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伙伴关心的问题:杂七杂八的典故,杂七杂八的成语故事,本文通过数据整理汇集了杂七杂八的典故,杂七杂八的成语故事相关信息,下面一起看看。

杂七杂八的典故,杂七杂八的成语故事

讲几个杂七杂八的小故事,出处各异。博得一笑的同时,也能了解一点古代的风土人情。

1.清朝时有个人写文章言辞重复,很啰嗦。有个朋友婉言相劝:“老兄文笔颇佳,只是有些赘语应该删去,言简意赅效果更好。”这个人唯唯答应,给朋友去信表示感谢:承蒙老弟雅教,感悟良深,以后万不敢啰里啰嗦亵渎君子耳目。今天有些匆忙,这个“万”字我用了简笔字,就是“方”去上面一点的万,而不是草字头的“萬”,有些不正式,请君恕罪!

笑话出自《嬉谈录》,作者清代小石道人,生平不详。从文章中得知,万字的简笔在清代就有了,只是流行于民间,很少出现在正式的文件中。

2.京师某杂货铺在门上开一洞,夜卖所用。某天午夜有人敲门,言称买某件东西。店主说:“先把钱递过来,然后再拿货。”说着伸出手来。外边的人一下抓住他的手,又有人绑上绳子,另一端拴在门前的树上,然后吵嚷大笑着离去。

店主起初以为遇到了强盗,后来听这几个人喧哗大笑,知道被夜醉的人戏弄。家人另住,在屋里呼喊邻居听不见,直到早晨有人路过才被放开。

3.京城几个书生结伴去往金陵,夜泊野岸,一个贼上船行窃。众书生年少矫健,把贼人按住,详细审问贼人之间的隐语,并记录下来。他们把贼放掉,一路用隐语交谈为乐。到了金陵,他们在一个酒楼坐下,开怀畅饮间,仍旧用隐语交流。

这引起了一个捕快的注意,找来人手扮作吃饭的客人,围坐在他们四周。捕头坐得离他们最近。观察后发现,这些人虽然说着盗贼之间的隐语,但言谈举止不像强盗。捕头走过去问道:“诸位公子是哪里人?说的是哪里的方言?可以给我讲讲吗?”

书生们说:“你管我们说的哪里方言,犯法吗?”捕头冷笑道:“那就对不住了!”一挥手,十多个捕快亮出兵器铁索围上来。书生们大惊,赶快道歉,说了事情经过。捕头相信了他们说的话,带着捕快离开。第二第三则都出自清代《虫鸣漫录》。

4.洪武帝(朱元璋)曾召集画工给自己画像,画成后都不如意,其中有绘画高手,画得纤毫不差,自认为能得赏。皇帝看了,还是不高兴。有个画工揣摩出了圣意,画得庄严华贵,和本人只有一点神似。朱元璋看后很高兴,命他多画几幅,分发给儿子们流传后世。(出自《菽园杂记》看来古人也喜欢美颜。)

5.某人母亲去世,服丧期间偶然食用红米饭,一个迂腐的人指责他做得不对。某人问原因,迂腐的人说:“红色代表喜庆,不适合在服丧期间食用,应该吃白米饭。”某人反驳道:“叫你这么说,你为什么天天吃白米饭?”(明代《雅谑》)

6.同治年间,某翰林风流自喜恃才放旷,某天在酒楼独饮。喝完算账时,忽听隔壁客人唱歌,音律准确,声音嘹亮。他拍手叫好。京师俗例,只能给演员喝彩叫好,客人唱歌,如果喝彩就是侮辱。隔壁出来一个仆人指责,翰林说:“没工夫和你斗嘴,我是翰林某某,有事去某处找我吧。”

第二天,掌院学士把他找到无人的房间密语,翰林出来后神色仓皇,匆匆请假离职。出京城后再也没回来。同僚都不知道他得罪了谁。

道光年间有个翰林是潘世恩的门生,深得潘公的器重,因此疏狂。他经常出入潘府,无需看门人传报。某天来的时候潘公外出,他看到书桌上有个很大的信封,上面写着“付潘世恩”。翰林有些恼怒,写信人竟敢直呼潘公大名。

来信没封口,他拿出信件,原来是一首诗,读来很一般。此翰林拿起笔在原诗上涂抹修改,指出不佳之处,评语很不客气。潘世恩回来后顿足道:“死了,死了!这是皇帝御笔,由内监送来让我和诗。你怎么能这么草率?”

翰林大惊失色,求老师救救自己。潘世恩说:“我自顾尚且不暇,哪能救得了你!听天由命吧,好在不是死罪。”

翰林如针芒在背,彻夜不眠,第二天散朝后赶快去打听。潘世恩说:“万幸,皇上看后只是笑了笑,打听了你的姓名后说:‘年少轻狂钟非大器!’你还是请假离职,远离京城吧。”翰林只好请假回了原籍,一生再也无缘仕途。(出自《我佛山人笔记》)

7.洛阳某和尚的磬经常自鸣,和尚很害怕,忧惧成疾,找术士驱妖也没效果。曹邵夔是和尚的朋友,前来探视。这时外边钟响,磬也发出声音。

曹邵夔笑起来,说道:“明天安排一顿好饭,我给你除妖。”和尚半信半疑,第二天还是准备了酒饭招待。曹邵夔吃完饭从怀里拿出一把锉,把磬的外形改动几处,果真从此不再自鸣。和尚问原因,曹邵夔说:“这个磬和外边的钟声音律相合,敲钟,磬就会同响。”和尚大喜,病痊愈了。

故事出自唐朝《嘉话录》,看来古人就明白共鸣的道理。值得一提的是,曹邵夔是朝廷太乐令,负责掌管宫廷音乐和祭祀等。他一定是在训练乐队时看到过共鸣的现象。

更多杂七杂八的典故,杂七杂八的成语故事相关信息请关注本站,本文仅仅做为展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