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
文
摘
要
说到中国古代有很多军师谋士其实大家也知道的,但是这些人难道就是我们以为的那样吗?其实真正历史上他们又是另外一种身份的,其实我们好像一次也没有见到国外有非常著名的军师谋士了,那么这到底是为什么呢?下面我们就着这些问题一起来分析揭秘看看吧!
在中国历史上,除了少数时期和少部分人,大多数情况下都跟“独立思想”四个字有一条鸿沟。精英所求的无非是“学得文武艺,报效帝王家”,老百姓更不用说了,有饭吃就行。
正因为大多数人没有独立思想,所以更强调人身依附,有着浓郁的明君情结。可是如果碰上昏君怎么办?那就退而求次,有贤相情结。所以看中国历史,昏君配贤相简直泛滥,比如刘禅和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诸葛亮。在中国曲艺、小说中,这种模式被放大,昏君更昏,贤相更贤。
这个套路放到战场上,就放大了军师的作用。中国的传统曲艺和小说,涉及这类题材,基本都会模式化和传奇化,强调个人武勇,强调单挑,强调军师的奇谋妙计神机妙算,强调阵法与破阵……如今大家仍然热衷讨论的武力排名,当年在民间早已盛行,至于多智近妖,可以事先准备锦囊的军师,更是历代都有,张良、诸葛亮、徐茂公、苗光义、刘伯温……
但这些军师的能耐显然被夸大了。其实在真实的历史中,军中确实设有类似军师的岗位,但只是起参赞军机和负责文书的作用,地位并不高,更不可能左右整个战场。
老百姓热衷武将的骁勇,有英雄崇拜的意味,进而编造许多单挑故事和武力排名,这个容易理解。那么,军师又是如何深入人心的?这个跟前面所说的文化有关。
军师的神奇色彩,其实是权谋的展现,而权谋恰恰是中国古代知识分子最津津乐道的东西,也是老百姓很感兴趣的东西。中国从古至今,对权谋都极为看重,相比之下,西方人常因此被中国人笑称为“蠢”。
但就是蠢蠢的西方,诞生了真正意义上的现代文明,而热衷权谋的中国人,只能整出一本《厚黑学》,甚至直到今天,大家看个电视,仍然热衷骨子里都是权谋的清宫剧。
前几天单田芳去世,我说评书已经过时,不少人不爱听这话,但这就是事实。军师作为传统曲艺和小说的一部分,就是这种过时价值观的一个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