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
文
摘
要
杭州虎跑泉山字石
世间万物,人们都是唯美为美的,美女喜欢帅哥,故要为悦己者容;男人疼 *** ,所以冲冠一怒为红颜;花花草草人人爱,才有牡丹花下死,做鬼也风流;“坐时衣带萦纤草,行即裙裾扫落梅”;“眉黛夺得萱草色,红裙妒杀石榴花”……这些诗词歌赋和故事,都表达了人们对世间万物美的追求。但是,唯独对于这个石头,人们欣赏它却是以丑为美的。能不能看出花样、进入意境,转而抒 *** 感、赏出诗意来,体现了一个人“审丑观”的水平。由此看来,中国的石文化可以说是源远流长,博大精深。
中国山字石极品——青莲朵
(中国园林名石之瑰宝,南宋时曾置于临安(今杭州)宋高宗赵构的德寿宫内,被命名为“芙蓉石”。清乾隆帝于1751年第一次南巡时,看到此石十分喜爱,便运回北京,置于圆明园茜园太虚室前,御题石名“青莲朵”。1927年,由圆明园移至中山公园。此石百窍通达,纹理交错,尤其是雨后石润,呈淡粉色,宛如一抹淡淡的晚霞,石纹中点点白色就像是片片残雪,景象极佳,堪称稀世名右,“青莲”在佛经中多寓意智慧,所谓“青莲在眸”。)
拿我来说吧,就属于没文化的俗人一个,见了石头就会不由自主地放缓脚步,喜欢一个人静静地凝视那些奇石,尤其是那些皱、瘦、漏、透的“破”石头,但我从没看过《云林石谱》、《太湖石记》……,也写不出“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可我在心里能感受到,这些东西能带我进入一种纯净愉悦的境界!
南京的山字石
中国的名石太多了,故事也太多了,北宋的“花石纲”、留园的“冠云峰”、豫园的“玉玲珑”等等,每一块石头都能写出一篇故事连载来。可 *** 的“山子石”假山却不行,本身的石头没什么故事可讲。很多人都说,肃王一家子,是从假山下面的地道里跑到金天观避难的;可我还听说过,水均益他爷爷水梓先生的“煦园”里也有一条地道,从颜家沟一直能通到黄河边上。好像这些故事都无以为凭,所以不可置信。
*** 的山字石
昔日 *** 皇家园林中,一大一小两座专指的“山子石”,已由山石垒砌的假山名称,演变为今天的一个地名,或者说是一片街道的名称了,“山子石”也改成了“山字石”。在成为街道和居民区以前,这里可是楼堂馆所、亭台阁榭、宫观寺庙林立,一片烟火气息。
云南的山字石
自明朝肃王建“凝熙园”开始,到“改革开放”以后拆建为高楼大厦为止,先不讲它的前后顺序或更名演变,只堆砌山字石里这些建筑的名称就有:武庙(关帝庙)、东岳庙、东华观(殿)、栖云桥、天齐庙、痘神庙(斗母宫)、雷祖殿(庙)、火祖庙、玉皇阁等等。像现在的区医院、公安厅家属院、市物资局、农发行大楼这一大片地方,原址上都是这些寺庙。
庆善堂前的山字石
山字石街巷,一直都在随着建筑物的拆建而不断变化着。原来的街道,宽的地方能走大车,窄的地方只能过个架子车。各个时期的门牌号也是各不相同的,想挨着顺序描述是很难的,L、Y、T、U等等这些字母,都是可以形容小巷子七扭八歪的形状的。使用时间比较长的名称应该是中街、西街和北街这三条街。短时间的,或是小范围的叫法还有大山子石、山子石、前街、后街、东街、南街什么的。
大贪官和珅的宅院,即恭王府内的山字石
山子石的西面就是省 *** ,在府衙里,于学忠曾是老大,后院子驻扎着东北军51军的军部。于主席坐在大堂上,便是文质彬彬的省主席;到了后院子里换身衣服,便又是威风凛凛的51军军长(这个时候,朱绍良任的还是绥靖公署主任)。
省府靠近东面这里,原有个保安司令部;和箭道巷中间还夹着个“箭道子”,想必是箭道巷走人,箭道子玩箭的吧。箭道子的南头是饮用水源地“饮和池”,平时由一个尕军官和两个兵娃子专门管理。填平池子后建了个电报局,位置就在现在的电信局家属楼这里;电报局的南面是甘肃最早的一个发电厂,叫厂子有些夸大其词了,应该叫发电所差不多,因为规模实在是太小了,发电量仅够省府和几个重要部门、以及附近的个别高官豪门所用;电厂的东侧是福音堂,旁边还有个“妇女会”组织;“箭道子”的北头是箭亭、中营庙;庙的西侧是督办公所;东侧是中营署(乾隆时期中营署在县门街路北、县署衙门的东侧,现陇西路南口西侧)。
万春亭前的山字石
由“大山子石”道路往北走到中段位置,在路东侧17号是个“守备署”,后来被甘肃督军兼巡按使张广建卖掉了,把公家的衙署倒腾日鬼成了“皖江会馆”。馆内十分宽敞,有个大剧场,是高官豪绅们吃公款、宰大户的地方。 *** 甘肃特别支部的地下党员宣侠父,利用 *** 党务特派员的公开身份经常在这里面开展活动。抗战时期,皖江会馆在山字石一带挨的炸弹是最多的,炸的也是最惨的。
会馆稍偏东北一点是左营庙(和其它的右营署、中营署等一样,每个营署都有一个营庙,左营署在绸铺街的西面),现在叫文殊院,是个藏传佛教寺院,原来的门很小,是朝西开的。
排云殿后面的山字石
东北角城墙根上是马王庙。庙南面有个“大箭亭”。山字石原来还有个1.5米左右高的砖雕马一座,不知道是不是曾经安放在这里。马王庙后来改造成了“保节堂”(门牌曾是26-27号),用以保护那些贞节烈妇们,免遭“街溜子”们欺辱。将一些寡妇拉娃娃的人家集中住在大院子里,妇女们做些缝缝补补的针线活,浆洗衣物及干一些糊纸货的小手工活等。
“保节堂”的门前是个岔路口,与西面8号院子附近的岔路口呈三角形向南合并到直路上,三角形的区域这块地方,原来是个7、8米左右深的大渗水坑子,可能是周围的老百姓们,把山子石都拉回家打了房子的地基了,从而形成这个大坑的。沿直路往南面走,后来设了个小水站,在现国资委家属楼这块。中街偏东一点的路南是大水站,大部分居民都是在这个大水站挑水。现在到处都没有水站了,曾经管理山字石水站的人也老了,跟着儿女们在静宁路上开的理发店凑热闹去了,不愁吃、不愁穿的,挺满福的。
八旗子弟寓教于乐
从北街的东头上向北转,后来又新开了一个城门洞子。门洞子东侧有个“一贯道”的道坛。解放后,坛主依然啸聚了大批反动分子,仗着山字石的寺庙多,打着合法宗教的旗号,干着见不得阳光的勾当,自然是被新中国 *** 取缔、镇压了。
小山字石道路的北头,曾有个巡警分局;再往东拐就到了会馆巷那边了,民国时期,那边有个公路局汽车队。西街这边的大户人家有张家,老一辈人在西北最豪狠的那个军政人员手下谋了个差事。家里人丁兴旺,生活滋润,以前出门都是坐的 *** 少有的轿车子。解放后,因受过良好的教育,后人们自然各方面都不差,水平、能力都很强,弟兄们当官的人不少。
西街的南端有一个粮站,山子石的娃娃们拿着粮本子,没在这里少买过“钢丝面”、包谷面和红薯干子,当然,还要提个小铁皮桶子打一半斤清油。据说北头的第一个小四合院子,大门朝北开,住的是吉鸿昌家的什么人,不知是真是假。但能确定的是邓宝珊最早的公馆就在山字石,1936年,陕西绥靖公署主任杨虎城与夫人谢葆真来 *** 时,就一直住在山字石的邓公馆内。
1949年10月,山字石小学的学生表演完节目和老师合影,小孩子们现在都80岁左右了,一定还有人幸福的生活着
从西街北头往西的3号院子,是博德恩教会医院(市二院的前身)医护人员的宿舍。2号院子的旧址上,民国时期是省 *** 为西北军家属子弟创办的女子求知学校。赫赫有名的文史学家慕寿祺(和刘尔忻、水梓等人都在政界担任过要职)的独生女儿慕文云曾任这个学校的校长。慕文云毕业于省立女子高等师范学校、北京女子大学。解放后,慕校长被聘为 *** 私立“金城女子中学”的校董,不过时间不长就停办了。学校后来就改成了山字石小学。
学校门口有个常年卖油茶的河南人,住旁边不远的6号院子,每天早早地就提个长嘴铁皮桶子到了校门口,从包着棉外套的桶子里,倒出热腾腾、糊沌沌的芝麻、杏核子油茶,小碗卖2分钱,大碗3分。河南人住的旁边是韩爷开的小杂货铺子,铺子的门面朝北,住的院子大门则朝东开。
箭道子里开弓射箭忙
从韩爷家过去,朝西北方向有一个斜巷子一直顶到城墙根子,巷子两面都是住家户。那时没有妇幼医院,更没有什么国际部之类生小孩的场所了,12号院子住的沈妈,那可是菩萨般受人尊敬的人物,经她手接生的娃娃不计其数,这些娃娃们现在都已经是七、八十岁以上的老人了。还有个住1号院子的冯道士,也是个引导人们灵魂的山字石的名人。
在山字石的街面上,除了67号秦德裕家的“百顺成记”、中街47号顾德霖家的“丰成号”记商号以外,还有5号院子做煤炭生意的王家煤厂子;9号院子做粮食买卖的谈家碾坊。谈家祖上还是个南方人,跟随肃王从南京来的,后来落户到榆中的“卖子堡”,也就是现在的来紫堡,再后来又定居到了山字石。女眷娘家也是老 *** 人,榆中方家泉的。谈家原来是住在5号院子的,后来对换到了7号,这是个坐北朝南、一进东、西的两个四合院子。谈家住东院,西院住的是和谈家沾亲带故的蒋家,其女婿原来是教育厅的学监。
70年代的山字石老院子,不知道有没有人认识这个小孩?
这里穿插着编个顺口溜,看说得对不对:
(山字石滴老院子,地哈铺滴砖块子;
门面都是木板子,房檐一排木椽子。
进门一个鱼箍子,前头放滴尕凳子;
上头坐滴子子子,墙上挂滴铁环子。
望着前头老汉子,照了一张相片子;
ge子立滴筐筐子,一看就是煤仓子;
挂滴白布门帘子,台沿chan是菜坛子。)
省 *** 礼堂(这个名字后来安到中苏友好馆、反修馆去了,这里就叫 *** 会堂了),马路对面偏北一点,原来是 *** 的特务机关——中统山字石调统室。听这名字不咋地,背靠的可是一座大山,它隶属于第八战区司令部,而八战区的总司令是蒋介石(八战区后改为西北行营、西北行辕,管辖甘肃丶青海丶宁夏丶新疆等省,张治中任行营主任),副总司令是省 *** 主席朱绍良。调统室还有5个人,与警备司令部、警察局、军统的各5个人,在警备司令部的稽查处联合办公,两面跑。山字石调统室的主任是沈贵德,特务队分队长是王得相。在庙滩子的大沙沟里,原来有个监狱,残害的 *** 员最多,那个监狱后来就归中统组织管理。
王世泰夫人魏乃、刘兰亭、王世泰、吴治国合影
解放后,军管会公安处(处长李甫山,后任省委社会部部长,省公安厅成立后第一任厅长。副厅长是卫波,后为司法厅第一任厅长。刘兰亭,后为省人大副主任,等人)接收了特务组织及其一切财产,房屋分配给干部及家属居住。院落后来的门牌是山子石西街27号,大概位置就在黄家园肥肠面馆的南侧,坐东朝西。从西面的大门进去是个下坡道,坡底下左右两个四合院,大门相对而开。两个院子建筑样式、规模相同,都是四个方向各有四栋平房,南北朝向的四栋各住三户人家,东西朝向的四栋各住一户。北院的东北角有个小道子可通到东面的巷子里。这里曾住过范家、周家、杜家、郭家等人家。另有家属院曾住过李、权、王等厅局领导。
山字石:基督教内地会礼拜堂
卤肉是最能一饱 *** 人口福的,山字石始终都有卖的。经常路过的有一家,打听了一下价格,一斤65,要比在安宁买的贵整整25块钱,没舍得买。每次路过都是看了一眼又一眼,没碰见过顾客,也不知道这25块钱贵在什么地方?想想在九十年代前后,教堂口上有个卤肉摊子,老远就能闻到给人涨精神的香味,价钱也十分公道亲民,下午四点多才出摊子,蹄子、下水带尾巴一个“套装”,每天都是排的长队子,稍迟一会就没有了。
山字石还有很多的风土人情老故事,三天三夜都讲不完。
总之,那时候人穷钱少情谊深,亲戚们来来往往,邻里间和和睦睦,古老的山字石就像是一个大家庭一样,始终让人深深的怀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