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
文
摘
要
近日,桂林一名2岁多的小孩琪琪因误食药物出现危重病情,经过南溪山医院15天的治疗,终于康复出院。儿童安全用药问题再次引起家长们的关注。
那么儿童用药常见的误区有哪些?家长如何合理给儿童用药?对此记者采访了相关专家。
儿童误食药物导致中毒时有发生
9月7日,住院15天的琪琪出院了,但回想起这半个月的经历,琪琪的父母仍心有余悸。8月23日,2岁多的琪琪在家中把家人用于治疗关节炎的药(约50粒)溶入水中喝下。一开始琪琪并未出现明显不适,直到2个小时后,家人看见空的药瓶才意识到孩子误服了药物,进行催吐后赶紧送至当地医院治疗,但此时琪琪已经昏迷并开始出现持续抽搐症状。因为病情危重,琪琪被120转送到了南溪山医院儿科重症监护病房。
经过检查发现,琪琪出现了包括神经、呼吸、循环、消化、血液、泌尿等系统多个器官功能障碍,并伴有脑水肿、肺部感染,随时有生命危险,需要尽早进行血液净化(血浆置换及血液灌流)治疗。由于担心副作用,琪琪的家人一开始并不同意血液净化。经医护人员多次沟通,终于得到家属的同意。通过连续三天的血浆置换及血液灌流和对症支持治疗后,琪琪的病情逐渐趋于平稳,各项指标也逐渐趋于正常。经过15天的治疗,琪琪终于康复出院。
记者了解到,除了南溪山医院,桂林其他医院也有接诊过误食或其他原因导致药物中毒的儿童。2021年11月,1岁4个月的患儿小玉玉因为急性溶血,被转到市人民医院儿科重症监护室进行治疗。而小玉玉原本只是普通的感冒,为何会发生如此严重的溶血并引发一系列严重的后果呢?
儿科医生在检查时发现患儿本身患有G-6-PD缺乏症,也就是常说的蚕豆病。G-6-PD是一种存在于人体红细胞内,协助葡萄糖进行新陈代谢之酵素,G-6-PD缺乏时,若身体接触到具氧化性的特定物质或服用了这类药物,红细胞就容易被破坏而发生急性溶血反应。而小玉玉在当地治疗时,因使用了复方氨基比林、中药大黄等具有强氧化性的药物,有可能导致了溶血的发生。
2020年6月,市妇女儿童医院儿科急诊部接诊了一名10个月大的婴儿。婴儿在家玩装有安乃近的药瓶,家长发现时药物已经撒了一地,且孩子在抽搐,可能误食了药物。孩子立即被送到医院救治,经过医务人员的紧急抢救,孩子脱离了生命危险。
家长“凭经验”给孩子服药不可取
这几天桂林大幅降温,无论是大人还是小朋友,一个不小心,就会惹“病”上身。
记者在南溪山医院、市人民医院等医院的儿科门诊发现,咳嗽的小朋友比较多。接诊的儿科医生也发现一个问题:就是一旦小朋友咳嗽了,不管什么原因引起的,家长们就会给小朋友吃药,比如感冒药、止咳药,甚至有的家长还使用抗生素。
对此,两家医院的儿科医生均表示:首先要明确一点,小孩子咳嗽的原因有很多,大多数都是由于感冒而引起的咳嗽,也就是老百姓习惯说的“感冒咳嗽”;但是也有其他原因引起的咳嗽,比如说支原体感染、过敏性咳嗽、鼻炎等,这些原因也会引起孩子长时间的咳嗽。
但很多家长搞不明白是什么原因引起的咳嗽,就“凭经验”自行给小朋友吃药,这很容易导致耽误病情,从而延误治疗,造成不必要的损害。
另外,有的家长只要孩子一生病,就给孩子吃抗菌药物。但实际上,滥用抗菌药不仅对疾病的治疗没有帮助,还将增加病原微生物耐药几率,导致孩子一旦真正需要抗菌药治疗时,却没有有效的药可以用。
如何给孩子安全用药?专家给出这些提醒
在儿童安全用药方面,家长应该怎么做?对此,市妇女儿童医院药剂科主管药师董美美根据多年工作经验给出这些提醒。
有些药味苦,导致小朋友们抗拒吃药,有的家长为了让孩子顺利服药就告诉孩子这是“糖果”,这样做会误导孩子,认为“药”就是“糖果”,导致孩子在大人不注意的情况下误服或多服,应告诉孩子为什么要吃药,没病吃药会引起哪些严重后果。同时一定不要让孩子单独接触药,如果在喂药的过程中家长需要离开,必须先将药物收好,将药物放置在儿童无法触及的地方。
儿童的独特生理特点常常被忽视,“用药靠掰,剂量靠猜”。但儿童不是缩小版的成人,即使小剂量的药物也容易引起机体损伤,有的药物在儿童时期使用会导致严重的后果。因此,家长如遇到用药剂量不确定的情况下,应咨询医师或药师。儿童应用儿童专用药,能准确把握剂量的剂型,如颗粒剂、干混悬剂、口服液或糖浆剂。不要使用成人规格的糖衣片、缓释片、控释片、胶囊等。
另外,用药要遵循“能不用就不用、能少用就不多用,能口服不肌注、能肌注不输液”的原则,病情不严重时,请选择口服或肌注给药,病情严重时才选择静脉给药。“久病成医”,一些孩子会经常感冒发烧,家长就在家备上很多感冒药、退烧药,一旦孩子出现症状,就“凭经验”给孩子服药。婴幼儿一定要根据日龄、月龄、体重或体表面积计算给药量。给药剂量要准确,不论是药品的使用时间、频次,还是用量等,都需要严密掌控。一旦超出剂量,超过儿童的承受能力或耐受性,就容易引发中毒,而剂量过少则不易达到疗效。因此不提倡家长自行给药。
记者邢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