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
文
摘
要
辛弃疾,与苏轼并称的豪放派词人。印象中,苏东坡应该是羽扇纶巾,倚红偎翠,乘一叶扁舟,谈佛论道;而辛弃疾则是粗布麻衣,满鬓风霜,纵马驰奔,咕咚灌下一斛老酒。
在苏东坡“以诗为词”,柳永、周邦彦“以赋为词”后,辛弃疾则“以文为词”,将散文艺术与长短句之间打通,后世称此为词的“第三次革新”。身处山河沦陷之际,一生追求北伐抗金而不可得,四十年沉浮壮志难酬,内心抑郁悲愤皆注于笔下,故而辛弃疾的词多悲歌慷慨,似剑气纵横。
宋词初期,词风绮靡,在东坡之后始有“豪放”一说。辛弃疾在继承苏轼“清雄高朗”的豪放词风外,更创立了刚柔交融和摧刚为柔两种新词风,刚柔交融如“郁孤台下清江水”,摧刚为柔的则如“更能消几番风雨”,它们的艺术感染力远非那些柔而无骨的纤美之作和刚而乏韵的粗豪之篇所能相比。
辛弃疾的词脍炙人口的很多,如“千古江山,东风夜放,醉里挑灯看剑,楚天千里清秋,明月别枝惊鹊,举头西北浮云,郁孤台下清江水,少年不识愁滋味,更能消几番风雨”等,本文不再赘述。
一、菩萨蛮
词前小序为“金陵赏心亭为叶丞相赋”
词曰:
青山欲共高人语,
联翩万马来无数。
烟雨却低徊,望来终不来。
人言头上发,总向愁中白。
拍手笑沙鸥,一身都是愁。
上阙写青山烟雨,以万马奔腾比拟群山万象,联想到辛弃疾早年起义抗金,“旌旗拥万夫”,当真是意气风发,只是南下归宋之后,朝廷主战与主和,踌躇难定,恰似面前烟雨,似来不来,终究低徊。
下阙反写沙鸥,若言白发总是愁中生,可沙鸥一身是白,岂不是糟糕透顶?可沙鸥翱翔于天地之间,虽说旁人看来一身萧索,可依然在搏击风浪,令人敬畏。
词人政治上虽不顺利,但人之一世,难道还比不过沙鸥吗?词中托物言志,含蓄地给人以力量,我想起高尔基的《海燕》,不同样也是这个形象吗?
二、鹧鸪天·送人
词曰:
唱彻阳关泪未干,功名馀事且加餐。
浮天水送无穷树,带雨云埋一半山。
今古恨,几千般,只应离合是悲欢?
江头未是风波恶,别有人间行路难。
本作是送别人,上阙写送别时唱《阳关三叠》泪痕未干,功名皆余事,嘱托友人吃好喝好,想到母亲总说不图名利,保重身体最重要,这一点果然上千年都没变呀。
下阙将词作拔到了更高的档次,人生不如意事十有八九,个人的悲欢离合只是极少一类。真正难的是什么呢?刘禹锡说“长恨人心不如水,等闲平地起波澜”,白居易说“行路难,不在水,不在山,只在人情反复间”,对辛弃疾来说,可能是人情世故,更可能是国仇家恨。
人间行路难,盛唐的李白能说出“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的豪言壮语,而身处靖康之变、宋室南渡的辛弃疾,只能在“西湖歌舞几时休”中,借助送别而与友人互勉了。
三、丑奴儿近
词前小序为“博山道中效李易安体”
词曰:
千峰云起,骤雨一霎儿价。
更远树斜阳,风景怎生图画。
青旗卖酒,山那畔、别有人家。
只消山水光中,无事过这一夏。
午醉醒时,松窗竹户,万千潇洒。
野鸟飞来,又是一般闲暇。
却怪白鸥,觑着人欲下未下。
旧盟都在,新来莫是,别有说话?
中国古典文学,唐诗、宋词、元曲并列。从时代上看,宋代尤其是南宋承前启后,因此宋词中多有口语化作品,本作便是其中一例。辛弃疾一生沉浮,很多时候在乡下赋闲,因此对于乡村风光之描写,显得更为真挚自然。
上阙写远景,青山骤雨,斜阳远树,隐隐见酒家旗帜摇曳,令人心旷神怡。下阙写近景,松竹掩映下,掩饰不住的潇洒。鸟儿中有新来的白鸥,想下未下的样子,不由让词人嘀咕:之前约定“既盟之后,来往莫相猜”,你这新来的,莫非有话要说么?
本作通篇口语化,十分清新自然,辛弃疾开创“以文为词”,使得作品略有用典过多,难以理解的问题,不过本作返璞归真,让人爱不释手。
四、清平乐·村居
词曰:
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
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
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
最喜小儿亡赖,溪头卧剥莲蓬。
本作无需多说,生活气息浓厚,笔触鲜活生动。一首小令,老头老太太一家五人跃然纸上,与词牌《清平乐》十分贴合。
在传统士大夫的作品中,对于农家有两类描写,一种是隐喻“不如归去”的意愿,如陶渊明、王维、苏东坡,另一种是表达对百姓“兴亡皆困”的同情,如诗圣杜甫。但描写农村一家人其乐融融,充满温度的诗词,还是少数。
农家之美,美在不事雕琢的质朴,美在人性本初的纯真。在工业化轰隆隆前进的今天,这些千年来为历代知识分子追求、羡慕、歌颂的农家人伦乐趣,如今还剩下多少呢?
五、清平乐·独宿博山王氏庵
词曰:
绕床饥鼠,蝙蝠翻灯舞。
屋上松风吹急雨,破纸窗间自语。
平生塞北江南,归来华发苍颜。
布被秋宵梦觉,眼前万里江山。
本词上阙突出一个窘迫,甚至有些凄凉。屋内老鼠绕床,蝙蝠乱舞,透过破窗看去,屋外风雨凄凄,大晚上看到如此景象,任谁都会瘆得慌。
下阙感慨伤怀,天涯踏遍,归来已不是少年。纵然境况凄凄,心里却依然挂念这江山社稷。位卑未敢忘忧国,词人一生奋斗,却蹉跎半生,令人心生感慨。
如果说苏东坡的词像一缕清气,超尘而上,总让人有乘风归去之感,辛弃疾的词则像一团枷锁,锁住每一位读者,锁链的尾端是尘世,是众生,是人间风雨,是世事沧桑。
六、西江月
词曰:
醉里且贪欢笑,要愁那得工夫?
近来始觉古人书,信着全无是处。
昨夜松边醉倒,问松:“我醉何如?”
只疑松动要来扶,以手推松曰:“去!”
辛弃疾最出名的《西江月》,应该是那首“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只是本文仅是拾遗,词作愈是流行,则愈不用讨论。
辛弃疾有不少风趣幽默的作品,本文便是其一。要说醉中词作,苏东坡有“夜饮东坡醒复醉”一词,其中“家童鼻息已雷鸣,敲门都不应”也有风趣的一面,但是起码苏轼醉得不算过分。但本词不同,辛弃疾明显喝多了,晕乎乎地以为松树要来扶自己,却一把推开。这活脱脱一个醉鬼的形象,但凡有过醉酒经历的人想必都会会心一笑。
人生该多郁闷,才去借酒浇愁?曾经的辛弃疾还“醉里挑灯看剑”,现在却开始发牢骚,觉得古人书“信着全无是处”,现实如无尽枷锁,沉重到会扭曲人的世界观,只有在半醉半醒之间,才能有所慰藉。
惟愿千百年后的我们,再也不用借酒消愁了。
七、生查子
词曰:
溪边照影行,天在清溪底。
天上有行云,人在行云里。
高歌谁和余?空谷清音起。
非鬼亦非仙,一曲桃花水。
这首词的上阙我非常喜欢,喜欢到我几乎找不到辞藻去形容它的美妙,我愿称之为人间至境。
东方哲学里讲究“天人合一”,上阙中白云悠悠在上,水光潋滟在下,人作为万物之灵行走于中间,脚下青天白云,飘飘然有出尘之姿。更何况“一曲桃花水,山水有清音”,让视觉赏心悦目以外,听觉也得到满足。真可谓仙人仙境,交相辉映,空谷清音,如凤合鸣。
辛弃疾的作品有两大类,或言政治上壮志难酬,或言隐居时农家风貌,有如此空灵的作品,实属少见。可见以稼轩词力,非是不能写出此类作品,而是本性上牵挂众生,不愿写罢了。
八、沁园春
词曰:
一水西来,千丈晴虹,十里翠屏。
喜草堂经岁,重来杜老;
斜川好景,不负渊明。
老鹤高飞,一枝投宿,长笑蜗牛戴屋行。
平章了,待十分佳处,着个茅亭。
青山意气峥嵘,似为我、归来妩媚生。
解频教花鸟,前歌后舞;
更催云水,暮送朝迎。
酒圣诗豪,可能无势,我乃而今驾驭卿。
清溪上,被山灵却笑,白发归耕。
本词上阙先写景,景色之好,即使杜甫、陶渊明来此也只能兴叹,点题在“长笑蜗牛戴屋行”,难得的在词中表达了豁达的人生态度。下阙则是表现了词人的豪情和浪漫。
王国维说“诗人必有轻视外物之意,故能以奴仆命风月;又必有重视外物之意,故能与花鸟同忧乐”,本词下阙中“解频教花鸟,前歌后舞,更催云水,暮送朝迎”,词人明显变成朱敦儒笔下的“清都山水郎”,“天教分付与疏狂”,俨然以奴仆命风月了。
最后“白发归耕”,虽有自我感伤,但在整首词的风趣、豁达、浪漫映衬下,可以理解为某种自嘲。整体看下来,本文在辛词中,色彩明亮温暖,倒是少见。
九、贺新郎
词曰:
甚矣吾衰矣!
怅平生、交游零落,只今馀几?
白发空垂三千丈,一笑人间万事。
问何物、能令公喜?
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
情与貌,略相似。
一尊搔首东窗里。
想渊明、停云诗就,此时风味。
江左沉酣求名者,岂识浊醪妙理!
回首叫、云飞风起。
不恨古人吾不见,恨古人、不见吾狂耳。
知我者,二三子。
在描写交游零落、知音难求的作品中,我印象的有两首,一首是岳飞的《小重山》,中间有“欲将心事付瑶琴,知音少,弦断有谁听”的词句。另一首就是本词最后“恨古人,不见吾狂耳。知我者,二三子”。
上阙说英雄迟暮,知音稀少,此时“一笑人间万物”,更多是苦笑,是不得已而为之。面前青山拟人化,青山虽妩媚,但青山面前的自己,真的是“情与貌,略相似”吗?联系到前面说“白发空垂三千丈”,怎么能妩媚得起来呢?
下阙借酒消愁,李太白说“古来圣贤皆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词人说“江左沉酣求名者,岂识浊醪妙理”,两者是共通的。“云飞风起”借用刘邦的“大风起兮云飞扬”,代指建功立业,可见词人酒醉之后,依然挂念国家大事。只是现实挫折让词人变为“狂生”。
这首词是我印象中辛弃疾最真实的写照,青山孤寂作伴,浊酒一杯入喉,醉来怒指苍天,心中万里江山。
十、贺新郎
词前小序为“别茂嘉十二弟,鹈鴂、杜鹃实两种,见《离骚补注》”。
词曰:
绿树听鹈鴂,
更那堪,鹧鸪声住,杜鹃声切?
啼到春归无寻处,苦恨芳菲都歇。
算未抵,人间离别。
马上琵琶关塞黑,更长门翠辇辞金阙。
看燕燕,送归妾。
将军百战身名裂。
向河梁、回头万里,故人长绝。
易水萧萧西风冷,满座衣冠似雪。
正壮士、悲歌未彻。
啼鸟还知如许恨,料不啼、清泪长啼血。
谁共我,醉明月?
本作是我认为辛弃疾最激愤悲壮的作品,其中典故较多,需要稍微介绍一下。
“马上琵琶关塞黑”说的是昭君出塞,杜甫曾在描写王昭君的诗作中写“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关塞黑”说当时边关昏暗,可想而知有多凄惨。
“更长门翠辇辞金阙”,写的是汉武帝时陈皇后(陈阿娇,成语“金屋藏娇”就是说的她)失宠,辞别汉阙,幽闭长门宫。
“看燕燕,送归妾”,此处指的是诗经中的《邺风·燕燕》,说法不一,但都与春秋时候卫庄公之妻卫姜有关,卫姜无子,卫庄公之妾戴妫(音gui)生子完,完继承君位,后死于叛乱,卫姜送别戴妫,作《燕燕》诗。
“将军百战身名裂,向河梁,回头万里,故人长绝”,讲的是李陵和苏武的故事。李陵有《与苏武诗》,其中两句为“携手上河梁,游子暮何之”,后来李陵征讨匈奴,兵败被迫投降,于此同时苏武出使匈奴,羁留十九年。最后苏武归汉,李陵作诗“异域之人,一别长绝”。
“易水萧萧西风冷,满座衣冠似雪”这个无需多做解释,说的是荆轲刺秦前,燕太子丹在易水前送别的情形。
这首词五个离别典故,前三个写靖康之恨,故国沦陷,朝廷投降,皇帝与后宫被俘北行,历史书上几乎不提北宋嫔妃的境况,其遭遇之凄惨,不忍卒读,岂是“靖康耻”三个字能够概括?后两个写南渡新恨,典故中都是悲剧英雄,无论是抗击匈奴还是刺秦,均不得善终,但依然飞蛾扑火,其中的英雄气概,激励着无数人。
本词在音节上也有突出之处,力量很强,声如裂帛,清人点评“沉郁苍凉,跳跃动荡,古今无此笔力”,笔者亦深以为然。
尾注:
宋词中有两个高峰,一个是苏轼,一个是辛弃疾。前段我读完苏轼词选后,心血来潮又读了辛弃疾。苏轼给我的感觉是前后一致的,而辛弃疾则不同,他一方面像个大英雄,无论是意气风发、壮志难酬还是英雄迟暮,都散发着一种武人特有的豪侠气概;另一方面,辛弃疾也更贴近农家,这与其长期蛰伏不受重用、隐居时间较长有关,因此他有大量描写农家风貌的词作。
辛弃疾传下的词作是苏东坡的几乎两倍,所以我眼中的佳作数量也更多,但由于笔者对其多数较为熟悉,也就不再多拉出来拾遗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