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伙伴关心的问题:四川张雪梅的图片(张雪梅感动中国),本文通过数据整理汇集了四川张雪梅的图片(张雪梅感动中国)相关信息,下面一起看看。

四川张雪梅的图片(张雪梅感动中国)

张雪梅(前排左三)在农家小院召开坝坝会。

张雪梅(中)深入田间地头与村民交谈。

6月14日早上,据四川省巴中市恩阳区有关方面发布消息:张雪梅,女,现年30岁,恩阳区尹家乡大垭村村主任助理,优秀大学生村官,感动四川十大人物,四川省优秀 *** 员,于2016年6月14日早晨七点左右与世长辞,让我们一起怀念这位为巴中人民默默奉献的坚强女人,愿她一路走好!

此前,四川各大媒体曾对张雪梅扎根基层、带病坚持工作、带领村民脱贫奔康的先进事迹进行了采访报道。在担任恩阳区尹家乡大垭口村村主任助理村官期间,她带领村民发展产业,引进业主搞开发,将村里废弃果园变“废”为“宝”,建成了中药材种植园,开办了养牛场,策划打造芦笋种植基地。4年来,村民人均收入从2928元上升到了6701元。她积极改变农村基础条件,争取村道路硬化工程项目,先后硬化了村道路,建起了微水池,改建了村小和卫生室,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得到极大改善。她主动帮扶困难群众,为留守学生张燕联系解决了7万元心脏手术医疗费,帮助留守学生吴杰洗衣服、辅导作业,为村里行动不便的孤寡老人跑腿办事。她摸索出了“三式”群众工作法,即亲情式沟通、对比式算账、参与式帮扶,取得了良好效果。

2012年4月,张雪梅被查出患乳腺癌,先后做过手术和多次化疗,癌细胞扩散到全身时,她仍然一如既往地带病工作;躺在病床上和病魔做抗争时,她仍希望能再次站起来为村里做更多实事。2014年3月,她捐出3万元治疗费成立了乳腺癌爱心基金,承诺离世后捐出所有有用器官。

2014年,张雪梅被四川省委宣传部、省文明办评为“身边雷锋·时代榜样——2013年感动四川十大人物”。(四川新闻网)

身患癌症不忘服务乡亲 大学生村官张雪梅感动巴中

张雪梅先进事迹报告会现场。

“巴山雪梅,献身基层,用智慧为民谋福祉;寄身穷乡,用深情反哺故乡大地。”2014年3月5日上午,经过1400万人次参与网络和电话热线投票,巴中市恩阳区尹家乡大垭口村大学生村官张雪梅获得了由四川省委宣传部、四川省精神文明办指导,四川日报报业集团、四川省志愿服务基金会主办,国网四川省电力公司、华西都市报承办的“身边雷锋·时代榜样——2013年度感动四川十大人物”的荣誉。2014年3月12日上午,张雪梅先进事迹报告会在巴中召开,会议以视频的形式召开,从市县到乡村和社区,共12000多名党员干部参加了当天的会议,听完张雪梅的先进报告会后,代表们无不为之动容。

为改变家乡现状大学毕业后献身基层

张雪梅是巴中市恩阳区尹家乡大垭口村的一名普通大学生村官。2008年7月,年仅22岁的张雪梅大学毕业后,凭着一腔热血到“北上广”发达经济圈闯荡。可幸运对她来说只是昙花一现,上班不到一个月,家里传来不幸的消息——父亲病重,为了不拖累家庭,父亲放弃治疗,凄然离世。

张雪梅觉得,父亲早逝的原因是家庭贫困、没钱治病,贫穷和落后是偏远农村的硬伤。料理完父亲的后事,她决定回乡发展,为改变家乡尽一份力。

2009年,23岁的张雪梅被选聘为巴中市恩阳区尹家乡大垭口村村主任助理。家人说她“没出息”,同学们笑她“没追求”,母亲声泪俱下:“我辛辛苦苦送你读大学,就是指望你摆脱‘农皮’,哪晓得你又回到了农村……”面对大家的冷嘲热讽,她依旧选择扎根基层。

用所学服务农村村民收入大幅度提高

“我就是要到农村经受锻炼,要用所学知识服务农村。”张雪梅坚定自己的选择。

从组织村民筹款修路,到找同学、托朋友将村里废弃的百亩果园变成“摇钱”的药材园;从攒钱帮助患尿毒症的村民李俊灼,到为村里困难学生筹集7万元善款……村里有多少户人,每户村民的家庭状况都记在她的脑海里。在尹家乡工作的4年时间,她把村民当成自己的家人,看着村子渐有起色,村民收入也从最初的人均三千多元上升至五千多元,让张雪梅感到很开心。

命运捉弄患癌症先进事迹感动大四川

然而,天有不测风云,老天跟她开了一个残酷的“玩笑”。2012年4月,张雪梅被查出患有乳腺癌,即使是这样,他仍时刻想着大垭口乡的村民,仍不忘回馈社会,“如果我不在了,就将我的肾、眼角膜等有用器官捐给需要的人”。

2013年7月,张雪梅被查出癌细胞已转移扩散到肺部,转移到骨髓。她生病的事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关注,她的事迹得到了中央和省市领导的充分肯定。

中组部把张雪梅同志作为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集中宣传的先进典型之一。四川省委书记 *** 、省委组织部部长范锐平给予其充分肯定并作出重要批示;巴中市委书记李刚亲临张雪梅同志家中看望慰问,并多次作出相关批示。

目前,张雪梅同志已被 *** 巴中市委、 *** 巴中市恩阳区委分别授予“优秀 *** 员”、“优秀大学生村官”称号。“如果有一天我离开了这个世界,最大的遗憾就是为群众做的事太少!”如今,张雪梅仍躺在病床上和病魔做着抗争。(原载于2014年3月13日《华西都市报》)

大学生村官张雪梅用“怒放的生命”诠释青春

四川省巴中市恩阳区尹家乡大垭口村,有一位年轻的大学生村官,一直以来,她勤奋工作、乐善好施,是村民眼中的好村官,是乡镇干部的好助手,即便是身患绝症,她还是忘不了她工作的村子,一如既往的投身到工作当中,用“怒放的生命”演绎着绚丽的青春,她的名字叫张雪梅。

张雪梅,巴中市恩阳区人。毕业于四川文理学院中文系,毅然放弃大城市优越的工作,投身到家乡建设,考到恩阳区尹家乡大垭口村,做了一名普通的大学生村官。在这个平凡的工作岗位上,她努力散发出自己的光和热,真情为民,用心用力改变大垭口村贫穷落后的面貌。

据尹家乡党委书记张勇介绍,2009年9月28日,乡上来了四个大学生,张雪梅是其中之一,“当时张雪梅来到乡上,我告诉她她是分到最边远的大垭口村时,她却告诉我说她从小在农村长大,不是挑肥拣瘦的人。”很快,张雪梅就熟悉了这份工作,一个月后她通过走村串户,大胆的结合大垭口村实际,写了一份题目为《关于大垭口村的现状与出路的思考》;其中提的最多的就是村子里的交通和产业发展。从此之后,这个老百姓眼中脚踏实地为民办事的好村官,用自己的方式,为改善当地老百姓生活状况而努力。

作为全乡最贫困的村之一,2010年11月,在乡、村的共同努力下,村里终于争取到村道路硬化工程。正当大家准备实施这个项目的时候,出现了一个难题,项目资金有限,需要乡、村配套。其中缺口多达60多万,通过“一事一议”原则,最后决定由村干部分头到村民家中做工作。分配任务时,张雪梅主动要求多分一点,“当时她告诉我们的理由是,她年轻,没有多少负担,且其他村干部家里种的庄稼,也比较忙,所以就该给她多分一点。”张勇告诉记者。

在村道路硬化项目筹款过程中,张雪梅深入村民家中,用拉家常的方式告诉村民,修好村水泥路的好处有哪些。她主动联系村子里外出务工者,以村“两委”的名义寄出《致尹家乡大垭口村外出人员的一封信》,呼吁他们对家乡道路硬化予以支援。最终村里筹集了首批50万公路款,其中张雪梅负责筹集就有30多万元,才让村道路硬化工程顺利实施。

在大垭口村,有100亩的药材园,施行合作社加农户的产业化发展。这块药材园现在是村里重要的产业之一,部分村民就近解决了就业问题的同时,也增加了自己的收入,现在村里的村民,很远看见张雪梅就会给她打招呼,感谢她千方百计找来了药材园的修建者,让他们得到了实惠。

据了解,张雪梅在大垭口村的这段时间,通过和其他村干部共同努力下,村里发生了可喜的变化。道路得到硬化,4口堰塘得到维修,新增20口微水池,建起了村供水站、维修了村小学校舍、村“两委”办公室、村卫生站等一系列改善民生的工作。

村民李俊灼,2010年被确诊为尿毒症,需要透析治疗,每周3次,每次几百元。昂贵的医疗费及病痛的折磨,几度让她选择自杀,然而想着年幼的儿子、年迈的父母,也只有坚强的活着,为了筹集每一次的治疗费,李俊灼东拼西借,债台高筑,家里已经穷的揭不开锅。一次偶然的机会,在尹家乡 *** 办事的李俊灼认识了张雪梅,张雪梅得知李俊灼的情况下,随即在尹家乡赶场天的时候,冒着酷热为其募捐,向过往的行人为李俊灼筹集了几千元的救命钱,她们之间也建立了深深的姐妹情。

在关注村子发展的同时,村里的学校也是张雪梅关心、关爱的重点。大垭口村小学代课教师李丽萍告诉记者:“每次雪梅来学校的时候,孩子们都会围着她,张阿姨、张阿姨的叫。其中有两位家庭特殊的小朋友还把张雪梅叫的是张妈妈。”

据李丽萍介绍,张雪梅一有空就会来学校看望孩子们,给他们辅导课程、讲故事。看到那个小朋友的手脏了就帮他们洗手;哪个孩子的头发没扎好,就帮她们扎头发,了解每个孩子的家庭状况,给他们最大的帮助和关爱,其中一个幼儿园学生张某患有先天新心脏病,张雪梅拿出当时身上的200元钱后,为张某东奔西走,了解相关政策,跑民政和慈善等部门,张雪梅的努力下红十字总会帮助张某解决7万元医疗费,张某才得以顺利完成手术重新回到课堂,在采访了解当中张雪梅所做的每一件事都是为了当地村民。

然而,天有不测风云,2012年4月,张雪梅被确诊为乳腺癌,这突如其来的打击让张雪梅的丈夫张全宝一时接受不了,那些日子常常和和张雪梅相拥痛哭,坚强的张雪梅却要求丈夫不要将生病的事情告诉别人,还安慰张全宝说现在科学发达,通过治疗应该没有多大的问题。通过手术后,张雪梅才短短休息了几天,就打算回去上班,这让一直顺着的她丈夫很生气,为此他们还吵了一架,当时张雪梅说:“与其在家里等死,不如到村里做点有意义的事!”疼爱她的丈夫张全宝只好顺从了她的要求,每天用摩托车接送。

就是在这样的一种情况下,2012年9月26日,张雪梅向村党支部递交入党申请书请,在支部大会上32名党员全票通过。与此同时,张雪梅还带病还坚持上班,走村下户,了解村民所求。化疗造成张雪梅头发大面积脱落,她一如既往的帮助身边的村民,安慰尿毒症患者李俊灼要坚持治疗,关心、关爱学校的小朋友。

2013年8月份,被重庆三军医大学确诊为癌细胞已转移到肺部和骨髓,只能采取保守治疗。此时的张雪梅始终牵挂着她工作的大垭口村,今年8月,张雪梅在给恩阳区委梁书记的信中,婉拒了组织对她个人的关怀,而是恳请组织多关心、帮扶她一直牵挂的大垭口村的发展……

渐渐的张雪梅的事迹越传越广,她的身体健康和她牵挂的大垭口村受到各级领导吧和社会关注,巴中市委、恩阳区委先后授予张雪梅“优秀 *** 员”、“优秀大学生村官”称号。12月26日,恩阳区召张雪梅同志先进事迹报告会,会上恩阳区各级各部门主要领导、大学生村官代表、村民代表、学生代表等400多人参加会议。会上,张雪梅的事迹让很多人都现场流下热泪,其中一名小学生代表告诉记者:“我觉得我们的张雪梅阿姨太伟大了,她那无私的精神就向雷锋叔叔一样,值得我们去学习。

如今,张雪梅在家里接受保守治疗,年轻的生命随时都会逝去。但是她的这种精神已经感动了她身边的每一个人。张全宝接受记者采访时告诉记者:“今年8月19日,雪梅从重庆返家的路上对我说:‘我们每个人都是哭着来到这个世界的,走,就要笑着离开。如果我不在了,我愿意捐出自己一切有用的器官,让更多的人感知社会的温暖’。”(原载于2013年12月27日 四川在线)

四川大学生村官张雪梅“三式”群众工作法记事

“如果我不在了,请把身上的肾、眼角膜等所有有用器官捐给有用的人。”“我要用笔,记录下自已同癌症抗争点点滴滴,告诉世人--癌症并不可怕!”“如果有一天我真的离开了这个世界,我最大的遗憾就是为群众做的事太少了!”……

很难相信,这样一席话是出自27岁的青春年华的年轻人嘴里。印象中,她开朗、勤奋、善良、乐于助人……尽管忍受病痛折磨,她始终面带笑容。她,就是巴中市优秀 *** 员,恩阳区尹家乡大垭口村大学生村官张雪梅,她用青春、用生命谱写出年轻的赞歌,用青春的智慧探索出“亲情式沟通、算账式对比、参与式服务”“三式”群众工作法。

从都市回到农村 “我从不后悔我的选择”

2007年6月,张雪梅大学毕业,并且在广州拥有了一份高薪工作,一个农家孩子终于摆脱了黄土地,凭着苦学的本领挤进了“北上广”发达经济圈,村民们祝福,伙伴们羡慕,幸运之神瞅上了这个农家女孩。

可幸运对她来说只是昙花一现,上班不到一个月,家里传来了不幸的消息——父亲病重。张雪梅只好从老板那里借了2000元寄回去。后来,父亲病情越来越严重,家里的钱也用光了,为了不拖累家庭,父亲放弃了治疗,默默地凄然离世。

张雪梅听到消息后犹如晴天霹雳,她觉得,父亲早逝的原因是家庭贫困、没钱治病,贫穷和落后是边远农村的共同特点。料理完父亲的后事,她萌发了一个大胆的想法——回乡发展,为改变家乡尽一份力。

2009年9月,张雪梅毅然回到家乡,竞聘为尹家乡大垭口村的一名大学生村官。

尹家乡是恩阳区最边远的乡镇之一,大垭口村又是尹家乡最偏远的一个山村,与仪陇县和阆中市接壤,是“一脚踏三县”之地。这里山高路陡、交通不便、资源匮乏,全村406户1580人,其中建卡贫困户就达120多户。从城市转入农村,从白领转为村官,要在这样艰苦的环境中生活与工作,角色转换需要决心和勇气。

消息传开后,朋友不理解,亲友惋惜,同学们笑她“没追求”。母亲更是声泪俱下地数落她:“我就你一个娃,辛辛苦苦送你上大学,就指望你摆脱‘农皮’,哪知道你这么没出息……”

张雪梅在亲友的指责声中默默忍受着,谁人能知,她心里时刻牵挂着自己的母亲,牵挂着哺育她成长的这一片土地,牵挂着帮助过她的亲人和村民,她愿意从城市俯身到农村,做平凡而有意义的事情。

“我当初的选择是正确的,我永远不后悔这个选择!”四年多过去了,张雪梅对自己当初的决定还是那么坚定。

从彷徨到坚定 “群众给了我力量”

初到大垭口村,有着一腔抱负的张雪梅面对现状有些彷徨,她不敢相信这就是成就一番事业的地方,退又不是她的性格。

“迎难而上!”她暗自下定决心。可村里的工作千头万绪,切入点在哪里,怎么打开工作局面,对一个刚刚从事农村基层工作的年轻人来说是一个大难题。

第二天,张雪梅从家里带了被子、水壶等生活用品,在村委会安了家。她每天早上带上干粮,背上水壶,逐户走访,直至晚上才回宿舍。

一个月后,张雪梅将一份《关于大垭口村的现状与出路的思考》的调研报告分别送到了村支书王学方、村主任邓文喜和乡党委书记张勇手中。“交通”、“产业”是这份报告里提到的最多的词语。张勇说:“这姑娘真了不起,刚来就给村子把准了脉。”

张雪梅在工作中勤于思考,点子特别多。有一次,她问尹家乡党委书记张勇一个问题,现在国家惠农政策多,大家的日子也越过越好,为什么群众还是不满意?张勇告诉她,可能是同群众的交流沟通不到位。于是,她征得村“两委”班子同意后,决定每个季度召开一次群众大会,干部与村民零距离沟通,畅所欲言,她还给会议取了一个名字——“群众论坛”。

在长期与村民打交道中,她还摸索出了“三式”群众工作法,即亲情式沟通、对比式算账、参与式帮扶,得到广泛推广。

2010年3月,正是栽种春玉米的季节。村里安排张雪梅去指导群众铺地膜,村民邓秀华给她泼了一瓢冷水:“我自己的地,想咋种就咋种,我家没劳力,不铺地膜。”

张雪梅笑着说:“大婶,我不是来管您的,是来帮您的。”看到邓秀华脸色有些缓和,张雪梅又和她拉起了家常。邓秀华告诉她,儿子、儿媳都在外务工,家里没劳动力,再说铺不铺地膜影响不大。

“这里边区别大,同样一亩地,铺了地膜可增产400来斤。”张雪梅和她算起了对比账。接着说:“这样吧,我来帮你铺。”说完就卷起袖子干起来。结果,邓秀华那一年多收了700多斤玉米,还特地做了玉米馍请张雪梅到家里吃。

就是这样一点一滴,张雪梅跟大垭口村的村民在田间地头建立起深厚的感情。

带领村民致富 让果园变“废”为“宝”

村里有一个果园,过去是村民增收的重要来源,后因果树老化、管理不到位以及交通不便等原因,水果滞销,果园荒废了,村民们只能望园兴叹。村干部看在眼里,急在心里,但又没有解决的好办法。

张雪梅经过一番调查,决定引进业主搞开发,将果园变“废”为“宝”。她一边在网上查资料、选项目,一边搞市场调研,决定把荒废的果园建成效益较好的中药园。

可是曾经有过产业失败经历的村民不再相信“产业”两个字了。他们说:“水果都没卖出去,又让我们种药材,要是再卖不出去的话,损失哪个来承担?”

张雪梅哪肯放弃,走家串户去做工作,她对村民们说:“这次种药材不是叫你们自己搞,你们出土地、出劳力,我帮你们找投资人,他们出钱出技术,风险由他们承担。”雪梅接着给村民们算了一笔账:“每亩地流转费600元,你们在里面打工,一个月还可挣1000多元工资,收益比种植传统农作物高多了。”这笔账把村民们算得心服口服,村民终于答应干。

说服了村民,雪梅就开始忙着找投资人,她想了很多办法,跑了很多地方,找同学,找朋友,可是大家都不愿意到这偏远地方来投资。最后,张雪梅听说本地的个体老板何映志对药材种植感兴趣,她当天就登门拜访。但何映志说,大垭 *** 通不便,运输成本高,怕投资打“水漂”。对于他的担忧,张雪梅与他一起算账,她说:“大垭口村虽然偏远,但海拔、土壤和气候适合种药材,而且劳动力成本低,农民又有种植的传统习惯,至于交通问题,我们正准备对道路进行改造硬化。”

张雪梅的诚恳和执著打动了何映志。在经过反复考察后,何映志决定到村上投资建中药材种植园。2011年初,一个百亩药材园在大垭口村建成了,村上成立了药果蔬专业合作社,走上了“合作社+农户”的产业发展新路子。

组织筹资修路 “我年轻,多分点筹资任务”

2010年11月,大垭口村争取到了村道路硬化工程项目。就在大家准备着手实施项目时,又出现了一个难题:项目资金有限,需要乡、村配套,初步估算,村里需要自筹打基础、铺底子的钱60多万元。 *** 决定由村干部分头到各家各户做工作,分配筹资任务。张雪梅要求主动多承担一些,她说:“其他村干部家里种庄稼比较忙,我年轻,又没其他负担,就多分点。”

村民张德孝不愿出钱修路,认为公路硬不硬化与己无关。张雪梅没讲大道理,耐心讲道:“咋没关系呢?我听说您前些年抬着一头大肥猪到街上去卖,结果在半路上把猪摔死了……要是我们把公路修好了,就不会出现这种情况了。”经过拉家常,张德孝最终想通了,不但自己出钱修路,还让在外务工的儿子出钱。

为了得到更多人的理解和支持,张雪梅还以村“两委”的名义寄出了《致尹家乡大垭口村外出人员的一封信》,主动与村里在外工作的人联系,寻求他们对家乡修路的支援。

最终,村里筹齐了首批50万元的公路款,张雪梅负责筹集的就有30多万元。村道路硬化工程顺利实施。

这些年,大垭口村发生了可喜的变化:村里大部分村组道路得到了硬化,4口堰塘得到了维修,新增了20口微水池,建起了村供水站;村小学校舍、村“两委”办公室、村卫生站等维修一新;村里产业从无到有,建起了中药材种植园,建起了养牛场,正在规划建设芦笋种植基地,农民收入逐年提高。

牵挂家乡发展 “我期待能为村里多做点事儿”

2013年4月23日,就在大垭口村产业发展搞得轰轰烈烈的时候,一个噩耗传来了:张雪梅被确诊为乳腺癌!

噩运没有因为她的善良而放慢脚步,2013年7月28日,复查报告单犹如白色弹片,再次击碎了她的心,癌细胞已扩散到肺部和骨髓。

张雪梅的头发大把掉落,带着棉帽,随时穿着厚厚的棉袄,步履蹒跚,没有了青春的风采和美丽。说话的时候,总是左手按压着胸部,眉头不时皱一下,这是她在忍受煎心的疼痛。

然而,她总是面带微笑,在与病魔抗争的同时,她的心里还一直忧虑着大垭口村的发展,不但带病坚持工作,还给恩阳区区委书记梁津华写了一封短信,希望关注大垭口村发展和民生改善。

她在信中写道:“我一直期待自己能为村里多做点事,但是以我的身体条件看来是不允许了。我不想为自己留下遗憾,请您在方便的时候给予关照……”言真意切,字里行间,流露的是对大垭口村的牵挂与期盼,是对村民的不舍与留恋。

张雪梅病后,看她的人越来越多:五保老人张映提托人给她送来了一包冰糖,并捎上话,“孩子,疼痛难忍的时候嘴里就含几颗。”村民们自发地提来了鸡蛋、蔬菜、水果等等,在外务工村民杨建华为她捐款1000元,社会各界的捐款陆续飞到这里,爱心接力的队伍越来越长。(原载2014年3月13日《巴中日报》)

更多四川张雪梅的图片(张雪梅感动中国)相关信息请关注本站,本文仅仅做为展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