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一曼 日本(日军怎么对待赵一曼)

1936年8月2日,珠河县(今黑龙江省尚志市)北门外,一个临时搭建的刑场。

一名被摧残的连路都走不了女人,被日本宪兵拖到这里。

“赵一曼,你最后还有是要说的吗?”临刑前,日本人最后问道。

这个面对敌人长达9个月的折磨,没有吐露只言片语的坚强战士,不禁流露出最后一丝温情,凝视远方。

在赵一曼的最后要求下,要来纸笔,给儿子留下了最后一封信。

随后,赵一曼慷慨就义。

而她的儿子又在哪里?那如同地狱般的9个月,赵一曼到底遭受了怎样的虐待?

巾帼英雄

赵一曼,是如同刘胡兰、江姐一般的抗日英雄,她们有着共同点:顽强革命、受尽折磨、宁死不屈、英勇就义。

1905年10月27日,赵一曼出生在四川省宜宾,本名李坤泰,后期走上革命之路,才改名赵一曼。

赵一曼出身相对较好,父亲是远近闻名的医生,靠着一手出色的医术,养家糊口,不在话下。

这个家庭,可谓是人丁兴旺,三子六女,赵一曼排行老七,自小颇受几个哥哥、姐姐照顾。

幼年时期,她生活幸福、无忧无虑。13岁的时候,父亲因意外去世,赵一曼的生活也没有受到多大影响。此时几个哥哥、姐姐都已长大成人,有着自己的事业和工作。

因为家境较好,几个孩子自幼起就都受到很好的教育,接受了很多新文化、新思想的熏陶,赵一曼也深受影响。

值得一提的是,因为赵一曼的大姐夫是 *** 地下工作者,所以大姐夫带给她的影响最大。

19岁的时候,赵一曼就在大姐夫的教育、引导下,加入了 *** 青年团,自此开始接触马列思想,为后期革命道路,打下坚实基础。

当时全国各地革命热情高涨,赵一曼怀着一颗热火之心,积极投身革命运动,很快便脱颖而出,还一直在学校担任领导职务,宣传、组织革命活动。

1926年,刚满21岁的赵一曼,凭借优异的成绩,被黄埔军校录取,成为黄埔第六期的一名学员。她也成了黄埔军校建成以来,第一位女性学员。

这是赵一曼第一次系统化学习军事,她格外珍惜这来之不易的机会。

尽管赵一曼仅仅在黄埔军校学习一年,就被派往莫斯科中山大学学习,但黄埔军校那段经历,对她的一生戎马,起到了很大的影响。

远赴他国,尤其是寒冷的莫斯科,这对出生于南方的赵一曼来说,有着不小的挑战。

其中艰苦、困难,在那个特殊的年代,更是被无限放大。

让赵一曼没有想到的是,此次苏联之行,居然喜结良缘,遇到了相爱的恋人。

陈达邦是 *** 党员,也是赴莫斯科学习小组组长,负责这批学员的学习、安全保卫工作。

一路漂泊,艰难的路程,陈达邦一直帮助着赵一曼克服各种困难。

顺利到达学校后,因为水土不服、饮食不习惯,赵一曼病倒了。

陈达邦看着深受折磨的赵一曼,于心不忍。于是,处处帮她排忧解难。

很快两人建立了感情基础,报请组织批准后,两人结下革命夫妻,并很快,赵一曼有了身孕。

就在一切安稳的时候,一封来自祖国的电报,打破了这片宁静。

1928年底,组织电令赵一曼立刻回国。

那时候,赵一曼刚刚怀孕几个月,不适合舟车劳顿,陈达邦不忍妻子承受旅途之苦,想要向组织申请,让赵一曼推迟回国。

但赵一曼却态度坚决,一切以革命事业为重,个人再大的困难,也要克服。

陈达邦实在拗不过她,只能同意。

这一别,对于两人来说,既是永别。也许,在分别时,两人也都做好了思想准备吧。

1928年12月,赵一曼回到祖国,来不及休整,就接下了重要任务,赶赴宜昌。

终于完成任务,可赵一曼却没有办法回到驻地,因为她要临盆了。

就在她最需要帮忙的时候,却举目无亲,流落街头。正是一年中最寒冷的时候,赵一曼挺着大肚子,强忍着疼痛,想要找个住的地方将孩子生下来,却始终无法如愿,没有人家愿意收留他。

好在最后关头,一个贫苦的工人,担心一尸两命,将赵一曼带回家里,找来接生婆,才让赵一曼顺利产下一名男婴。

按照分别前陈达邦的意思,孩子取名“宁儿”。

当时,白色恐怖席卷全国,赵一曼担心身份暴露,给好心人一家带来危险。生下孩子没几天,身体尚未完全恢复,就带着孩子连夜赶往上海,找到党组织。

在组织安排下,赵一曼在上海参加工作。

这期间,虽然工作仍具有一定危险,但能够和孩子一直在一起,赵一曼也心满意足。可很快,赵一曼就改变想法,决定将孩子送走。

1929年,赵一曼奉命前往南昌工作,可就在她刚刚到达不足一个月的时候,组织里突然出现叛徒。

得到消息后,赵一曼连夜带着孩子,四处躲避敌人的抓捕。

冰天雪地、四处躲藏、饥寒交迫,这对大人来说,都十分困难,何况是幼小的孩子。

终于,赵一曼一路躲藏、乞讨,回到了上海。这次遇险,让赵一曼意识到,危险随时可能会出现,带着孩子再身边,不方便的同时,更是让孩子时刻处于危险之中。

思前想后,强忍心中的不舍,赵一曼还是决定,将孩子送到陈达邦的老家,由陈达邦的哥哥抚养。

临分别前,赵一曼不知道自己什么时候能回来,还能不能回来。于是,带着三个月大的宁儿,到照相馆拍了一张合影,给儿子留下了唯一的纪念。

照片一共洗了三张,给儿子留一张,自己带一张在身边,另一张寄给了远在苏联的丈夫,告诉他,儿子已经出生。

准备好一切后,赵一曼最后抱了抱尚在襁褓中的宁儿,含泪决然而去。

这一去,一名深爱儿子的母亲离去了,一名巾帼不让须眉的英雄出现了。

红枪白马

1931年,“九一八事变”爆发,日军踏入泱泱华夏,侵华战争由此开始。

在蒋介石不抵抗的政策下,东北军撤出东北,整个东北沦丧,东北三省的人民,饱受苦难。

在这场民族浩劫中, *** 最先站出来,号召全民抗战,并积极组织力量前往东北,奔赴抗日前线。

本在南方坚持斗争的赵一曼,积极响应党组织号召,历经千辛万苦,冲破 *** 层层封锁,于1934年7月,赶到东北。

也是此时,正式改名赵一曼。

并很快奉命前往珠河县,组织、领导游击队,坚持敌后抗日斗争。

在抗日战场上,赵一曼以身作则,逢战必先,很快就凭借其优秀的军事素养,崭露头角。

赵一曼作战时,身骑白马,手拿系着红缨的手枪,英勇无畏、勇往直前。

因其勇猛的作战风格,加之姓氏,一度让敌我很多人,误以为赵一曼是东北抗联司令员赵尚志的妹妹,一时间名声大噪,深受我军敬仰的同时,也上了日伪军的黑名单。

敌人对这位“红枪白马”的女将军十分仇恨,多次想要寻机抓捕她,但每次赵一曼都能凭借机敏的嗅觉,幸免于难,将敌人耍得团团转。

但多次的遭遇战,意外还是不可避免地发生了。

1935年冬,东北的冬天气温低到零下40度,可就在这恶劣的天气下,日伪军都没有放弃围剿赵一曼的队伍。

一天深夜,在白茫茫的雪地,赵一曼带着队伍,与围剿而来的日伪军突然遭遇。

一场突如其来的战斗,打破了深夜的寂静。

敌众我寡,不宜硬拼,赵一曼命令战士们赶紧后撤,而她却与几个战士留了下来。为了吸引敌人的注意,掩护大部队转移,这是赵一曼多次采用的战术,每次都能成功。

然而这次,赵一曼却被流弹击中,与身边的战友走散,只能独自一人,朝着山里转移。

来不及处理伤口,这让鲜血在白茫茫的雪地上,格外显眼,敌人一直紧追不舍。

严重失血,让赵一曼意识逐渐模糊,在失去意识前,赵一曼打光了所有的子弹,击毙几名日军后,再也撑不住,晕了过去。

看着倒在血泊中的女人,以及那把系着红缨的手枪,这让带队的日本军官大野泰治,内心狂喜,他意识到,这个女人,很可能就是他们一直想要抓到的赵一曼。

英勇就义

赵一曼作为当时东北地区抗日的一面旗帜,以及重要的领导人,日本人对她抱以极大的期待。如果能够成功策反,或是逼迫赵一曼交代出重要情报,对整个东北局势,都将有很大的影响。

于是,惨无人道的审讯开始了。

毫无人性的日本畜生,并没有因为赵一曼是女性,就手下留情,你能想到的,想象不到的各种刑具,施加在赵一曼身上,试图摧毁赵一曼的意志。

面对酷刑,赵一曼不屈不挠,始终坚定地顽强对抗。酷刑一遍又一遍,让常人无法想象的痛苦,每日陪伴在赵一曼身上。

这位坚强的女英雄,就这么默默承受,心中不断给自己鼓劲,誓死不屈。这样坚强的意志,顽强的生命,甚至令审讯的日本人都害怕了。

一个多月后,审讯毫无成果,而赵一曼已经奄奄一息。

日本人不甘心,不想赵一曼就这样死去。于是,将赵一曼送到哈尔滨医院接受治疗。

凶残的鬼子当然不会好心救赵一曼,只是想要治好她,再继续审讯。

在这期间,赵一曼没有放弃,与日本人斗争的同时,还积极宣传革命理念。终于,在一个被感化的看守暗中帮助下,赵一曼逃脱魔爪,成功从医院逃了出来。

但遗憾的是,脱离魔爪不到半年的时间,刚刚养好伤的赵一曼再次投入战斗,却不想再次意外被捕。

这次,敌人不再心存侥幸,对赵一曼进行非常严格的看守,守卫全部换成了日本人。

接下来,半年多的时间里,赵一曼不断遭受酷刑折磨,却始终坚定如一,让日本人毫无办法。

据后期接受审判的大野泰治交代,在赵一曼被刑讯的九个月时间里,他们使用了各种常规酷刑,针刺手指、灌辣椒水、反复 *** 身上的伤口…

见没有效果,甚至从日本空运过来一款电椅,专门用于对赵一曼的审讯。

大野泰治对当时的场景,都不愿去过回忆,那段惨烈的酷刑,让他心有余悸。

大野泰治交代,赵一曼第一次被使用电椅,就长达7个小时,这是常人无法忍受的。他清楚的记得,赵一曼当时被电流击打得口吐白沫,大小便失禁,却依然没有发出一声惨叫。

在大野泰治审判的最后,他表示,当时尽管所有人都期待能够摧毁赵一曼的意志,拿下情报,但通过几个月的酷刑审讯,大野泰治内心清楚的明白,这个女人是无法被摧毁的。

内心失望的同时,更多的则是对这个顽强女人的敬佩。敌人最终失去了耐心,甚至可以说不敢再刑讯于赵一曼,终于决定枪杀赵一曼。

1936年8月2日,在珠河县北门,赵一曼被押到临时搭建的刑场。在生命的最后一刻,顽强的赵一曼,终于展现一个女人内心的柔弱,亲手给儿子写下一封信。

遗憾于没有陪伴在儿子身边,见证儿子的成长,用实际行动教育儿子,长大之后报效国家,记住自己的母亲,为国牺牲,长大后,要像母亲一样,为国奋斗。

随着几声枪声,至死都在与敌战斗的一代英雄,永远地逝去,年仅31岁。

1950年,电影《赵一曼》在全国上映,感动了无数人,其中就包括一位叫陈掖贤的男人。

可直到6年后,赵一曼整整牺牲20年时,陈掖贤才知道,原来电影中,那感动无数人的女英雄赵一曼,就是自己的亲生母亲。

原来,陈掖贤就是宁儿。

在东北烈士纪念馆,宁儿终于亲眼看到了母亲留下的那封遗书,28岁的宁儿哭得几度昏厥,他用颤抖的双手,抄下了母亲留给自己的最后教诲。

之后,宁儿在胳膊上刺下“赵一曼”三个字,激励自己,不要忘记母亲的教诲。同样,以这样的方式,陪伴着母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