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
文
摘
要
国家文物局分别在2002年、2012年和2013年发布三批禁止出境展览文物目录,共计195件/组。这些文物被称为“国宝”,实际上它们还呈现了一部辉煌的中华文明史。
2002年1月18日,国家文物局印发《首批禁止出国(境)展览文物目录》, 规定64件/组珍贵文物为首批禁止出国(境)展览的文物。其中,青铜器为22件/组为青铜器,占比超30%,陶瓷5件。
2012年6月26日,国家文物局发布《第二批禁止出国(境)展览文物目录》规定37件/组一级文物禁止出境展出。此次文物名单只有书画类作品,其中书法作品17幅,绘画作品20幅。
2013年8月19号国家文物局《第三批禁止出境展览文物目录》,共有94件/组一级文物列入第三批禁止出境展览文物目录,含青铜器16件、陶瓷32件、玉器9件、杂项(金银器、漆器、丝织品、书画、其他)等37件四大类。
第一批
01
鹳鱼石斧图彩绘陶缸
新石器时代前期(仰韶文化) 中国国家博物馆藏
1978年 河南省汝州市阎村出土
禁出文物(195-1)
通过这件器物可以回溯二三十年代中国仰韶文化考古的历程,去回溯中国早期群星璀璨文化的发展历程。在绘画史上,这幅《鹳鱼石斧图》已经具备了中国画的基本画法,应当是中国画的雏形,体现了中国史前彩陶画艺术创作的最高成就。同时,它也是仰韶文化的杰出代表作。
画者为表现鹤的轻柔白羽,把鹳身整个涂床成白色,犹如后代中国画的“没骨”画法;石斧和鱼的外形则采用“勾线”画法,用简练、流畅的粗线勾勒出轮廓;斧、鱼身中填充色彩,犹如后代中国画的“填色”画法,由于这幅画具备了中国画的一些基本画法,有的学者认为它是中国画的雏形。
一般认为以陶缸应该是氏族首领的葬具。白鹳应是首领本人所属氏族的图腾,鱼则是敌对氏族的图腾。石斧是权力的标志,是首领所用实物的 *** 。首领生前曾经率领白鹳氏族回鱼氏族进行了殊死的战斗,并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人们将这些事迹寓于图画当中,记录在首领本人的瓮棺上,通过图腾形象与御用武器的顶级组合来表现重大历史事件。
02
鹰形陶鼎
新石器时代 仰韶文化 中国国家博物馆藏
1958年陕西渭南市华县太平庄出土
禁出文物(195-2)
鹰形陶鼎是原始艺术与实用功能完美结合的典范,是远古时期不可多得的雕塑艺术珍品。仰韶文化以精美彩陶而著称,鹰形陶鼎的问世表明此时的人们不但擅长彩绘图案的创作,在造型艺术方面也有很强的实力。鹰形陶鼎出土于一座成年女性墓葬,与其共出的物品还有十多件骨匕、数件石圭,石斧及一批生活器皿等。石圭、骨匕等物品通常作为礼器来使用。鹰鼎与它们放置于同一墓内,形式与众不同,可能与当时的祭祀活动有关。
中国最早的陶塑艺术品出现在新石器时代早期的裴李岗和河姆渡遗址,距今约7000至6000年,早期的陶塑制品题材广泛,有猪,猪头,羊和人像等,但一般均小而简单,制作也较粗糙,有些还可能是儿童的玩具,有些则或与祭祀活动有关。到新石器时代晚期,如仰韶文化的这件陶鹰鼎,大汶口文化的陶势、梅堰遗址出土的海兽壶等。注重造型与实用相结合。
03
河姆渡文化陶灶
新石器时代 浙江省博物馆藏
1977年浙江省余姚市河姆渡遗址出土
禁出文物(195-13)
这个陶灶身长是55.5厘米,口宽是37厘米,灶的后门是向上翘的,外面有一个半环形的大耳,属于夹砂灰陶。此陶灶俯视呈鞋底形,火门上翘,椭圆形圈足。内壁横安三个粗壮支丁,三丁分别置于两侧正好对称,做工精细,纹饰清晰。
灶壁与陶釜之间留有空隙,便于通风、散烟和控制火候。河姆渡人用这种陶灶点火做饭,不用担心因为刮风下雨等恶劣天气,自己吃不上熟食了。
从河姆渡中出土的陶灶在制造和结构中没有任何争议,可是在它的使用方式上存在很多不同的看法。有的考古学家认为这种陶灶适应在航船的时候使用的,它的设计制作也比较像航船的时候用的特殊灶具。
04
红山文化女神头像
新石器时代晚期 红山文化 辽宁省考古研究所藏
禁出文物(195-31)
红山女神,是指红山文化考古区域发现一尊相当于真人大小的陶制女人头像。其面部特征为高颧骨,浅眼窝,低鼻梁,薄嘴唇。眼珠是用晶莹碧绿圆玉片镶嵌而成。
联系中亚曾有在人头骨涂泥成像的崇拜形式,牛河梁女神像有可能是以现实中的人物为依据塑造出来的。它使亿万中华子孙第一次看到用黄土模拟真人塑造的5000年前祖先的形象。
05
青花釉里红楼阁式谷仓
元代 江西省博物馆藏
1974年江西景德镇出土
禁出文物(195-63)
仓楼为亭式重檐,瓦由釉里红点彩串珠组成,飞檐、朱栋、雕栏,造型别致,华贵绚丽,充分体现了江南木构建筑的特色。
仓楼塑人物18个,含舞俑、乐俑、侍女俑,尽管青花釉里红瓷仓属于随葬品,仍不失为珍贵的工艺品。
两旁有亭楼,底层前后均为两柱夹仓。插板式活动仓门两侧用青料书直行楷书七言句对联,右联为“禾黍丰而仓廪实”,左联为“子孙盛而福禄崇”,横披“南山宝象壮五谷之仓”。后面柱间空档为墓铭,青料直行楷书,计12行,159字。左右亭正面墙各用红料楷书“五谷仓所”与“凌氏墓用”字。作为阁楼式瓷仓,且有明确纪年,迄今为孤例。
第三批
06
人面鱼纹彩陶盆
新石器时代 仰韶文化 中国国家博物馆藏
1955年陕西西安市半坡遗址出土
禁出文物(195-118)
古代半坡人在许多陶盆上都画有鱼纹和网纹图案,这应与当时的图腾崇拜和经济生活有关,半坡人在河谷阶地营建聚落,过着以农业生产为主的定居生活,兼营采集和渔猎,这种鱼纹装饰是他们生活的写照。
仰韶文化的彩陶图案中有大量的动物形纹饰,如鱼、鹿、蛙等,以鱼纹最为典型。人面鱼纹彩陶盆是公认的彩陶艺术精品。
人面陶盆由人鱼合体而成,人头装束奇特,像是进行某种宗教活动的化妆形象,有巫师的身份特征,因此这类图画一般被认为象征着巫师请鱼神附体,为夭折的儿童招魂祈福。也有人认为人面与鱼纹共存构成人鱼合体,寓意鱼已经被充分神化,可能是作为图腾来加以崇拜。
07
舞蹈纹彩陶盆
新石器时代后期马家窑文化 中国国家博物馆藏
1973年青海大通县上孙家寨出土
禁出文物(195-119)
新石器时代舞蹈纹彩陶盆是新石器时代后期马家窑文化的代表。舞蹈者形象以单色平涂手法绘成,造型简练明快。
陶盆的历史价值,在于它生动地反映了五千年前先民的舞蹈,同时它还是狩猎舞蹈和农耕舞蹈交替时期的典型舞蹈文物。图案所展示出的原始先民舞蹈的生动场面,是非常珍贵的形象资料,对于了解原始先民的生活,探索原始舞蹈起源、发展、艺术特征等方面都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08
裸体浮雕彩陶壶
新石器时代后期 马家窑文化 中国国家博物馆藏
1974年青海省乐都县柳湾墓葬出土
禁出文物(195-120)
裸体浮雕彩陶壶融浮雕和绘画的艺术手法于一身,在数以万计的彩陶器中脱颖而出,被誉为稀世艺术珍品。特殊的图案装饰表明它不是生活用具,而是礼器或专门制作的葬具。
一般认为这是一个集男女为一体的两性人,是一种男女同体的崇拜物,与远古时期的萨满有关。
09
船形彩陶壶
新石器时代前期 仰韶文化 中国国家博物馆藏
1958年陕西省宝鸡市北首岭遗址出土
禁出文物(195-121)
北首岭遗址是新中国成立初期最重要的考古发现之一,也是早于半坡遗址的仰韶文化早期文化遗址。这里有成熟的部落 *** ,有完整的墓葬形式,在出土陶器中有大量墨绘作品。网纹船型陶壶是其中最精彩的佼佼者。
在新石器时代,人类捕鱼的能力已经显著增强,大量鱼镖、鱼钩、网坠等捕鱼工具被发明出来,有些地区还修造了存储鱼类的窖穴等。从事这些复杂的活动离不开舟船的协助。远古时期舟船均为木质材料,容易腐烂,很难看到完好的实物。长江下游地区出土过独木舟及少量船桨等,资料多不完整。船形彩陶壶是一个独木舟的模型,是人们制造原始舟船,网具并掌握捕鱼技术的真实写照。
10
彩绘蟠龙纹彩陶盘
新石器时代 龙山文化 山西博物院藏
1980年山西襄汾陶寺遗址出土
禁出文物(195-121)
关于龙形象的形成和发展一直是值得研究的话题,陶寺遗址出土的这件蟠龙纹陶盘提供了一种研究的可能。这件原藏社科院考古所的重量级藏品现在收藏于山西博物院,在常设展中就能见到。
11
人头形器口彩陶瓶
新石器时代 甘肃省博物馆藏
1973年甘肃秦安邵店大地湾出土
禁出文物(195-123)
人头形器口彩陶瓶,多次选为文博节目的明星文物。瓶口呈圆雕的人头像,头的左右和后部都是披发,前额也垂者一排整齐的短发。眼和嘴都雕成孔洞,两耳皆有一小穿孔,是垂系饰物的耳孔。陶瓶的腹部以黑彩画三排大致相同的弧线三角纹和斜线组成的二方连续图案。史前文物有许多带有人形的作品,甘肃省博的这件人形双系瓶是其中的佼佼者,是仰韶文化人形器物的标准器。
12
彩陶八角星纹豆
新石器时代 山东博物馆藏
1974年山东泰安大汶口遗址出土
禁出文物(195-124)
彩陶八角星纹豆纹饰构图对称,色彩对比强烈,堪称我国彩陶艺术珍品。因出土于大汶口遗址,这件器物代表了一系列大汶口文化彩陶器物,是其中最为精美的彩陶类器物。在其他一些大型器物上则出现了早期类似文字的刻画线条。
13
青釉堆塑谷仓罐
三国 故宫博物院藏
1935年浙江省绍兴市出土
禁出文物(195-125)
谷仓罐是汉晋时期浙江青瓷最具有代表性的器型之一,反映江南吴地欢庆丰收题材的吴“永安三年”款青釉堆塑谷仓罐是该地域该时代明器之最优品。谷仓罐有百鸟争食、欢庆丰收、牲畜满栏等题材的立体雕饰展现了1700多年前江南吴地庄园五谷丰登的场景,散发着浓郁的生活气息。谷仓的下半部为一完整的青瓷罐形,罐肩部其余部位塑贴一龟驮碑,碑上刻“永安三年时富且洋(祥)宜公卿多子孙寿命长千意(亿)万岁未见英(殃)”24字。此为少见。
14
东吴“赤乌十四年”款青釉虎子
三国 中国国家博物馆藏
1955年江苏南京赵士岗
禁出文物(195-126)
江苏南京出土的这件吴“赤乌十四年”款青釉虎子上刻有帝王年号和作器者姓名似乎能为研究者提供更多的信息,这也是中国目前有纪年铭文古瓷器中最早的器物。
15
吴•青瓷釉下彩羽人纹盘口壶
三国 南京市博物总馆(六朝博物馆)藏
1983年江苏南京雨花区长岗村出土
禁出文物(195-127)
吴青釉褐彩羽人纹双系壶,我国迄今所见以绘画技术美化瓷器的最早器物,堪称早期瓷器中的艺术珍品。精湛的釉下彩绘工艺,改变了人们对釉下彩工艺始于唐代的认识,把我国釉下彩绘工艺出现的时间提前了近五百年。
瓷胎白中略带灰色,外施青黄色釉。上腹一周贴塑四个铺首、两尊佛像、两个双首连体鸟,排列整齐,间隔有序,均以褐彩勾勒。胎上通体绘有褐彩纹饰,笔墨流畅,气韵生动。
16
青釉瓷神兽尊
西晋 南京博物院藏
1976年江苏宜兴周处家族墓出土
禁出文物(195-128)
尊的瓷胎呈棕色,上下遍施青灰色釉,细润光洁,器物的整体造型颇似梨形,在尊的底部还刻有“东州”二字。神兽作蹲立状,造型夸张而生动:它的两腿踞蹲、两掌前扑,瞠目张口,口中衔宝珠一枚;全身毛发刻画具现,两侧还生有羽翅。神兽又与尊合二为一、浑然天成,使整只尊体既完整立体,又细腻传神,体现了西晋塑形青瓷形神俱佳的显著特点。
西晋青瓷神兽尊出土于有明确纪年的墓葬,其制作精良,集雕刻、堆塑、模印、刻划和贴花等工艺于一体,代表了当时瓷器工艺最高水平,加之为同期同类器物中的孤品,尤为珍贵。
17
青釉仰覆莲花尊
北齐 中国国家博物馆藏
1948年河北景县封氏墓群出土
禁出文物(195-129)
北朝时期,北方瓷窑体系的形成,突破了过去只有南方生产瓷器的局面。以河北封氏墓群和山西娄叡墓出土的陶瓷器为代表反映了北方原料的特性和工艺特点,为北方瓷器发展情况提供了宝贵的实物资料。就莲花尊本身来说,结合南方出土的同类型器物和佛教造型意义,都是值得研究的课题。
18
北齐白釉绿彩长颈瓶
北齐 河南博物院藏
1971年河南安阳范粹墓出土
禁出文物(195-130)
以白釉绿彩为代表的一批北齐陶瓷制品,是从传统的釉陶发展到唐三彩,或者从北方早期釉陶到北方早期瓷器的过渡期产物。这些文物出土墓葬等级极高,随葬数量有限,十分珍贵。
墓主范粹,北齐的高级将领和地方官吏。除白釉绿彩长颈瓶外,范粹墓出土的还有其他青釉、白釉、酱釉、彩釉等品种的十余件瓷器,对研究我国瓷器发展史,尤其是对探讨我国白瓷的起源提供了宝贵的资料。
19
白釉龙柄联腹传瓶
隋 天津博物馆藏
禁出文物(195-131)
可能白釉标志着中国正式进入瓷器时代,在隋代墓葬中开始出现真正意义的白瓷。双龙柄为手工捏塑而成,手法简单干练,形象却生动逼真。双平底刻有铭文:“此传瓶,有並。”
相同造型的瓶子还有一件珍藏于国家博物馆,与天津博物馆所藏瓷瓶尺寸相若,国博那件出土于隋李静训墓,然而却无刻款,因此天博这件更显珍贵,瓶子本身透露的信息更具有直观的说服力。这件传瓶,造型新颖别致,既具北朝和隋代瓷器所特有的浑厚凝重,又不乏灵秀活泼,其线条刚柔相济,是隋代创新的器型,代表了当时白瓷制作的最高工艺水平,成为隋代稀有的瓷酒器精品。
20
青釉凤首龙柄壶
唐 故宫博物院藏
禁出文物(195-132)
青釉凤首龙柄壶是一件唐代北方青釉瓷器的代表器物,为传世孤品。六朝至唐代,我国与西亚各国文化交流频繁,波斯的一种鸟首壶传到我国,影响所及,在唐代的青瓷、白瓷及三彩釉陶中出现了凤首壶,其中以这件青釉凤首龙柄壶最为精美。此壶既吸取了波斯萨珊王朝(226-642年)金银器造型的特点,又融入了我国传统的龙凤装饰艺术,集塑贴、模印、刻花、划花等装饰技法于一体,体现了唐代制瓷工匠的高超技艺。
21
鲁山窑黑釉蓝斑腰鼓
唐 故宫博物院藏
禁出文物(195-133)
唐鲁山窑黑釉蓝斑腰鼓是禁出文物中少有的乐器造型类作品,是鲁山窑难得的完整器物。在河南、山西和江苏等省份均有发现鲁山窑瓷器残件,这些出土器物能帮助今人了解唐代陶瓷鼓的传播、形状、纹饰、置放部位和击拍姿态等。
22
唐骑驼乐舞三彩俑
唐 中国国家博物馆藏
1957年西安
禁出文物(195-134)
唐代陶骆驼载乐舞三彩俑骆驼和乐舞俑独立塑成,然后组装,复杂又严谨。唐代陶骆驼载乐舞三彩俑既是唐代文化艺术、制作工艺发达昌盛的重要物证,也见证了丝绸之路上的交流与融合。
从这件唐代陶骆驼载乐舞三彩俑身上我们可以看到唐代的娱乐生活,唐代的乐器,唐代的人物形象等等,毫无疑问的这件器物代表了唐三彩的最高水平。
23
青釉褐绿点彩云纹双耳罐
唐 扬州博物馆藏
1974年江苏省扬州市唐城遗址出土
禁出文物(195-135)
胎为米黄色,通体施青黄色釉,器身布满纹饰,以褐、绿两色相间的大小斑点组成联珠状卷云图案,每组之间绘莲叶和莲花纹。其形体之大,纹饰之精,釉色之美,是长沙窑罕见的珍品。唐长沙窑青釉褐蓝彩双系罐可能是与“海上丝绸之路”有关的器物,唐长沙窑是唐朝对外输出的重要瓷器商品,其外销所依托的正是扬州这样国际大港。也正因为如此,长沙窑瓷器的造型与装饰风格并不限于唐代传统审美,而是大量吸收来自西亚波斯一带的文化艺术元素。
24
越窑青瓷梅彩云纹熏炉
唐 杭州市临安博物馆藏
1980年浙江临安水邱氏墓出土
禁出文物(195-136)
唐越窑青釉褐彩云纹五足炉,这件陶瓷作品出土于五代吴越国第一代国王钱镠的母亲水邱氏之墓,为明确纪年墓葬出土。唐风造型,纹饰,罕见的越窑釉下彩为器物看点。
熏炉的平底外缘置等距五虎首兽足,虎首露齿吊眼,面目凶狞,额上还阴刻正楷“王”字。
25
长沙窑青釉褐彩模印贴花瓷壶
唐 湖南博物院藏
1973年湖南衡阳出土
禁出文物(195-137)
此件器身上印椰枣纹。长沙窑是1956年才发现的唐代古窑址,是继敦煌石窑发现后,又一研究唐文化的重要发现。唐长沙窑青釉褐彩模印贴花瓷壶是此类型中的佼佼者,其纹饰图案反映了唐时中外文化交流。
26
唐三彩骆驼载乐俑
唐 陕西历史博物馆藏
1959年陕西西安中堡村唐墓出土
禁出文物(195-138)
唐三彩骆驼载乐俑不仅代表了当时唐三彩制作的最高水平,而且反映了唐代的经济文化、对外交流的发展水平。
骆驼站在长方形底座上,引颈长嘶,驼背上的驮架为一平台,铺有色彩斑斓的毛毯,共有八名乐手。其中七名男乐手身着汉服,手持胡人不同乐器,面朝外盘腿坐着演奏,中间有一站立女子正在歌唱,像是一个流动演出团。此件俑是唐代繁荣开放的代表作品之一。
27
耀州窑青瓷飞鱼形水盂
五代 辽宁省博物馆藏
1971年辽宁省北票市水泉出土
禁出文物(195-139)
关于五代耀州窑摩羯形水盂的使用功能仍有不少研究讨论。此件对于研究历史上中外及中国各民族间文化交流的状况提供了非常宝贵的实物资料。整体造型设计成龙鱼形,上颚向上翻卷,双翅高振呈飞翔状,鱼尾商桥,呈“U”字形,器内隔成前后两室,底置小圈足。白瓷胎,胎质细腻坚硬。内外施满青釉,釉色润泽晶莹、青翠欲滴,足根无釉。
28
秘色瓷莲花碗
五代 苏州博物馆藏
1956年江苏苏州虎丘云岩寺塔出土
禁出文物(195-140)
这件越窑秘色青瓷莲花碗由碗和盏托两部分组成。被认为是五代、北宋年间秘色瓷标准器。也是存世秘色瓷中最完好的一件。去苏州博物馆必打卡的镇馆之宝。苏博根据这件国宝开发的文创也备受推崇。
29
青釉提梁倒注瓷壶
五代 陕西历史博物馆藏
1968年陕西彬县出土
禁出文物(195-141)
五代青釉刻花提梁倒流壶,是耀窑瓷器出类拔萃的珍品。耀州窑刻花青瓷与定窑的白瓷、磁州窑的白釉黑花瓷、钧窑的窑变瓷等构成北方瓷器的独特风格,提梁倒流壶是五代时期耀州窑制瓷工艺发展到最高水平的极致作品,球形壶腹刻饰缠枝牡丹。底部中心有梅花形注水孔,造型奇巧。
30
汝窑淡天青釉弦纹三足樽式炉
北宋 故宫博物院藏
禁出文物(195-142)
从文献记载来看,汝窑为宫廷烧造瓷器的时间在北宋晚期,有学者推测大概只有20年或40年。由于烧造时间短,致使产品流传至今的不多,从公开发表的资料看,传世品不足百件。已知传世汝窑三足樽式炉仅3件,现分别藏于故宫博物院、英国伦敦大维德基金会和美国辛辛那提博物馆。
汝窑青瓷釉面大都开有层层相叠的“冰裂纹”,自然天成,耐人回味。
31
官窑青釉弦纹瓶
北宋 故宫博物院藏
禁出文物(195-143)
宋代官窑瓷器釉色以粉青为主,多为素面,既无华美的雕饰,又无艳彩涂绘,最多使用凹凸直棱 *** 纹为饰。釉面纹片粼粼,愈显高洁古雅。开片是因釉与胎的收缩率不一致在焙烧后冷却时形成一种釉裂胎不裂的现象。它本属于釉的一种缺陷,古代工匠巧妙地利用其错落有致、生动自然的美感,形成一种妙趣天成的装饰。这种装饰常见于宋代官窑、汝窑、哥窑青瓷表面。
32
钧窑月白釉出戟尊
北宋 故宫博物院藏
禁出文物(195-144)
传世钧窑陈设用瓷器中,以各式花盆和花盆托最为多见,出戟尊则较少。目前全世界所见仅约10件左右,除此件以外,还有上海博物馆收藏的钧窑月白釉出戟尊、台北故宫博物院收藏的钧窑丁香紫釉出戟尊等。
传世钧窑器物的底部多刻有“一”到“十”不同的数目字,其意义历来有不同的解释。据现存实物证明,器底所刻数字越小,器形越大。
33
定窑白釉刻花龙首净瓶
北宋 定州市博物馆藏
1969年河北定县净众院塔基地宫出土
禁出文物(195-145)
定窑产品以小型器物为主,大器十分少见。此件器物形体高大,造型隽秀,装饰华丽,为定窑瓷器中最为精美的一件。瓶细长颈,颈中部出沿,颈上部为仰覆莲瓣纹,中部为覆莲纹相轮圆盘,下部为竹节纹。圆肩、鼓腹,卧足。肩部饰三重覆莲纹,一侧塑有龙首短流,龙首高昂,怒目,张口露齿,下颌饰一缕龙须。上腹刻缠枝花卉,下腹刻仰莲四重。刀法犀利,线条流畅,具有浅浮雕效果。
34
宋官窑青釉贯耳瓶
北宋 吉林省博物院藏
禁出文物(195-146)
这件北宋官窑贯耳尊仿自古代青铜投壶造型,直口阔腹,瓶侧筒状贯耳与足部两侧长方孔相对应,可以穿系绳带。釉色厚润,端庄典雅,是宋代瓷器中的珍品。
35
登封窑白釉珍珠地划花双虎纹瓶
宋 故宫博物院藏
禁出文物(195-147)
此瓶制作规整,线条流畅,色调和谐,绘画生动写实,笔法苍劲有力,是一件有代表性的登封窑作品。
登封窑是我国古代中原地区最具代表性的民间瓷窑之一,其中最突出的是曲河窑所产的珍珠地划花类瓷器,故宫收藏的这件珍珠地划花虎豹纹瓶是其代表作。这种工艺的出现受到了唐代金银器錾花工艺的影响,在磁州窑、定窑等中也有体现。登封窑也是尚未正式进行考古发掘的窑址之一。
36
青花萧何月下追韩信图梅瓶
元 南京市博物馆藏
1950年南京市印堂村观音山沐英墓出土
禁出文物(195-148)
以古代历史为装饰题材,在元代青花瓷中经常使用,反映出当时戏曲故事已经深入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且空白处衬以苍松、梅竹、山石,显得错落有致。此器形体高大,造型秀美,纹饰题材罕见,绘画精湛,纹饰线条圆润流畅,青花色泽纯正浓艳,且为纪年墓葬出土,保存完整,为元青花瓷器中的精品。
元青花萧何月下追韩信图梅瓶的出土,为中国研究元代青花瓷的工艺、绘画、烧制以及元代人生活等方面,提供了重要的依据。元朝是我国陶瓷史上的重要时期。因大众生活喜爱戏曲,制瓷工匠会以典型的戏曲故事为题材创作青花绘画,萧何月下追韩信图梅瓶就是在这样的社会风俗中诞生。该梅瓶属于至正型青花瓷,内销瓷,材料上选择了西域进口的苏麻离青,绘画采用点染技法,是元青花瓷中的绝品佳作。
37
霁蓝釉白龙纹梅瓶
元 扬州博物馆藏
1984年从扬州市文物商店收购
禁出文物(195-149)
在国内外收藏的三件元代霁蓝釉白龙纹梅瓶中,此瓶器型最大,造型秀挺,釉色净润,纹饰精美且又生动活泼,气势磅礴,是梅瓶中的极品。元蓝釉白龙纹梅瓶是元代蓝釉器中最引人注目的珍品。该梅瓶由五截胚胎粘接而成,就造型来说,元代梅瓶继承宋制,但口部已加高,口沿平坦,肩部较为丰满,和明代梅瓶也有显著区别。釉彩方面,这是景德镇窑烧制的高温蓝釉,并且可能使用了进口原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