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
文
摘
要
水战,历史上一项相当早的战争模式,在中国,早在商周时期,便有了水战的记录,在春秋末年,甚至有了海战记录。放眼世界,水站历史也是相当悠久。到了近代,随着远洋航行的发展,海洋成为了最重要的战略方向,控制海洋就等于控制了世界,于是,打造一支强大舰队,变成了列强国力的象征,时至今日,海洋运输仍然是世界贸易的最重要组成部分,如此可见水师乃至海军对于一个强国的重要性。
自英西海战开始,海军成为了近代列强立足于海洋的根本。随着列强不断扩军,争夺海洋控制权就越来越激烈,大规模海战爆发愈发频繁。到了一二战时期,海战规模达到了一种前所未有的阶段,英国、美国、日本、德国为了争夺海洋霸 *** ,在大西洋和太平洋经历了无数次大规模血战,也正是因此,将水战的规模推到了一个历史的大高峰。
接下来,我们就简要分析一下,人类历史上那些最大规模的水战,从中挑选出规模最大且最经典的十次,做简单的叙述。
莱特湾大海战
1、莱特湾大海战
人类历史上最大规模的水战,非莱特湾大海战莫属。此战是人类历史上最后一次航母间的大碰撞,也是历史上最后一次战列舰之间的大碰撞。在规模上,莱特湾大海战也是创纪录的,日军与盟军投入船舰总吨位超过两百万吨,其中盟军舰队多达133万吨,日本海军则达73万吨。两百万吨是什么概念,要知道辽宁舰的排水量不过4万多吨,这就相当于50艘辽宁舰同时参加了这场海战,绝对是空前的。
此战,美军出动17艘航母,日本4艘,总计21艘航空母舰。美军12艘大型战列舰,日本9艘,共计21艘。美军24艘巡洋舰,日军19艘,共计43艘。美军出动141艘驱逐舰,日军34艘,攻击175艘。这里科普下,战列舰的火力和排水量远大于巡洋舰远大于驱逐舰。另外,美军1500架舰载机,日军舰载机外加战斗机700多架,其它舰只和潜艇忽略不计。
1944年10月,麦克阿瑟在经历菲律宾惨败两年多后,在太平洋各线战场连连告捷的情况下,跳到战术也愈发得心应手,终于,麦克阿瑟得到了反攻菲律宾,一雪前耻的机会。于是,集中所有兵力,对江河日下的日本海军,发起了泰山压顶般的攻势,想要以此战,打掉日本海军最后的獠牙。于是,莱特湾海战爆发。
地点位于菲律宾群岛中部海域,美军位于菲律宾群岛以西的太平洋海域,日军位于菲律宾群岛以西的中国南海海域。美军和日军集结了当时能参加的所有战舰,在吕宋岛和棉兰老岛之间的群岛海域,进行了一场海上大决战。
美军纸面实力碾压日军,无论是舰艇数量还是火力;而日军因为有菲律宾群岛的陆上支援,可以从陆上随时起降轰炸机和战斗机参战,而美军战斗机要起降则需要到几百公里外的美军机场,所以从海陆协同上,日军占优。
此战对于双方来说都不容有失,若美军失利,之前的布局和胜利将化为泡影,重新夺回菲律宾将不知何时;日军如果失利,将彻底丧失南部海域的控制权,日本"南线"资源输送本土的命脉将断绝,东南亚战场将与本土失联。
莱特湾大海战
首先,10月20日,美军两栖部队进攻莱特岛,日军栗田舰队得知后,匆忙驰援。美国航母随即出动,在锡布延海击退日本栗田舰队,但是日军未后退,而是假装撤离,实则绕道萨马岛。
小泽舰队从西北赶来支援,志摩舰队从东北赶来支援,西村舰队从南下直取莱特岛,美军先后在苏里高海峡和恩加尼奥角两次遭遇战中,充分利用火力猛地优势,以战列舰和巡洋舰为主力,对日军狂轰滥炸,两次重创日军。
10月25日凌晨,最后的决战,发生在萨马岛海域,美军调离部分舰队前往菲律宾东北部阻击小泽舰队,然后将主力布置在萨马岛附近。美军先期舰队,作战失败,误入栗田主力舰队阵营,损失了一艘航母和多艘驱逐舰、护卫舰。但是日军误以为美军先期舰队乃是美军主力,所以击退之后,追击阵型散乱,正巧迎面遇上了美军主力舰队。一个照面,三艘巡洋舰便没了,栗田匆忙率军逃窜,最后到了莱特湾海域,一场大战下来,日军四艘航母全部沉没,三艘战列舰沉没,10艘巡洋舰被击沉。
此战基本消灭了日军海上力量,美军趁势拿下了菲律宾群岛,切断了日军南线运输命脉,日军自此再无回天之力。
日德兰海战
2、日德兰海战
日德兰海战,一战中最大规模的一次海战,人类历史上最后一次以战列舰为绝对主力的大规模海战,同时也是大英帝国皇家海军巅峰时期的一场重量级战役。
此战,英军出动三十余艘战列舰,近四十艘轻重巡洋舰,近六十艘驱逐舰以及众多其它舰船。德军出动20艘战列舰,15艘巡洋舰,还有近60艘鱼雷舰。作为海上霸主的英国海军实力自然是远强于德国。
但是英德两国的海军建设路线有所不同,德军讲究的是重炮重甲,装甲厚,火力足,但是航速较慢。而英军追求的是射程和航速,装甲就相对比较薄弱。因此,德军针对英军的特点,装备了多种穿甲弹,可以刺穿英国舰队的装甲,而英军火炮则很难短时间内穿透德军舰船的装甲。
日德兰海战
德国舰队和英国舰队在北海日德兰半岛外围海域进行了大规模作战,德国利用重甲重炮的优势,正面与英军对战,取得了不错的战果。而英军洞悉德军战术之后,利用航速优势与德军进行迂回,德军无论如何也无法突破英军的阵线,随着英军不断压迫德军的活动空间,最终德军只能形同困兽。
战役结果是,德军击沉了14艘英国战舰,自己损失了11艘战舰,德国在战绩上取得了胜利,但是在战略上却惨败,彻底被英国皇家海军困死在了德国近海,再无突破英国海军防线的可能。
此战之后,德国海军自知战胜英国皇家海军无望,于是开启了无限制潜艇战,想以此来消耗英国的海上贸易。此战诚然,英国在战略战术指挥上错误频繁,但是最终却依然能够将德军全面压制回去,足以彰显,那个时代世界第一海军的真正实力。
大西洋海战
3、大西洋海战
战争历史上,持续时间最长,战局最复杂的海战,非大西洋海战莫属。此战乃是二战期间,德、英、美为了争夺大西洋的控制权,而爆发的一场超级大海战,此次海战几乎贯穿了整个二战。
与一战海战的起因一样,德国为了争夺大西洋的制海权,想要扼杀英国的海上贸易,以此来围困英国本土,以达到打垮大英帝国的目的。毕竟战前,英国掌握着全世界大部分的海洋贸易,拥有一支2100万吨的商船队伍,占全世界商船总吨位的三分之一以上,正是这些商船,从全球的殖民地不断为英国本土供血。
大西洋海战
战前,英国拥有8艘航母,舰载机达到了500架,24艘战列舰,60多艘巡洋舰,近两百艘驱逐舰。高居世界第一,总吨位乃是德国的近十多倍。然而德军自知在海面上不可能战胜皇家海军,于是借鉴了一战时期的潜艇战,大量下水U型潜艇,用以攻击英国商船,也就是历史上著名的群狼战术。凭借此战术,德军击沉了无数英国商船,还曾击沉了英国排水量达到3万吨的战列舰"皇家橡树"号。
后来,英国不得不出动驱逐舰或者其它战舰护航商船,损耗了许多战争资源。直到1941年,潜艇探测器的发明,英军才取得了战术上的主动,潜艇在装备有探索器的驱逐舰面前,毫无抵抗力。从41年到43年,英军击沉了德军数以百计的潜艇。1945年5月8日,德国海军将领邓尼兹命令德国700艘潜艇全部浮到海面上,向英国投降。
大西洋海战,也可以理解为是反潜战,其对日后各国海军建设有着巨大的参照意义。
对马海战
4、对马海战
对马海战,乃是20世纪初,日俄战争的组成部分,乃是日本崛起为世界强国的最重要之战。
日本战时拥有海军舰艇80余艘,总共在27万吨排水量左右。俄罗斯则有着传统的四大舰队,北方舰队,太平洋舰队、黑海舰队和波罗的海舰队。由于俄军主力没有部署在远东,所以太平洋舰队只有60艘舰艇,排水量不足20万吨。
而且,沙俄海军常年无战事,并不清楚铁甲战舰时期的灵活战术。所以,太平洋舰队在早期便被日军封锁在了旅顺港内,仅能自保,毫无战术效果。结果就是,日军在东北大胜沙俄军队。
沙皇不甘心接受失败,特别是输给名不见经传的日本,于是决定派遣另一支舰队前往远东支援,由于强大的黑海舰队要备战奥斯曼土耳其和英法,所以不能离开。现在俄罗斯最强大的北方舰队在那时才刚刚成立,不足以作战,只能派遣波罗的海前往支援。而英国为了阻碍俄国海军,关闭了地中海通道,迫使俄军只能绕道好望角。
于是,沙俄波罗的海舰队(第二太平洋舰队)经历了历史上最漫长的战略航行,途经北海、大西洋、印度洋和南海,行程18000海里,前往远东作战。任何船只航行这么远,必然会出现很多故障,所以战斗力很强的舰队到了这时已经不能是强弩之末了,而是奄奄一息。
对马海战
而且,由于俄国舰队航行一多半时,旅顺失守,这支舰队要想休养,就只能前往海参崴,而要去海参崴就必须要经过对马海峡和日本海。
而日军以逸待劳,在对马海峡设伏,等到精疲力尽的俄罗斯舰队到来时,只需要集中力量一击,就可以取得绝对意义上的胜利。结局就是,日军损失了3艘鱼雷艇基本全歼了俄罗斯帝国舰队,只有几艘船逃亡海参崴和菲律宾。
沙俄在日俄战争中接连损失太平洋舰队和波罗的海舰队,一个世界一流的海军强国,彻底沦落为不入流国家。而日本彻底腾飞,成为了新晋帝国主义。
鄱阳湖之战
5、鄱阳湖之战
鄱阳湖之战,人类中世纪历史上规模最大的一次水战。也是中国历史上最大规模的一次水战。此战,陈友谅出动近60万人,而朱元璋则出动了20多万人参战。
陈友谅舰队有战船巨舰上千艘,朱元璋的水军也有数百艘战船和无数小艇。两军在鄱阳展开了一场惊天动地的大决战,此战决定了中国历史数百年的走势。
双方对垒,陈友谅凭借舰船巨大且数量占据绝对优势而步步压迫朱元璋。朱元璋化被动为主动,将陈友谅先锋大军引入埋伏圈,主动突袭陈友谅中军,差点冲乱了陈友谅大军的阵型,但是没有什么损失。
鄱阳湖之战
陈友谅痛定思痛,鉴于秋冬季节,己方顺风,所以就铁索连舟,将巨舰连在一起,防止朱元璋冲击。而这时就出现了历史上罕见的一幕,秋冬季节,东南风大起,朱元璋趁势火攻,大破陈友谅大军,陈友谅虽顽强突击,但是却敌不过天命,最终在撤退途中中流矢而亡,数十万水师几乎全军覆没。
鄱阳湖之战,乃是历史上参战人数最终的一次水战,虽然历史相对久远,没有铁甲战舰那般壮观,但是双方七八十万人的浴血,虽然不能亲历,但仍然很容易想象当时是多么的震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