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
文
摘
要
苗 族 芦 笙 舞
芦笙舞是苗族人民举行祭祖和节日、喜庆活动时所跳的传统民间舞蹈,源于古代播种前祈求丰收、收获后感谢神灵赐予和祭祀祖先的仪式性舞蹈,广泛流行于苗族地区。贵州省内流行最广泛的芦笙舞主要有三个种类,分别是鼓龙鼓虎-长衫龙、锦鸡舞以及滚山珠,均在2006年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鼓龙鼓虎-长衫龙
“鼓龙鼓虎-长衫龙”是小花苗聚居区贵定县新埔乡谷撒村所独有的一种苗族芦笙舞蹈。据明代熊大木所著的《大宋中兴史话》记载,宋代,苗族首领黑蛮龙跟随岳飞抗金立功,被封为龙虎将军,后因岳飞父子风波亭遇害,他“痛哭几日绝食而死”。人们以鼓龙鼓虎-长衫龙的舞蹈纪念这位苗族英雄,并一代一代地流传下来。长衫龙包括男子双人舞、四人舞和群舞等形式,舞者身着黑色大襟长衫,头插两根野鸡翎,顶龙面牛角图腾,戴髯口,拴红色银饰腰带,手执芦笙,自吹自跳,随着流畅的芦笙旋律作出“龙斗角”“龙吐水”“龙出洞”“龙飞膀子”“莲花”“拜见”等动作。
锦鸡舞
锦鸡舞发源于丹寨县排调镇境内,流传于苗族“嘎闹”支系中穿麻鸟型超短裙服饰的排调、也改、雅灰、送陇等苗族村寨。相传这支苗族的祖先住在东方大平原上,后来迁到一个叫“展坳对社”的沙滩边居住,后因洪灾而沿江上行在丹寨县定居。苗族的祖先们一边开田,一边打猎充饥度日。由于锦鸡帮助他们获得了小米种子,以此度过饥荒,他们便将锦鸡视为命运吉星,仿照锦鸡的模样打扮自己,并模拟锦鸡的求偶步态跳起了芦笙舞。锦鸡舞以芦笙伴奏,男性吹芦笙作前导,女性随后起舞,排成一字形,沿着逆时针方向转圆圈跳。人多时,芦笙手在中间围成圆圈吹跳,女性在外围成圆圈漫舞。随着芦笙曲调的快慢节拍,妇女头上的锦鸡银饰跃跃欲飞,百褶裙脚边的洁白羽毛银浪翻飞,酷似锦鸡在行乐觅食。
滚山珠
滚山珠原名“地龙滚荆”,苗语叫“子落夺”,它流传在纳雍县猪场苗族彝族乡,是苗族人民世代相传的芦笙舞蹈之一。传说远古时期,苗族祖先大迁徙,途中道路坎坷,荆棘遍野,英勇的苗族青年们为了给父老乡亲们开辟一条通道,就用自己矫健的身躯从荆棘林中滚出一条路,人们为了纪念这些青年的功绩,就模仿他们用身躯滚倒荆棘的动作,编成芦笙舞,取名“地龙滚荆”。“滚山珠”是集芦笙吹奏、舞蹈表演、杂技艺术为一体的苗族民间舞。表演时用6支长约20厘米的铁制梭镖头,镖尖向上插入地下,围成一个直径约0.7米的圆圈,或用6只对顶的饭碗装满水摆成圆圈代替梭镖。表演者手执芦笙,一边吹奏,一边跳跃,围着棱镖或水碗翻滚,表现苗族同胞在迁徙途中不畏艰险、勇往直前、排除万难的惊险场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