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伙伴关心的问题:【评论】水滴筹粗放式“扫楼筹款”是饮鸩止渴(水滴筹扫楼式筹款事件),本文通过数据整理汇集了【评论】水滴筹粗放式“扫楼筹款”是饮鸩止渴(水滴筹扫楼式筹款事件)相关信息,下面一起看看。

【评论】水滴筹粗放式“扫楼筹款”是饮鸩止渴(水滴筹扫楼式筹款事件)

日前,水滴筹宣布从4月7日起试运行向筹款人收取筹款项目提现金额3%的平台服务费。因从成立初便采取“0手续费”模式并以此获取了大量客户,此次宣布收取服务费引发关注。水滴方面强调,收取服务费不以盈利为目的,仅为了保障平台持续健康运行。

南都、N视频记者注意到,在水滴筹打破免费模式背后,水滴公司此前多年连续亏损,直到2021年第四季度才通过大幅缩减营销投入一转亏损局面。而此前筹款顾问在医院“扫楼式筹款”等事件曝光后,便有声音质疑水滴“把慈善当生意”。有专家建议,要建立健全相关监管的法律规定,可以为监管部门提供执法依据,也为相关企业划定法律红线。

打破免费模式背后,水滴近年来连续亏损

水滴筹工作人员告诉南都记者,从4月7日开始,水滴筹开始全国统一实行收费政策,在平台上收取筹款方3.6%的手续费。其中3%是平台在提现时收取的手续费,单个筹款项目最高不超过5000元。而0.6%是作为第三方支付平台的支付通道费用。

该工作人员表示,水滴筹从2016年成立至今帮许多家庭筹款成功,但筹款板块长期处在亏损状态,而维持公司运营成本的其他业务板块,如保险业务等,其盈利部分不足以支撑平台的运营成本。因此公司选择打破自成立以来就采用的免费模式,向筹款方收费提供服务。

南都记者注意到,4月7日水滴公司还曾发布《水滴筹服务费试运行公告》,其中提到,收取服务费不以盈利为目的,仅为了保障平台持续健康运行,经过内部仔细核算,决定收取少量服务费,以覆盖平台部分运营成本。

而在水滴筹收取服务费背后,是该公司近年来持续亏损的现状。据了解,水滴公司此前使用“众筹+互助+保险”的商业模式,但2021年3月互助业务关停后,就只剩“保险+众筹”两大业务,通过水滴筹众筹平台吸引流量,水滴保保险业务获得收入。

2021年5月,水滴公司正式在纽交所挂牌上市。据其招股书显示,水滴保险市场收入是水滴公司收入的主要来源,受到水滴保险市场上消费者数量的显著影响,而保险消费者主要来自水滴筹和水滴互助带来的内部流量、第三方渠道流量和自然流量三个来源。

依靠“互联网+”发展的水滴公司,走的是和其他互联网公司一样的流量打法,“烧钱”获客。2018年至2020年,水滴公司用户获取和品牌建设的营销费用分别为8629.90万元、7.93亿元和17.43亿元。

而花大力气“砸钱”从第三方购买流量,也导致了水滴亏损加剧。2018年至2020年,水滴净亏损分别为2.09亿元、3.22亿元和6.64亿元。

2021年四季度扭亏为盈,营收不增反降

3月23日,水滴公司发布2021年第四季度和2021财年未经审计财报。根据财报数据,水滴公司在2021年第四季度一转此前亏损局面,调整后净利润约590万元,而此前第三季度调整后净亏损4.536亿元,2020年同期调整后净亏损1.91亿元。

而从营收数据来看,水滴公司2021年第四季度净营业收入从2020年同期的8.303亿元降至6.039亿元,同比下降27.3%。这其中剔除已关停的水滴互助业务带来的管理费收入减少影响,调整后净营业收入仍较2020年同比下降25.6%。

水滴公司盈利能力的提高,主要依靠的不是增加营收,而是控制成本。2021年第四季度,水滴公司销售和营销费用比上一季度下降69.2%,总运营成本和费用下降47.5%,因此与前几个季度相比,净亏损率从负61.2%环比收窄至负11.8%。

而其2021年第四季度营业收入下降,或许与保险业务外部监管环境日趋收紧有关。2021年8月,银保监会下发《关于开展互联网保险乱象专项整治工作的通知》,针对互联网保险领域乱象进行整治,全面叫停互联网保险引流宣传广告。

同年10月,银保监会再次针对互联网保险行业乱象发布《关于进一步规范保险机构互联网人身保险业务有关事项的通知》。

随后,水滴保于2021年11月因“未按照规定使用经批准或者备案的保险条款、保险费率,按‘首月0元’‘首月3元’收取保费”被处罚120万元。

而其也在上市前就对这一情况有过预估:“如果我们未能在我们的水滴保险市场平台上引入和留住新消费者并增加现有用户的参与度,我们的业务和经营业绩可能会受到不利影响。”

水滴公司的应对办法则是尝试对保险业务的商业模式进行升级。水滴保总经理杨光表示,“我们重点加强对人工智能商业赋能的投入,不断完善‘外呼机器人+客服+线上运营’的服务组合流程,第四季度我们的短期保险续保率超过78%。”

近年来屡遭质疑,专家建议需建立监管法律法规

据水滴公司财报数据显示,截至2021年12月31日,已有约3.94亿人通过水滴筹向近240万患者提供帮助,捐赠总额超过484亿元。这一数据表明,确实有许多陷入困境的大病患者及家庭通过水滴筹这一平台渠道得到了帮助。

但自其成立以来,通过“0手续费”的模式获取了大量客户,而在2019年底“扫楼”事件曝光后,便有众多声音质疑水滴“把慈善当生意”。

据南都此前报道,2019年11月30日,水滴筹曾被曝在超过40个城市的医院派驻地推人员,这些地推人员在医院逐个病房引导发起募捐,存在模板化撰写求助人故事、任意填写募捐金额、对财产状况不加审核等问题。

2019年12月5日,水滴筹创始人兼CEO沈鹏曾针对此事发布 *** ,承认确实存在线下人员违反服务规范的现象,向大家致歉。同时,沈鹏在这封信中特别强调,水滴筹是一个免费的互联网个人大病求助工具,并非很多人理解成的慈善公益组织。表示水滴筹可以通过互联网解决线下求助效率低的问题。

此次水滴筹打破以往免费模式,宣布收取筹款方手续费后,再次引发各界争议。对此,多位专家向南都记者表示,水滴筹实质是商业性质的企业主体,运营过程中确实会产生一些成本和支出。如果平台做到事先有效的告知,收取维持平台运营的手续费是合理的,目前也并不违规。

中山大学传播与设计学院副教授周如南认为,筹款平台收取手续费,提供付费服务可以让行业更加规范,但需要警惕部分筹款平台混淆商业和公益,打着公益的旗号做商业行为。

中国科学院大学经管学院教授吕本富向南都记者表示,筹款平台收取手续费,“关键在于收费的费率是如何核算的?这种收费的比例由谁来定?”他认为,筹款平台需要民政、金融、市场管理等多个部门协同发力,交叉管理。

中国法学会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研究会副秘书长陈音江则建议,为了促进这种新型业态的健康发展,需要建立健全相关的法律规定。“随着新兴互联网业态快速发展,像水滴筹这样的互联网捐助平台,相关法律法规是滞后的。”

南都记者注意到,水滴公司曾在其招股书中提到,“我们的医疗众筹业务目前还没有具体的监管法律法规,因为这些行业相对新生且处于早期发展阶段,我们预计随着行业的快速发展,监管环境会加强。”

陈音江认为,建立健全相关的法律规定,可以为监管部门提供执法依据,也为相关企业划定法律红线。

出品:南都即时

采写:南都记者 马铭隆 实习生 吴岱雅 张纯纯 马璇

更多【评论】水滴筹粗放式“扫楼筹款”是饮鸩止渴(水滴筹扫楼式筹款事件)相关信息请关注本站,本文仅仅做为展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