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伙伴关心的问题:文字狱按照什么定罪,文字狱的定义,本文通过数据整理汇集了文字狱按照什么定罪,文字狱的定义相关信息,下面一起看看。

文字狱按照什么定罪,文字狱的定义

导语

每个国家都有自己的文明史,中华上下五千年的文明为如今的人留下了数之不尽的文化遗产。当然,这些古代文化遗产是杂糅的,有精华瑰宝,也有糟粕垃圾。其中文字狱便是中华文明史上最黑暗,最专制的的一页。君主集权的专制统治下,许多有着“自己思想”的书籍被统治者付之一炬,或者是封禁入历史的尘埃里。更奇葩的是,其中甚至还出现了儿子 *** 禁到老子头上的事,而主角则是雍正与乾隆这两位清朝最有名的皇帝,那么乾隆为何要禁掉父亲雍正出的书呢?这事还要从一封信说起....

飞来横祸岳总督

雍正六年,时任川陕总督的岳钟琪在打道回府的路上突然被一位汉子拦下,此人声称要给他投书,好奇的岳钟琪收下了这封书信,一看上面内容,他便浑身冷汗直冒,一股寒意自骨髓里升起,这封书信上究竟写了啥呢?

信的主人将岳钟琪称为“天吏元帅”,乃大宋武穆王岳飞后代(他确实也是),如今岳钟琪手握重兵,怎么能甘心为满清效劳,应该马上准备起义,复辟汉室。信的末尾的署名是——南海无主游民夏靓谴徒张倬

岳钟琪看到这整个都不好了,此刻的他心里大概有一万MMP要说——大哥你要不要这么玩我啊。

原来岳钟琪的身份很尴尬,身为 *** 却在清廷身居高位,早有许多人不满,遭人多次构陷,若不是得雍正信任,怕不是早被人摘了脑袋。

于是乎,岳钟琪马上派人审讯张倬,张倬表示他是听闻岳钟琪有着“雍正三召其不应”的名声,所以才来拜会,但是发现这个是谣言后,本欲离开,但是一拍膝盖想了想,还是把信给他了,也不枉走一遭。

所以很多大事的开端往往源于一念之间的决定。

张倬还说,只要他答应起义,他马上就会让老师夏靓前来拜会。同时,哪怕是严刑逼供,张倬也不肯召出老师的地址信息。

怀着忐忑不安的心理,岳钟琪给雍正上书禀告此事。

老奸巨猾雍正帝

看了岳钟琪奏书后,雍正很不满,不过雍正不满的并非是岳钟琪的忠心,而是这货太蠢了,雍正不得不通过朱批给他这位爱卿几个指点:

你做事太急了,不应该那么快上刑,此人既然胆敢投这种大逆不道的书信,想必也是个不怕死的,吃软不吃硬,应该慢慢套话。

你要跟他讲下本朝的文治武功,皇帝仁厚,以自己举例子,再站在他角度上为他考虑——让你投这种书信的人是想害你,还不快点把这人身份道出。

也可以适当吹捧下他和他的老师,以招安名义看能否套出话。

果然姜还是老的辣,不愧是老奸巨猾的雍正。

得到皇帝回信的岳钟琪暂时松了口气,雍正会这么指点自己,说明自己君心未失,然而自己已经对张倬上过刑了,他还会信任自己么?

于是,岳钟琪开始忽悠张倬:这番委屈你了,我对你上刑也是为了测试你,万一你是我政敌派来“钓鱼”的怎么办,我看你在刑下视死如归,想必也是个响当当的汉子,所以我们敞开天窗说 亮话吧。

但是张倬也没那么傻——都说当官的嘴,骗人的鬼嘛,就算打一个巴掌也要给个甜枣不是么?

岳钟琪一计不成再生一计,毕竟皇帝给他的压力太大了,他能走多远取决于雍正有多信任他。失去雍正的宠信,他在这云波诡谲的朝廷分分钟要跪的。

于是岳钟琪把他的心腹,一位名叫李元的县丞找来,装作是他仆人侍奉张倬。又让张倬吃好住好,在资本主义锦衣玉食的侵蚀下,我们张倬同志的内心防线很快就开始出现裂痕。

岳钟琪、李元两人演了一出“以退为进”的戏码。张倬向李元打探岳钟琪心意时,李元却声称不敢多说,这样几次后,李元这才“勉强”透露内幕消息——你不敢信我家大人,我家大人也不敢信你啊,我昨晚偷偷听到他对他夫人说,除非这个投书人敢对天发誓,否则他断然不信。

哎,张倬怎么斗得过岳钟琪这种官场老油条呢,被一番话忽悠瘸后两人还歃血为盟,结为“塑料”兄弟。

知无不言张兄弟

终于,在“结拜兄弟”的关照下,张倬把他和他老师的老底抖了出来——原来夏靓是假名,真名是曾静,他也不叫张倬,叫张熙。

岳钟琪又顺着张熙的话头问他,现在天下太平,如何起兵?张熙说依照信上那般,一呼可定六省(广东、广西、云南、贵州、江西,加上岳钟琪的川陕),这六省百姓生活贫苦,人心惶惶,必然响应。

岳钟琪又“好心”提醒他,你老师不过一介书生,光“嘴强”也不行啊,这种兵家之事,无人辅佐,怕是难以成事。

——被 *** 到的张熙就把一串人的名字报了出来,表示自己老师背后是有人的,这些都是肱骨之臣,未来江山的奠基!

岳钟琪又问,凡起义要有名有义有师承,不知道你们打算打着谁的旗帜?于是张熙说道,他们的精神导师是吕留良大宗师,喏,就是写《吕之良集》那一位,前朝遗老。

最后,岳钟琪又通过口音套出了张熙师徒的“通讯地址” ,在得到这么多信息后,他终于舒了口气,起码可以向雍正交差了,不至于被打上个“无能之辈”的标签。

岳钟琪将所有信息,一连串马屁,还有提议诛吕家九族的提议写在密折上,上奏给了雍正。

用戏剧的语言来说就是——此时乌云涌动,云中惊雷乍现,一场暴风雨开始于沉寂中酝酿着......

迷惑断决

雍正看了密奏后大怒,下令从朝廷中央派人去湖南捉人——在“国家机器”布下的天罗地网下,仅仅不到一个月,张熙所供出的那些“辅佐大臣”们尽数被捉拿归案。

经过提审,那些“起义军辅佐大臣”们纷纷“否认三连”,与张熙、曾静两人摆脱关系,而官兵们也确实没找到什么证据。

岳钟琪只得再次从张熙这寻找突破口。张熙此前已经觉得不对劲想要离开,但是被岳钟琪软禁了起来,又是一番忽悠下,张熙再次信了岳钟琪的“鬼话”,他又把“起义军关于朝廷内部信息来源途径”交代出来。

吐槽下,由此可见找一个靠谱的合作伙伴是多么重要!

与此同时,曾静落网,吕留良家也被抄家。根据两人交代,拔出萝卜带出泥,又牵出了吕留良门生严鸿逵,以及严鸿逵的弟子沈再宽。

最终整件事情头尾理清后,雍正大怒,给九卿发话了:曾静因为屡考不中,心生愤懑,看了吕留良(吕把清朝称为夷狄,并非华夏民族)的文章后沉迷其中,然后派了弟子张熙去吕家“”学习考察”。曾静不过是道听途说,只攻击我一人,我会按照自己意思处罚他。

而吕留良此人沽名钓誉,妖言惑众,从内心深处敌视朝廷,直接“顶格处罚”,罪不可赦。

所以结果是:吕留良和他的大儿子被从棺材扒出来鞭尸,第九子斩立决,没收吕家全部财产,九族按连坐罪算,流放宁古塔,并且焚毁吕存良所有的文集作品。

而吕留良弟子严鸿逵与严鸿逵弟子沈再宽两人下场也是极惨,挨千刀万剐不说,连带家族也遭罪。

但是雍正对曾静与张熙的判决就很耐人寻味。在古代,叛逆谋反是最重的罪,曾静和张熙应当是被凌迟处死,然而雍正的决定却出人意料。

雍正认为,曾静等人不过是吕留良的从犯,若不是此事,他还不知道民间有如此多的流言蜚语。而且此案大功臣岳钟琪好歹和人家结拜过,杀了他们,岳爱卿不就背负了一个失信之名了么?我这么说绝对不是图一个宽宏仁厚的虚名。

得,皇帝说啥就是啥吧。

那么,曾静张熙两人的处理结果是什么呢?——休假一年,回老家“归置田产”,假满后回巡抚衙门听候调用。

身为这场风波的源头,两人却得以幸存,不知道九泉下的吕留良、严鸿逵、沈再宽会是什么样 的心情呢。

雍正之谋

雍正之所以留下曾静张熙两人性命,不是因为他是个“大善人”,而且另有所图。

时逢大学士朱试将吕留良所著的诗文内容逐一批判了一遍,还编撰成了文章,于是雍正干脆把这些文章和此案的记录、曾静的供词全部编成一本《大义觉迷录》,书名有着深明大义,迷途知返的意味。

书里其实还夹了雍正的“私货”——或者说这才是雍正出书的主要目的。

雍正在此书中澄清了其继位以来的种种谣言,譬如曾静斥责雍正的“十宗罪”——谋父、逼母、弑兄、屠弟、贪财、好杀、酗酒、 *** 、怀疑、株忠、好谀任佞。

因为雍正有着篡位的黑历史,就是那个将“”传位十四子”的改成“传位于四子”的故事,因而对民众悠悠之口非常在意,在书中便将这“十宗罪”逐条反驳,等于是在向天下人自证清白,其中夹了很多“干活”。

《大义觉迷录》节选:

又如逆书加朕以逼母之名,伏惟母后圣性仁厚慈祥阖宫中若老若幼皆深知者朕受鞠育深恩四十年来备尽孝飬深得母后之慈欢,谓朕实能诚心孝奉而宫中诸母妃咸美母后有此孝顺之子,皆为母后称庆,此现在宫内人所共知者,及康熙帝升遐之日母后哀痛深至决意从殉不饮不食...母后素有痰疾又因康熙帝大事悲恸不释于懐于癸卯五月旧恙举发,朕侍奉汤药冀望痊愈不意遂至大渐,朕向来有畏暑之疾,哀痛擗踊屡次昏晕数月之内两遭大事...朕于康熙帝母后大事素服斋居三十三月如一日除祭祀大典及办理政事外所居之地,不过屋宇五楹不聼音乐、不事游览,实尽三年谅阴之礼,此亦内外臣工所共知者。朕于现在宫中诸母妃之前无不尽礼敬养,今诸母妃亦甚感朕之相待,岂有母后生我而朕孺慕之心有一刻之稍懈乎?况朕以天下孝养,岂尚缺于甘㫖而于慈亲之前有所吝惜乎?逆贼加朕以逼母之名,此更朕梦寐中不意有人诬谤及此者也,又如逆书加朕以弑兄之名”。

雍正在举例反驳时带出了很多皇家秘闻,这也为之后乾隆的所为埋下了伏笔。

自然,作为事件的核心人物,雍正将此书交由曾静让他全国巡讲,并且还刊印成教育课本,地方官吏人手一本,大家一起快乐学习,民众也引以为戒。

而曾静作为皇帝钦定的“宣讲特使”,也是一时风头无两。一个犯下谋反大罪的人,居然成为了“钦差大臣”,不由令人感慨世事无常。

曾静还是太年轻了,他打死也想不到这种好日子也就持续了几年,用那句脍炙人口的话来说就是:

“所有命运馈赠的礼物,早已在暗中标好了价格。”

在劫难逃

风光过后,是一切皆空。此事七年后,雍正驾崩,乾隆上位,表示要处死曾静。而且乾隆的理由也很简单:

先皇(雍正)宽宏大量,是因为曾静没有辱及圣祖皇帝(前几代清帝),所以放过了他。现在先皇驾崩了,我继位,对我来说曾静所作所为便是有辱先皇,那么便按照先皇的例子将他处死。

曾静和张熙怎么也没想到屠刀从未离他远去,从来只是高悬头顶隐而不发——乾隆怎么会惦记着自己这号小人物?不知曾静能想明白不,雍正是想利用他维护自己形象,所以他能活,而乾隆不在意这些,他唯有死。

最终,两人被押送至京城处以死刑,一如他们的“导师”一般。

同时,乾隆还把老爹大肆发行的《大义觉迷录》给“和谐”了。因为在乾隆看来,《大义觉迷录》没有起到它应有的作用,其中所爆料的各种宫闺秘史、皇权斗争只会成为民众的谈资,不利于皇帝塑造高高在上的神明形象!

结语

天下文人苦文字狱久矣,故有清诗人云:

数声哀鸣半天闻,无限离愁寄白云,矰缴每从文字起,书空咄咄却忧君。

文字狱摧残了知识分子的精神,禁锢了创造的活力,在一代又一代的“驯化”下,人们忘却了质疑,学会了屈从,忘记了创新,学会了墨守。

君不见,那金碧辉煌的銮殿,由多少累累枯骨铺就而成,那高耸威严的龙座下,又有多少形骸沦为映衬帝王无上威仪的祭品。

在君主集权的高压政策下,整个社会像极了一谭波澜不惊的死水,但终有一天,人们不再甘于再做那死水底的淤泥时,那隐藏其下的暗涌便会磅礴而出,冲垮一切!

闲来趣说千秋史 ,醉罢陈情道古今——在茫茫文海里能点进来也是种缘分呀!如果喜欢咸鱼君的文章,还请多多关注哦 !

更多文字狱按照什么定罪,文字狱的定义相关信息请关注本站,本文仅仅做为展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