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伙伴关心的问题:贝多芬悲怆钢琴奏鸣曲第一乐章讲了什么(贝多芬悲怆钢琴奏鸣曲第一乐章的创作特点),本文通过数据整理汇集了贝多芬悲怆钢琴奏鸣曲第一乐章讲了什么(贝多芬悲怆钢琴奏鸣曲第一乐章的创作特点)相关信息,下面一起看看。

贝多芬悲怆钢琴奏鸣曲第一乐章讲了什么(贝多芬悲怆钢琴奏鸣曲第一乐章的创作特点)

(昨晚做了一件有意思的事情,在微信群里跟群友分享了贝多芬的op.101第28钢琴奏鸣曲,现将一句一句写在微信上的讲稿贴在这里——题图分别是吉列尔斯、施纳贝尔和肯普夫贝多芬钢琴奏鸣曲唱片,应该是三种最好的版本吧。)

听古典音乐,起步很晚。心无旁骛地听贝多芬,就更晚了,所以,在我的音乐笔记《怎样听一首名曲》中,涉猎贝多芬的,少之又少。

可是,贝多芬又是我最熟悉的作曲家。

一个悖论,是不是?

在我孩提时期,就有人对我提到贝多芬了,不过,说的不是他的音乐多么好,而是,他是一个能扼住命运咽喉的人,是我们学习的榜样。这样的励志一直持续到我青少年的叛逆期,后来坊间一言及贝多芬的音乐不是命运就是贝九,我竟因此愚蠢地绕过贝多芬而行,甚至在我开始聆听古典音乐以后。

不是贝多芬只有命运和第九交响曲,而是在我没有步入古典音乐的堂奥之前,没有人愿意跟我分享贝多芬。

第一个与我分享贝多芬的,是我的大学同学。他爱古典音乐30年了,爱到深处竟然无师自通地学会了弹奏贝多芬的《月光》。有时候爱意来袭一架钢琴都无以解瘾时,他会选一张一流指挥带领一流乐团完成的交响乐作品塞进他家最昂贵的家什音响里。当音乐在耳边或嘶吼或浅吟时,他就手舞足蹈假装在指挥。我问他,假装做指挥时他选择最多的作品是什么?他答:贝多芬的《田园》。

哦。

后来,他为我们同学开古典音乐系列讲座,每讲一次,都会为我们刻录一张这位作曲家的作品 *** 。贝多芬的那一张,当然有《田园》,是第二乐章,在蓝天白云青草地清溪旁惬意散步的音乐语言,简直让我不能相信,那就是时时扼住命运咽喉的贝多芬的作品!

那以后,听贝多芬渐渐多了起来,不过,除了他的小提琴奏鸣曲外,我偏爱他的室内乐作品,如《春天》和《克罗采》。我得说,是贝圣的这两部作品,让我领略了室内乐那仿若一个人聆听从而聆听者可以肆意地向隅而笑向隅而哭的气质。古典音乐与电影不一样。电影是黑暗中众人的狂欢,而古典音乐,我私以为更适合孤独地涵泳,如是,没有一种形式比室内乐更贴近古典音乐的本真的了。

(喜欢看乐谱,虽然不那么懂)

在我有这么一点悟得的时候,上海交响乐团安排了上海四重奏担纲的全部贝多芬四重奏作品的演奏和德国钢琴家格哈德·奥皮茨弹奏的全部贝多芬钢琴奏鸣曲的演奏,这简直是为我特意安排的节目单嘛!

上海四重奏的音乐会从2014年的9月一直绵延到来年也就是2015年的4月,相隔数个星期以后会在周末安排一场,很好的安排,我可以将前一场音乐会的曲目消化好了以后再听下一场。格哈德·奥皮茨7场音乐会的安排就紧凑了许多,原因不说你也明白,在一个半星期里听完全部贝多芬钢琴奏鸣曲,累极了。

(格哈德·奥皮茨))

所以,杨燕迪教授的讲座一定要听。

杨教授的讲座却没有关照贝多芬全部钢琴奏鸣曲,而是只专注于晚期作品,从101也就是28钢琴奏鸣曲开始,直到贝圣的最后一部钢琴奏鸣曲111,为什么?除了相对于贝多芬的前期作品和中期作品,贝多芬的晚期作品是最难懂的,“也被公认是钢琴音乐中最登峰造极的作品,原因有二,一是这组作品在音乐的技术探索上又强烈的原创性,不仅拓宽了音乐语言的边界,而且在很大程度上重新思考了传统,并开掘了诸多传统手法中前所未有的维度,二是这组作品以技术探索为强大依托,营造、创建了前无古人、罕有来者的至高精神境界,在表现深刻的思考、深邃的体验和深厚的情感方面,至今仍是无与伦比的典范,近两百年来感动着一代代全世界的音乐家和爱好者。为此,我们感谢这些杰作,通过这些经典,丰富和升华我们自身,并通过贝多芬音乐对彼岸世界的召唤,使我们这个有欠缺的此岸世界变得更加美好,更加富有人性”。真是如此。

也因为五部贝多芬晚期钢琴奏鸣曲内容和精神养料过于丰厚,除非去听现场,我总是一段时间里,只选择听一部,最近只听101,第28钢琴奏鸣曲。

贝多芬创作晚期作品前,遭遇了人生三件大事,一是一封写给神秘爱人的情书告诉我们,贝多芬已经接受了他一生将不再有爱情只能孤生一人的事实,二是耳疾越来越严重,三是争夺侄子的监护权虽然赢了官司却失去了侄子卡尔的心。应该是遭受了三大人生打击,照理,他的晚期作品应该阴云密布,却没有。

我们仅来听听101。

杨燕迪教授认为101中最出色的乐章是第一乐章,最值得我们珍视的是第一乐章,它极为内在极富玄想。和声的悬浮、节奏的切分、语气的委婉,均非“英雄”气概,而是指向了“晚期”。——这下大家明白了吧,为什们这两年我会沉迷于贝多芬的晚期作品?因为,英雄离场以后,贝多芬用音符给我们勾勒出了一个伟人丰富的内心世界,丰赡得叫人念念不忘。

与杨教授不同,我最喜欢的是被杨教授说成“有些怪诞”的第二乐章。“活泼的进行曲风格,是北欧雪峰的美景,冰清玉洁”,是当时我听格哈德·奥皮茨的现场随手记下的听感。这两天,听的比较多的是肯普夫的版本,左右手的力度控制真是太棒了,既将漂浮在半空中的仙境交代得轻盈、空灵又不乏力度,又用左手的和旋将人世间无法逃脱的诸多麻烦交代得非常节制,这就让我们很惊奇:遭遇过人生三大不快以后,贝多芬反而与世界讲和了,这是为什么?只能说,进入晚年以后,贝多芬的境界有了神启一般的大幅度跃升,做到了既向往天堂又乐于与苦难的人生好好相处的良好心态。101以后,106、109、110、111如果我们一部部往下听,获得的享受将更加丰满。

(巴伦博伊姆和肯普夫的唱片)

为了对比,我也听了巴伦博伊姆的唱片,不知道为什么,巴伦博伊姆在表现第二乐章的时候,故意将和旋处理得要比右手的主旋律响了许多,这种失衡的处理,可能巴伦博伊姆有他自己的理解,但我不喜欢。

这也就是为什么听音乐无止境。这也就是为什么爱乐是一个烧钱的爱好。音响不说,光唱片买起来,就屡屡要跺脚呀。

更多贝多芬悲怆钢琴奏鸣曲第一乐章讲了什么(贝多芬悲怆钢琴奏鸣曲第一乐章的创作特点)相关信息请关注本站,本文仅仅做为展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