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伙伴关心的问题:历史十大忠臣排行榜,中国历史著名忠臣,本文通过数据整理汇集了历史十大忠臣排行榜,中国历史著名忠臣相关信息,下面一起看看。

历史十大忠臣排行榜,中国历史著名忠臣

前言:一个国家的兴盛衰亡与当权者有着必然的联系,有忠臣相助那么国家必定兴盛,百姓也就安居乐业。在中国古代历史中,忠臣的作用有时可能比皇帝还大,它们能够影响整个国家的发展,也深受百姓的爱戴。

因此小编就来盘点一下,中国历史上十大忠臣。看看都有哪些忠臣?

十、曾国藩。晚清重臣,湘军之父。清朝时期著名的战略家、理学家、政治家、书法家、文学家,晚清“中兴四大名臣”之一,官至两江总督、直隶总督、武英殿大学士、一等毅勇侯。毛主席曾说:“予于近人,独服曾文正。”表达出对这位已故乡人的推崇之情。 道光年间的太平天国起义,一度占据满清的半壁江山,清朝 *** 无力镇压,最后只好借助曾国藩的湘军才最终平息了这次起义,后人有“天下无湘不成军”之说,可见湘军之勇。曾国藩一生奉行为政以耐烦为第一要义,主张凡事要勤俭廉劳,不可为官自傲,他修身律己,以德求官,礼治为先,以忠谋政,曾国藩的崛起,对大清王朝的政治、军事、文化、经济等方面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曾国藩的倡导下,建造了中国第一艘轮船,建立了第一所兵工学堂,印刷了第一批西方书籍,安排了第一批赴美留学生,曾国藩也是中国近代化建设的开拓者,程朱理学的佼佼者,同治十一年(公元1872年)3月20日,病逝于南京,朝廷闻讯,辍朝三日,追赠太傅,谥文正,祀京师昭忠、贤良祠,葬于长沙南门外金盆岭,同治十二年(公元1873年)12月13日改葬善化县(今望城区)湘西平塘伏龙山。

九、于谦(1398年5月13日-1457年2月16日),字廷益,号节庵,官至少保,世称于少保 ,汉族,浙江杭州府钱塘县(今浙江省杭州市上城区)人。明朝名臣、民族英雄。

永乐十九年(1421年),于谦登进士第。宣德元年(1426年),以御史职随明宣宗平定汉王朱高煦之乱,因严词斥责朱高煦而受宣宗赏识。后巡按江西,宣德五年(1430年)又以兵部右侍郎巡抚河南、山西等地。明英宗时因入京觐见时不向权臣王振送礼,遭诬陷下狱,因两省百姓、官吏乃至藩王力请而复任。土木之变后,英宗兵败被俘,他力排南迁之议,坚请固守,升任兵部尚书。明代宗即位,整饬兵备,部署要害,亲自督战,率师二十二万,列阵北京九门外,抵御瓦剌大军。瓦剌太师也先挟英宗逼和,他以“社稷为重,君为轻”,不许。也先无隙可乘,被迫释放英宗。和议后,于谦仍积极备战,挑选京军精锐分十团营操练,又遣兵出关屯守,边境得以安宁。当时朝务繁杂,于谦独运征调,合乎机宜。其号令明审,令行政达。他忧国忘身,口不言功,平素俭约,居所仅能遮蔽风雨。但因个性刚直,招致众人忌恨。

天顺元年(1457年),英宗复辟,大将石亨等诬陷于谦谋立襄王之子,致使其含冤遇害。明宪宗时,于谦被复官赐祭,弘治二年(1489年),追谥“肃愍”。明神宗时,改谥“忠肃”。有《于忠肃集》传世。《明史》称赞其“忠心义烈,与日月争光”。他与岳飞、张煌言并称“西湖三杰”。

八、包拯(999年-1062年7月3日),字希仁,庐州合肥(今安徽合肥肥东)人,北宋名臣。

天圣五年(1027年),包拯登进士第。累迁监察御史,曾建议练兵选将、充实边备。历任三司户部判官及京东、陕西、河北路转运使,后入朝担任三司户部副使,请求朝廷准许解盐通商买卖。知谏院时,多次论劾权贵。再授龙图阁直学士、河北都转运使,移知瀛、扬诸州,历权知开封府、权御史中丞、三司使等职。嘉祐六年(1061年),升任枢密副使。因曾任天章阁待制、龙图阁直学士,故世称“包待制”、“包龙图”。嘉祐七年(1062年),包拯逝世,年六十四。追赠礼部尚书,谥号“孝肃”,后世称其为“包孝肃”。有《包孝肃公奏议》传世。

包拯廉洁公正、立朝刚毅,不附权贵,铁面无私,且英明决断,敢于替百姓申不平,故有“包青天”及“包公”之名,京师有“关节不到,有阎罗包老”之语。后世将他奉为神明崇拜,认为他是奎星转世,由于民间传其黑面形象,亦被称为“包青天”。

七、魏徵(580年~643年),字玄成。祖籍巨鹿郡下曲阳县 (治河北省晋州市鼓城村)。唐朝宰相、杰出的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和史学家。

早年跟随魏公李密,参加瓦岗起义,不得重用。武德元年(618年),归降唐朝,劝降英国公李勣,授太子洗马,辅佐隐太子李建成,献策平定刘黑闼和山东地区。贞观元年(627年),授谏议大夫、检校尚书左丞,安抚河北地区。迁秘书监,参预朝政,校定古籍。迁侍中、巨鹿郡公,负责门下省事宜。迁光禄大夫、太子太师,册封郑国公。直言进谏,推行王道,辅佐唐太宗共创“贞观之治”,成为“一代名相”,名列凌烟阁二十四功臣第四位。

贞观十七年(643年2月11日),去世,追赠司空、相州都督,谥号文贞。参与修撰《群书治要》、《隋书》序论,《梁书》、《陈书》、《齐书》的总论等,言论多见《贞观政要》。其中最著名,并流传下来的谏文表---《谏太宗十思疏》,留有《魏郑公文集》与《魏郑公诗集》。

六、岳飞(1103年3月24日—1142年1月27日),字鹏举,相州汤阴(今河南省汤阴县)人。南宋时期抗金名将、军事家、战略家、民族英雄、书法家、诗人,位列南宋“中兴四将”之首。

岳飞从二十岁起,曾先后四次从军。自建炎二年(1128年)遇宗泽至绍兴十一年(1141年)止,先后参与、指挥大小战斗数百次。金军攻打江南时,独树一帜,力主抗金,收复建康。绍兴四年(1134年),收复襄阳六郡。绍兴六年(1136年),率师北伐,顺利攻取商州、虢州等地。绍兴十年(1140年),完颜宗弼毁盟攻宋,岳飞挥师北伐,两河人民奔走相告,各地义军纷纷响应,夹击金军。岳家军先后收复郑州、洛阳等地,在郾城、颍昌大败金军,进军朱仙镇。宋高宗赵构和宰相秦桧却一意求和,以十二道“金字牌”催令班师。在宋金议和过程中,岳飞遭受秦桧、张俊等人诬陷入狱。1142年1月,以莫须有的罪名,与长子岳云、部将张宪一同遇害。宋孝宗时, *** 昭雪,改葬于西湖畔栖霞岭,追谥武穆,后又追谥忠武,封鄂王。在宋、元、明三朝,备受尊崇。

岳飞是南宋杰出的统帅,他重视人民抗金力量,缔结了“联结河朔”之谋,主张黄河以北的民间抗金义军和宋军互相配合,以收复失地;治军赏罚分明,纪律严整,又能体恤部属,以身作则,率领的“岳家军”号称“冻死不拆屋,饿死不打掳”。金军有“撼山易,撼岳家军难”的评语,以示对岳家军的由衷敬佩。

岳飞的文才同样卓越,其代表词作《满江红·写怀》是千古传诵的爱国名篇,后人辑有文集传世。

五、狄仁杰(630年-700年),字怀英,并州晋阳(今山西省太原市)人。唐朝时期宰相,杰出政治家。

他出身太原狄氏,通过明经举入仕,授汴州判佐,历任并州法曹、大理寺丞、侍御史、度支郎中,迁宁州刺史、检校工部侍郎、江南巡抚使、尚书右丞、豫复二州刺史、洛州司马等职,皆以不畏权贵、造福生民著称。武周天授二年(691年)九月,授户部侍郎、同平章事,成为宰相。受到酷吏来俊臣诬害,贬为彭泽县令。契丹之乱时,得到起复。神功元年(697年),担任门下侍郎、同平章事,迁侍中。清正忠耿,犯颜直谏,力劝武则天复立庐陵王李显为太子,培植和举荐忠于唐朝的大臣,成为大唐社稷光复的重要支柱。

久视元年(700年),授中书令,卒于任上,追赠右仆射、司空公、太师、梁国公,谥号文惠,配享唐中宗庙廷,葬于洛阳县北邙山南原。

四、诸葛亮

三国时期蜀汉丞相,是当时杰出的政治家。从政期间对内安抚百姓、遵守礼制、约束官员、慎用权利,对人开诚布公、胸怀坦诚;对外联合吴国抗魏,为实现兴复汉室的政治理想,数次北伐,为国家呕心沥血,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最后于234年病逝于五丈原,享年54岁。

为实现“隆中对策”中的“图取中原”的方略,连续实施了长达8年之久的5次北伐,次次都不克而还,终至积劳成疾,病亡五丈原。一伐错用将 街亭失守。二伐误料敌 陈仓受挫。三伐拒纳谏 首阳败归。四伐遭计谋 祁山无功。五伐心力交瘁 ,遂在五丈原病亡。

三、伍子胥。春秋末期吴国著名的军事家、谋略家,伍子胥性刚烈,青少年时,即好文习武,勇而多谋,周景王二十三年(公元前522年),因遭楚太子少傅费无忌的陷害,伍子胥的父兄被楚平王所杀,他只身逃亡吴国,发誓必倾覆楚国,后帮助公子光(阖闾)刺杀吴王僚,夺取王位,后辅助吴王阖闾修法制、任贤能、奖农商、治城郭,举荐当时的武圣孙武为将军,选练兵士、整军经武,逐渐使吴国成为东南地区的军事强国,后协助孙武击败楚国,攻入楚国都城郢,伍子胥掘楚平王墓,鞭尸三百,以报父兄之仇,阖闾死后,吴王夫差继位,夫差倚重伍子胥之谋,西破强楚、北败徐、齐、鲁等国,成为“春秋五霸”之一,后灭越国,越王勾践“卧薪尝胆”入质吴国,伍子胥敏锐洞察到越王勾践有东山再起之心,遂劝吴王杀死勾践,吴王不听,后听信太宰伯嚭谗言,称伍子胥阴谋反吴,派人赐死伍子胥,一代贤臣,就此被害,九年后,越国灭掉吴国。

二、屈原。战国时期著名的诗人、政治家,楚成王的后代,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中国浪漫主义文学的奠基人,被誉为“中华诗祖”、“辞赋之祖”,“诗魂”,屈原早年受楚怀王信任,任左徒、三闾大夫,兼管内政外交大事,后吴国崛起后,屈原是另一个主张变法的人,他提倡“美政”,主张对内举贤任能,修明法度,对外力主联齐抗秦,后因遭贵族排挤诽谤被流放江南,公元前278年,秦国大将白起率军攻破楚国国都,屈原对前途感到绝望,虽有报国之心,却无力回天,悲愤交加,怀石自沉汨罗江殉国,1953年,是屈原去世2230周年,世界和平理事会通过决议,确定屈原为当年纪念的世界四大文化名人之一。其主要作品有《离骚》《九歌》《九章》《天问》等,对后世影响极大。

一、比干(约公元前1110年—前1047年),牧野(今河南卫辉)人,因封于比地,故称比干,也称王子比干。商王文丁庶子,商王帝乙之弟,商纣王帝辛之叔,殷商王室的重臣。

幼年聪慧,勤奋好学。授以少师,辅佐商王帝乙。接受托孤之重,辅佐商纣王帝辛,历经两朝,忠君爱国,为民 *** ,敢于直言劝谏。从政40多年,主张鼓励发展农牧业生产,提倡冶炼铸造,富国强兵,成为“亘古忠臣”。帝辛二十九年(公元前1047年),去世,终年六十四岁。唐太宗时期,追赠太师,谥号忠烈。

更多历史十大忠臣排行榜,中国历史著名忠臣相关信息请关注本站,本文仅仅做为展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