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伙伴关心的问题:中国每年吃掉多少猪牛羊,我国每年要吃多少吨猪肉,本文通过数据整理汇集了中国每年吃掉多少猪牛羊,我国每年要吃多少吨猪肉相关信息,下面一起看看。

中国每年吃掉多少猪牛羊,我国每年要吃多少吨猪肉

我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生猪养殖大国,外加“品鉴”大国,每年吃掉的猪肉可绕地球……不知道多少圈。

据统计,世界上一半以上的生猪储备得靠中国,而中国人每年自己吃掉的猪肉就超过7亿头,平均每个家庭每年端上桌的猪肉不少于50.4斤。

谁敢相信大部分吃的都是“外来猪”?

倒也不是说端上餐桌的都是高价进口,并搭着飞机从海外空运过来的,而是说中国人每年吃掉的猪肉中,90%都是从外国引种的。

咋回事,猪肉都搞上“种族歧视”那一套,开始“崇洋 *** ”了?

生猪养殖的内行人都纷纷表示:要不是种猪繁育搞得跟芯片研发一样“卡脖子”,谁稀罕吃那些外来猪!

悠久的“养猪史”

如果说“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开始驯化野猪,进行人工圈养生猪的国家之一”,估计没有人会反驳,毕竟这是有考古数据支撑的!

在至今八千年以前的新石器时代,那些聪明的祖先们就开始着手“野猪变家猪”的伟大工程了。

在四川发掘出的巫山县大溪乡新石器遗址中,出土了大量的古老陶器,在墓葬堆积层里的那些各式各样的陶器中,包括了三件陶猪头和一件家猪左下颔齿骨。三件陶猪头造型生动十分,颈子短,嘴筒也短,与野猪的外形有着很大的差异,可以看出是经过驯化的家猪无疑了。

在河姆渡遗址中,还发现了最早的猪圈:一个直径为一米左右的圆形猪圈,其中还挖掘出猪的遗骨。

而在后来的历朝历代中,猪都是作为“三牲之一”而存在的,无论是较为隆重的“太牢”,或者是“少牢”等各种重要的大型祭祀场所中,猪都处于一个不可替代的地位。

正是由于这些老祖先为我们“打下的优势”,在上世纪80年代时,中国的本土猪在全球的“生猪市场”上十分具有竞争力。

当时本土猪作为中国人餐桌上的“常客”,一度占据了90%以上的市场份额。

那是从什么时候开始,中国本土猪开始变得“可遇而不可求”了呢?

养猪难题

尽管中国本土猪的质量有所保证,但是从在生猪市场上几乎全部都是本土猪,变为基本很少再见到本土猪,其实也并没有间隔太多年。

仅是从1994年到2007年这不到十年的时间内,我国本土猪种市场占有率从90%暴跌到只有2%。

这样让人惊掉下巴的变化,并不是由于本土猪的口感出现问题,而是因为本土猪的一些品种特性,让本土猪本身的竞争力不强。

在我国经济情况慢慢好起来之后,能够把猪肉端上餐桌这件事逐渐变得十分寻常。而且我国不仅是生猪养殖大国,吃起肉来也从不含糊。

相关数据显示,在2016-2018年间,我国猪肉产量占全世界产量的比例也依旧能基本稳定在48%左右;2019年时,全球猪肉消耗量达1.009亿吨,光中国人自己消耗的猪肉就占了4486.6万吨。

吃得起猪肉的家庭也越来越多,市场需求量也不断翻番,于是想通过养猪来“发家致富”的人群也不断扩大。

可是尽管养猪的人家越来越多,但是小猪仔长大的速度却不会因此而变快,依旧供不上市场需求,也填不满养殖者的腰包。

众所周知,本土猪的饲养可以说是十分不容易了。

从小猪仔长成可以出栏的“成熟猪”,至少需要7-8个月左右的时间,甚至更长,印象中农村里许多人家一年只卖的出一批猪。这还是在勤劳喂养,猪猪健康不生病的前提下,许多时候一场猪瘟就会让许多人家大半年的辛苦白费。

其次,并不是说到出栏时间就等于可以出栏,因为还需要考虑猪的体重,最低的猪猪出栏标准线是90公斤。要是基本出栏时间已经到了,小猪仔的体重却没有达到,要么选择低价出售,要么就要耗费更多的粮食与人力。

这种受到“天时、地利、人和”制约影响下的养殖活动,也就意味着,只能实现小规模养殖,除去专门开养猪场的“养猪大户”,寻常人家多则六七头,少则只能养一两头。

那怎么办,按照本土猪这样缓慢的生长速度,根本不可能满足猪肉的市场需求,也只能让养殖本土猪的家庭保持在较低的生活标准。

于是出栏时间短,容易养殖还长肉快的外来猪种,就成为被养猪群体青睐的新对象。

从80年代起,我国就开始尝试引进外来猪种,主要以美国的杜洛克猪,丹麦长白猪,英国的大约克猪为主要品种,俗称“杜长大”。

国外这些白猪长得快、饲养成本低,平均6个月就能出栏,每增重一公斤仅需消耗2-3公斤饲料,饲养过程中的开销相对于本土猪便宜不少,还能至少实现一年两次出栏。

而传统的中华土猪每增重一公斤需要消耗5公斤饲料,更别说那些使用“纯粮食”养殖的农户了。

加上国产土猪的瘦肉占比仅为35%,明显低于洋猪75%的瘦肉占比,对于现下崇尚健康饮食的观念来说,本土猪的那一身“肥膘”就拉低了猪肉整体利益。

这就类似于经济学上的“劣币驱逐良币”的现象,越来越多的养殖者选择外来猪种,就让原本就不易的本土猪养殖群体变得更加难以生存。

久而久之,市场上愿意花上一年半载去养殖一批本土猪的人变得寥寥无几。

难以突破的恶性循环

按理说,从我国开始尝试引进“外来猪种”到普遍养殖,已经有一二十年的时间了,那为何我国依旧还处于“隔一段时间就要重新引进”的奇怪状态?

事实上,外来猪种在养殖中,并不能保持稳定的将“优势基因”代代相传,繁殖几代后,那些被看上的优势就会慢慢退化,所以我国就只能每隔几年就花大价钱重新引进新的种猪,陷入一种“引进——退化——再引进——再退化”的尴尬循环。

这种对外来猪种的依赖,很大一部分原因是由于国内的养殖群体,“重利润,轻培育”。本土的育种体系不完善,就导致了我国的本土猪养殖“卡脖子”。

或许有人会觉得,芯片研发多重要,是关乎着整个国家的重要行业。养猪这种事事情,怎么能与芯片相提并论呢?

其实不然,如果对其他国家产生依赖,就有一个必须要承认的事实——有可能在未来的某一天会面临着被以突然断供而产生威胁。外来种猪断供所造成的威胁并不会比石油,天然气等能源断供造成的影响小。

相较于价格相对高昂的牛羊海鲜类,价格较为亲民且可供选择的部位较多的猪肉,已经成为绝大多数家庭不可或缺的基本生活食材,一旦猪肉出现问题,波及范围甚至涉及90%以上的民众。

难道我国的各大企业,各种研究实验室就没有想过做点什么,来改变一下当下需要依靠外来猪种的尴尬境地吗?

其实无论是为了占领这个空白市场,又或是想要“为国分忧”的担当与拳拳赤子心,许多实力雄厚的大企业都在培育本土猪种方面,尝试过,努力过。

就以国内“叫得上名”的农牧企业——新希望集团为例,他们从2007年就开始计划筹建自己的种猪育种体系,在随后的13年时间内,投入的资金超过13亿。

这样的企业其实不在少数,但是遗憾的是依旧没有从根本上缓解我国的本土猪培育难题。

由于我国在本土猪培育领域起步较晚,相较于拥有雄厚培育基础优势的“外来猪种”来说,本就处于劣势。技术的垄断与封锁让我国的追赶之路走得并不容易。

就算我国努力尝试追赶,但是对于不断“更新”的外来品种来说,竞争力依旧不强。

就相当于,我国花上十年时间培育出的本土猪,终于可以把出栏时间控制在6个月左右,结果外来猪种已经可以实现4个月出栏,还光喝自来水就能长一身的瘦肉,那显而易见,花的时间与精力,基本上等于“付之东流”了。

虽然这样的说法有些夸张,但是现下的情景大致就是这样的状态。

再加之本土猪种的培育在中国属于还未有企业真正站稳脚跟的“空白领域”,各大企业就算有所进展也是藏着掖着,并不会相互分享,一起做大做强。这种技术的相互封锁也就让种猪培育这一领域的发展更加缓慢了。

克服卡脖子关卡,力争良性循环

发展我国的本土猪培育生产链这样困难,那要不直接“摆烂”?

毕竟虽然外来猪种的口感比不上我国的本土黑猪,但是也还能入口。不花这么多精力在这上面行不行?

不行!

抛开“不蒸馒头,争口气”的不服输精神不说,光从“危在旦夕”的本土猪来看,我国就必须有所作为。

根据第二次全国畜禽遗传资源调查的结果显示:

在中国的88种地方猪中,有85%的品种数量处于急速下滑的威胁状态。在这一为期5年的走访调研中,没有发现横泾猪等记录在册的8个地方猪种,项城猪、定县猪、龙游乌猪和窄勒黑猪等4个猪种更是可以确认已经灭绝,另有三十余种濒危或濒临灭绝。

而曾经被誉为“四川回锅肉标配”的成华猪在2013年的存栏量也仅为100头左右。

如果再放任不管,说不定像“四川回锅肉”等承载着许多人记忆的地方特色味道,也要成为菜谱上的一道“历史菜”了。

对于绝大多数人来说,一想到那些还未“打卡”过的地方美食,因为本土猪的逐渐减少甚至灭绝,等尝到时已经不是“原本的味道”了,就已经开始感觉到遗憾了。

不过此事还有转机!因为还有人多人还在行动中,其中就包括了养殖本土猪领域的权威专家——国家生猪产业技术体系首席科学家陈瑶生。

在陈瑶生及其团队看来,终止生猪养殖恶循环,解决“卡脖子”难题的重中之重在于,提高生猪育种效率,变恶循环为“引种——适应——改良——提高”的良性循环。

根据相关报道,我们看到:陈瑶生带领他的团队,在中山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建立了国内生猪种源数据中心和生猪育种基因库。如今,这一科研团队的实验室产品——种猪和种猪 *** ,正通过1688走出实验室,最大限度地触达和普惠全社会的中小企业和养殖户。

只有拒绝将先进技术“束之高阁”,让其真正的走进民间,才能最大程度的发挥作用。否则居高不下的本土猪价格,将成为下一个阻挡本土猪回归市场的“卡脖子”难关。

阿里巴巴内贸事业部运营总经理洛轩表示,国家生猪产业体系首席科学家在1688开店,意味着农业实验室可以与中小微企业建立直接对话,共同打通种业这一农业的“最先一公里”。

针对我国现在的本土猪发展情况,农业农村部也发布了《全国生猪遗传改良计划(2021—2035年)》,提出要在2035年时,建成完善的商业化育种体系,核心种源自给率保持在95%以上,并培育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种猪企业3—5个。

技术支持在加上国家政策扶持,这不就“妥了”吗?

或许就在不久以后,我国就能解决本土猪养殖难题,让所有人都能吃上价格实惠的本土猪肉,尽管可能无法百分百还原上辈人记忆中的“黑毛猪”的味道,但是绝对会比现在占据市场的“速成外来猪”强很多。

“卡脖子”难题不会一直卡脖子,我国也不可能放任自身一直对外国猪种高度依赖,毕竟动不动就得出2万多买一只“种猪”,说不定还要“看人眼色”,这委屈谁爱受谁受,反正我们是很快就不受这委屈了!

参考文献:

1 第二次全国畜禽遗传资源调查数据

2 《全国生猪遗传改良计划(2021—2035年)》

3 我国本土猪的养殖历史

更多中国每年吃掉多少猪牛羊,我国每年要吃多少吨猪肉相关信息请关注本站,本文仅仅做为展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