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
文
摘
要
背景:
媒体报道,冠心病、心绞痛患者的必备急救药——硝酸甘油,最近价格暴涨,从过去的100片16元,涨到如今15片25.7元,每片涨价近11倍。而且,一些药店还断货。相关厂家回应,涨价原因是换了新包装,过去是机器自动生产线,换新包装后生产线用不了,改成手工包装,生产效率受到影响。
新京报发表罗志华的观点:
近年来,我国出现了一波更换药品包装的热潮。只要设计合理,更换包装未必就能带来药价上涨。拿硝酸甘油片来说,过去常用深色的大瓶包装。但硝酸甘油毕竟是急救药,在心绞痛发作时含服,平时则很少使用,这意味着,100片装的大瓶药开封后往往会造成很多浪费,但以往大瓶药仅售几元或十几元,很多患者未必在乎这种浪费。按理说,小包装能减少浪费,降低硝酸原料的社会总需求量,可以起到抑制药价的作用。可不得不说,更换包装已成为不少药品涨价的捷径。当一种药不便直接涨价时,随便更换包装或剂型,就拥有了涨价的正当理由。有些药品仅仅更换了剂型,还能享受到创新药的优惠政策,以至于很多药企对于更换包装乐此不疲,其正当性广受质疑。硝酸甘油片改为小包装后,由于包装成本上升,适度涨价完全可以理解。但要看到,包装可贵可便宜,控制包装成本,不借机不合理涨价,理应成为药企的自觉行动,也成为监管部门的监管重点。硝酸甘油这类廉价好药若价格暴涨的重要因素是包装所致,那这难免给人留下待解之问:这卖的到底是药品,还是包装?
小蒋随想:
凡事过犹不及。如果某种药品价格过低,难免影响药企的生产积极性;倘若药价涨得太猛,又可能伤及患者权益。现在的问题是,适度合理的药价见仁见智,“尊重市场”异变为某些药企(包括原料药供应商)肆意涨价,甚至搞“断供式涨价”的挡箭牌。对此,患者除了吐槽和焦急,缺少其他选择,更谈不上博弈。面对这种状况,谁有能力并有责任站出来主持公道?显然,医药管理部门、市场监管机构义不容辞——只有它们才具有调查、监督、治理的权力。当然,管理要有的放矢、有理有据。在搞清各种合理与不合理的成本、是否存在蓄意垄断和炒作等基础之上,给出对策、做出决断,才禁得住社会各方面的推敲,有利于行业健康可持续发展,确保市场公平有序,绿色“一抓就死,一放就乱”的怪圈。上述工作也是对管理部门此前多次出台“药品降价令”后,廉价药消失或者换个“马甲”再高价上市的纠偏。话又说回来,什么才是“合理的药价”?较为理性的态度是,在确保药品质量的前提下,“患者买得起、药企有利润、医保可承受”应是评价的核心依据。
小蒋的话:大家好,我是小蒋 。国事,家事,天下事,天天都有新鲜事。你评,我评,众人评,百花齐放任君看。观点 各有不同,角度各有侧重,只要我们尊重 客观、理性公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