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伙伴关心的问题:周瑜见孙策(孙策临终前嘱咐孙权外事不决问),本文通过数据整理汇集了周瑜见孙策(孙策临终前嘱咐孙权外事不决问)相关信息,下面一起看看。

周瑜见孙策(孙策临终前嘱咐孙权外事不决问)

轰轰烈烈的黄巾起义虽然被镇压下去了,但它却沉重地打击了汉朝地主阶级的统治,使早已腐朽不堪的东汉政权分崩离析。在镇压黄巾起义的过程中,各地州郡大吏独揽军政大权,地主豪强也纷纷组织“部曲”,占据地盘形成割据势力,转入争权夺利、互相兼并的长期战争。

众所周知,历史上的官渡之战,是一场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战役。

东汉末年,朝局动荡,瞬息万变,官渡之战迫在眉睫,当时的袁绍刚刚吞并了公孙瓒,又坐拥四州之地,气势空前强盛,欲进军许都。

占据江东的孙策也想分口肉,曹操的情况却不太妙,面对北方强大的威胁和南方的虎视眈眈,一旦一方发动攻击,难免腹背受敌,尤其是此时袁绍已蠢蠢欲动。所以,羽翼尚未丰满的他,急需想办法解除来自江东孙策的压力,避免大战来时后防崩溃。

打显然是不现实的,还是安抚来得实在,那么,怎么安抚?曹操选择了巧妙地利用“和亲”,暂且缓解了南部的威胁。孙策与曹操这方和亲后也没闲着,忙着自己的内部建设去了,不参与他们之间的争斗,当然,也错失了坐收“渔翁之利”的好时机。

虽然,不能维持永久的和平,但是,这短暂的喘息对于曹操来说也够了。其实,孙策这方完全可以不做君子,趁着曹操与袁绍开战之际抄曹操后路,杀他个措手不及。然而,不幸的是官渡之战中孙策初死,他的弟弟孙权刚刚上位,位置还没坐稳肯定是不会对外开战的,首要还是处理自己的内部问题,由此错过了良机。

东汉王朝已经摇摇欲坠,末代皇帝汉献帝俨然成了香饽饽,毕竟,他是观念上的“正统”,而皇室衰微,挟天子以令诸侯又何尝不是一个好的选择呢?谁能得到他,谁就能取得号令海外的主动权,一时间,各家都兴起了“迎汉献帝”之争。最早看出这个捷径的,便是袁绍的谋士沮授,然而,他的主人着实不顶用。

袁绍为人好谋无断,目光短浅,只看到汉献帝会成为他以后称帝道路上的绊脚石,却没考虑到他现在的战略价值,白白将先机拱手让人了。曹操和孙策显然不是此等目光短浅之辈,二者都欲“迎汉帝”,那么,究竟是谁“迎”到了呢?其实,早在初平三年,曹操座下有名的谋士毛玠就已经为他定下了“奉天子以令不臣”和“修耕植,蓄军资”这两条夺天下的方针了。

可以说,曹操本人对此也是十分信服并积极贯行。虽然,孙策方面也在曹操与袁绍交战时开始密谋置兵布将迎汉献帝,但是,终究还是不如曹操心理上的准备来得早。一寸早,一寸强,曹操最终还是抢先把握住了机会,在建安元年时带兵至洛阳迎献帝。而孙策方由于“未发,会为故吴郡太守许贡客所杀”,“迎献帝”计划破产。

迎到了汉献帝,曹操后来可谓是顺风顺水,一跃成为了大将军,动辄就以天子口令号令天下,为自己披上了“正统”的外衣,可谓是威风堂堂。

而孙策这方本就错失良机,没了名义上的护身符,孙策之死更是雪上加霜,基本断送了争正统的机会,还成为了掣肘后来孙吴立国的原因之一。这么一看,好像江东集团两次错失良机(第一次偷袭曹操,第二次迎献帝)都是孙策之死这一“人祸”的责任。殊不知,孙策之死只是表面,他的死背后折射出的,则是江东内部重重激化的矛盾。

那么,孙策是怎么死的?

源于许贡,最后是被他的“客”所杀。许贡是何人?许贡其人,处于南方大族,地位显赫,喜欢交好北方的士人,并且,致力于维护汉朝正统,这点从过江东时,他上书给汉献帝的奏折中可窥见一斑。他劝汉献帝:“孙策割据江东必有企图,放于外必做乱,一定要小心。”然而,此表却未达献帝手中,反而落到了孙策手里。

孙策一看,这人已经开始怀疑我了,这样下去不是办法,遂联合朱治共同夹击许贡,许贡慌忙逃走,甚至投于山寇之下,最终还是被孙权杀了。然而,孙策欲杀许贡,却把自己给赔了进去。许贡身边一名豢养的客,严格来说还不能算客,客一般是给主人家出谋划策换取食住的,而许贡身边的充其量算是一些给予吃住就能为他赴汤蹈火的死士而已。

而就是这样的“客”,却杀死了孙策。

孙策的雄心壮志就这样终结了,不是在战火连绵的疆场,也不是在敌对的明枪暗箭里,仅仅终结在一名微不足道的“客”手中,令人唏嘘。这里,我们剥开现象看本质,许贡实际上代表的就是一种世家大族的利益,孙策与许贡之间的争斗实际就是北来人士与本地豪族之间的争斗。这二者之间的争斗并非偶然,更多地想来还是孙吴之间外交的一些问题吧。

参考资料:

【《三国志》、《孙策之死》】

更多周瑜见孙策(孙策临终前嘱咐孙权外事不决问)相关信息请关注本站,本文仅仅做为展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