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伙伴关心的问题:潘邠老是谁,明代治水名臣潘季驯,本文通过数据整理汇集了潘邠老是谁,明代治水名臣潘季驯相关信息,下面一起看看。

潘邠老是谁,明代治水名臣潘季驯

#2022知识来盘点#说到中国历史上的治水名人,妇孺皆知的是大禹、西门豹、李冰等人。

而在以治水为主题的热播剧《天下长河》里,一个陌生的人名多次被提到——潘季驯,成为继大禹之后的治水名人。

潘季驯是何许人?他有何治水功绩能与大禹相提并论?

中国古代评价他是“千古治黄第一人”,为古代的治河事业做出了重大贡献,他的治河方法对后世产生了极大影响。

清朝末年,西方水利专家提出的治理黄河方案引起了国际水利界的关注,然而后来发现与几百年前潘季驯的方案不谋而合。

潘季驯的仕途及坎坷治水生涯

我国河流众多,给社会发展和人们生活带来了诸多利益。但同时,水灾影响着社会稳定生产,威胁着人民的生命安全。尤其是流域广阔的黄河,“三年两决口,百年一改道”。

因此,中华民族一直在同黄河水患作斗争,这也是历朝历代的国政大事。“一部治黄史,半部中国史”。

尤其在明清时期,“河漕为国之重务”,朝廷也配套设置了专门的河漕机构和官职体系。

生活在明朝的潘季驯,仕途与治水密切相关,主要政绩也体现在治水事务中。

潘季驯出生于明武宗正德十六年(1521年)。

他的家族,在湖州府乌程县(今浙江省湖州市吴兴区)是个名门望族。

他的父亲潘夔在当地颇有才名,母亲闵氏是当朝刑部尚书闵珪的孙女。

在以诗礼传家的家庭环境里,潘季驯从小勤奋好学,也受到了良好教育。

嘉靖二十九年(1550年),29岁的潘季驯参加科举考试,荣登庚戊科三甲进士榜,及第入仕。

随后,他被委任为九江推官,掌理刑名、狱讼之事。

后来,他被提拔为御史,巡察广东。他在当地推行“均平里甲法”,斥抑豪强,减轻了贫苦农民的税赋徭役的负担。

潘季驯由此名声大噪,也引起了嘉靖皇帝的赏识,被调任大理寺,掌管全国刑狱案件的审理。

潘季驯由大理丞做起,在大理寺任职十余年,官至大理少卿,即大理寺的“二把手”,官阶为从四品上。

嘉靖四十四年(1565年),44岁的潘季驯调离大理寺,掌理河道事务,开始了治水生涯。

明朝初期,黄河水患较轻,因而朝廷就以掌管漕运的都督兼管河务。遇到洪灾时,就临时委任一名河道事务大臣,共同治理水患,事毕即撤。

河道事务大臣的职责重大,事务牵涉面广,职衔低了就难以调动人财物。

于是,朝廷后来规定以全国最高监察机关都察院的都御史临时充任河道事务大臣。到嘉靖年间,规定以都察院都御史加工部尚书或侍郎职衔,充任河道事务大臣。

因此按惯例,潘季驯挂职正四品的都察院右佥都御史职衔,掌理河道事务,与工部尚书兼都察院右副都御史、总管漕运和河务的朱衡协同工作。

因为开通新河有功,潘季驯升职为正三品的都察院右副都御史。

不久,因为父母丧事,潘季驯离职回老家守丧“丁忧”。

隆庆四年(1570年),黄河在邳州、睢宁决口。潘季驯被以原职起用,再次负责河道事务,奉命堵塞决口。

第二年,堵塞决口的工程完工。但是不久,因为运输船只漂没事故,潘季驯被弹劾、罢官。

五年后的万历四年(1576年),55岁的潘季驯再次被朝廷起用,奉命巡抚江西。第二年冬,出任刑部右侍郎。

当时黄河再次出现大决口,淮、扬一带洪灾严重。于是,朝廷给潘季驯授以都察院右都御史兼工部左侍郎职衔,掌管河道事务。

在潘季驯的主持下,河道工程完成。

万历八年(1580年),潘季驯因治水有功,被明神宗下旨奖谕,加太子太保官衔,升为工部尚书兼都察院左副都御史。

不久,潘季驯调任南京兵部尚书。几年后调任北京刑部尚书,掌管全国司法、刑狱,官阶为正二品。

潘季驯在后期能够复出任官、掌管河道,主要是受到内阁首辅张居正的赏识、举荐。万历十年(1582年),张居正去世后,被明神宗清算,被抄家、株连亲属。

潘季驯心有不忍,便上疏明神宗,认为张居正之案牵连太广。结果引起明神宗不悦。

一些大臣趁机弹劾,说潘季驯结党营私,是欺君奸逆张居正的余党。结果,潘季驯被撤职为民。

此后,一些大臣先后上言,为潘季驯申冤,认为他“罪轻责重”。

直到万历十六年(1588年),67岁的潘季驯再次被起用,官复原职都察院右都御史,掌管河道事务。

第二年,黄河暴涨,毁坏大批良田,沿岸很多人溺死。潘季驯则主持治水工程,治理水患。

随后,潘季驯因功加太子太保、工部尚书兼右都御史,恢复到以前的朝廷要员官职。

由于年老体弱,潘季驯向朝廷辞休,被明神宗准请。

于是,万历二十年(1592年),潘季驯致仕,正式结束了近半个世纪的仕宦、治水生涯。

万历二十三年(1595年),潘季驯去世,享年75岁。

在潘季驯的仕途中,四次出面负责治河。

虽然他在宦海沉浮,甚至被削职为民,但是他治水颇有建树,有目共睹,因而受到朝野称赞和信任。

特别是后两次,天下治河大权归于潘季驯,朝廷特准“便宜行事”,从而也保障了潘季驯治水规划方案的执行力和连贯性。

在明代近三百年历史里,潘季驯是治河诸臣任职时间最长的,也是成效最显著、功绩最大的。

潘季驯创造性的治水理念及千秋功绩

在中国古代,治水事务称为河工、河务。

其职责,除了应对水灾之外,还负责河道及堤防的疏浚、修筑、养护等。

在潘季驯之前,治水名人有传说中的大禹等人。在明朝,潘季驯之前,有宋礼、刘大夏、徐有贞、朱衡等治水官员,颇有功绩。

治水,是一项理论加实践的系统性、复杂工作。

随着时间和空间的推移,河道、水情也在不断发生迁移变化。

因而,河务人员不仅要吸取前人的经验和教训,还要实地勘察,从而得出实际的结论,制定出科学合理的解决方案和实施计划。

潘季驯在治河生涯中,不辞辛劳,多次深入现场。

史料记载他“轺车所至,更数千里”,“日与役夫杂处畚锸苇萧间,沐风雨,裹风露”,因而也导致积劳成病。

进而,他对黄、淮、运三河提出了综合治理原则:

“通漕于河,则治河即以治漕;会河于淮,则治淮即以治河。会河、淮而同入于海,则治河、淮即以治海。”

漕运主要是以运河为主,黄河、淮河多次泛滥进入运河水道,影响漕运。因而,不能只着眼于疏通运河水道,还要正本清源,把治理黄河、淮河纳入治水工作体系中。

在这个原则下,他根据黄河含沙量大的显著特点,提出了“以河治河,以水攻沙”的治河方策。

他认为,仅以传统的疏导方式治水,水势分流而变缓,加剧了泥沙沉积,抬升河床,容易泛滥。如果将水势汇合,流速就会加快,冲刷带走泥沙,河床就不容易淤积、泛滥两岸。

潘季驯提出的“束水攻沙”的方案,打破了大禹创造、后人一直奉为经典的“疏导”之法,反其道而行之,具有历史创造性。

“束水攻沙”示意图

潘季驯虽然力倡合流,但并不完全绝对地反对分流治水。例如治理特大洪水时,在一定条件下,可以根据实际情况有计划地进行分洪泄水。

在“束水攻沙”的基础上,潘季驯提出在黄河、淮河交汇地段实施“蓄清刷黄”的方案:

“使黄、淮力全, *** 滴悉趋于海,则力强且专,下流之积沙自去,海不浚而辟,河不挑而深,所谓固堤即以导河,导河即以浚海也。”

当然,潘季驯也很重视堤防的作用。他总结了前人的修堤工程经验,创造性的把堤防分为遥堤、缕堤、格堤、月堤四种,倡导因地制宜,在河流两岸科学布局,配合运用。

而且他对筑堤质量高度重视,提出“必真土而勿杂浮沙,高厚而勿惜居费”,“逐一锥探土堤”等工程建筑原则,规定了相应的措施和检验质量的方法。

他还总结了“四防二守”的防汛抢险的修守制度。

而且,他善于综合运用多种河工方法,“筑堤防以溃决,复闸坝以防外河,创滚水坝以故堤岸,止浚海工程以省靡费”。

潘季驯的这些超越前人的理论和解决方案,加上强有力的执行,使得一定程度上扭转了此前“河患严重、河道变迁频繁”的局面。

此后黄河长期没有出现大的决口,有力保障了漕运的通畅,也保护了沿河两岸人民和财产的安全。

当时的内阁首辅张居正赞扬潘季驯“公之功不在禹下矣”。

张居正的政敌,文学家、史学家王世贞称赞潘季驯:“不佞窃谓公之功一世功也,其言借水攻沙,以水治水,则百世功也”。

潘季驯离世25年后的泰昌元年(1620年),明光宗下诏重行葬礼,予祭四坛。

他的治河理论和实践经验,汇集在他的著作里,是中国16世纪河工水平、水利科学技术水平的集大成者。

潘季驯的治河方法,可以说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而且对后世的水利思想产生了极大影响。

他之后的治河名臣,往往都是继承了他的方法,取得了明显成效。

清代第一任河道总督杨方兴评价:“(潘)公之功其旷世而难泯,公之名虽千载亦不灭矣。”

电视连续剧《天下长河》里的清康熙年间的靳辅、陈璜,把潘季驯的治河方法奉为法则,使得黄、淮、运三河出现大治,朝野赞誉,名留青史。

治河是个系统性、综合性工程,而且耗费巨大。因而,不可能立竿见影,短期内出现显著成效。

这也就是历史上很多治河大臣只图短期效果,不敢奢望长远的原因。

这也是潘季驯和《天下长河》里的靳辅、陈璜,难以被人理解甚至被弹劾、诬陷,宦海沉浮的主要原因。

到了清末,一批西方水利专家向清 *** 提出了治理黄河的方案:“采用双重堤制,沿河堤筑减速水堤,引黄河泥沙淤高堤防”,并以此撰写成论文发表,引起了国际水利界的关注。

但是不久,他们发现这不过是潘季驯的治河方法的翻版。

于是,德国水利专家H·恩格斯由衷地叹服道:“潘氏分清遥堤之用为防溃,而缕堤之用为束水,为治导河流的一种方法,此点非常合理。”

更多潘邠老是谁,明代治水名臣潘季驯相关信息请关注本站,本文仅仅做为展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