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伙伴关心的问题:倪匡的代表作品,倪匡写了多少部小说作品,本文通过数据整理汇集了倪匡的代表作品,倪匡写了多少部小说作品相关信息,下面一起看看。

倪匡的代表作品,倪匡写了多少部小说作品

上世纪七十年代初,

不满三十岁的蔡澜,替邵氏在日本担任办公室经理一职。

那会儿,香港的电影还没有彩色冲印,

一切片子都要送到日本印刷。

而蔡澜的主要任务,就是检查每部电影的拷贝。

一部电影大概要印一百来个拷贝,蔡澜也就要检查一百遍。

如此一来,蔡澜虽人未在港,

却对邵氏出品的每个电影都熟悉得很。

据蔡澜回忆,当时几乎每部电影的编剧一栏,

写的都是同一个人的名字,我并不认识他,

那人名叫:倪匡。

01、《唐山大兄》(又名:《华侨英雄》)

《唐山大兄》无疑是倪匡“无心插柳柳成荫”的一部作品。

甚至当时连编剧的名字都没有挂。

1970年,罗维导演突然找到倪匡,

让其为刚从美国归来的李小龙写一个剧本。

此时倪匡已是邵氏的“金牌编剧”,

与邵氏有合约在先,不能私下为他人撰写剧本。

罗维不仅是“他人”,更是邵氏死敌“嘉禾”的人。

倪匡迫于朋友的面子,以不挂名的形式,把一个本子交给了罗维。

这也就是《唐山大兄》的剧本,当时还叫《华侨英雄》。

倪匡心想,反正也是“小喽啰”去演,拍出来没人看的几率很大。

“我当然是以收钱为目的的。”倪匡笑道。

那会儿,李小龙实在不令人看好。

罗维能签李小龙,也并非慧眼识英雄。

当时,邵氏的头牌女星郑佩佩,(也就是《唐伯虎点秋香》里的华夫人)

退出影坛,到美国结婚去了。

嘉禾趁机派出罗维的太太刘亮华去游说,

结果没有成功。

刘亮华又不想空手而归,才签下了李小龙。

所以,即便罗维签下李小龙后,也并没有把他太当回事。

而是,派了一个老掉牙的导演吴家骧,

带着倪匡不挂名的本子,连同李小龙,

一起到泰国拍《唐山大兄》去了。

这当然是一个小制作影片。

后来的事,自然是大出所有人意料。

《唐山大兄》一下卖出了三百多万,

李小龙成了超级巨星。

倪匡后来回忆道,

这部电影竟然打破了我编剧《独臂刀》的百万票房记录,且差距相当大。

而张彻,这个“百万票房”的缔造者,

对这一突如其来的变故,也大感惊讶。

张彻晚年在回忆此事时曾写道:

我是一个愿赌服输的人,从未懊悔与李小龙失之交臂。

因为那时,我手下仍有两个“超级巨星”:

姜大卫和狄龙,他们依旧很红。

只不过失去了“最”字。

02、《精武门》

在《唐山大兄》上映的第二年,罗维又顺势推出了《精武门》。

《精武门》无疑是倪匡为李小龙量身定做的一个剧本。

高昂的民族精神,贯穿故事始终。

一脚踢碎“东亚病夫”的招牌,

以一人之力独闯日本空手道武馆,

林正英、洪金宝、成龙、元奎…这些“空手道高手”被一一踢翻在地。

将这些情节,安在华侨李小龙身上,实在是再合适不过。

相较于倪匡以前,为张彻写的“个人仇、兄弟仇”的武侠剧本。

《精武门》无疑更进了一层。

据倪匡回忆,

《精武门》当年的火爆程度,的确可以用万人空巷来形容。

安排在中环皇后戏院的首映式,造成了严重的交通堵塞。

成千上万的人,涌入戏院,不得不调集警力来维持秩序。

当时,倪匡和李小龙坐在戏院上层。

下面的观众近乎疯狂得大吵大闹,以致于电影无法正常开映。

这种场面,让刚出道的李小龙十分紧张,战战兢兢地问倪匡:

“倪匡,你说我该怎么办?”

倪匡笑道,你现在走出去,像领导一样举起手,

大家就会乖乖坐下了。

李小龙照做,戏院这才安静了下来。

《精武门》在香港电影史上具有里程碑的意义。

不仅让一代超级巨星,李小龙驰名中外。

也为后续港片的发展积累了丰富的素材。

毕竟,陈真这个角色,完全是倪匡虚构出来的。

03、《独臂刀》

《独臂刀》是倪匡编剧的第一部电影作品。

倪匡回忆此事时,笑道,

自己当时哪里会写剧本。

张彻找来时,交给他的只是一部中篇武侠小说。

灵感来自金庸小说《神雕侠侣》中的杨过断臂。

不过,张彻倒也真的是天才,坐在导演椅上,

看着小说,拿笔随手一划,就是第一个镜头,

再一划,第二个镜头也出来了。

《独臂刀》就是这样拍出来的。

今天回看这部杰作,阵容令人叹服。

倪匡编剧,“武侠片鼻祖”张彻执导,华语影坛武侠巨星王羽主演。

不过,在当时的影坛,这几人却都是籍籍无名。

王羽那会儿还是邵氏实验班的学员,

张彻当时在邵氏都不敢拍电影,怕被老板烧掉,

跟演员开会,都要借用倪匡的家。

倪匡还算是最有名气,已出版过不少小说。

《独臂刀》上映后,票房破百万,轰动一时。

李翰祥的黄梅调,顿时被比了下去。

张彻自此一飞冲天,

成为香港影坛首部票房过百万的导演。

一时被称为“张百万”。

而倪匡,也凭此挤进电影圈。

为以后创作出三百多部武侠电影剧本,提供了必要条件。

《独臂刀》的成功,不仅改变了香港“阴盛阳衰”的影坛面貌,

也开启了影响至今的香港武侠片的先河。

是倪匡的编剧生涯,不得不谈的一部作品。

04、《报仇》

1970年,倪匡编剧的《报仇》,仍由张彻导演。

此时,王羽已离开邵氏,加盟嘉禾。

张彻手下已没有了红星,捧新人迫在眉睫。

这时,有两个人,进入张彻的视野。

一位是故人之子:姜大卫。

另一位就是狄龙。

当时这两人并不被看好,

甚至有一位朋友对张彻讲:“如果姜大卫能红,我从邵氏爬到尖沙咀!”

张彻正处创作巅峰,意气风发,自然不服。

为争一口气,张彻找到倪匡,让其为两人量身定做一个剧本。

于是就有了这个以“报仇”为主线的故事。

同一年夏天,

在《十三太保》的外景片场。

姜大卫身为主演,一身锦帽貂裘,正准备攻打长安城。

忽然传来喜报。

电影《报仇》在亚洲影展喜得两项大奖,

一项是最佳导演奖:张彻。

另一项是最佳男主角奖:姜大卫。

姜大卫听后,完全不信,直接认定是假新闻。

因为在此之前,香港还从未有人拿过亚洲影帝。

光拿影后了。

直到亲手拿到奖杯时,姜大卫才慨然道:

“这下什么仇都报了!”

二十三岁的影帝,自然会引来无数迷妹的簇拥。

其中就有一位女初中生,迷关小楼(姜大卫饰)迷到不行。

十几年后,仍能默背《报仇》里关小楼的台词。

后来,这位女生还写了本以“小楼”为主角名字的小说,

名叫《霸王别姬》。

05、《刺马》

论香港“武侠片鼻祖”张彻的巅峰之作,

非《刺马》莫属。

这当然也是倪匡编剧的作品。

倪匡曾说过,

所有语焉不详的历史,都是编故事的最佳题材。

这清末四大奇案之一“刺马案”自然难逃倪匡魔掌。

《刺马》的剧本依旧是一个复仇的故事,讲的是兄弟情仇。

故事本已由来已久,曾多次改编成戏曲。

却并不适合拍成电影。

经倪匡之手,加入了人物的情感,性格的矛盾后,

故事才变得精彩起来了。

拍《刺马》时,姜大卫和狄龙已是张彻手下最红的两位明星,

另外还有一个新秀,陈观泰。

《刺马》讲的是三兄弟间的故事,其中有一个是反派。

张彻很公平,让他们三人自己挑角色。

当时还很传统,尤其对小生而言,

谁都不愿意演不讨好的反派角色。

狄龙见陈观泰没有表示,姜大卫更是不会,

于是主动请缨,要演马新贻,

这个为了女人出卖兄弟

“凡是阻挡我去路的人,我都要一脚把他踢开”的角色。

也正是这个角色,让狄龙在亚洲影展首次展露头角,

拿下了优异演技奖。

《刺马》也成了狄龙早期的代表作。

“刺马”的故事,后来被重拍了不少次,

最著名的还是李连杰主演的《投名状》。

导演陈可辛为致敬《刺马》,

恶作剧般在电影里安排了三位老奸巨猾的大人:

狄大人、姜大人和陈大人。

06、《十三太保》

《十三太保》同样是倪匡编剧,张彻导演的作品。

据大导演李翰祥讲,

《十三太保》名字的由来,也有一段古。

在邵氏,张彻有个对头,名叫程刚,

也就是香港著名导演,程小东的父亲。

当时,程刚拍了一部名叫《十二金牌》的电影,大卖150多万,破了张彻的票房记录。

程刚由此在邵氏意气风发,意得自满。

张彻看不惯,要挽回面子,于是找到了倪匡。

《十三太保》的故事,本取自倪匡的小说,

但张彻对名字不满意,硬要改成《十三太保》才行。

必须要比程刚多一!

说来也怪,《十三太保》上映后,果然又让张彻夺回了票房冠军的宝座。

(此事还有后续:程刚见此,也不服了,又筹拍新作,硬取名《十四女英豪》。

这种传统对后来的影片也大有影响,如《少林三十六房》、《七十二家房客》…)

电影《十三太保》中,最大的亮点就是结尾处,

张彻把古代酷刑“五马分尸”真实还原的场景。

为拍这个场景,张彻还特意搭了一架高楼。

没想到,竟惹来当地村民的不满,说破坏了当地的风水。

一时间百十个村民手持锄头来论,

龙虎武师们个个年轻气盛,自然不服,拿着未开刃的片D对峙。

眼看武侠中的斗杀就要照进现实。

最后被张彻及时制止,赔钱了事。

《十三太保》虽然最后票房大卖,却因场面太过残酷,

张彻从此被定性成了番茄酱导演。

倪匡得知后,在《明报》专栏中为给张彻打抱不平,写道:

有人称,张彻故意将现实中的暴力夸大。

说这种话的人,不是存心,就是对现实了解太少。

现实中的暴力,如果原封不动,搬上银幕,会直接把人看晕过去。

07、《方世玉与洪熙官》

1972年,楚原首次以粤语对白执导的电影《七十二家房客》打破了票房记录后,

香港人对“本土意识”日趋重视。

在此大背景下,

倪匡的创作方向也发生了改变,

开始从广东武术界一些口述流传的故事,以及民间故事中取材。

由此写出了不少以民间英雄为主角的武侠剧本。

如《少林寺》、《黄飞鸿》、《方世玉与胡惠乾》,

当中最著名的还要属这部《方世玉与洪熙官》。

《方世玉与洪熙官》同为张彻导演的作品。

此时张彻已离开了邵氏,赴台创办了“长弓”公司。

《方世玉与洪熙官》算是“长弓”的开山之作。

影片中对“洪拳”这一南派拳法的演绎可谓是淋漓尽致。

张彻特意在正片前加了短片《洪拳三路》,

分别由陈观泰演出“工字伏虎拳”

傅声演出“虎鹤双形拳”

戚冠军演出“十形拳”

将洪拳真正的面貌搬上银幕,这在香港电影史上还是头一回。

值得一提是,这部电影是傅声的处女作兼成名作。

傅声是张家班第三代弟子中的佼佼者,

也是七十年代末及八十年代初,为张彻打江山的主要干将。

傅声逝,则张彻落。

直到傅声去世,张彻的武侠江湖才算真正落下了帷幕。

08、《神打》

《神打》由倪匡编剧,刘家良执导。

同时,这也是刘家良担任导演的第一部作品。

刘家良本是张彻的武术指导,

两人在台因为王羽的事情,闹得很不开心。

刘家良一气之下,离开张彻,返回香港签进了邵氏。

刘家良要当导演,找倪匡写剧本。

只一下午,倪匡就说了三个剧本出来,

有《神打》、《陆阿采与黄飞鸿》、《的士》。

刘家良打算先拍《神打》。

第二天就开机。

从制片那出来,有两个制片跟在刘家良的后面,说道:

“师傅,你要开机,就应该先找演员”

“这很容易,我不需要明星”刘家良自信道,

一转头,看见还是武师的汪禹正在片场D钱,

“就是他了,他就是主演。”

汪禹之前根本没见过刘家良,两人并无交集。

这突如其来的变故,对汪禹来讲,

就好像仰头打哈欠,突然有一个肉包子掉进嘴里一样。

制片又说,还没有搭景啊。

“拍露天,再找八十个临时演员来,拍求神下雨。”

《神打》就这样开机了。

一连拍了三十二天。

突然有一天邵逸夫打电话来,让刘家良马上过去。

刘家良慌了,此行一去,真不知是福是祸。

转头对曾志伟这些小弟讲:

“你们这帮家伙,以后要小心点了…”

曾志伟倒也乐观:

“怕什么,大不了一起走咯”

没想到,邵逸夫看到刘家良后,第一句就是

“我们之前也没见过面,哎呀,你拍的真是好啊!”

《神打》公映后,票房居年度第七。

刘家良一举成名,汪禹也跟着红了起来。

09、《茅山僵尸拳》

《茅山僵尸拳》是《神打》的姊妹篇,仍由倪匡编剧,刘家良执导。

拍《茅山僵尸拳》时,刘家良的刘家班在香港影坛已名噪一时。

刘家班的王牌双生,汪禹、刘家辉也已是家喻户晓的武打新星。

影片由两人联合主演,票房自然有了保证。

《茅山僵尸拳》走的依旧是《神打》的路数,集动作与喜剧于一身。

本来无甚特点。

但因倪匡在故事里首次加入了“僵尸”题材,又非谈不可。

僵尸片在香港电影史上,第一次出现,是邵氏影片《七金尸》。

不过,这里的僵尸还是“西式”的。

而第一只身穿清朝官服,出现在银幕上的僵尸,

普遍认为是洪金宝自编自导自演的影片《鬼打鬼》。

不过,这种说法却有待商榷,

除非加上“新浪潮以后”五个字的时间限定。

因为在《茅山僵尸拳》中,刘家辉扮演的僵尸,已然是身着清朝官服。

不仅穿清朝官服,倪匡还给僵尸制定了一套特有的拳法,

如,僵尸还魂、僵尸拜月、僵尸抬脚、僵尸出洞僵尸进棺…

有不少都被洪金宝引用到了《鬼打鬼》中。

10、《少林三十六房》

《少林三十六房》由倪匡编剧,刘家良执导,

新人刘家辉主演。

少林寺是否有三十六房,无人得知。

后来倪匡谈及此事时,说道,

所谓的“三十六房”都是参考“少林七十二绝技”虚构出来的。

从眼、耳、头、拳、脚到轻功、臂力。

少林寺的每一房都偏重于不同的绝技。

《少林三十六房》的剧本,是倪匡编剧生涯最后的几年的作品。

在那个新人辈出的年代,倪匡可能也感到了力不从心。

所以,这个故事里,比较有趣的一点是,

少林寺本来只有三十五房,主角去后,

经过数年的苦练,终成一代武僧,从而自创了第三十六房。

倪匡在剧本里,首次提出了“英雄造时势”的观点。

鼓励新人在学习前辈经验的同时,还要另辟蹊径,开创新路。

不知是巧合,还是倪匡确有先见之明。

第二年,“香港电影新浪潮”就被掀起了。

一个时代宣告终结,另一个时代也由此开始。

徐克踏一骑快马,赶杀而来…

相关精彩:香江三大才子最后一次同框,齐聚三藩市倪匡家中,黄霑至死是少年

更多倪匡的代表作品,倪匡写了多少部小说作品相关信息请关注本站,本文仅仅做为展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