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伙伴关心的问题:左氏春秋传记载了什么(左氏春秋传记载了哪些人物),本文通过数据整理汇集了左氏春秋传记载了什么(左氏春秋传记载了哪些人物)相关信息,下面一起看看。

左氏春秋传记载了什么(左氏春秋传记载了哪些人物)

《左氏春秋》简称《左传》,相传为春秋时期左丘明所著,与《 公羊传》、《 谷梁传》合称“春秋三传”,为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

https://m.toutiao.com/is/MxwxCT5/- 颠覆传统认知:从《左传》中的自杀故事领悟春秋时期的精神风貌 - 今日头条

1.多行不义必自毙。——《左传·隐公元年》

2.人谁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左传·宣公二年》

3.民生在勤,勤则不匮。——《左传·宣公十二年》

4.《书》曰:“居安思危。”思则有备,有备无患。——《左传·襄公十一年》[译文]《书经》上说:“处于安乐的环境之中时,要想到可能出现的危难。”想到危难就有所提防,有所提防就没有了祸患。

5.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虽久不废,此之谓不朽。——《左传·襄公二十四年》[译文]最上等的是树立德行,其次是建立功业,再其次是创立学说。即使过了很久也不会被废弃,这就叫做不朽。

6.我闻忠善以损怨,不闻作威以防怨。——《左传·襄公三十一年》[译文]我听说过用忠心善行来减少怨恨,没听说过用摆出权威来防止怨恨。

7.临患不忘国,忠也。——《左传·昭公元年》[译文]面临祸患仍不忘国家,这是忠诚的表现。

8.末大必折,尾大不掉。——《左传·昭公十一年》[译文]树冠大了必然折断,尾巴大了必然不能摆动。(旧时常以“尾大不掉”比喻部下势力强大,不听从上级的指挥调遣。)

9.为政者不赏私劳,不罚私怨。——《左传·阳公五年》[译文]当权执政者不能无故奖赏对自己有恩惠的人,不能借故惩罚与自己有私仇的人。

10.无德而禄,殃也。——《左传·闵公二年》[译文]没有道德而享受俸禄,就是祸害。(说明享受国家俸禄的人必须在品格上作人的表率。)

11.我无尔诈,尔无我虞。——《左传·宣公十五年》 [译文]我不诈骗你,你不欺骗我。真诚相待,互不欺诈。

12.宴安鸩毒,不可怀也。——《左传·闵公元年》[译文]贪图安逸享乐等于饮毒酒自杀,不可怀恋。

13.弈者举棋不定,不胜其耦。——《左传·襄公二十五年》 [译文]下棋的人拿着棋子而决定不了下在什么地方,这样的人必定胜不了对手。

14.众怒难犯,专欲难成。——《左传·襄公十年》 [译文]众人的愤怒不可以触犯,个人专权的欲望难以成功。

15.川泽纳污,山薮藏疾,瑾瑜匿瑕。——《左传·宣公十八年》[译文]河流大泽中也容纳污水,深山草野中也会藏瘴疠之气,美玉中也会微有瑕疵。

16.过而不悛,亡之本也。——《左传·襄公七年》[译文]有过错而不改正,这是败亡的根源。

17.华而不实,怨之所聚也。——《左传·文公五年》[译文]空有虚名而无其实,言过其行的人。必然会招来人们的怨恨。

18.骄奢淫逸,所自邪也。——《左传·隐公三年》[译文]骄横、奢侈、荒淫、放荡,是邪恶发源的处所。

19.善不可失,恶不可长。——《左传·隐公六年》[译文]好事不能放弃,坏事不可任其发展。

20.俭,德之共也;侈,恶之大也。——《左传·庄公二十四年》[译文]节俭是有德之人共有的品质,奢侈是邪恶中的大恶。

21.兄弟虽有小忿,不废雠亲。——《左传·僖公二十四年》[译文]兄弟之间即使有小小的怨恨,也不妨碍他们的至亲关系。

22.祸福无门,唯人所召。——《左传·襄公二十三年》[译文]灾祸或福分没有别的来路,全由人们自己感召来的。

23.量力而动,其过鲜矣。——《左传·僖公二十年》[译文]根据自己的实际能力去办事,过失就会少些了。

24.辅车相依,唇亡齿寒。——《左传·僖公五年》[译文]面颊骨和牙床互相依靠,紧密相连;嘴唇没有了,牙齿就会感到寒冷。两个邻近国家(或政党、团体)利害相关、互相依存的关系。

25.言之无文,行而不远。——《左传·襄公二十五年》[译文]言辞没有文采,流传得不会很远。

26.树德莫如滋,击疾莫如尽。——《左传·哀公元年》[译文]修养道德的最好方法就是促使它不断增长,消除疾病的最好方法治得彻底干净。

27.不以一眚掩大德。—— 左传名言语录《左传·僖公三十三年》[译文]不能因为一次过失而掩盖了平素的高尚品德和过去的功绩。

28.从善如流。——《左传·成公八年》[译文]听从正确的意见象流水一样快。比喻能很快地接受别人好的意见,虚心听取他人的批评和建议。

29.国之兴也,视民如伤,是其福也;其亡也,以民为土芥,是其祸也。——《左传·哀公元年》[译文]国家的兴盛,在于为政者对待百姓如对待伤者一样爱护,这就是它的福德;国家的灭亡,在于为政者把百姓当做粪土草芥一样对待,这就是它的祸患。

一、众怒难犯,专欲难成。语出春秋·左丘明《左氏春秋·襄公十年》。群众是不能得罪的,不然会引起公愤;若依靠专制为所欲为,那事情一定难以办成。

三、苟信不继,盟无益也。语出春秋·左丘明《左氏春秋·桓公十二年》。如果不能坚守诚信,就是签订了誓约,也是徒劳无益的。

四、非宅是卜,惟邻是卜。语出春秋·左丘明《左氏春秋·昭公三年》。卜:选择。最重要的不是选择好的住宅,而是要选择好的邻居。

五、忠,德之正也;信,德之固也;卑让,德之基也。语出春秋·左丘明《左氏春秋·文公元年传》。忠诚,意味着品行的纯正;信实,意味着品行的巩固;谦卑退让,意味着品行的基础。因此,若想创造美好的生活,就应该时时刻刻提高自己的修养,做一个忠诚、信实、谦卑的人。

七、修己而不责人,则免于难。语出春秋·左丘明《左氏春秋·襄公九年》。修养自己的品德而不去责备他人,便可以免于祸患。

八、君子曰:“随之见伐,不量力也。量力而动,其过鲜矣。善败由己,而由人乎哉?《诗》曰:‘岂不夙夜,谓行多露。’”语出春秋·左丘明《左氏春秋·僖公二十年》。君子说:“随国发动的战争,是因为没有估量自己的真实国力。如果能够估量自己的真实国力,祸害便少了。成功与失败在于自己,难道还在于别人?《诗经》中说:‘难道不希望白天晚上都忙碌起来,可是无奈道路上的露水太多。’”

九、大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语出春秋·左丘明《左氏春秋·襄公二十四年》。最高的境界是树立品德,其次是树立功业,再次是树立言论。这是鲁国大夫穆叔回答范宣子的话。当时范宣子问穆叔什么叫“死而不朽”,然后又说了一些其他掌权的世族,问穆叔那些世族是不是不朽,范宣子说:“那只叫世禄,不是不朽。”然后穆叔说到以上的三点,并认为立德、立功、立言是三不朽。

十、君子动则思礼,行则思义,不为利回,不为义疚。或求名而不得,或欲盖而名章,惩不义也。语出春秋·左丘明《左氏春秋·昭公三十一年》。君子行动就想着礼法,做事就想着道义,不会做那些图利而违背礼法的事,不会做不合于道义而内疚的事。有人谋求名声,而不得记载,有人想掩盖,却被明确地记载下来,反而更昭著,这是对不义的惩罚。

河南辉县固围村大墓是发现战国中期的魏国王族墓地,在已知的魏国墓葬中规格最高身份的魏国王室的异穴合葬墓,目前墓主人身份还是未知。从规模、年代来看,有可能是魏惠王或魏襄王的陵墓”,不过此地“距魏都大梁较远,墓主的问题还需要进一步研究”。多数论著也认为,固围村墓葬系战国中晚期魏国国王、王后、夫人等王室成员陵墓。47、多行不义,必自毙。——《春秋·左传》大意:多行不义的事情,必定会自我招致灭亡。48、度德而处之,量力而行之。——《春秋·左传》大意:忖度德行如何,以便决定自己怎样处理事情;估量自己的力量大小,从而决定该怎样行动。49、人谁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春秋·左传》大意:哪个人没有犯过错误呢?有了过错但能够改正,就是最大的好事。50、居安思危,思则有备,有备无患。——《春秋·左传》大意:处于安乐的环境中要保持警惕,要想到可能出现的危险,想到了就有防备,有了准备就会免遭祸患。

儒、释、道哲理名言150句

“左丘明”一名,见于《论语》,《论语·公冶长》云:

子曰:“巧言、令色、足恭,左丘明耻之,丘亦耻之。匿怨而友其人,左丘明耻之,丘亦耻之。”这位好恶与圣人孔子相同的“左丘明”与《左传》的作者为同一人。只是孔子与左丘明的关系,究竟是朋友,还是师徒,恐怕不易确定。常州淹城春秋乐园现存的《春秋》是孔子所修。此书以鲁史“春秋”为底本,参酌百国“春秋”修订而成,而其“书法”(表述方式)则寄寓了孔子的“微言大义”,在褒贬中呈现了圣人的思想和见解。《春秋》与《左传》“互为表里”。知《春秋》经义必须依据《左传》的叙事加以阐释发明,《观周篇》及桓谭将《春秋》《左传》的关系比喻为衣服的表里,是十分恰当的。《春秋》与《左传》具有互相依存的关系,合观两书,自能事义兼备、相得益彰。《左传》据事直书,以史传经,得史学之真;书中阐明经义,含有丰富的道德伦理思想,得哲学之善;其叙事写人,精妙绝伦,引人入胜,得文学之美。《左传》兼真善美而有之。《左传》文章,垂范千古,其叙事技法,工侔造化,最为后人称美,被奉为圭臬,桐城派所标举的古文义法,即根源于《左传》。作为史书,《左传》主要以历史事实作为依据,只有在不可能做到完全实录的私语、心理及其他细节上,才加插虚构和想象成分,以保持叙事的完整性。鉏麑触槐如《左传》记晋灵公派鉏麑( chú ní,晋国著名的大力士)去刺杀相国赵盾(公元前655年—公元前601年),鉏麑清晨前往,赵盾寝室的门已经打开,赵盾穿好朝服准备上朝,由于尚早,坐着闭目养神。鉏麑感叹说,赵盾不忘恭敬,实为百姓之主,因此不忍杀之,但又不能弃君之命;两难之下,便把头撞向赵盾庭中的槐树而死。鉏麑死前的自言自语,谁能听到?应是《左传》作者潜心揣摩当时情景而代人拟言的结果,鉏麑不一定说过这样一番话。又如《左传》写秦晋崤之战,对战争的具体过程写得很简略,但对战争前后的一些场景,却写得活灵活现:蹇叔哭师、挥泪送子,幼童王孙满的预言,郑商人弦高犒劳秦军,文嬴请求晋襄公释放三帅,秦穆公素服郊次、向三帅谢罪,先轸不顾而唾等精彩场面,从不同角度、全方面演绎了这场战争。《左传》作者在安排情节上有很深厚的功力,他以小说家的用笔,来写史家的著作,非常引人入胜。由此可见,《左传》确具有故事、情节、人物、刻画技巧等小说元素。不过,《左传》毕竟是史书,它的主要任务是记录历史,虽然具有一定的文学性,但并不像后世的小说那样属有意创作(虚构)。赵氏孤儿赵武的祖父就是赵盾以《左传》言辞为例,说明其所具现代价值和意义。现代汉语(尤其是粤语)中的熟语,其中有许多可征实于《左传》。时至今日,这些熟语仍在中国人的口上笔下广泛流传,指导着人们的道德思想和言行举止,只是人们习焉不察罢了。细读《左传》,可以加深我们对熟语的理解,掌握其所处的历史语境,在欣赏叙事之真、言辞之美的同时,更可以借此观察人性的善恶,从而汲取传统智慧,立德行善。

兹略举今日仍然习用而 源于《左传》的熟语如下:

多行不义必自毙信不由中众叛亲离大义灭亲怙恶不悛城下之盟人尽可夫一鼓作气风马牛不相及一之谓甚,其可再乎假途灭虢辅车相依,唇亡齿寒欲加之罪,其无辞乎玉帛相见(行将)就木退避三舍有恃无恐知难而退食言东道主厉兵秣马先声夺人畏首畏尾铤而走险人谁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各自为政问鼎中原染指狼子野心知难而退刚愎自用困兽斗筚路蓝缕鞭长莫及尔虞我诈余勇可贾摄官承乏从善如流病入膏肓痛心疾首无有斗心居安思危有备无患马首是瞻三不朽举棋不定言之无文,行而不远班荆道故楚材晋用上下其手叹为观止宾至如归包藏祸心尾大不掉数典忘祖尤人而效之执牛耳三折肱知为良医富而不骄视民如土芥树德莫如滋,去疾莫如尽蹇叔哭师秦穆公准备偷袭郑国,访诸蹇叔。蹇叔曰:“劳师以袭远,非所闻也。师劳力竭,远主备之,无乃不可乎?师之所为,郑必知之。勤而无所,必有悖心。且行千里,其谁不知?”公辞焉。召孟明、 西乞、白乙使出师于东门之外。蹇叔哭之曰:“孟子!吾见师之出而不见其入也。”秦穆公骂蹇叔曰:“尔何知!中寿,尔墓之木拱矣!上文所列,尚未包括一些根据《左传》叙事而创造出来的熟语。如春秋时期,常见嬴姓的秦与姬姓的晋通婚,故后人便称姻亲作“秦晋之好”。此外,今语中有一些表达生活体验和传统智慧的谚语,与《左传》古语契合无间,如今人说“欺山莫欺水”,水性柔弱,容易使人溺毙。《左传》亦云:“水懦弱,民狎而玩之(引者按:此为后世“狎玩”一词所本),则多死焉。”说出不能因水柔弱而戏弄它的道理。上举熟语,古今用法,或同或异。就其适用范围而言,如“内子”原为卿大夫正室之称,除《左传》外,还习见于《礼记》。粤语沿袭这种称谓,但没有等级之分。再如“玉帛相见”,语出僖公十五年。玉帛原指圭璋和束帛,执玉帛相见,表示以礼相待。香港粤语说男女二人“玉帛相见”,指他们以礼相待,讳言 *** 相见的事实,体现中华文化含蓄委婉的特点。就其褒贬义而言,“食指动”和“染指”两词,同出《左传》宣公四年所记:郑灵公请大臣们吃甲鱼,故意不给公子宋吃,公子宋很生气,就伸出手指蘸了点汤,尝尝味道走了。食指,即位于拇指与中指之间的第二指。“食指动”或食指大动,预示将有口福,古今同义。“染指”原来不过是指伸指蘸物,品尝食品,后人赋予它整个故事的含意,使之带有取非分利益的贬义色彩。粤语则保存宋代以后的比喻义,用它来指称参与做某种事情,不含贬义。晋楚争霸的鄢陵之战又,“甚嚣尘上”原指晋、楚对决时楚王登车窥探敌情所见,仅表示兵士喧哗、尘土飞扬,后人用此比喻传闻流行或议论喧腾。香港粤语仍保留其中性用法。又如“人尽可夫”,原意是指人人皆可为丈夫,而父亲有骨肉关系,只有一人,两者不能相比。香港粤语则用为贬义,指妇人不守妇道,放荡 *** 。由此可见,《左传》语汇丰富,后人可以按照社会生活所需,赋予这些语汇新的内涵。综上所述,《左传》兼真善美而有之,是传统文化的宝库。从古为今用的角度来说,我们可以通过阅读《左传》,汲取其叙事和言辞中所包含的文化养分,既可使文辞优美,也能令精神富足。(本文作者 许子滨 岭南大学教授 ,单周尧 香港大学荣誉教授)

比喻手法的运用通常能够把抽象的事物变具体,把深奥的道理变浅显。

早在商王盘庚的训浩中,就懂得用“若火之燎于原,不可向迩,其犹可朴灭”这样几个比喻。而到了春秋行人辞令中,这种手法运用得已经是相当普遍,而且艺术上也更加娴熟。如鲁僖公四年齐桓公率诸侯讨平蔡国后,又浩浩荡荡地开进楚境。而对中原诸侯的军事恐吓,屈完没有说别的,只是以“君处北海,寡人处南海,唯是风马牛不相及也”这样形象的比喻来应对,意思是说齐楚两国,一个极北,一个极南相隔遥远,纵使牛马牡 牡相逐奔逸,虽速而远,亦不至互相侵入边界,极言两国之毫不相干。就近取喻,显得生动而贴切,所以至今仍然成为人们常用的成语。而方城为城,汉水为池,不仅气度甚大, 格局广阔,结合了楚国的地理格局,且暗示楚国战略纵深极大,南国地区多丘陵水泽,中原军队战车再多也难以施展,“凡用车者,阴湿则停,阳燥则起,贵高贱下”,深入之敌恐怕有来无回,在气势上足以回敬齐桓公。

戎狄善于狩猎

就地取材,源自擅长之事,是《左传》中行人辞令用喻的一个重要特点。襄公十四年,戎子驹支对晋人责难之辞中,历数历次战役中戎师对晋师的协助,并以一个比喻总结道“譬如捕鹿,晋人角之,诸戎椅之,与晋踏之。”戎狄本来就是农猎民族,射猎是擅长之事,意思是说咱们一起打仗就好比捕鹿,晋国抓住它的角,我们诸戎拖住它的后腿,是咱们合力把它弄倒的。以打猎喻战事,既表明此中戎人的尽心尽力,功不可没,同时又喻示着两者在战争中的地位晋为首,戎人从之。这个比喻既义正言辞,又十分切近实际情况,无怪晋最终为其辞所服。

有的比喻就很晦涩神秘了,比如:

“初,声伯梦涉洹,或与己琼瑰,食之,泣而为琼瑰,盈其怀。从而歌之曰:济洹之水,赠我以琼瑰。

归乎!归乎!琼瑰盈吾怀乎!惧不敢占也。还自郑,壬申,至于狸脤而占之,曰:余恐死,故不敢占也。今众繁而从余三年矣,无伤也。言之,之莫而卒。”归,有死亡,西归的含义,梦中的歌唱出了贵族潜意识里的隐忧,对于未来的隐忧。河神赠与其玉珠,总有一日是要还的,归还有期,归也有时,命中注定的死亡是逃不掉的,给人以凄婉悲凉的感觉。来世世所有人的宿命

引用

《左传》中的行人辞令而言更是这样。这一方面是由于春秋行人学识渊博,撰辞准备充分,另一方面也是现实环境的需要,时代风气使然。从行人辞令征引的材料来看,主要有以下几种类型、引《诗》。春秋行人不仅会专门赋《诗》言志,还会在行人辞令中引用其中句子以正其论。如成公二年齐国佐驳晋无理要求那段辞令中:

晋师从齐师,入自丘舆,击马陉。齐侯使宾媚人赂以纪甗、玉磬与地。不可,则听客之所为。宾媚人致赂,晋人不可,曰:「必以萧同叔子为质,而使齐之封内尽东其亩。」对曰:「萧同叔子非他,寡君之母也。若以匹敌,则亦晋君之母也。吾子布大命于诸侯,而曰:『必质其母以为信。』其若王命何?且是以不孝令也。《诗》曰:『孝子不匮,永锡尔类。』若以不孝令于诸侯,其无乃非德类也乎?先王疆理天下物土之宜,而布其利,故《诗》曰:『我疆我理,南东其亩。』今吾子疆理诸侯,而曰『尽东其亩』而已,唯吾子戎车是利,无顾土宜,其无乃非先王之命也乎?反先王则不义,何以为盟主?其晋实有阙。四王之王也,树德而济同欲焉。五伯之霸也,勤而抚之,以役王命。今吾子求合诸侯,以逞无疆之欲。《诗》曰『布政优优,百禄是遒。』子实不优,而弃百禄,诸侯何害焉!不然,寡君之命使臣则有辞矣,曰:『子以君师辱于敝邑,不腆敝赋以,犒从者。畏君之震,师徒□尧败,吾子惠徼齐国之福,不泯其社稷,使继旧好,唯是先君之敝器、土地不敢爱。子又不许,请收合馀烬,背城借一。敝邑之幸,亦云从也。况其不幸,敢不唯命是听。』」鲁、卫谏曰:「齐疾我矣!其死亡者,皆亲昵也。子若不许,仇我必甚。唯子则又何求?子得其国宝,我亦得地,而纾于难,其荣多矣!齐、晋亦唯天所授,岂必晋?」晋人许之,对曰:「群臣帅赋舆以为鲁、卫请,若苟有以藉口而复于寡君,君之惠也。敢不唯命是听。」就连引了三首诗首先引《大雅。既醉》中“孝子不匾,永锡尔类”一句,以证霸主需“以孝令诸侯,其次引《小雅-信南山》中“我疆我理,南东其亩”一句,以证“先王疆理天下,物土之宜,而布其利。”最后引《商颂 长发》中“而政优优,百禄是遒”一句,以发号施令要和缓,才能求得诸侯真心拥戴。虽然行人辞令引《诗》之句,多是“断章取义”,各取所求,甚至只要和自己想说的话题相关就行,但确实能使自己的言辞显得有根有据。

再比如 、引古人之言。如文公十七年郑子家与赵宣子书中,一连引用“畏首畏尾,身其几余”和“鹿死不择音”两句,暗示郑屈于大国之命,处境己艰难至极,不愿再忍受,如果被逼到绝境,无路可走,只有不惜一切拼死一搏了。

隐公十一年鲁公子解腾侯薛侯争长之辞,弓用周谚“山有木,工则度之宾有礼,主则择之。”劝薛侯能够委屈一下,按周礼之惯例长腾侯,只有这样才能得到到尊敬,显得理通而辞平。以上的例子可以看出,它们有的庄严典雅有的平易活泼,丰富多彩,不拘一格,但无疑都大大加强了行人辞令的说服力。

反问

反问以疑问的语气表达与字面相反的意思,说话人的意图往往要从反面来理解,因而显得语意微妙,让人难以捉摸。行人辞令为了加强表达效果,常会用到这种手法。“其岂敢……”式的反问,成为行人辞令中模糊立场,障人耳目的主要手法之一,如鲁僖公十五年,秦晋韩之战后,“秦获晋侯以归,晋大夫反首拔舍从之。”这给一心争霸的秦穆公出了道难题以其本意,自然是想扣压晋惠公,以控制晋国,可是晋大夫不依不挠,秦穆公有所顾忌而不敢做得太过,于是让行人告诉晋大夫“寡人之从君而西也,亦晋之妖梦是践,岂敢以至”这句话成功挡住了晋大夫的纠缠,但他对晋惠公做何处置,态度仍不明朗,为自己后来的行动留了一手。其他反何形式,如“无乃……乎”、“何以……”这样的委婉规劝“敢不……”这样的应承“将焉……”这样的质疑,皆广泛运用于行人辞令中,各尽其妙,大大增强了行人辞令的表达效果。

排比

吕相绝秦

排比手法的运用可以有效地加强语势,加快言辞的感情节奏。《左传》中的言辞多散行单句,但在行人辞令中,却经常会出现大段先代典制和历史事件的铺排,特别是其中篇幅较长的,为了“饰辞驾罪”的需要,就会用排比手法来虚张声势。

纵横家

行人辞令中把排比手法推向极至的当数成公十三年的《吕相绝秦》,其中每次战役中历数秦之罪,几乎都会排列句式,如叙河曲之战“康犹不俊,入我河曲,伐我谏川,俘我王官,聆我羁马,我是以有河曲之战。”这里同样是四字工整排列,其结构却比前例更为复杂,加上每句必带“我”字,显得立场坚定,义正言辞。另外,为了避免句式的平板,又会有意识地在末尾增加每句的字数以造成变化之势,如“无禄,文公即世,穆为不吊,蔑死我君,寡我襄公,迭我淆地,奸绝我好,伐我保城,珍灭我费滑,散离我兄弟,挠乱我同盟,倾覆我国家。”以及“君亦不惠称盟,利吾有狄难,入我河县,焚我箕、部,艾夷我农功,虔刘我边睡。”值得注意的是,每次叙写战役之名,用语也尽量避免重复,如“而为韩之师”、“是以有般之师”、“以有令狐之役”、“是以有河曲之战”、“是以有辅氏之聚”,可以说是错综变幻,体现了作者有意识的文字运用,这极有可能是写史者在整理言辞时的润色。金圣叹说得好,吕相绝秦之文“章法句法字法,真如千岩竞秀,万壑争流,而其中细条细里,异样密致,读万遍不厌也。

音义双关

传十三年,春。。。 乃行。 绕朝赠之以策, 曰:子无谓秦无人,吾谋适不用也。既济,魏人噪而还,秦人归其帑,其处者为刘氏。晋·杜预注:策,马檛,临别授之马檛,并示己所策以展情。绕朝

这是左传里一处经典的音义双关,因为策马的竹仗策与 策略的策同字不同意,因此绕朝送给士会竹策,以表示其计谋被看穿了。

预设

所有的循序渐进,步步深入,很多都以预设为前提展开,比如著名的烛之武退秦师:

“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惟君图之。”

一开始就抛出大前提即郑国要完蛋了,然后再一步步展开,转而与秦穆公讨论怎样“有益于君”,这个话题自然是秦穆公最爱听的,于是接下来,他也就能欣然接受烛之武的雄雄大论了。烛之武之说辞,言郑对秦之害,贯穿全篇,危言耸听的“舍郑”之利,则伏于其间,轻轻带过。其意图表现得可谓隐晦纤曲,似乎全是为站在秦的立场为秦着想,因而最终成功说服秦穆公退师而解郑围。 烛之武的这种策略,很适用于饱受欺陵的小国救亡图存,它们的行人往往能够抓住大国争利求霸的心理,以本国灭亡为假设,利用诸侯矛盾的间隙,以言迎合之,使其作出有益于己的决定。如哀公七年的茅夷鸿求救于吴之辞:

鲁弱晋而远吴,冯恃其众,而背君之盟,辟君之执事,以陵我小国。邾非敢自爱也,惧君威之不立。君威之不立,小国之忧也。若夏盟于鄫衍,秋而背之,成求而不违,四方诸侯,其何以事君?且鲁赋八百乘,君之贰也。邾赋六百乘,君之私也。以私奉贰,唯君图之。

鲁师趁吴师返国之际,突然侵犯比自己更小的邻国邾国。邾国无备而被破,公宫被据,国君被囚,百姓遭掠抢。邻大夫茅夷鸿奋然挺身而出,使吴求其救邻。他的这段说辞很是讲究开首第一句极言鲁的自高自大,目无大国,以此来激怒吴国,而鲁欺陵本国的事,则于末句轻描素淡地勾出,还说了一句我们不敢自己怜惜自己,即承认亡国的命运。言“远吴”,言“背盟”,言“辟君”,似乎鲁师这次危害的不是邾国,而是吴国。接下来两句则彻底抛开救邻之事,对吴表示邻国亡了没什么,但我们忧惧的是“君威”不立。一副为吴着想的样子。第四句进一步以危语震之,把这件事的危害扩大到四方诸侯“事君”的层面,正中吴国之痛。最后三句,以鲁邹两国军事实力及对吴态度上的对比,让吴看清其中利害,作出正确的选择。茅夷鸿的说辞虽多从反而言之,却恰好迎合了吴急欲求霸中原之意,整句没有一句求救语,却以纤曲之论很快打动了吴人之心。

孔子也使用过预设原则来化险为夷:

十年春,及齐平;夏,公会齐侯于祝其,实夹谷。孔丘相。犁弥言于齐侯曰:孔丘知礼而无勇,若使莱人以兵劫鲁侯,必得志焉。齐侯从之。孔丘以公退,曰:士,兵之!两君合好,而裔夷之俘以兵乱之,非齐君所以命诸侯也。裔不谋夏,夷不乱华,俘不干盟,兵不逼好。于神为不祥,于德为愆义,于人为失礼,君必不然。齐侯闻之,遽辟之。

夹谷会盟

夏季,鲁定公在祝其会见齐景公,祝其也就是夹谷。孔丘相礼。犁弥对齐景公说:“孔丘懂得礼而缺乏勇,如果派莱夷蛮族用武力劫持鲁侯,一定可以如愿以偿。”齐景公听从了。等危机出现了,孔丘领着定公退出,说:“卫士们,拿起武器反击!两国的国君会见友好,而边远的东夷用武力来捣乱,这不是齐君所以对待诸侯的态度,边远不能图谋中原,东夷不能搅乱华人,俘虏不能侵犯盟会,武力不能逼迫友好,这些对于神明来说是大不吉祥的,对于德行来说是丧失道义的,对于人们来说是丢弃礼仪,君王必定不会这样做。”齐景公听了以后,很快就让莱地人避开。 这套说辞中,孔丘已经用预设的手法将齐侯假设为有仁德懂礼仪的君王,从而用此反过来要挟齐侯,说他劫持鲁侯的行为是令人难以置信的。这样一来,有强制性的预设起到了绑架听者的作用,就像推销员一般使用封闭性的选择问 (要a还是要b)而不是是非问(要不要)来要挟顾客一样。而孔丘明知齐侯做法不易却还要正话反说,明显违背了合作原则里的质原则(不说假话),而孔丘有意识地说反话,其言外的嘲讽之意跃然纸上。

而有的话基本上就是无可奈何了,比如:

冬十二月,狄人伐卫。卫懿公好鹤,鹤有乘轩者。将战,国人受甲者皆曰:使鹤,鹤实有禄位,余焉能战!公与石祁子玦,与宁庄子矢,使守,曰:以此赞国,择利而为之。与夫人绣衣,曰:听于二子。渠孔御戎,子伯为右,黄夷前驱,孔婴齐殿。及狄人战于荧泽,卫师败绩,遂灭卫。卫侯不去其旗,是以甚败。狄人囚史华龙滑与礼孔以逐卫人。二人曰:我,大史也,实掌其祭。不先,国不可得也。乃先之。至则告守曰:不可待也。夜与国人出。狄入卫,遂从之,又败诸河。珏与决同音,授予其决断之权;矢是兵权的意思, 族的金文就是旗帜下的箭矢:早期部族军事民主制的象征;而绣衣有君主特命的意思。这一切表明卫懿公已经知道要一去不复返了,既知命不久与世的他在出征前为自己安排后事;而后面太史的行为则很值得玩味,古人视祭祀与祭器极重,所谓国之大事,惟祀与戎;鼎等礼器是国家的象征,如果要征服一国,必须获得其礼器;狄人带着俘虏史华龙滑与礼孔追杀卫国人,二人也许是想为国人争取时间,用假投降的方式骗戎狄,告诉他们自己可以先回去当内应;但二人回国后告诉百姓不要守城结果所有人都出城逃难,反而让戎狄在无险可守的平原上屠杀手无寸铁的老百姓。

卫懿公

不是说二位史官有错,这有可能是戎狄的欲擒故纵,引蛇出洞从而避免攻城、将群龙无首的百姓一网打尽。也许这说明了戎狄了解中原礼仪,在入侵中国前知晓了相关的礼乐制度,比如左传用”战“,伐来描述戎狄,师有钟鼓曰伐;偏战,结日定地,各居一面,鸣鼓而战,不相诈。左传用描述中国的词汇描述戎狄,说明其知晓华夏的礼仪制度,知道中国人重视宗教礼仪,注释里所谓的”夷狄畏鬼之故“其实对战争双方都有约束作用,而且卫国的宗庙神器对于本国人的威慑作用更大,所以戎狄可能以此为预设前提,用此打起了如意算盘:如果二人是去当内应献城投降,那么自己可以直接得到卫国;如果二人是回去报告败绩,告知卫国人主力已经损失殆尽,只能逃跑,那戎狄可以紧随其后将卫国人一网打尽。不管如何卫国都要完蛋。

鞌之战地图

至于更著名的鞌之战里灭此朝食、余勇可贾,则完全是齐侯以灭亡晋军为预设前提说的话,“余姑翦灭此而朝食!”不介马而驰之。齐侯认为自己大约在朝食、上午九点左右前打败对手,完全把对方想象的不堪一击,狂妄可见一斑。;至于余勇可贾,高固凭什么就一定认为 其他人的勇气一定不如自己呢?这种无根据、不基于了解做出的结论 本身就是自大自负的体现;而且,挑战敌阵的任务一般由低级武士而不是高固这样的上卿、左军统帅来执行,齐国上下军心浮躁,可见一斑。

郑伯克段于鄢

初,郑武公娶于申,曰武姜,生庄公及共叔段。

从前,郑武公娶了一位申国女子,这位女子被称为武姜(夫谥+姓),她生了两个儿子,老大就是后来的国君、本文的主人公-郑庄公,另一个就是被“克”的共叔段。【整篇文章,从“初”字起,最后至“初”字结束,首尾呼应。】

庄公寤生,惊姜氏,故名曰寤生,遂恶之。

生庄公的时候,胎位不正,脚先出来,差点难产,武姜就给庄公起名叫“难产”,所以一直很讨厌他。(“寤生”到底是“脚先出”、“瞪着眼”还是其他含义,一直都没有定论)【一个“遂”字,写出姜氏讨厌庄公没有道理。】

爱共叔段,欲立之。亟(qì,多次)请于武公,公弗许。及庄公即位,为之请制。公曰:“制,岩邑也,虢叔死焉。他邑唯命。”请京,使居之,谓之京城大叔。

武姜喜欢小儿子,总想立他为国君,多次求她丈夫,郑武公都没有同意。庄公即位后,武姜又要求把“制”这个地方封给小儿子。庄公说:“制”不可以,很险要,当年虢叔就死在那,其他地方随你选。武姜又请求把“京”赐给小儿子,庄公同意了。“段”就住在“京”这个地方,被人称为“京城太叔”。【庄公的对话,每句话音节都短,表现人物内心的咬牙切齿。】

祭仲曰:“都,城过百雉,国之害也。先王之制:大都,不过参国之一;中,五之一;小,九之一。今京不度,非制也,君将不堪。”

祭仲向庄公进言:“都城的城墙每边长超过三百丈,就会是国家的祸害。按照制度:大的都城的边长不能超过国都的三分之一,中等都城不超过五分之一,小的都城不超过九分之一。现在京的城市面积太大了,已经破坏了规矩,您会受不了的。”

公曰:“姜氏欲之,焉辟害?”

对曰:“姜氏何厌之有?不如早为之所,无使滋蔓!蔓,难图也。蔓草犹不可除,况君之宠弟乎?”庄公说:“姓姜的要这样,没办法。”祭仲回答:“姜氏哪里能满足,不如早点制止他,不要让事态蔓延。蔓延下去就难收拾了,草蔓延开来还不好清除,何况是您宠爱的弟弟。”【儿子称呼母亲“姜氏”,是有多恨。】

公曰:“多行不义,必自毙,子姑待之。”

既而大叔命西鄙、北鄙贰于己。庄公说:“多行不义必自毙,你就等着瞧吧。”不久,太叔命令西边和北边的城邑不仅要听国君的,也要听自己的。【太叔其实并不敢把“西鄙、北鄙”收入囊中,所以让他们“贰”。其实这种情况只要庄公禁止太叔,他也就停止了。】

公子吕曰:“国不堪贰,君将若之何?欲与大叔,臣请事之;若弗与,则请除之,无生民心。”

公曰:“无庸,将自及。”公子吕向庄公请示:“国家不能容忍这种情况,您到底打算怎么处理?您要是打算把国家交给太叔,我们就去侍奉他。如果不打算,请允许我们去除掉他,不要让民众疑虑。”庄公说:“用不着,他会自己走向灭亡。”【“自毙”、“自及”, 一切尽在庄公掌握。】

大叔又收贰以为己邑,至于廪延。

太叔又把那些两面听命的城邑直接收归自己,领地一直延伸到廪延。(地图上没有标出,廪延在“共”的东南)【庄公就一直听之任之地放任太叔】

子封曰:“可矣。厚,将得众。”

公曰:“不义,不昵。厚,将崩。”

公子吕(子封)又来汇报:“可以了吧。再这样扩大,他就有更多拥护者了。”庄公说:“不是正义的一方,没人会拥护他。堆得越高,摔得越碎。”【每句话音节都短,又是咬牙切齿的狠声。】

大叔完、聚,缮甲兵,具卒乘,将袭郑,夫人将启之。

太叔修葺了城墙、聚集粮草,修理兵器,补充兵士和战车,准备偷袭郑国,夫人姜氏准备打开城门接应他。【这两个“将”字,说明一切都是猜测】

公闻其期,曰:“可矣。”

庄公听说了太叔起兵的日期,说:“行了!”【祭仲没听说,子封没听说,偏是庄公听说了……】

命子封帅车二百乘以伐京。京叛大叔段。段入于鄢。公伐诸鄢。

五月辛丑,大叔出奔共。庄公命公子吕率领200辆战车的部队去讨伐“京”,“京”城立刻反叛太叔。太叔逃到了“鄢”。

书曰:“郑伯克段于鄢。”段不弟,故不言弟;如二君,故曰克;称郑伯,讥失教也,谓之郑志。不言出奔,难之也。

《左传》六个字的意蕴,结合故事细细品读,称庄公为“郑伯”实际上降低了他的身份,是在讽刺他没有教好弟弟;称共叔段为“段”而不是“弟”是因为他没有遵守做弟弟的本分,不配被叫做“弟”;用“克”这个字,是说兄弟二人不像一国,反而像是两个国家在进行争斗;“于鄢”,不写后来的共叔段“出奔”共国,是因为这一切都是庄公的谋划,共叔段逃亡实在不能算是他的本意。短短六个字,写出了君不君、臣不臣、兄不兄、弟不弟、国不国,明确表现了作者的态度,可见作者比例,所谓微言大义绝不夸张。这六个字充满批评和讽刺意味,如此直接刺骨,揭开王室表面粉饰得太平,不可谓不狠啊!郑国建国是比较晚的,在周宣王二十二年(前806),宣王把他的弟弟姬友分封到了今陕西华县一带,国号“郑”,爵位伯爵(周实行五爵制度,从高到低依次为公、侯、伯、子、男),姬友是为郑桓公。这里要说明一下,春秋时期称呼国君是有一定惯例的,如果不加谥号,则需要严格区分爵位,例如,郑国国君应称为“郑伯”;但如果加谥号,则不需要区分爵位,可以一律尊称为公,例如,郑桓公、郑武公、郑庄公等。郑桓公在幽王时期成为幽王的司徒,他亲眼目睹了幽王的无道,意识到周王室即将衰落,镐京所在的陕西一带并不安全,因此,计划将郑国东迁至河南。但公元前771年,申国、缯国联合犬戎攻入镐京,郑桓公被杀身亡。桓公死后,其子郑武公即位,秉承父亲的遗志东迁河南,于公元前769年灭郐国,公元前767年灭东虢,基本控制河南十邑之地,公元前765年郑国正式东迁到了今河南荥阳、新郑一带,国都设置于新郑。从地图上看,郑国在周都城洛邑以东,国境与周王室直辖领地接壤,其控制下的虎牢关,更是洛邑东部的重要门户,因此,郑国地理位置非常重要,它负责把守周王室的东大门。

晋公子重耳之及于难也,晋人伐诸蒲城。蒲城人欲战,重耳不可,曰:“保君父之命而享其生禄,于是乎得人;有人而校,罪莫大焉。吾其奔也!”遂奔狄。从者狐偃、赵衰、颠颉、魏武子、司空季子。

狄人伐廧咎如,获其二女叔隗、季隗,纳诸公子。公子取季隗,生伯儵、叔刘;以叔隗妻赵衰,生盾。将适齐,谓季隗曰:“待我二十五年,不来而后嫁。”对曰:“我二十五年矣,又如是而嫁,则就木焉。请待子。”处狄十二年而行。

过卫,卫文公不礼焉。出于五鹿,乞食于野人,野人与之块。公子怒,欲鞭之。子犯曰:“天赐也。”稽首,受而载之。

及齐,齐桓公妻之,有马二十乘,公子安之。从者以为不可。将行,谋于桑下。蠺妾在其上,以告姜氏。姜氏杀之,而谓公子曰:“子有四方之志,其闻之者,吾杀之矣!”公子曰:“无之。”姜曰:“行也。怀与安,实败名!”公子不可。姜与子犯谋,醉而遣之。醒,以戈逐子犯。

及曹,曹共公闻其骈胁,欲观其裸。浴,薄而观之。僖负羁之妻曰:“吾观晋公子之从者,皆足以相国;若以相,夫子必反其国;反其国,必得志于诸侯;得志于诸侯,而诛无礼,曹其首也。子盍蚤自贰焉?”乃馈盘飧,置璧焉。公子受飧反璧。

及宋,宋襄公赠之以马二十乘。

及郑,郑文公亦不礼焉。叔詹谏曰:“臣闻天之所启,人弗及也。晋公子有三焉,天其或者将建诸?君其礼焉!男女同姓,其生不蕃,晋公子,姬出也,而至于今,一也;离外之患,而天不靖晋国,殆将启之,二也;有三士足以上人,而从之,三也。晋、郑同侪,其过子弟,固将礼焉;况天之所启乎?”弗听。

及楚,楚子享之,曰:“公子若反晋国,则何以报不谷?”对曰:“子女玉帛,则君有之;羽毛齿革,则君地生焉;其波及晋国者,君之余也。其何以报君?”曰:“虽然,何以报我?”对曰:“若以君之灵,得反晋国,晋、楚治兵,遇于中原,其避君三舍;若不获命,其左执鞭弭,右属橐鞬,以与君周旋。”子玉请杀之。楚子曰:“晋公子广而俭,文而有礼;其从者肃而宽,忠而能力。晋侯无亲,外内恶之。吾闻姬姓,唐叔之后,其后衰者也。其将由晋公子乎?天将兴之,谁能废之?违天,必有大咎。”乃送诸秦。

秦伯纳女五人,怀嬴与焉。奉匜沃盥,既而挥之。怒曰:“秦、晋匹也,何以卑我?”公子惧,降服而囚。他日,公享之。子犯曰:“吾不如衰之文也。请使衰从。”公子赋《河水》,公赋《六月》。赵衰曰:“重耳拜赐!”公子降,拜,稽首。公降一级而辞焉。衰曰:“君称所以佐天子者命重耳,重耳敢不拜!”

二十四年,春,王正月,秦伯纳之。……及河,子犯以璧授公子,曰:“臣负羁绁从君巡于天下,臣之罪甚多矣。臣犹知之,而况君乎?请由此亡。”公子曰:“所不与舅氏同心者,有如白水!”投其璧于河。济河,围令狐,入桑泉,取臼衰。二月,甲午,晋师军于庐柳,秦伯使公子絷如晋师。师退,军于郇。辛丑,狐偃及秦、晋之大夫盟于郇。壬寅,公子入于晋师。丙午,入于曲沃。丁未,朝于武宫。戊申,使杀怀公于高梁。

资料参考

https://m.toutiao.com/is/RUS2Bsv/?=阐春秋大义,美千古文章:写一手好文章真的很难离开《左传》左传与春秋互为表里https://m.toutiaocdn.com/i6746581808042770947/?app=news_article&timestamp=1597987814&use_new_style=1&req_id=202008211330140101300361523A01AD80&group_id=6746581808042770947https://m.toutiao.com/is/RaJ5TRX/?=《左氏春秋》十句名言,通透人生天地间https://m.toutiao.com/is/RWPmTbh/?=《左传》里的修辞手法语句 https://www.douban.com/link2/?url=https%3A%2F%2Fmp.weixin.qq.com%2Fs%2F18Ssi2ED3ZP3oLxdqovhgA https://m.toutiao.com/is/RWpdgxc/?=看王先霈如何读《左传》https://m.toutiao.com/is/RWp1yxm/?=非凡的叙写 苦难的磨炼——《左传·晋公子重耳之亡》赏析 https://m.toutiao.com/is/RWpURr4/?=《左传》代表先秦史传文学最高成就的两特征:人物塑造和叙事技巧

更多左氏春秋传记载了什么(左氏春秋传记载了哪些人物)相关信息请关注本站,本文仅仅做为展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