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伙伴关心的问题:杭州陈林事务所(陈林军老师),本文通过数据整理汇集了杭州陈林事务所(陈林军老师)相关信息,下面一起看看。

杭州陈林事务所(陈林军老师)

2014年前后,国内独立设计事务所渐趋成势,短短两三年,已发展成为行业新生代设计主体之一,他们的多元实践和发展状态也侧面印证着中国当代建筑的演变。尌林建筑事务所诞生于这一时期,从2015年至今逐渐蜕变成一家以建筑、室内、景观一体化设计为主要方向的小型事务所,他们的城乡观察、对自然和环境的理解、对新与旧的传承,代表着一种更具年轻力的视野和更具创新力的表达,「发生FASHEGN」就此对其创始人、主创建筑师陈林进行专访,探讨他们如何界定自己的发展方向,如何思考、实践与创造。

年轻人往往都渴望探索未来,但陈林是个例外。他从小就迷恋乡土,在湖南老家的大山中度过了十几年无忧无虑的时光,逐渐塑造了他的性格底色,后来进入中国美术学院建筑学求学八年,专注乡村营造,毕业后又在离美院不远的山里有了自己的家,继而扎进全国各地大大小小的山村做研究、做项目。

从生活到事业,他选择体验一种最真切的生活状态,而这也恰是他的设计给人第一感受:真实、踏实、温润。2020年,“尌林建筑”被ArchitizerA+Firm 设计大奖评为最佳建筑事务所,这家以“慢”著称的小型事务所经过五年的积累,也拥有了自己的声量和作品,相继完成了武义拾云山房书屋、张家界林语山房民宿酒店、富阳阳陂湖生态度假酒店、山西运城·朴宿四时民宿酒店、宁波奉化栖霞坑发电站餐厅改造等多个建筑、室内及改造项目设计。

中国美术学院象山校区

现在,陈林大部分时间都在乡村深耕各类文化环境的营造,坚持在小体量的项目中进行乡村观察,乡村的建筑设计、改造研究也成为事务所的重点方向之一。“乡村”始终能引起他的兴趣,事实上,还在美院学习时,他就已经做了很多乡村调研,大三时去往温州芙蓉村考察、大四时来到建筑师张永和所在的非常建筑事务所实习,读研期间,他师从建筑师王澍,接触到更多类型各异的样本案例,这一时期,他参与到与哈佛等高校的竞赛和课题研究中,交流不同地域的乡村观察,毕业论文期间还一度去往浙江的三十几个村落实地考察,导师的工作方法和自身的学习经历重塑着他对建筑设计的认知观念,相比于技法,他更在意寻求一种健康的设计价值,毕业设计时,他也将主题定位在关于新农村农居的基本单元研究,找寻中国传统建筑中的内涵。

项目现场考察

扎根山村对他而言与其说是工作,不如说是自我选择的体验回溯,在熟悉又陌生的山野之中创造符合当下生活方式的舒适感,同时于营造的过程中把属于自然的归于自然,他强调关注乡村的建构学、类型学,尊重建造的真实性,对材料的在地性不断进行实验、研究与应用,继而追问:如何让建筑呈现一种自然、真实的状态?如何在多元、复杂的村落状态中提取基本原型,衍生出新的类型?

陈林尤其偏爱研究乡村中的限制性场地,在不同的特殊场地状态中,环境复杂而多变,限制性条件带来困难和挑战,当然也更能激发出设计的实验性,促使建筑师提交个性化的解决方案,这些在他口中“有趣的小项目”,每一个都表达着他对乡村的认知和建筑态度。2018年对于“尌林”来说是一个转折点,这一年,他们拥有了事务所成立以来的第一个建成作品:位于金华市的武义梁家山·拾云山房,后来被国内外建筑界各大媒体发表,受到了较为广泛的关注。

在保留了完整夯土民居面貌的山林古村考察,“印象最深的是一些留守老人还在住在夯土房里,基本看不到年轻人和小孩子,所以最初的想法围绕着‘新建能为村子带来什么’来思考。”建造书屋,是为了给古村提供新的空间活力,吸引更多年轻人回到山里;也希望能够创造出一个丰富而安静的场所,让小孩和老人都能在其中感受自由和快乐。

武义拾云山房

思路清晰后,方案很快便落地,在书屋首层设计一个半室外的架空空间,成为村民友好的公用区域,实体空间则设定在二层,两个空间通过一部户外楼梯相连,山里的村民们可以在此喝茶聊天,小朋友也可以在这里玩耍打闹。建筑首层与道路之间形成空间的退让,行人可以随时到书屋下休息,建筑与村民及乡村环境始终保持一种友好的互动状态。

利用阳光板呈现小屋的外立面,使整个房子成为半透明的存在,如同一个大型灯笼装置,为室内带来舒适的阅读环境,同时也让室外景观相应成若隐若现的朦胧美;在书屋的核心营造了一个天井,与室内形成回廊,将乡村中不断变换的自然景观纳入,使其与自然、时间、空间产生更多的关联性。

武义拾云山房

值得一提的是,在书屋的设计中,陈林与团队做了两个实验,分别是形态类型的实验和材料运用的实验。形态类型上,书屋实体部分延续了当地民居的双坡屋顶形式和坡度,以及传统的屋面顺水做法和小青瓦的铺设,让屋脊的角度偏转6.5°,使书屋的屋顶形态发生一点微妙的形态变化,屋顶的檐口一高一低,室内屋顶的倾斜结合均质书架的空间,形成整体的语言逻辑体系;材料运用上,书屋书架选择了3公分厚的松木板模数化布置,用统一的模数尺度语言控制,书架的竖档和屋顶的结构梁用材一一对应,形成整体的语言逻辑体系。

“拾云山房”项目中之所以备受欢迎,得益于对生活情境的体验观察,陈林在此实现了乡村文化美学的转译,这是对于传统生活方式的适度创新,他希望建筑思考能始终从建筑学和生活本真出发,用身体、感受和逻辑去创造一种“当下的真实”。

湖南张家界的马儿山村林语山房民宿酒店设计,对“尌林”而言是一个里程碑式的项目,因为这是陈林团队参与实践的首个全案案例,涵盖了项目定位策划、区域规划、建筑、室内、软装、景观、标识导视等全过程的一体化设计落地。

一体化设计可以保证设计语言系统的完整,实现室内外的完整体验,但过程中总会面临各种问题,例如如何去化解传统建造和现代设计的矛盾?如何让工匠理解图纸?如何让看似零散的材料组织成空间?对年轻团队而言,每一项都是需要攻克的难点,对此,陈林追求精确而非精致,“在我看来,精确可以被理解成一种内在的控制逻辑,是可以被训练的。”

张家界马儿山林语山房民宿酒店

这种“精确”成就了林语山房设计上的完整性。马儿山村是张家界美丽乡村的典范,是业主的童年故乡,也与陈林从小生活的乡村状态一样,村子在丘陵地带,房屋较为分散,村子对面有一片延绵不断的山脉,他将设计概念定义为“远山近林,情感共鸣”,建成后的房子与这座山形成互动,近处的树、远处的山都被纳入设计。

张家界马儿山林语山房民宿酒店

借鉴张家界当地吊脚楼的建筑结构,利用场地高差,以混凝土现浇的方式形成了一个半开放的共享空间。同时将原有水景引入建筑,随着室外台阶逐级流下,形成小巧的瀑布景观。场地中所有的树都被保留下来,远山成为一道被隐藏的风景,刚进入民宿时是模糊的观感,但拾阶而上,景观仿佛被唤醒一般越来越清晰,到达顶层大套房时形成最佳视野。

张家界马儿山林语山房民宿酒店

陈林认为,建筑师对待乡村的态度一定程度上影响着乡村的未来面貌甚至发展方向,尊重、慎重、低碳、未来应该成为每一位介入乡村建造者的共识,有意识地参与长期的营造,是设计对土地自然的敬意。

乡建之外,“尌林”还在尝试新的项目类型,例如展览馆、树屋酒店、创意园区改造等,2022年就有七个不同类型、不同规模的项目正在有条不紊的建设中,在不同类型的实践中,陈林开始深入思考如何处理有限性、低成本和可持续等问题。

汉中留坝栈道博物馆项目

山西运城·朴宿四时民宿酒店

杭州萧山工商业公共服务中心项目

江苏淮安蒋坝餐厅

湖南湘西尔卓山谷民宿酒店改造

宁波奉化栖霞坑接待艺术中心

江苏黎里古镇口袋公园综合体改造

去年已建成的富阳阳陂湖湿地生态酒店,回应了对这一话题的探索。在白鹭翩飞、生态绿色的湿地环境中建酒店,希望以尽可能低程度的干预达到轻盈、绿色、现代的住居理想。项目与中普科技合作,完成快速建造落地,在富阳湿地的小岛上,七个小房子沿着小岛边缘分布,各有独特的景观视野,建筑架空在地面和水面上,放大檐下空间的比例,连接人居空间与自然天地,同时通过对尺度的把握营造人、空间、自然三者之间的关系。为了减少对环境的影响,实现了全屋80%的预制化体系,快速、精准、高效地完成建造,减少了现场环境的破坏和垃圾噪音,是对自然生态保护最好的回应。

阳陂湖湿地度假酒店

这一年,“尌林”还深入北方城市,在山西运城、陕西汉中、河北等地实践不同类型的项目。2022年7月,汉中留坝一个景区配套接待中心建成,在城市与乡村的过渡地带,又是一番新的探索和挑战。

留坝环山体景区多功能接待中心

近年来,留坝县 *** 正在有意识的进行着自上而下的聚落式实践,邀请全国诸多建筑师进驻,全程参与城市的旅游规划,在这个拥有四千年山水人文的秦岭历史场域中,开展了包括秦岭宿集、运动小镇、更新改造等多方位的实践。在这样的背景下参与设计,陈林需要考虑如何在满足建筑使用场景的前提下,使其成为见证当地人居环境崭新面貌的一部分,以便更精准的服务当地生活,复兴城乡文化。

设计对其功能性进行了再梳理,既满足当地村民,又供外来游客使用,试图探讨建筑的公共性如何与不同场所 *** ,同时为其注入新的认知内容,包括建造方式、材料运用等。一方面回应原有肌理,延续场所记忆,重新梳理建筑轴线,利用横向的建筑关系,将远山与建筑之间形成呼应;双坡屋顶形成半围合的氛围感,以传统民居逻辑完成小改建的状态下的胶合木构体系运用,而不同于一般的大尺度,这里的胶合木构则是以小巧、纤细的尺度去体现传统木结构状态下普通民居的谦逊之美,开间的连接方式也极具序列性的美感。

留坝环山体景区多功能接待中心

城市的更新项目和室内空间营造,也是陈林团队的研究方向。延续着他们对于小体量建筑的创意追求,实现了一些充满趣味性的小而美的尝试。

富阳阳坡湖湿地接待中心

东沙湖公园配套建筑

富阳秦望广场服务驿站

位于浙江省杭州市萧山区的一处村落中的东山公厕改造,曾被媒体广泛报道。在城市更新的现代语境中,全国很多公厕一改脏乱差的存在,变身为公共图书馆、小型展馆,甚至咖啡馆、装置艺术区等等,成为周边居民公共文化生活的一部分。陈林在这个项目中也试图以类似的思路,打破开放性与私密性的边界,在有限的条件下,使其拥有更多公共活动的可能。

设计对功能进行了拆分,将男厕、女厕、工具间、残卫间、洗手台、休息等候座椅等重新组合,变成一个个自由独立的功能体块,可能性变得更加多样,他们发现,洗手台变成了村民洗菜、洗杂物的地方,休息等候座椅变成闲谈休憩的场所,屋顶之下的灰空间变成村民自由穿行的公共区域空间,这里成为一处灵活的交流场所,公厕兼备了驿站的属性。

萧山三岔口的公厕

在这个小体量的建造中,“尌林”延续着自己的实验性。功能各异的体块看似无规则的散落式分布,但与顶面一体的十几根白色钢柱相互嵌套、咬合,形成白与灰、轻与重、公共性与私密性的两两关系,从而营造出一个自由、轻盈、轻松的公共空间。

萧山三岔口的公厕

作为年轻的事务所,“尌林”的表达风格、理念方向均尚未定式,但从他们近期实践的作品中不难看出,不论哪种场域环境的建造,他们的设计总能给人一种亲切的、包容的谦逊气质。相对于强势地介入,他们更希望能回应环境本身给人的感受,以自然的方式寻求在地性的解决方案,如同一方土地里的树木一样自然生长。

三清书院

奉化栖霞坑发电站餐厅

这也正契合了“尌林”这一名字的含义,陈林解释,它寓意着如同一粒种子一样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的过程,“一层含义是我们始终坚持一种向往自然的创作状态,另一重含义是希望我们的团队可以由一棵树变成一片森林,获得自己的生长力量。”

团队照片

事务所办公空间

参加深圳中国设计大展

当下,内卷、出圈成为行业热门词汇,而作为实践经验派,“尌林”则继续坚持在日常项目累积中存蓄能量,他们也在有意识的扩容认知、输出自己的作品,为未来可能遇到的规模扩建、项目类型、综合性专业输出做准备。作为杭州青年建筑师群体中的一员,陈林认为建筑师的研究方向和价值判断尤为重要,它关乎行业生态,也关乎每一位建筑师的自我认知。而他也正在等待下一个更具挑战性的文化项目,在慢慢来的快节奏中摸索更多的可能性。

更多杭州陈林事务所(陈林军老师)相关信息请关注本站,本文仅仅做为展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