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
文
摘
要
江南有《茉莉花》,花开千朵,芬芳婉转;西南有刘三姐,歌声动听,宛如春水;昆曲、京剧、越剧……或如大家闺秀,高端典雅,或如小家碧玉,楚楚动人。可是一说到东北的二人转,虽然在2006 年被国务院收录在“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却总是一股大碴子味儿。为啥就那么土呢?穿红披绿的男男女女是不是有点太接地气儿?
二人转的起源
二人转源于东北,这话没毛病。二人转是民间戏曲的一种,起源说法不一。二人转,可能来源于萨满跳神。二人转的动作可以追溯到红山文化时期的祭祀,那古代祭祀总有对圣婚的模拟,模拟交媾,自然这二人转就有点荤。至于内蒙古岩画的“二神转”,是远古萨满巫术宗教表现的创世神话意象;萨满的“野人舞”造型转换到东北民族民间舞蹈,又转换到东北大秧歌,形成东北大秧歌上、下装“一副架”;“一副架”从大秧歌劈出来单独演出,就形成了二人转。
但是,也有人不同意了。比如,田子馥认为二人转的起源有三:一是“乞讨艺术”,即叫花子讨饭时哼唱的曲子,多为“莲花落”或“凤阳歌”;二是“群乐艺术”,大多来自辽南的“东北大秧歌”;三是“搞笑艺术”,农闲时候人们说的瞎话、扯的俏皮、讲的荤故事。
二人转还有很多搞笑的名字,比如 “蹦蹦” “双玩意” “小秧歌” “对口”。关于“蹦蹦”的记录早在清朝同治二年(即 1863 年)刊行的《陪都纪略》中已有所提及。 首次以“二人转”这个名字见诸报端是在 1934 年,当时在大连出版的《泰东日报》记载道:(阿城)三道街某茶馆,迩来未识由某乡邀来演二人转者,一起数人,即乡间蹦蹦,美其名曰‘莲花落’,每日装扮各种角色,表演唱曲……
表演二人转,不一定要两个人,可以一个人自high,这叫单出头,即一个人的演出,一般多是以个人讲故事的形式出现。 两个人的叫双玩艺,就是继承最初的二人转形式,丑旦二角,说、唱、舞、演。 三个人以上叫拉场戏:也叫“蹦蹦戏” “秧歌舞”,一般是三人以上的表演。一般是在二人转的故事背景下插入另一个人物,等这个人物退场后还是原来的二人转。
二人转的表演内容可以用五个字概括:唱、扮、舞、说、绝。
“唱”,讲究韵味,有名曰“九腔十八调,七十二嗨嗨”,唱腔多变,讲究“字、句、板、调、劲”。
“扮”,也有说法为“相”,即扮演、表演,通过化妆、道具把角色刻画的入木三分。
“舞”,主要指“三场舞”,其风格可概括为“稳、浪、俏、哏”。
“说”指说口,又分为套子口、平口、专口、零口、俏口等等。主要内容就是插科打诨,一般都通俗趣味,不乏男欢女爱。
“绝”即绝活,借助手绢、扇子、板子等道具完成特技动作,如抛手绢、耍扇子。当中也不缺少如“走矮子”等肢体特技。
小曲小帽
二人转植根于民间文化,表演台词具有浓厚的乡村特色,有三大特点俗、色、酸。酸就是宋小宝那句名言:“瞅你那损色。”二人转开场之前,演员总要遛遛嗓子,这遛嗓子,唱的就是一段小调,叫作“小曲小帽”,俗话说“小曲小帽,成堆成套。”
小曲小帽的类型较多,有反映爱情生活的,看看东北媳妇这个能干,贪黑起早就干活,比如《绣锅台》唱的是:一更里媳妇抹好锅台,二更里媳妇淘米做饭,三更里媳妇用笊篱将饭捞出,四更里媳妇开始熬菜,五更里她呼唤郎君起床吃饭好去干活。
也有唱做 *** 生活悲惨的,起头两段唱她见花木凋零、冷风透骨,触景伤情,三至五段唱自己对爹娘、鸨儿、嫖客的怨恨,之后的四段则是哀叹自己“遭罪的日子还在后头,有心从良又交不透……一醉解千愁”。比如《 *** 悲秋》的唱词:
晧月当空明如白昼,有 *** 自叹又在青楼,斜倚栏杆紧皱眉头,嗯唉唉嗨哟,一阵一阵好悲秋,伤心不把旁人埋怨,埋怨声二爹娘做事理不周,将把女儿火坑投,嗯唉唉嗨哟,亲生的骨肉火坑投,小奴今年今年一十九,再过两年二十出了头,皮肉老了何人收留,嗯唉唉嗨哟,不住自个好忧愁,挣来呀银钱,鸨儿心里乐,挣不来银钱,皮鞭沾水抽,抽的为奴我鲜血流,嗯唉唉嗨哟,跪在地下苦苦哀求,接来好客呀小奴家心欢喜,接不来好客,急的像把揪,侍候不好把桌子周,嗯唉唉嗨哟,鸡蛋里边竟挑骨头,我有心从良跟着年青哥们走,现在的年轻人有点摸不透,自个都发愁,嗯唉唉嗨哟,有的还梳造反头,收起银壶斟上青面酒,喝上个一醉解千愁,一醉解千愁,……
当然,不只是儿女情长,也有唱那些流传在民间的历史故事和历史人物,也有的唱传说、神话,如三国、水浒、隋唐、西厢、西游记、杨家将等故事中的情节、人物,孟姜女哭长城、梁山伯与祝英台、谭香哭瓜等传说,《绣八仙》《小放牛》《合钵》《湘子出家》、牛郎织女、刘金进瓜等神话。
二人转中的悍妇
人都说东北女人彪悍,在二人转里也很彪悍,二人转中的女性形象往往缺少中国传统女性的贤淑、温顺与节制。当然,这未必是彪悍,只是男女平等,追求自由。比如在《穆桂英》中,穆桂英为自己招亲,本来叱咤风云的高君保和杨宗保在她面前也变得相形见绌。
穆桂英逼迫杨宗保答应与自己成亲。在杨宗保的父亲杨六郎因为儿子私自阵前收妻,违犯军纪,要将其推出午门、开刀问斩之时,她还亲率穆柯寨三千人马布阵保护杨宗保,而后直接闯入白虎厅,劝说杨六郎放过杨宗保。劝说无效,穆桂英宝剑出鞘,直逼公公杨六郎,又踢翻龙虎案,将令旗令箭扔在地上,杨六郎无奈,说了句“老杨家咋招来这么个活祖宗”便要溜走。
可穆桂英真是彪悍火爆,不依不挠,她揪住公公的衣领将他拉回来,并训斥他:
“……难道你杀了宗保就能破天门阵?难道你杀了宗保就能退敌兵?难道你杀了宗保就算保大宋?难道你杀了宗保江山就太平?你这样凿死铆没有灵活性,只想杀儿不杀敌怎能领好兵?想要走元帅大印给留下,你净身出户离开白虎厅!”
东北姑娘一向放荡不羁自由,因而有 “姑娘丢了没人找”的俗语,是说到了待嫁的年龄,姑娘会自己寻找心上人而父母不予干涉。 *** 裸的表白,自古以来,在东北,都是无所谓的。就像韦庄笔下的唐朝女子,“春日游。杏花吹满头。陌上谁家年少,足风流。妾拟将身嫁与,一生休。纵被无情弃,不能羞。”相中谁就找谁,以身相许,被甩了也别后悔。
在民歌、民谣中,东北女性对爱情的表白大胆而露骨。比如,有一首东北民歌——《大姑娘美》:“大姑娘美来大姑娘浪,大姑娘躲进了青纱帐……我东瞅瞅西望望,就是不见我的那个郎。郎呀郎,你在哪疙瘩藏,等得我是好心慌。”青纱帐是男女幽会的秘密场所,如此堂而皇之地传唱,可见东北女性在两性情感上的开放。
山高皇帝远,中原文化难以走进天寒地冻的东北, “马上民族”的满族,原来见面是要行抱见礼(抱抱、贴脸,类似于西方人的礼节)的。女性不是被保护和顺从男性的弱者,而是从事和男性相同的劳动,甚至和男性一样独立、强悍、勇武。作为流民的一员,女性在饱受流离之苦的同时也收藏起中原文化的温文尔雅和繁文缛节,反而在艰难的生存环境中锻炼了强健的筋骨和意志,在林海雪原中驰骋纵横。
传统二人转《蓝桥》中蓝瑞莲为了与恋人私奔,大雨夜里跳过高墙;《锯大缸》中寡妇王二娘为了找个与心上人说话的机会,将一口好缸砸坏;《张四姐临凡》中张四姐为了能与穷书生崔文瑞相守,盗走了天宫所有的宝贝;《洪月娥做梦》中家境优裕又南征北战的女英雄洪月娥直接道出自己不遵从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并且急于嫁给小罗章的心情;《摔镜架》中王二姐思夫心切,以至于“镜子摔得八下搁,摔了镜子摔镜架,上炕拉倒大被格”,又拿起红菱被和鸳鸯枕撕扯。……凡此种种,足够俗浪彪悍, “手拉手牙床上,颠鸾倒凤配鸳鸯。”
二人转中的丑角
美令人沉醉,丑令人振奋。二人转中,女性强了,男性就弱了。还有很多男性是丑角。 “无丑艺不全,有丑转的欢,喜兴加俏皮,全仗此一观。”“三分包头的,七分唱丑的。”“旦是一条线,丑角一大片。” “旦是一棵菜,全仗唱丑的卖。”
“你是什么妃?”又黑又瘦的宋小宝说了:“咖啡。”出洋相,搞笑呀。二人转的丑角从不以寻常男子的容貌俊俏、身材魁梧、伟岸为艺术美。二人转的丑角总要以各种方式把自己装扮成一个外貌丑、衣着丑、扮相丑、体态丑、表演丑的绝对丑角形象。这样的丑角有时还带着刻意模仿出来的肢体上的残疾或智力上的缺陷,使得人物形象更是丑上加丑。
丑角因为各种丑而游离在各种权威之外。在丑角视角下,通过丑化的人物形象来对抗压迫,挣脱规范,褒贬是非、品评时弊、抨击假恶。二人转中的丑角正是在“丑”的掩护中,才冲破重重阻碍与束缚,恣肆的批判和讽刺。
都说岛国的动作片受欢迎,是因为男主比较猥琐。男生看了比较自信,欧美的就不行,男主身材好,又多肌肉又性感,这东方男人看了真是太自卑了。还是丑点好,只有看见二人转里更丑的人搞笑,才能卸掉生命的重负、生活的重压,消解现实的矛盾、冲突,沉浸在欢声笑语之中。
“宁舍一顿饭,不舍二人转。”今天吃了吗?看二人转了吗?东北人不都是活雷锋,也不是特产的黑社会。东北人也是人,希望大家消除对东北的刻板印象。大金链子小金表,一天三顿小烧烤。翠花,上酸菜!
参考文献:
孔祥羽:《民间诙谐文化视域下的二人转怪诞特征》
孟佳林:《二人转传播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卢晓侠:《二人转中悍妇形象及其地域文化传承》
王东雨:《谈二人转小帽小曲的题材及表现手法》
杨朴:《这“西厢”不是那“西厢”:论二人转以“二”为定位的结构主义方法》
杨朴,杨旸:《二人转与萨满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