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
文
摘
要
近日,安徽省人民 *** 关于印发的《深化高校学科专业结构改革服务产业创新发展实施方案(2022—2025年)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提出,控制社会需求不足、就业去向落实率低的学科专业招生规模,连续3年就业去向落实率低于60%的专业暂停招生。《通知》发布后引发了广泛的讨论。
专业的优化调整一直是高等教育中备受关注的话题。教育部高等教育司负责人曾强调,在专业设置和调整工作中,要推动高校积极开展专业优化、调整、升级、换代和新建工作,淘汰不适应社会需求、不符合学校办学定位的专业。除了上文提到的安徽省,还有很多省份也针对专业调整优化出台了相应的措施。
多省针对专业调整优化出台政策
江西省教育厅5月印发《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结构优化调整指导办法(试行)》,其中提到压减停撤错位过剩低质专业。对毕业去向落实率低于50%的专业点,给予黄牌提示,相应扣减高校招生计划;对连续两年毕业去向落实率低于50%的专业点,给予红牌警示,责令其停止招生。
河南省教育厅发布《关于深化新时代河南省本科专业结构调整优化的实施意见》明确,力争到2025年现有本科专业数量削减10%左右,停招、撤销300个左右。压减撤销一批偏离需求质量不高的学科专业。对全省布点较多、规模较大、近三年社会就业率较低、社会需求饱和的本科专业,原则上限制新增或调整撤销。此外还将探索建立本科专业设置“负面清单”制度,每年发布建议高校暂缓增设本科专业目录。对全省布点较多、规模较大、近三年社会就业率较低、社会需求饱和的本科专业发布“黄牌”“红牌”预警,限制招生规模、暂停招生或调整撤销。
贵州省教育厅曾印发《关于实施普通高校本科专业预警及退出机制的意见》,要求将该省高校毕业生就业率较低(就业率排名倒数前十名)且布点较多的部分专业列入预警专业名单,连续3次列入预警名单的专业,除个别特殊专业外,将实行退出机制,停止招生。截至2021年,贵州省已连续4年发布预警专业名单。
专业“预警”名单
贵州省教育厅曾发布《2021年贵州省普通本科高校专业预警的通知》,通知明确对法学、数字媒体艺术等5个专业进行预警。
除了贵州,湖南、安徽等省份也曾发布过本省近年就业率较低专业及预警专业。
安徽省教育厅曾发布《安徽普通高校本科专业布局和需求分析报告(2021)》,报告公开了2021年度安徽省高校初次就业率相对较低的20个本科专业。
【上表仅展示了不符合《通知》要求的专业名单】
湖南省教育厅曾下发《转发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关于开展2021年度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设置工作的通知》,通知中公布了近三年毕业生就业率低排名较低的专业。
此前,河北省也曾公布了调整优化高等院校学科专业结构的方案,方案指出,未来4年全省高校拟停招或撤销本专科专业1092个。根据学科专业布点数和就业率情况,严格控制新设英语、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环境设计等布点较多的学科专业,大力压缩会计、财务管理、国际经济与贸易、市场营销等社会需求趋于饱和的专业点。
法学被多次预警
我们对以上省份公布的预警专业进行统计,发现法学、传播学、动画、数字媒体艺术、武术与民族传统体育专业多次上榜。其中,法学专业上榜次数最多,它连续两年登上贵州省预警专业名单。此外它还登上了湖南省近三年以及安徽省(2021年)就业率较低榜单。
法学专业不仅频频被各省预警,据《2022年中国本科生就业报告》(就业蓝皮书)显示,法学专业已连续五年红牌。
对此浙大法学院教授赵骏曾表示,全国范围内,开设法学专业的学校非常多(据阳光高考网信息,全国开设有法学专业的高校共有625所),但是办学条件和质量参差不齐。有些学校的培养质量不好却盲目扩张,导致了培养的学生达不到用人单位的要求,在就业时自然会碰钉子。
对教育部近五年发布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备案和审批结果统计发现,近五年,全国共有7所高校撤销了法学专业。
不过话说回来,尽管法学频频被亮红牌,但撤销法学专业的高校数量并不算多。近五年撤销最多的专业是公共事业管理(83个),其后依次是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77个)、服装与服饰设计(65个)、产品设计(51个)、信息与计算科学(50个)。
撤销专业显示了高校动态调整专业设置的魄力和决心。但是需要提醒的是,撤销的专业并非都是“差专业”。有专家曾表示,有些专业撤销了布点,只是一个或多个高校不再办这个专业,不符合学校定位或举办条件下降,而不一定是该专业不好。专业的停招和撤销原因是多方面的,比如招生困难、专业定位模糊重合、与社会发展需要不匹配,等等。
整体来看,专业的增设与撤销是高等教育发展的常态,因为人才的培养需求本来就有一定的难以预测性和滞后性。大学的发展形式会随着时间的推移产生变化,专业亦是如此。有的专业会随着时代变化被“淘汰”,而有的专业则会成为高校发展新的宠儿,为推动高校发展注入新的血液。
来源:麦可思研究整理自齐鲁壹点、安徽省教育厅网站、贵州省教育厅网站、湖南省教育厅网站、江西省教育厅网站、中国教育在线、教育部网站等,转载请注明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