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伙伴关心的问题:作弊与反作弊搞笑视频下载大全,作弊与反作弊搞笑视频下载软件,本文通过数据整理汇集了作弊与反作弊搞笑视频下载大全,作弊与反作弊搞笑视频下载软件相关信息,下面一起看看。

作弊与反作弊搞笑视频下载大全,作弊与反作弊搞笑视频下载软件

前两期文章,大鹏专注于未成年人的法律保护。提到未成年人,就不得不想到学生。考试季即将来临,接下来这段时间,大鹏就和大家聊聊有关考试作弊的问题。

哪里有人,哪里就有江湖;哪里有考试,哪里就有作弊。但正所谓“魔高一尺,道高一丈”,有作弊的地方,总有反作弊的惩罚,出来混总是要还的。

常在河边走,哪有不湿鞋(图源pixabay)

考试作弊的手段无论如何变化,大体不过五种:夹带、替考、冒籍、明卷、泄题。今天大鹏先聊聊前三种。

夹带

夹带也叫怀枷,是一种比较原始的作弊方法,俗称“打小抄”,就是把提前备好的答案带进考场。明经科的考试检查的就是背诵功底,小抄在手,足以纵横考场。当然啦,为了不让人发现,字必须要小,所以对近视眼很不友好。

北京科举匾额博物馆馆藏《最小的作弊夹带》

清代有一本牛角刻版印刷的9卷本小抄,长4.5厘米,宽3.8厘米,厚0.5厘米,火柴盒一般大小,上有数万字,不得不让人佩服。还有人在坎肩上用蝇头小楷抄下了完整的四书五经并销售,一件高达100两。这些小抄所摘抄的内容也不止四书五经,还有《增广四书备旨》,也就是对四书的解释,甚至是历年科举真题与范文汇编,比如清代的《课艺诗草》《某某闱墨》。最尴尬的是这些小抄上往往印有“禁止带入考场,随身诵读备忘”等相关字样,这正如香烟壳上的“吸烟有害健康”,实在叫人无话可说。

但这里有个技术性问题——小抄怎么带进考场?

按照明朝嘉靖年间的法律规定——帽用单毡,鞋用薄底,砚台不得过厚,笔管不得镂空,食物必须切开。也就是说,帽子、鞋子、砚台、笔管、食物都可以夹带小抄。不过自从这些规定出台以后,更骚的操作就来了。有把小抄藏在头发里的,有把小抄咽在喉口的,有把小抄塞进菊花的……还有两个技术流——银盐显影和隐药潜形。银盐显影就是用盐水在衣服上写字,表面看什么都没有,但只要用蜡烛一照,立马就能现形,此人到今天恐怕就是化学家了。隐药潜形就是拿墨鱼的墨水加上透明的鱼骨胶涂在衣服上,提前半年晾干。考试的时候汗水湿透衣服,胶显现出来还是透明的,所以要撒上一些灰尘,这样字迹就显现出来了。“社会一旦有技术上的需要,这种需要就会比十所大学更能把科技推向前进”恩格斯老师一眼把你望到底。

以上行为一旦被发现,当然也就会受到处罚。

宋真宗规定:不得怀挟书策,犯者撵出,殿一举。(取消一次考试资格)

明代法律的处罚更重,一经发现,应当立即驱逐出考场,情节严重的须戴枷示众,并取消下次甚至以后若干次的考试资格;明代还有杖责,严重的甚至可能发配边疆充军。

清代有一本《钦定大清会典事例》,相当于是一本部门法规的汇编。其中的《礼部·整肃场规》就是一本反作弊法,里面还附带了各种案例,由于这是国家公务员考试,直接涉及官员任命,所以《吏部》部分也有提及。此外,还有一部专门法《钦定科场条例》。按照规定,监考老师和士兵要对考试人员进行搜身,连 *** 都不放过。后来觉得有辱斯文,就换了一个办法,让考生考前洗澡。

随着作弊的套路越来越多,清朝也不断修正自己的反作弊法律规定:

顺治二年(1645)规定:生儒入场,细加搜检。如有怀挟片纸只字者,先于场前枷号一月,问罪发落……搜检员役知情容隐者同罪。

康熙五十三年(1714)修正:皆穿拆缝衣服,单层鞋袜,止带篮筐,小凳、食物、笔砚等项。其余别物皆截留在外,如违,治罪。

由于屡禁不止,雍正皇帝还亲自给出了判例,案情大概是:有个叫查嗣庭的浙江人,他为了给家里的子侄辈开个门路,根据自己以前做考官的经验,搞了几百篇科举考试范文让他们夹带进考场,雍正皇帝不仅说他“藐视国家”“站辱科名”,还直接取消了浙江省的乡试会试,牵连了整个浙江省的考生。

到了乾隆九年(1744),考场上作弊成风,那年北京科举考试,第二场开考点名的时候居然少了2800人。这些人去了哪里?就在不远处带着枷锁呢。与他们相伴的便是堆积如山的小抄。

替考

替考(图源人民网)

替考,俗称……替考,就是有人冒名顶替进入考场帮你当 *** 。相信大家还记得当年河南高考曾有专业 *** 团,山东考生也曾赴宁夏千里替考。如果把“考查”也作为“考试”的一种,那么,前段时间沸沸扬扬的西电学子学术不端事件,也可以被纳入替考的范畴。当然,西电也以雷霆之势,在一周内彻查此事,并决定给予二人留校察看一年,期间不得申请学位;取消卢某某的研究生推免资格的处分。只是为何只在新浪微博上发布,而在学校网站上没有体现,让大鹏和顾律都百思不得其解。难道是怕又给学校网站带来500万的点击量?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发布的《情况说明》,已被点击580万余次

历史上最著名的 *** 当然就是号称“温八叉”的温庭筠。据说他一场考试曾为八名考生代考,却不露痕迹,我们至今也没有找到他代考的证据,可以说是学霸之霸了。

最吊诡的是在唐代。唐代的科举非常不严格,报名的人、考试的人和上任的人可能都不是一个人。三四成的官员都是代考进士,而二三成的官员居然是冒名官员。所以你看《西游记》里唐僧的老爹就是被刘洪谋杀之后冒名顶替,《神探狄仁杰》里的方谦居然换个身份就走马上任了,虽然这两件事虽然都是虚构的,但艺术来源于生活,车尔尼雪夫斯基诚不欺我。

其实从后周开始, *** 就已经有关于“倩代”(顶替)的罚款和其他处罚。为了防止替考,宋代朝廷专门制作了准考证——浮票。上面标注了你的姓名、籍贯和体貌特征,后代甚至还有画像的。除此之外,还要盘问你的祖宗十八代,顺便看看你有没有孪生兄弟,以防假冒。但是这也防不住亚洲四大邪术之易容术(化妆术)。因为文字毕竟不是照片,每个人在形容他人样貌的时候也是用词不一,所以经常会闹出笑话。清代的准考证叫院试卷结票,一旦弄丢就丧失考试资格。

乾隆五十七年(1792),有三名童生参加考试,想成为“神童”。结果被查出来雇佣 *** 、 *** 考官。结果 *** 、考生及其他涉案人员,在牢里待了3个月后被发配到岭南,到了地方还得“先打一百杀威棒”。需要说明的是,这等流刑已经是流放的最远里程了。清代能有幸发配到这种地方的,除了考试作弊,差不多就是 *** 犯、杀人情节较轻的,或者参与谋反被赦免死罪的……

乾隆后期童试顶替案简表(可放大查看)

到了晚清, *** 已经发展成一种职业,这其中尚有诸多门道。比如龙门调卷,是指事先 *** 考官,将两人的考号排在一起,称为“联号”。做 *** 的人,要的是钱;做雇主的人,要的是官。雇主和 *** 互不信任,就需要立个字据。也不知道是哪个逻辑鬼才,居然发明了这种方法,叫前三后三:没有考试之前,先付银三百,做定金。考试成绩出来了,不中就算了,中了就再付三千,结个尾款。那么问题来了——如果雇主爽约毁约怎么办?这又不能打官司。办法是这样的:让雇主先出立借据,上书“某某科举人某某,因场后需用,向某某借到银三千”云云。如果不中,某某并非举人, *** 不能拿着借条以勒索;如果考上,有借据为凭,雇主无从抵赖。按现在的法律,这种通谋虚伪行为当然不具有法律效力,而且,以法院对民间借贷纠纷案件审查之严格,这种方法肯定行不通。

也有进入考场之后和别人换卷、换号的,以及交接。所谓交接,俗称“传小纸条”,可以传递试卷,可以交头接耳,可以抄完题目扔出去、再让外面的人传纸条进来。甚至于还可以让信鸽露把脸——当时监考的官员还以为是天降祥瑞。

此外还有一种特殊的辅助方法,称为延烛,其实就是延长考试时间。在此期间,考官甚至有可能私下给你讲题、给你答案,或者让他们把小抄带进考场。虽然明朝科举,一个座位一个兵,但毕竟“官高一级压死人”,在考官威逼利诱之下,小兵自然不敢不听。

元代的法律规定,凡是在考场中喧哗或者交头接耳的,剥夺考试权利两科。

明代早期的相关法律比较极端,作弊被抓有被剥夺考试权利终身的,也有直接豁免的。但是自从万历二十八年(1600)的顺天府乡试赵维寰案开始,终于有了罚款这种中间道路,处罚也更加科学了。

万历四十四年(1616)会试作弊案,赵鸣阳和沈同是吴江老乡,恰巧分配了邻号,结果赵鸣阳给沈同传纸条,结果自己考了个第六,沈同考了第一。不过,能被记录在史书上,说明——被抓了。

冒籍

备考(图源pixabay)

冒籍,这个厉害了,俗称“高考移民”。前几年江苏高考减少份额的事儿闹得沸沸扬扬,其实古代也有这样的烦恼。宋朝的时候边关打仗,加上富庶的江南几乎垄断了进士的来源,所以宋朝 *** 决定实施固定解额制、分区取士制和分省取士制,也就是以后各地区分开录取,录取名额固定。边区和贫穷地区的教育不行,那我可以去抢名额啊!就好比今天一个考生在江苏待了三年,结果他父母在 *** 买的房子,所以他去了 *** 考试,轻轻松松985、211。回来以后把房子一卖,顺便赚个差价走人。就是这么开心。

这事儿可一点不少见。通过过继、投亲、买地、冒名、串通官员等五花八门的手段,向考试“洼地”进军的大有人在。同时,首都历来也是冒籍的重灾区。

白居易按说是洛阳人,但是洛阳竞争激烈,录取率少,白居易一直就没考上。这个时候近邻就不如远亲了。他立马想到了安徽宣州的叔叔,果断成为了宣州人。还有清代的赵翼,能写出“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 *** 数百年”这样的句子,科举却屡试不第。真相只有一个——他是江苏人。不过,他结婚了,那就是多了一个爹啊!自己的爹拼不了(他爹死得早),老婆的爹还是可以拼一拼的。他立马投靠了在京津一带做生意的岳父,用商人户口在当地办了学籍,摇身一变也是皇城人了。一试中举,殿试探花(第三名),从此平步青云。江湖人称“南庠入北闱”,就是你在南边学校上课到北边考试的意思。

以上两人都是躲过一劫的。

高考移民当然是国家重点打击对象。考试之前, *** 会找一个你的老乡,专门听你说家乡话,看看你到底有没有谎报籍贯。这一临时职务叫“审音御史”,由督察院奏派满汉御史各一员,两个人审音防止作弊。那么朝廷靠什么追查呢?连坐制度。就是你在报到的时候,五人一组,互相签下保证书,保证各人是老乡,如果有瞒报、谎报,则会被剥夺考试权利。除此之外,还要有已经考上的学生(廪生)担保,一旦查出作弊,杖八十,如果知情,还要夺去功名。

《明英宗实录》:凡遇开科,多有诈冒乡贯报作生员。

据记载,景泰四年,“顺天举冒籍者十二人”;成化四年,浙江乐清人章元应,“冒籍应天中式”。到明朝后期,吏治 *** ,科举更是不堪。嘉靖二十二年,陆光祚、郑梦纲等十三人冒籍顺天中式被劾奏,浙江秀水县人马銮因冒籍顺天中式被除名;嘉靖四十三年,章礼等五人冒籍顺中式;万历十三年,史记纯、冯诗等八名浙江生员冒籍顺天中式;万历十六年,浙江人王国昌冒籍应天中式。《浙江通志》记载,自宣德元年丙午科各省直按解额录取开始至明末,共有132名浙江人在云南、贵州和广西三省中式,其中自然也不乏冒籍者!

录取名额不变,客籍人就挤占了本地人的资源。所以要从根本上改善这个问题,只能通过修改户籍法。就拿明朝末年来说,有大量的广东福建人移居到江西南部,但是他们是客籍,很难取得真正的当地户口。

我们知道,从秦朝开始,中国古代大多数时候为了维持基层稳定都实行了里甲制度,比如把110户编为一里,但是这些外乡人只能附属于当地人的户籍之后,户籍法里叫“民尾户”,换成今天的说法,就是给你办个居住证(以前叫暂住证)。更惨一点的,你要挂靠在当地人的户籍里,叫“甲首之户”,为当地人缴纳赋税。此时的外乡人不享有异地考试的权利,赣南之乱由此而来。今天有多少人,在北京打工,孩子要回老家上学!就连考研名嘴张雪峰也不能避免。

在清代文化呈南强而北弱之势,许多南方士子纷纷冒籍北地科试,其中又以冒籍顺天府大兴、宛平两县最为严重。对于冒籍顺天应试问题其实早有规定,《钦定科场条例》中就有明确规定“顺天乡试南人冒籍北监入试者照冒籍例治罪”。

除了冒充民籍之外,清代还有不少冒充旗籍、军籍的。一般来说,旗人考试,另外编号,录取的条件也相对宽松。所以有些人普通为了冒充旗人(包括满旗和汉旗)想了各种各样的办法。比如可以抱养汉旗军的养子或者出钱认干爹。更夸张的是汉军旗人冒充满洲旗人。乾隆三十三年(1768),镶白旗汉军旗人楚维荣和楚维龄在考试时没有在试卷上注明汉军字样,而是想浑水摸鱼,抢占满洲名额。经核,按律黜革。更加神奇的是,因为满族的老祖宗希望子孙日后不事生产,所以限制他们科举,结果居然有满人冒充 *** 考试的案例。

图文:翩若惊鸿

校阅:谷雨清风

【往期文章回顾】

大鹏侃法史

大鹏侃法史|古人是怎么处罚熊孩子的?

大鹏侃法史|为了保护未成年人,古代都做了哪些事儿?

顾律话知产·著作权系列

委托作品: *** 的“保护伞”?

吃瓜、学法两不误:从西电论文代写事件中能GET这些法律知识

更多作弊与反作弊搞笑视频下载大全,作弊与反作弊搞笑视频下载软件相关信息请关注本站,本文仅仅做为展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