屋里跑出来的人群中有人突然喊道:“日本鬼子撤走了!”、“日本鬼子完蛋了——”

众人高兴地呼应着。这时,三里五村胆大的人们开始哄抢日军暗堡里的遗物。他们从暗堡内刨出了炸成碎片的毛毯、罐头等物品。接着,大批的村民都跑到高台山上从炸毁的碉堡内挖“洋货”,可惜都是些破烂不堪的物品。有的家人用破毛毯给孩子做衣服,村里人叫这种衣服为“老日片”……

前不久的一天,我和文友再登高台山。由蟒川境内的全域旅游开发“热”,自然就想起了高台山的旅游开发。若能恢复当年的暗道、暗堡、 *** 场……岂不是一大景观?实景与展馆结合,打造爱国主义教育基地;高台山、黑龙庙的儒释道文化牵手山水美景,打造独具黑龙庙村个性的山村旅游,许是一个亮点。

其实,蟒川镇的红色旅游资源非常丰富,1945年5月,为了在临汝县汝河以南地区开辟新的抗日根据地,同时也为第三、四、六支队开辟活动地区。王树声司令员带领三、四支队,从大峪南下来到到蟒川的娘庙村,在随军工作队员刘波涛家里建立了临汝县抗日县 *** ,任命孔祥祯(豫西六专署专员)为县长,刘波涛为副县长,张贴了成立抗日县 *** 的布告……还有半扎村人民为保卫古寨和日伪军、汉奸进行的可歌可泣的战斗,更有热血男儿为抗日捐躯的壮举!

据《汝州市党史资料》记载1945年3月,河南军区王树声司令员的司令部搬到大峪店,并带来了三、四两个支队。为了扩大根据地,派熟悉地理情况的刘波涛回到其汝河南岸的蟒川、滕店一带了解情况,做抗日统一战线工作。刘波涛头戴草帽,身穿长衫,化装回到了家乡娘庙村,白天隐蔽,夜晚访贫问苦,宣传党的政策,发动群众抗日。他冒着危险,为王树声、皮定均领导同志绘制了焦古山、滕店一带的山川地形,村庄布局,土匪武装,鬼子据点等详细地图。他到滕店地主武装大头目郭宣卿家里,讲我党政策,动员郭枪口对外,一致抗日。经过宣传教有,郭宣卿虽没有公开亮明抗日旗帜,但表示决不骚扰我抗日根据地,并答应给我军抗日工作提供方便。完成任务后,刘波涛即返回大峪根据地。

1945年5月,王树声司令员带领第三、第六支队,在虎头一带过汝河,主要目的是为三六支队寻找活动地区,在汝河南岸建立抗日根据地。刘波涛也跟随前往,此时,在蟒川乡娘庙村刘波涛家中成立了临汝县抗日民主 *** 。因为这一带地区狭小,距离国统区较近,不利开展工作,约一周时间,三六支队即前往嵩县一带活动。此时,郭宣卿的地主武装数百人,由中队长纪刚带领,在郭沟来安寨上把守。部队路过这里时,他们未发一枪,给三、六支队让了路,这是刘波涛统一战线工作的结果。三、六支队走后,刘波涛又返回了大峪抗日根据地。

1945年10月抗日战争胜利后,皮徐支队奉命南下,刘波涛随皮徐支队到桐柏山与新四军五师会合,途中遭 *** 部队阻击,刘波涛与部队失掉联系,后他化装绕道,历尽千辛万苦又找到了部队。1947年2月,刘波涛被任命为沈(丘)鹿(邑)准(阳)县书记,其爱人丁岐任郸城区政委。当时的豫东土匪、地主武装猖獗,敌我处于拉据形势。为了迅速打开局面,刘波涛不顾个人安危,深入基层了解情况,发动群众。3月4日,郸城区委全体委员在郸城南罗楼村开会,被当地大土匪头子谢澄江的密探谢麻探听了消息,便去秋渠集报告给谢澄江,谢立即带领30余名土匪包围了罗楼村。刘波涛得知后,率领县委人员和县大队前去解围,路上与土匪遭遇,因寡不抵众,刘波涛在战斗中壮烈领性。丁岐在突围中负重伤,转移到郸城北老家中,伤未痊愈又被土匪中队长谷金良率匪抓捕,后英勇就义,时年32岁。

为抗日捐躯的 *** 中将戴民权,就是蟒川镇戴湾村人。官至 *** 第四十五师师长、十九军副军长的戴民权,曾参加过讨伐陈炯明、营救孙中山的战斗,是抗日时期殉国的 *** 高级将领之一。他发迹后也为乡邻办许多好事,兴办了半扎私立民权中心完全小学,并捐500亩地、一盘水磨,大旱之年在半扎发放万斤粮食救济乡民,受到了乡民称颂。

德行千里,义走天下。2018年孟春,在异乡的土地上,我目睹固始县民众为戴民权树立的德政碑。其时,笔者在固始县政协文史委主任吕欣凌、三河尖镇党委委员汪炜陪同下,考察固始县三河尖古镇历史文化,惊喜地发现了陆军第四十五师师长临汝戴公端甫德政碑。据《固始县志》记载:“三河尖”,地处固始东北部,民国初期,商业贸易兴盛,上市人口常达4万多人,故有“小上海”之称。德政碑屹立于三河尖镇遗址上的一个高岗上,两层砖砌碑座高约1米,中间镶嵌一块匾额,是新立此碑时所为。文曰:“戴民权(1891-1940)名正,字端甫,河南汝州人。 *** 高级将领,抗日英雄。曾任国民革命军第45师师长、第39军副军长、豫南游击队第五纵队司令。1940年5月在抗日阻击战中壮烈殉国,时年48岁。戴民权功德碑得益于黄郢村黄海堂、顾长芬二位老人悉心保护,留存于世……“整座石碑被钳进砖砌的长方形(上方为拱形)保护墙中,巍峨高耸。

我们通过初步丈量,碑高2.85米,上宽87公分,下宽85公分,碑身厚约20公分,整体为长方形,顶为半圆形。石碑从中间断为两截,虽经衔接立起,但腰身右首下边脱落,留下两公分大小的豁口。碑文中间的大字是:“陆军第四十五师师长临汝戴公端甫德政碑”。立碑单位分别是中华民国二十一年(1932年)驻三河尖镇:河南省盐务收税总局三河尖分局、中央税警团第一分团。立碑者分别是:河南省盐务收税总局三河尖分局局长陈三寿、税警第一分区区长徐桐石; 固始县三河尖商会主席钟瑞生及商界代表口东修;绅界代表沈云台,农界及工界代表黄弼臣,学界代表口口; 监利县县长商城、鄂城县县长张友伊联合为其撰文;三河尖商会书记沈望斋为其书丹。

碑不能言,却透出了巨大的信息量。它详细记述了当时三河尖座落位置、管辖隶属、繁华盛况及戴部在三河尖的作用等大量内容。虽然此碑距今已85年,历经繁华风光、沧桑磨难、天灾人祸、文革动乱……能保存到今天,足见古镇人的文化情怀和文物保护精神。斑驳的碑文,仿佛向后人述说和见证着当年三河尖的繁华、历经的风雨磨难、时代的风云变幻等近百年的悲壮史。撰文者文笔扬葩振藻,旁征博引,娓娓道来;书写者笔力苍劲雄健,一气呵成,汪洋恣肆,让人深为叹服。站在碑前,不啻在鉴赏品读一篇赏心悦目、字字玑珠的妙文佳作;又是在领略一幅名家高手的书法艺术珍品。

当日,由于行程安排很紧,未能抄录碑文,甚为遗憾。恋恋不舍中离开遗址时,又在石碑对面坍塌房屋的木门上发现一首《残碑缘》的打油诗,“淮河渔叟真执着,多次驱车赴三河。利用放大来辨认,认真研究细琢磨。戴君长眠九泉下,含泪感恩心中乐。时间已过八十载,还遇贵人写颂歌。王建国,2018、3、29”见我疑惑不解,吕主任告诉我,“淮河鱼叟”乃固始县政协委员、文史学者姜忠,数十年来致力于三河尖镇历史文化的挖掘和整理……我急于拜会姜忠老师,热心的吕主任用电话联系,可惜未果。

夜宿在蚌山村汤殿臣家,久不能寐,索性起床叫上主人一起拜见该村小学退休校长丁德有。汤殿臣是姚金成老师介绍给我的当地朋友,热诚勤快。丁校长通过他的学生——姜忠的妹妹,终于联系上了“淮河老叟”。不巧,他出差上海了。翌日,在蚌山村干部汤殿宇的引领下,拜访黄郢村支部书记于立江,他是保护石碑和二次立碑的当事人。于立江明白了我的来意后立马放下手头的事情,跟我们一道驱车赶往三河尖遗址。路上,于立江告诉我,石碑原来立在老庵庙前,后来被人垫在三河尖仓库西南角的涵洞上,直到上世纪的1974年,村民扒石头卖给南头窑场烧石灰被挖了出来。黄海堂老人得知后半途把石碑拦截下来,动用8个棒劳力,把石碑抬到自家门口保护起来。2016年初春,镇文化部门发现此碑后,奖给42年来一直保护此碑的黄海堂夫妇1000元,并安排于立江把石碑挪到他家门口,由其父亲于家勋负责看管。同年5月25日上午,姜忠、 雷鸣春、 李顺海、朱学炜一行五人专程来到于家勋家,拍照、录像。同年6月10日上午,气温高达32度,姜忠邀几个好友,带着纸、笔、刷子、颜料、尺子、放大镜,再去考证这碑文。迎酷暑、顶烈日,逐行斟酌、逐句辨识、逐字推断,一一抄录。不久,碑文公布于世,古镇哗然。2017年10月,在镇 *** 的重视支持下,石碑被运往三河尖古镇遗址二次竖起。

我再次站在古镇遗址高大的石碑旁,为三河尖一代代人保护石碑的义举所深深打动。在感慨中逐字逐句辨认并抄毕碑文,已时近中午。我提议要拜见保护石碑的功臣黄海堂夫妇。于书记说黄海堂老人去年已经去世,老伴顾长芬健在。我们连忙赶赴回村,谁知老人去安徽住闺女家了。我虽为未能见到老人而惆怅,但碑文的内容却印在了脑海。

返回汝州,疾书此文。现将“淮河老叟”白话陆军第四十五师师长临汝戴公端甫德政碑碑文附录于后:

三河尖位于淮河之滨上游,是安徽、河南两省交界的水运交通枢纽,分成东西两岸,依淮河为界,由两省共同管理。东岸属六安(英是六安的古称)霍邱县管辖,西岸隶属固始县,过去号称重镇。当时镇子上非常繁华,河里的桅杆像树林一样密集,街上商店林立,排列整齐。

1932年春夏之交,连降暴雨,三河尖被大水淹没,镇子上可以行舟。放眼望去,水中到处是等待救援的人。大人孩子,只能在高地上避难或者借船和楼房逃生,洪水滔天,大麦小麦淹没。夏天很快就过去了,大水逐渐退去,路上到处是饿死的人,存活的人脸上全是因为吃野菜而呈菜色。哀鸿遍野,哭号满地。极目望去活着的人都是长期营养不良、在水中长时间浸泡的难民,是许许多多无家可归的人。这时,家家户户的烟囱几乎都不冒炊烟,祈祷老天爷也不灵验,从春天到秋天都伤心悲惨。当时的惨状就是通晓绘画、技巧最著名的画师,也不能描绘出凄惨的人间悲剧。

戴师长当时驻扎在固始县城,在维护地区局势,保持地方平安之余,念念不忘抚育三河尖的老百姓。饷捐巨款和大宗的面粉,经过请示上级,减免赋税。这些面粉当时都是溯淮而上到达三河尖的。同时征聘城乡公正士绅,设立赈济组织,调查老羸妇稚,不得滥报数字,按人口计发面粉……(此为断处)赈务还没有完成,疾病又开始蔓延,戴师长筹集药物,不惜药物珍贵,控制疾病,阻止蔓延。招揽中西医术人士,联合起来,亲自过问,药到病除,没有因为灾后大疫而死人的事情发生……水患和疾病时至今日得以控制,老百姓都在口口用童谣传颂,戴师长的和乐平易的美德怎么能到达这样的地步啊?沐浴在恩德之中,庇护在恩泽之下,如同饮食一样养育黎民百姓。

当年秋天,突有悍匪万余人入攻三河尖……烧杀淫掠,离三河尖近在咫尺,且扬言进占三河尖。老百姓非常恐惧,相向而泣,只能坐以待毙。消息传到固始,戴师长为了招揽人才而操心忙碌,废寝忘食,礼贤下士,求才心切,不分文武,优先启用……匪犯南岸,戴师长不卸征衣,指挥若定,分遣劲旅迎头痛击,斩获无数,匪乃大奔。南召集之匪畏惧戴师长威武,狼狈地夜里逃跑了。这场战役也显示了戴师长神武不测,三河尖人则交口称赞……戴师长关心党国,关心百姓疾苦,戴师长的恩德福及万民。不仅三河尖一隅得到恩惠。

特就戴师长救灾防疫,扶危济困,救老百姓于水火,过上安定日子,为表达三河尖百姓祈愿戴师长添福禄,增仁寿,彰显戴师长功绩,特立碑就是为了备他日战史资料,兼作后人循良的镜子。美好盛大啊!这样的功勋只有古代襄阳遗爱羊叔子(羊祜,别名叔子。著名战略家、政治家和文学家,西晋开国元勋 。屯田兴学,以德怀柔,深得军民之心。)岘首(山名,即湖北襄阳县南的岘山)齐名,元老壮猷马文渊(马文渊即马援,东汉扶风茂陵——今陕西兴平东北人,一生立下许多战功,人称伏波将军。他有句名言:“大丈夫应战死沙场,用马革裹着尸体还乡”)铜标比美,后生辉映,不让前贤……

蟒川的这方厚土,孕育出了许多壮士英烈,解放战争时期革命烈土郭良敏就是他们中的代表人物之一。郭良敏(1918一1948),乳名素喜,临汝县蟒川乡小郭庄人。1921年,其父为避匪乱迁居鲁山县背孜村。1947年10月24日,陈、谢兵团九纵二十五旅解放背孜,接着,大部队即向南进军,留一个连驻背孜学校。10月26日,伊鲁县人民民主 *** 成立后,郭良敏第一个报名参加县大队。郭良敏带领队员们到石梯沟高和海家收缴手枪1支,后又到东山村韩光德家收缴手枪1支、长枪6支。队员们有了枪,精神振奋,立即展开打土豪、分浮财活动。

1948年2月15日,郭良敏奉命开赴临汝,配合临汝地方人民武装,消灭了以马安良、刘殿宽为首的200多人的土匪武装。3月上旬,鲁山独立团整编为登密支队,郭良敏为登密支队第二营营长,登密支队隶属中国人民 *** 豫西军区第四军分区。分区司令部驻在登封西南的大金店。当时,那里的土匪头子姚保安带300多名匪徒,活动在登封、临汝交界处的玉寨山一带。郭率部在此连续同土匪作战5次,使土匪受到沉重的打击。有一次在登封、禹县交界处的大山上,遭到土匪截击,郭指挥两个连留后作掩护,自己带一个连冲向山顶。土匪见来势凶猛,弃械溃逃。此次战斗,缴获机枪3挺,步枪30余支。6月上旬的一天中午,驻郑州 *** 军一个营的兵力突然窜入登封境内。分区首长指挥登密支队把敌人包围在卢店。郭良敏率部首先攻进寨内,毙、俘敌200余人,缴获了大量武器、弹药。6月下旬的一天下午, *** 军又派一个团的兵力进犯四分区司令部驻地大金店。登密支队以及分区机关主动撤出,埋伏到四周的大山上。当 *** 军耀武扬威进入大金店寨内后,发现是空寨,急忙后撤。登密支队的指战员从山上冲下来,把敌军挤在大金店东门外的河滩里。此次战斗,郭良敏营在兄弟部队配合下,击毙、击伤敌人100多人,俘敌200余人。9月中句,登密支队一部奉命在密县超化镇休整。是时, *** 部队3000多人,突然包围了超化镇,企图把登密支队一口吃掉。9月15日黎明,故人开始对超化镇炮击。当时,登密支队仅有300多人在此,其中有郭良敏营的一个连和大部分机关勤杂人员。郭发现情况紧急,即率部向镇西大山上冲去,欲掩护支队机关勤杂人员突出重围。敌人居高临下,以猛烈的火力封锁。郭组织三次冲锋都未能奏效,连长彭德一、司务长赵圈和三名战士英勇牺牲。郭指挥战土们隐蔽到一座坟院内,然后,带领警卫员陈兆贤、司号员范兆祥观察敌情,选择出击路线,不幸被流弹射中,壮烈牺牲。战士们见营长倒下,高喊:“为营长报仇!”奋勇向山顶敌人冲去……

如今,在九峰山下的背孜街南门外,我们还可以看到为郭良敏烈士树立了懿行碑。石碑镌英名,山水彰大义。我想:挖掘整理整合这些红色历史文化资源,与山水共辉,将为蟒川的全域旅游注入永恒的魅力。

藏在大山褶皱中的宝贝

敢问瓷魁在何处,牧童遥指汝州窑。汝瓷始于唐而盛于宋,位居宋代“汝、官、钧、哥、定”五大名瓷之首,因产于汝州而得名。在中国陶瓷史上有“青瓷之首,汝窑为魁”的美誉。位于蟒川境内的严和店则是汝窑的发端地之一。

蟒川河在严和店村形成一个天然的港湾,运送汝瓷的船只就停泊在这里。蟒川河是汝河的一条大支流,过去水量充足,水流平缓,适宜行船,尤其是运送瓷器,陆路坎坷颠簸,水路是最佳选择。北宋徽宗派内臣肖服窑监坐镇汝州,监制造瓷。汝河两岸顿时热闹起来,天时地利,严和店一带就成了汝州南部最大的民窑基地。历史资料记载:当时的严和店方圆300里漫山遍野窑厂连接,烟囱林立,人来马往。当地居民讲:“严和店,烟火店,窑厂满山不到边”,足以证明当时窑火不断的盛景。严和店宋代汝窑遗址是汝瓷发展史上的一座里程碑,充满着厚重的历史文化和神秘的传奇故事。2013年,严和店宋代汝窑遗址被国务院确定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严和店因烧制汝瓷而驰名中外,其自然地势北高南低,北部、西部依山傍岭;南部面临蟒川河,风光秀丽。窑址面积为8万平方米,文化层厚约2.5米。1983年,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考古人员在此进行发掘,揭露面积50平方米。1985年,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人员又在窑址中部进行发掘,揭露面积为400平方米,共发现宋代窑炉4座,澄泥池作坊1座;元代窑炉2座,出土有印花、刻花青瓷,器型为折沿碗、斗笠碗等。花纹图案有海水游鱼、波纹海螺、团菊、六分式折枝花、缠枝花、牡丹等,少部分碗的內底花纹中间有章、吴、童等方形章块。器物胎质薄,质地紧密,施釉均匀,器型灵巧。产品多为民窑,有少数类官窑产品,是研究汝民瓷向汝官瓷转化的重要证据之一。

严和店窑址只是其一,据《汝州市文物志》记载,蟒川境内的山水之间还藏匿着20多处的汝窑遗址,其中宋代汝窑址6处,宋元时期的5处,元代时期的13处。如寺沟窑址、桃木沟窑址、罗圈窑址、戴窝窑址、大堰沟窑址、兰沟窑址等等。这些散落在荒野河谷的宝贝,像深埋于底层深处的夜明珠,熠熠闪光;期待慧眼识珠;这些未开垦的处女地,就像散发着野花香味的山村少女,稍加点缀就是天下富有才情的靓女。

俗话说:树有根本、水有源头、瓷有来头。严和店窑址不仅是汝官窑的根脉,而且也是哥窑和龙泉窑的根脉。对此,叶喆民先生在其《中国陶瓷史》中有所记述,而在本土文化学者郭鸿志先生搜集的《章生

一和章生二民间故事》中也有此说。在宋朝的时候,严和店向南一溜坡沟到处都是烧瓷器的窑场,最属严和店坡头的严家瓷窑烧出来的瓷器最好,几乎可与老汝州官窑相比美。烧窑的工匠是兄弟两个,因为过去家里穷,父母连个名字都不会起,生下老大叫生一,生下老二叫生二。弟兄俩长大后就在窑上学烧瓷器,因为心灵手巧,很快成了窑场顶梁柱。后来就自己筑窑叫严家窑。严家窑瓷器出了名,到老汝州进货的瓷器商人都慕名而来,严家窑的产品供不应求。于是就让周围的窑场送货到这里检验挑选,以满足外地客商的需求。严家窑场也建起了十几间店铺,人们就称这里为“验货店”。又因为生一生二兄弟俩为人谦和实诚,时间久了,人们又把“验货店”混称为“严和店”。再后来,宋朝被金兵打败,朝廷向南跑了。汝州官窑的工匠被朝廷带走。因为生一生二不是官窑工匠,当时没有随朝廷南逃。金兵占领汝州后,找不到官窑工匠,就是南北两山查 *** 窑高手重烧官窑瓷器。生一生二兄弟抱定决心不为金兵服务,于是才决定也向南逃跑。没等上路,金兵即到严和店,挨门寻找严生一严生二,情急之下,兄弟俩想到自己是严子陵的后人,听老人讲东汉时严子陵本姓庄,为躲避刘秀,隐居在严和店西边的山沟里,所以他们便向金兵谎称自己姓庄。古时庄和章发音相混,金兵听成姓章,一时蒙混过去。兄弟俩也就以错就错以章为姓,随即向南逃命,一直逃到朝廷所在的浙江,便在龙泉落足。开始经营龙泉窑,后哥哥生一又单独建了窑场即龙泉哥窑,很快又都成了名窑。

近年来,汝州市倾力打造“汝瓷文化名城”这一金字招牌,依托蟒川河沿岸的严和店汝窑遗址规划建设了汝瓷小镇,按照“文化+产业+旅游+休闲+科技+养生”的产业发展定位,建设河南省陶瓷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游客接待中心、创客源区、中小企业生产区等项目。这是弘扬传承汝瓷文化的大手笔,然而,鲜花需要绿叶的点缀。如能把藏匿在蟒川山野沟壑间的其他汝窑遗址和汝瓷小镇串联起来,譬如依托瓷窑遗址建瓷吧或窑炉博物馆,把山水旅游与瓷器制作体验融为一体,大餐套小餐,山水赏瓷一线牵,彰显景点个性,增加旅游的附加值,推动区域旅游业发展。

“日暮数峰青似染,商人说是汝州山”大量诗词曲赋都对汝州丝绸般飘逸的天青色山水赞美有加。苏轼的“下雨初晴,水风清;烟敛云收,数峰青”,曾被人误为是描写汝瓷美妙的釉色。据宋代《咸淳起居注》记载,汝瓷的釉色是一种“天青色”。雨过天晴,碧空万里,清丽淡雅,悠远博大的苍穹中空明无尘,澄静中孕育着万千的变化,蔚蓝的天空飘着淡淡的白云,正是这种天工与自然清新的色彩,冥冥之中引导汝窑工匠创造出了独具宋代五大名窑魁首的汝窑天青釉。曾几何时,在挖煤开山的资源大战中,蟒川也经历过满山疮痍的阵痛,灰蒙蒙的云空替代了曾经的青天白云。

俱往矣——青天碧水花满山,还看今天新蟒川!蟒川河、燕子河等6条河流清流潺潺,滕口水库、枣园水库等5座水库碧波荡漾。最早诞生于5.5亿年前、素有“水中大熊猫”之称的桃花水母惊现境内土门沟水库,恢复生态环境元气的蟒川,呈现出一片碧水蓝天。

走笔蟒川舒长卷, *** 一曲云水间。云水之间我看见:一幅生态与文化交融的特色旅游长卷正徐徐打开,在青山绿水撑起的金山银山上,如织的游客绽放着灿若鲜花的笑脸;还有本土文化的风情万般;更有点睛之笔的特色旅游扶贫画面,竟是如此的这般绚烂!

更多汝州市蟒川镇属于哪个县,汝州蟒川河水生态综合治理项目相关信息请关注本站,本文仅仅做为展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