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
文
摘
要
作者:海上五官
五四运动那年,19岁的他考上东北第一所医大。23岁时,他毕业留校,在那个西医也只有内外科之分的年代,成为我国第一批耳鼻喉科专科医生。29岁时,他远赴欧洲,在爱丁堡获得博士学位,随即放弃教职,回国任教。“九·一八”事变后,他是沈阳“九君子”之一,在日寇的监狱中,尝遍各种酷刑,依然没有屈服招供。34岁时,被营救出狱的他辗转武汉、昆明、重庆。46岁时,他在上海带出了日后中国耳鼻喉科的半壁江山。56岁时,他应征入伍,创立了第二军医大学耳鼻喉科。年近八旬,他完成了《耳鼻咽喉科全书》这本医学巨著。
青年李宝实
从青年才俊到抗日英雄,再到医界巨匠,有如此传奇经历的奇人便是我国现代耳鼻咽喉科的先驱者之一,也是今天文章的主人公——李宝实教授。
一.
我所在的上海市第五人民医院,创建于1904年,是一所名副其实的百年老院。刚工作时,便在医院院史墙上看到了李宝实教授的画像,黑白的照片单调的像是一幅素描画。画像的主人公大约五、六十岁,留着花白的山羊胡,架着一幅玳瑁大框眼镜,慈眉善目,给人一种特有的亲切感。同事告诉我说,这就是我们科的创始人。我后来查了才知道,原来我们这个科竟有如此一位大神级创始人,这着实让当年的我有些吃惊。后来,我总有意无意地去了解,去收集一些他的事迹,有时感觉自己仿佛跨越百年时光,触摸那段不平凡的历史。
1900年,李宝实出生于吉林奉化,由于兄长与弟弟夭折,成为家中独子。他父亲名叫李化堂,是当地的一位私塾先生。李化堂家原本也是书香门第,早年也曾想考取功名,后来因故成为当年闯关东人群中的一员,从老家山东辗转定居东北。家境条件尚可,家庭的宽容与开明,以及清末民初东北地区学堂教育的先行,使得李宝实能够顺利接受现代教育,并于1919年考入了奉天医学专门学校。
奉天医专,也称为奉天医科大学,由东三省总督徐世昌拨款,聘请英国人司督阁筹建创办。当年的奉天医专,是东北第一所医科大学,汇聚了国内外许多医学界的精英,培养了不少优秀的医学人才。经过四年的学习,23岁的李宝实毕业了,他以优异的成绩留校任教并担任耳鼻喉科医师。以后的几年,一帆风顺,他晋升讲师、主治医师。29岁时,他远渡重洋,继续深造,用了三年,顺利在爱丁堡大学医学院拿到博士学位。这十多年,可能是他最为春风得意,诸事顺遂的日子了。
回到饱经风霜、经受苦难的祖国,不知道远在英国的他有没有听到这样的呼唤。他放弃爱丁堡大学研究员的职位,回到奉天医科大学,任耳鼻咽喉科教授。他就是这样的人,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从不等闲,那年他32岁。
青年李宝实
二.
三年一别故乡,回来却成了亡国奴,这一年,已经是“九·一八”后第二年了。
如果现在去“沈阳九一八历史博物馆”,可以看到一组人物群雕,一共九个人,有的着长衫马褂,有的西装革履,每个人都昂首挺胸,气宇轩昂,这些人物的原型便是著名的“沈阳九君子”,李宝实便是九君子之一。“九·一八”事变发生后的第二年,国联派出调查团了解事变真相。沈阳九位知识分子秘密成立了“沈阳爱国小组”,利用各种渠道冒死收集了大量日本侵华的罪证,整理出400多页中英双语的材料,并命名为“TRUTH”,交给了国联调查团。这份“TRUTH”第一次在全世界面前揭露了日本的罪行,也为后来国联表决认定并谴责日本的侵略行为起到了极大的作用。
沈阳“九君子”雕像
国家孱弱,军阀纷争,国联的一纸空文并不能吓退侵略者,但英雄却因此蒙难。李宝实不久被抓进了日本人的监狱,所有的酷刑经历一遍,老虎凳、辣椒水轮番折磨,他硬是没有屈服。几个月后,迫于国际舆论的压力,侵略者不敢下毒手,将“九君子”释放。但东北已经待不下去了,李宝实从此开始了漫长的逃亡之路。
34岁离开故乡,此时的中华大地,岂止是“华北之大,已经安放不得一张平静的书桌了”,偌大的中国,也放不下一张安静的手术台。他一路南下,36岁在汉口协和医院创立了耳鼻喉科,使之成为我国最早成立相关专科的医院之一,延续至今的华中科技大学附属协和医院耳鼻咽喉科现在依然是我国耳鼻喉科的学术高地之一。34岁到45岁,这本是一个外科医生最宝贵的年华,年富力强,本应扎根学术,开拓创新。但这十年,奔波的又岂是他一个人,武汉、昆明、重庆,他的足迹踏遍西南。抗战期间,胡懋廉、姜泗长等一大批耳鼻喉科前辈齐集川渝,李宝实也安定下来,在重庆市民医院工作。
三.
“满地干戈今已定,人心欣慰万方同。”45岁时,日寇投降,李宝实举家来到上海,担任上海市立第五医院耳鼻喉科主任,同时受聘同济大学医学院教授。此时的上海市立第五医院(也就是如今的上海市第五人民医院)位于武进路85号,日后五院响应国家建设卫星城的号召迁至闵行,此地便成了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的现址。
人到中年,颠沛半生,许多事情方才开始。46岁时,李宝实身兼多职,同时兼任几家医院的耳鼻喉科主任,门诊、手术、教学,一样都没有落下。这年,同济大学在白克路(今凤阳路)开设附属医院(今长征医院址),李宝实带了一批耳鼻喉科专科学生,日后开枝散叶,这些人组成了我国耳鼻喉科的半壁江山。
同济大学附属医院合影,前排右五为李宝实
我刚工作时,有幸去拜访李宝实教授的学生,我们五院耳鼻喉科的第二任科主任,已经退休的老院长吴赓之主任。吴主任是山东人,解放前毕业于上海东南医学院,毕业后在五院工作,是李宝实教授一手培养起来的耳鼻喉科专家。吴主任和蔼亲切,和我说了许多趣事,但时光飞逝,许多细节已经忘记,只记得吴夫人做的手工水饺美味异常。但有件事情我却仍然记得,吴主任说,他刚做医生的时候,李宝实教授对他们十分严格,每天门诊前一个小时,所有的学生都要汇报病案,李教授还要提问,而且提问回答均采用英文。李宝实教授告诫他们,这是为了练习他们的专业英文,从而能更好地学习国际先进技术。
还有件趣事,我是听科里前辈说的。李宝实最先在我国改进推广了扁桃体挤切术,这种手术相比原先的扁桃体切除术,更为快捷安全,尤其适用于儿童的扁桃体切除。他改进后的这种手术操作简单,熟练的耳鼻喉科医生仿佛化身一位剑客,待孩子张嘴说“啊!”,电光火石间,便把扁桃体“拽”了下来。这样的速度,得益于他改进后的挤切刀,这种刀类似于法国大革命时期的“断头台”,将扁桃体嵌入凹槽,用力挤切拽下,手术便完成了。这种独特的“刀”有个特点,挤切的时候还要拽住扁桃体,这也意味着刀刃不能太锋利,太锋利的话容易导致扁桃体脱落。
李宝实改进了挤切刀后,第一个想到的是尝试给自己儿子做扁桃体手术。术前准备时,手术室的师傅看到李教授的这把刀这么钝,出于好心,便自作主张帮忙磨快了一些。到了手术时,李宝实手起刀落,扁桃体顺利切下,但由于刀刃太快,扁桃体脱落了,一下子呛到孩子喉咙口。李宝实赶紧把儿子倒过来拍打抢救,孩子才咳出扁桃体,转危为安。这个故事在我看到的另一个版本的叙述中,是护士帮忙磨快了挤切刀,不过不管怎样,李宝实这段发明改进挤切刀的趣事应该是真实的。
扁桃体挤切刀
四.
1951年,国家决定将同济大学医学院整体内迁至武汉,整个搬迁过程一直持续到1954年。李宝实带出来耳鼻喉科团队也大部分西迁,魏能润、黄选兆等专家去了武汉同济协和医院,李宝实、黄嘉裳等少数几位留了下来。1955年,李宝实转任第二军医大学耳鼻喉科主任、教授,并在次年正式入伍。
我曾凑巧获得一张老照片,是一张1979年的合影。黑白四寸的照片,四十多年的岁月洗礼并未留下多少斑驳痕迹。我一眼认出了他,此时的他体态略胖,头发花白,没有了标志性的大胡子,但慈祥的笑容并未改变。照片后写到:“杭州会议于湖滨,黄嘉裳、李宝实、吴保同、周君琪,1979,11”。后来我查询后知道,这是1979年“东南五省一市耳鼻喉科杭州学术会议”时几个上海的专家在西湖湖滨的合影。
杭州会议于湖滨,黄嘉裳、李宝实、吴保同、周君琪,1979,11
年近八旬,他把主要精力放在了《耳鼻咽喉科全书》这本医学巨著上,全书62.3万字,由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3年1月出版。这是当时国内少有的专科类医学全书,伴随着一代代耳鼻喉科医生成长。
参考文献:
1、论长征之路,李宝实教授与长征医院耳鼻喉科,作者:廖建春,上海长征医院,澎湃新闻。
2、93岁老人忆往事:父亲李宝实的传奇人生,作者:王远,人物·往事。
3、九一八事变后“九君子”收集日本侵华证据,作者:高建,人民政协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