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伙伴关心的问题:古人出门带多少铜钱(古代圆形圆孔钱币图片),本文通过数据整理汇集了古人出门带多少铜钱(古代圆形圆孔钱币图片)相关信息,下面一起看看。

古人出门带多少铜钱(古代圆形圆孔钱币图片)

在阅读此文前,诚邀您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与分享,又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引言:

当今社会,大多数中国公民都会采用电子支付的方式来进行商品交易。种种网络支付手段的兴起,让纸币在生活当中的存在感逐渐降低。

纸币作为一般等价物在社会市场当中流通,承担起商品交易的职责,象征着市场经济的逐渐完善和发展。

在古代社会,纸币支付其实是较为先进的一种支付方式。

在纸币支付方式出现之前,圆形方孔的钱币才是市场上流通最为广泛的一般等价物。古人常常用孔方兄来指代钱币,就是因为常见的圆形钱币中间都会有方形的空缺。

在古代的贸易市场上,圆形方孔的钱币会如何进行交易?古人在日常出门之时,需要随身携带多少钱币,才能够支付日常的生活开销?今天这篇文章,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古人的贸易开展方式。

金属货币,广为流通

众所周知,世界上最早出现纸币的国家正是我们中国。而在中国古代的封建王朝中,最早使用纸币的朝代是北宋。

北宋时,天府之国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北宋商品经济发展繁荣,采用纸币进行商品交易,对于商人和买家来说都更为便捷。

如今,成都还有一条绵延数里的交子大道。这条道路的存在,正是为了纪念交子的诞生。

那么在北宋之前,中国人民一般采用什么方式来进行经济交易呢?

这是一个金融领域的问题,在商品交易中间充当交换介质的物品,被大家称为一般等价物。一般等价物的价值浮动范围并不大,它可以在相对稳定的价值区间内对物品进行价格标定。

而在中国社会,最早充当一般等价物的物品是贝壳类货币。

这一时期可以追溯到夏商周时代,当时中国社会还是小农经济社会,农民自给自足,整个经济生态是相对封闭的。

虽然可以以物易物,虽然大多数生活必需品都能自我生产,但是在复杂的社会生活中,人们总还是会遇到需要进行交换的场合。

简单的以物易物,逐渐无法满足人民群众的生活需求。所以在新的需求的 *** 之下,贝类货币就诞生了。

顾名思义,贝类货币是以贝壳为主要原材料制作而成的货币。

在市面上,贝类货币的形状相对固定,商家对货币的大小也具有一定的要求。通常情况下,贝壳的重量就能够代表商品价值的高低。

不过,中国毕竟属于内陆国家,贝壳虽然存在,但是存在的数量并不多。随着社会交易情况的增加,贝类货币已经逐渐不适应现实发展的需求。

于是东周末年,春秋战国时期,金属货币便出现了。

春秋战国时期,诸侯分裂割据,不同的诸侯国中间流通的货币种类是不同的。

比如说齐国和晋国,这两个国家的金属货币从外观上来看非常相似。但是,同一枚货币所代表的商品价值是不同的。

在齐国,一枚钱币可以买回一个馒头。但是在晋国,一枚货币却可以买到一个肉包子。

当然,在衡量价值更为高昂的物品时,人们使用的货币等级也更高。

《左传》当中曾经有过这样的描述:“郑与鲁交换城池,因鲁地价值更高,所以郑国予以玉璧抵价”。

郑国在衡量鲁国的城池时,发现其价值远远高于市面上普遍流通的一般等价物。所以,郑国拿出了和氏璧,用这块玉璧来抵换城池。

“完璧归赵”当中所说的“璧”,指的也正是和氏璧。

各国之间的货币并不流通,各个国家的商品价值与价格也并不恒定。所以这也导致了一个巨大的社会问题,那就是不同国家的商人进行交易时,大家始终找不到一个可以被双方信服的规则。

正是吸取了这样的教训,秦朝在统一六国之后,才会规定使用统一的货币。秦半两的出现,也标志着中国经济市场的货币进入了一个全新的阶段。

秦半两,从外观上来看是整体圆形、中孔方形的形状。古人在自己的文学作品中常说的“孔方兄”,正是从秦半两的外观中脱胎而来的。

《史记平准书索隐》当中,对秦伴两就有过相对详细的描述:

“秦钱半两,径一寸二分,重十二铢。”一枚秦半两,价值为十二铢。那么,二十四铢钱,对应的就是一两的货币重量。

用重量来换算价值,这是中国封建社会早期普遍的货币换算规律。

普通老百姓在购买商品的时候,若是遇到商家索要二十四铢钱,那他们只需要根据换算定律,拿出一两重的秦半两,也就是两枚秦半两货币。

通常情况下,老百姓生活需要的日常用品价格都不会太高。所以他们在外出购物时,也不会携带太重的货币。

但是,商户与商户之间在进行交易时,双方涉及的金额往往更高。这个时候,大家便需要按照重量准备充足的货币。所以商人在外出做生意时,身上往往会携带大量的货币,重量也非常可观。

到了汉朝,基本的货币制度并没有得到明显地创新。

正所谓汉承秦制,汉朝在货币方面使用的一系列规章制度,与秦朝是颇为相似的。秦朝遗留下来的关于货币重量的问题,汉朝也没有及时做出解决。

所以在秦汉时期,人们采用金属货币,往往会在外出时携带较为沉重的货币,这也给大家造成了极大的负担。

到了唐朝,这一问题因为统治阶级的干预而得到了明显的改善。

唐朝出台了专门的官府货币,比如说开元通宝,这就是开元年间的官方指定的流通货币。

一枚开元通宝的价值是固定的,并且不以重量来衡量。也就是说,简简单单一两百克的开元通宝,或许能够买回比实际价值更多的商品。

因为作为一般等价物,开元通宝本身是不具备价值的。它所代表的,是对商品价值的衡量。

当货币的价值衡量功能与货币的重量脱离开来时,人们在使用货币的过程中遇到的麻烦也会逐渐减少。

当然,随着时代的发展,货币改革也还在持续进行当中。到了宋朝,更为先进的货币就出现了。

纸币交易,便捷迅速

北宋刚刚建立之时,唐朝遗留下来的一系列政治制度和经济制度还在民间沿用。所以在民间流通的大多数货币,仍旧是唐朝末年的官府指定货币。

但是宋朝和唐朝毕竟是两个完全独立的朝代,所以宋朝统治者在政权稳定之后,也必然会出台一系列的新的货币政策,取代唐朝的旧政策。

而随着商品经济的繁荣,统治阶级意识到一个严重的问题,那就是固体类货币会给越来越多的社会商人造成极大的负担,也会增加官府制造货币和发行货币的成本。

当货币在商品经济当中的存在感越来越高时,官府就必须想办法降低货币成本,增加使用的便捷程度。

正是在这一新的需求的驱使之下,纸币诞生了。

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就是在四川诞生的。当时四川作为贸易中转地,商人数量非常多,各类商品经济行业的发展也非常兴盛。所以,纸币的出现也算是应时而生。

交子后来又演变成了会子等更多形式的纸币,并且也在商人的推动之下越发流传开来。

新的社会情况催生了一种新的职业,那就是“银票商户”。

商人身上携带着大量的纸币,他们可以暂时把这部分纸币寄存在银票商户当中。当他们需要时,又可以凭借身份凭证从商户当中取出一定数量的银票。

银票商户在接收到商人的存款之后,可以把这笔钱拿去进行其他产业的投资。其中的时间差,正是他们赚取利润的机会。

如此一来,银票商户有利可图,携带着大量纸币的商人也能为身上的财富寻找到更为安全的寄放之处。

这一形式,想必大家看起来非常熟悉,没错,这就是现代银行的雏形。

由于在民间市场的应用范围越来越大,从民间兴起的纸币也逐渐得到了官府的认可,取代了官府规定的固体货币。

因此,“银票”也就有了官方的背书,从此也能作为货币来广泛使用。

不管是南宋还是北宋,纸币在市场的存在感都是很高的。甚至到了元朝,蒙古族人受到汉族文化的影响,也会使用纸币来进行交易。

不过可惜的是,由于纸币在民间市场上逐渐泛滥,官府对纸币的管控力度也逐渐减少,这就导致市场秩序逐渐混乱。

所以在明朝时期,官府又重新重视起了固体类货币。他们把白银当成官方指定的一般等价物,白银在日常使用当中也具有了公信力。

过去,白银是金银财宝的一部分。但是在明朝,白银的职能则发生了转变。

传统文化,融入货币

纵观中国的整个货币发展历程,我们会发现,圆形方孔的货币是使用时间最长的货币。

而最为人熟知的“孔方兄”,其外观和结构其实也融入了传统文化的思想理念。

中国人一向讲究天圆地方,一向希望能够在相对圆融的外表之下,坚守有棱角的原则。所以圆形方孔货币的出现,实际上暗含了中国人的做人原则。

我们生活在复杂的现实社会中,总需要以相对圆滑的姿态融入不同的生活场景,跟不同类型的人打交道,与不同社会阶层的人合作。

但是,我们又必须在日渐繁荣的社会中坚守内心的准则,把棱角藏在心中,守住底线,守住做人的原则。

一枚小小的圆形方孔的货币,不仅在中国的商品交易历史中占据了重要的地位,还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了中华传统文化对国人的要求。

而且在这枚小小的货币上,不同朝代的特色,历史文化也得以展现。

比如秦朝时,秦半两上面会有小篆文字;宋代书法丰富多彩,宋代的货币上也会有瘦金体的出现;明朝时期的白银,也会伴随着代表明朝特色文化的元素出现。

货币不仅作为一般等价物而存在,也作为过往经济历史的发展见证而存在,这正是研究货币发展历程的意义。

结语:

一般等价物本身是没有价值的,这里的价值指的是经济价值。但货币却具有极大的价值,这里的价值指的是历史文化价值。

不管是圆形方孔的钱币,还是北宋时出现的纸币,又或者是清时期流通的白银,它们都能反映出一定历史阶段的社会发展特征。

参考资料:

《史记》

《宋史》

更多古人出门带多少铜钱(古代圆形圆孔钱币图片)相关信息请关注本站,本文仅仅做为展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