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伙伴关心的问题:清代古中国的科学技术成就有哪些(清代科学成就),本文通过数据整理汇集了清代古中国的科学技术成就有哪些(清代科学成就)相关信息,下面一起看看。

清代古中国的科学技术成就有哪些(清代科学成就)

人们都说:清代的中国,文化愚昧,科技落后,这已经是定论,也确实是事实。

然而,凡事均有例外,即使在清朝愚昧落后的文化环境里,仍然非常顽强地生长出来极少数的科技天才,只不过,他们生错了地方,大清这个无用武之地的国家,埋没了他们的天才。

今天,我们举几个例子,管窥一下在我们的清朝,都有哪些昙花一现的科技天才。

康熙年间发明家黄履庄

发明“自行车”、“温度计”

清朝康熙年间,出了一个很牛的科学家,江苏扬州人,名叫黄履庄,他发明了“自行车”、温度计等厉害物品。

黄履庄的铜像

不过,黄履庄发明的“自行车”、温度计,和我们今天意义的自行车、温度计,可能不太一样。

1656年,也就是清朝入关的第12年,黄履庄出生在江苏扬州,这个黄履庄,是一个天生的科技奇才,他从小就喜欢制造各种机械,长大之后,乐此不疲,鼓捣出各种奇怪发明。

其中,黄履庄制造出一辆双轮的小车子,不需要推动,骑车人只要转动车子的曲拐和轴子,小车子就能行进,“日行八十里”,一般认为,黄履庄发明的这个东西,可能就是“自行车”,只不过可能它的外观和驱动原理,和今天的自行车未必完全相同。

黄履庄发明的“自行车”,可能是这个模样,也可能有所出入

只是可惜了,黄履庄发明的这个“自行车”,由于没有市场、不受当时社会和 *** 重视,后来失传了,只是在《虞初新志》、《黄履庄传》、《奇器目略》等史料中,留下了相关文字,而至于图纸什么样、原物什么样,全部失传了,实在可惜,也因为黄履庄的“自行车”失传了,所以后来一般认为,自行车是西方人发明的,我们也无法举证黄履庄的“自行车”到底是什么模样,哑巴吃黄连。

不但如此,依照同一批史料记载,黄履庄还发明了“湿度计”、“温度计”,其中,他发明的“湿度计”的原理是:利用“弦线吸湿伸缩”的道理,在适当的位置连接指针,用来指示干湿度,而至于他发明的“温度计”,在史料里的记载叫做“验冷热器”,它的实物已经失传,图纸什么的,也失传了,所以,黄履庄的温度计利用的是什么原理,我们今天已经无法确切知道。

依照同一批史料记载,黄履庄还发明了千里镜(可能是望远镜)、显微镜(可能类似于现代显微镜)、瑞光镜(可能是探照灯)、自动驱暑扇(可能类似于今天的风扇)……等很多种器械,只不过,这些东西,实物、图纸,全部都失传了,所以,我们今天已经不知道,黄履庄发明这些东西都是什么原理,和我们今天意义上的同名机器,功能和原理有什么不同。

黄履庄的发明,为什么都失传了呢?答案是:因为在清朝,没有专利制度,没有市场,没有配套工厂, *** 不重视,全社会只重视科举考试,轻视理科生,等等,各种原因,所以,像黄履庄这种天才,最后都埋没了。

1881年江苏无锡人徐寿

在《NATURE》期刊发表科学论文

我们都知道,《自然》期刊,英文叫《NATURE》,是世界顶级科学期刊,创刊于1869年的英国,一直认为,《NATURE》是洋人科学家发表论文的舞台,然而毁三观且有趣的是:早在1881年,大清江苏的无锡县,有一个中国科学家,在上面发表了科学论文,这个听起来像天方夜谭的怪事,竟然是真实的历史,这个伟大的大清帝国科学家,他的名字叫:徐寿。

徐寿,清末著名科学家

那么,清代的无锡,到底是怎么能冒出徐寿这种科学家的呢?

徐寿的故事,简单地讲,是这样的:

1818年,徐寿生于江苏无锡,年轻的时候,也读四书五经,后来上海开埠,徐寿去了上海滩,接触了西方科学类的书籍,一下子就沉迷上了,顿时觉得四书五经索然无味,他基因里对科学、技术、理工的热爱,被彻底引爆,使他突然有了一种“找到家”的感觉。

于是,徐寿在上海,和中国数学家华蘅芳、李善兰等人,密切交往,细心钻研数学、物理、化学等西方科学技术,如鱼得水,小有所成。

徐寿的科学技术才能,被清 *** 看中,于是,1861年,徐寿被大清帝国的兵工厂“安庆内军械所”聘为技术骨干。

徐寿在大清兵工厂工作想象图

1862年,徐寿在“安庆内军械所”制造出中国第一台蒸汽机,并于1865年成功制造出中国第一台蒸汽轮船“黄鹄号”。

徐寿制造的中国第一台蒸汽轮船“黄鹄号”

当年“黄鹄号”试航完毕,靠岸,曾国藩对徐寿、华蘅芳等人赞不绝口,大声说道:“洋人之智巧,我中国人亦能为之!”

徐寿不但致力于为清 *** 制造轮船军舰,而且,他还研究“流体力学”,深有心得,当时他接触了西方人提出的“伯努利定律”(Bernoullis principle),认为不正确,于是,他写了一篇科学论文,纠正这个定律,文章标题叫《考证律吕说》。

当时上海有一个英国传教士,名叫傅兰雅(John Fryer),他读了徐寿的这篇科学论文《考证律吕说》,觉得学术水平非同一般,于是,他把这篇论文翻译成英文,投稿给当时英国的《NATURE》期刊编辑部,结果,徐寿的这篇科学论文,竟然通过了《NATURE》期刊的学术水平审核,并于1881年3月10日,正式全文发表在《NATURE》期刊上。

1881年3月10日《NATURE》刊登的徐寿学说

这是有史以来中国人第一篇发表在世界顶级科学期刊《NATURE》上的科学论文,要知道,《NATURE》期刊是非常严肃的顶级科学学术期刊,不是阿猫阿狗随便谁的文字都可以入选,由此我们可知,当年我们的徐寿,真是很厉害的人物。

徐寿这篇论文标题被翻译成《Acoustics in China》(意为《中国音律学》),署名为傅兰雅(John Fryer),但行文是以“我的中国朋友徐寿先生认为”的名义,主要介绍徐寿的学术论点。徐寿不懂英文,否则不需要傅兰雅代为投稿。

今天的《NATURE》期刊

然并卵,徐寿虽然是天才,但是,生在土壤贫乏的大清,万事不具备,他能发挥才学的舞台有限,所以,虽然也有所成就,但是,他的天才,明显受限于他的生存环境,是为可惜。

尾声:1884年,徐寿病逝于上海。他的儿子徐建寅,子承父业,也是一个技术大咖,担任湖北枪炮厂督办,但是在1901年,他在调试火药的时候,不慎引起爆炸,当场被炸身亡。

徐寿之子徐建寅,也是科学家,配制炸药不慎爆炸身亡

大清乾隆年间安徽女孩

王贞仪证明了月食原理

这还不算,还有更厉害的中国人,这人还是个女孩子:王贞仪,也是一个天才,在大清乾隆年间,在科技那么落后、资讯那么不发达的年代,她竟然证明了月食的原理。

西方媒体想象的王贞仪模样

事情简单地说,是这样的:

王贞仪生于1768年的南京,籍贯安徽天长,她生于官宦、文人世家,祖父是当官的,父亲是一个学者。

王贞仪这个女孩子,从小就对天文学感兴趣,且为人十分聪明,爱动脑筋,她写了一篇叫做《月食解》的文章,告诉当时的世人:月食是怎么回事,为什么会发生月食。

为了解释她对月食的理解,她还把一盏水晶灯挂在横梁上,当作太阳,下面摆一张圆桌,当作地球,旁边人拿着一面镜子,当作月亮,王贞仪叫人移动这三个物体,代表太阳、地球、月亮,并以此来演示位置的移动导致阴影的变化,以这个来解释她对月食的理解。

我们后来知道的事实证明:王贞仪这个中国女孩,在乾隆年代对月食的理解,是完全正确的。

西方媒体想象的王贞仪形象

而令人惊叹的是:那是在乾隆年间,是愚昧落后的大清,竟然也能出王贞仪这种天才。

而且还是女人。实在是令人惊叹。

不但如此,王贞仪还解释了勾股定理,她写了一篇《勾股三角解》,告诉人们在一个三角形中,短边,长边和斜边的关系。

史料记载:王贞仪还写下《地圆论》,公开宣传:地球是圆的。

1994年,为了纪念她,“国际天文学联合会”将金星上的一个陨石坑,命名为“王贞仪坑”。

西方媒体想象的王贞仪形象

不过有人认为:西方世界推崇王贞仪,是因为西方女权主义者需要证明女人和男人一样厉害,所以在细节上,可能有拔高王贞仪的嫌疑,然而这是另一个话题,今天就不展开谈了。

在我看来,大清既然能出黄履庄、徐寿,那么大清出个王贞仪,也不是什么奇怪的事,江山辈有人才出,天才总是有的。

历史证明:我们中国人是聪明的,只要条件许可,中国人的创造力是强大的,在满清那么落后的土壤里,都能诞生出王贞仪、黄履庄、徐寿这种天才,只可惜,他们生在文化、科技、制度土壤贫瘠的清朝,满脑子的才华,得不到充分的发挥。多少天才的脑袋,最终埋没在人间,实在是可惜,可叹。

#历史开讲##头条创作挑战赛#​

更多清代古中国的科学技术成就有哪些(清代科学成就)相关信息请关注本站,本文仅仅做为展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