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
文
摘
要
#头条创作挑战赛#
西晋(266年—316年),三国时期之后的统一王朝,与东晋合称晋朝,享国51年。
西晋虽然存在时间较短,但这其中也发生了不少的著名战役,那么接下来小编就为大家盘点一下西晋历史上十大著名战役,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十、石勒守襄国之战,西晋时期石勒固守襄国之战。
简介:永嘉六年(312年)。汉前锋都督石勒劲扫荆、豫二州,自葛陂(今河南新蔡)北上入邺(今河北临漳),进驻襄国(今河北邢台西南)图自据之。时广平游纶、张豺拥众数万据苑乡(今河北任县),受晋幽州刺史王浚节制。
十二月,石勒命部将夔安、支雄等7将攻破其外垒。王浚派督护王昌率诸军与辽西公段疾陆眷等部5万人攻石勒于襄国。疾陆眷驻渚阳(今河北鸡泽),大造攻具,准备攻城。勒在北城开突门20余道待之。疾陆眷攻北城,勒命孔苌率锐卒从突门20出击,疾陆眷军皆退,孔苌乘胜追击,斩杀甚众,获铠马5000匹。
九、陈敏反晋之战是晋永兴二年(305年)至永嘉元年(307年),晋右将军、前锋都督陈敏起兵反晋,割据江南地区的作战。
太安三年(304年),陈敏因镇压石冰起义军有功,被封广陵。自谓勇略无敌,渐有割据江东之心。
基本信息: 太安三年(304年),陈敏因镇压石冰起义军有功,被封广陵相。自谓勇略无敌,渐有割据江东之心。永兴二年,东海王司马越为在诸王争权战争中打败对手,起用陈敏为右将军、前锋都督。陈敏见晋廷衰乱,遂于十二月据历阳(今安徽和县)起兵反晋,命其弟陈恢及部将钱端南攻江州(治今南昌),弟陈斌东攻各郡。晋扬州刺史刘机、丹杨太守王旷、江州刺史应邈皆弃城而逃。陈敏占据江东,自称大司马。都督江东诸军事,任命当地豪强、名士顾荣、周圯等40余人为将军、太守。并假称奉诏自长江入沔、汉迎接晋惠帝。时执掌朝权的河间王司马颙以张光为顺阳太守,率步骑5000向荆州增援。荆州刺史刘弘命江夏太守陶侃、武陵太守苗光屯兵夏口(今武汉),南平太守应詹领水军为后援。陈敏令陈恢军直逼武昌(今湖北鄂州),刘弘令陶侃兼任前锋督护率军抵御。陶侃把运输船改作战舰,连败陈恢军。又与皮初、张光、苗光各军于长岐(湖北黄陂西南)迎击钱端。晋军以皮初率步军诱敌深入,张光、陶侃率步骑伏于岸上,苗光领水军藏舟于沔水之中,待皮初部诱钱端主力进入伏击圈后,水陆伏兵齐出,发动猛攻,大败钱端军。永嘉元年二月,由于陈敏刑政无章,顾荣、周圯等江东大族密遣使请晋征东大将军刘准发兵攻陈敏,己愿作内应。刘准即遣扬州刺史刘机等率部攻历阳。
其他信息: 陈敏遣其弟陈昶率兵数万进屯乌江(今安徽和县东北)阻击。陈昶、司马钱广,系周圯同郡人。圯密使广将昶杀害。顾荣、周圯进而劝说陈敏部将甘卓出降,卓遂叛。陈敏自率万余人进讨甘卓,其军不战自溃,陈敏单骑北逃,至江乘(今江苏句容西北)被俘,斩于建业(今南京)。
八、宁平城之战
公元290年西晋武帝去世后,西晋统治集团内部很快就因权争而陷入长达16年的战乱漩涡,伏尸百万、流血千里,这就是“八王之乱”;二是魏晋时,北方草原的游牧民族匈奴、鲜卑、羯、氐、羌等所谓“五胡”大量向中原内迁,与汉族杂居在一起。由于西晋统治者苛虐各族,加之一些少数民族统治者怀有政治野心,遂使当时汉族与诸少数民族之间、诸少数族彼此之间的民族矛盾日益尖锐,战乱一触即发。
304年,匈奴贵族刘渊首先举兵叛晋,于并州建国,国号汉。匈奴军攻势凌厉,在“八王之乱”中遭到严重削弱的西晋军望风溃败,大片国土沦丧。羯、氐等族贵族趁火打劫,纷纷起兵叛晋,中原战火纷飞,一片糜烂。
汉军攻城略地,不断蚕食西晋国土。至晋怀帝永嘉初,形势已岌岌可危。京师洛阳四面交通几乎断绝:北面河东之地,基本上被刘汉占据;西面与长安、关中地区的联系,也被刘汉切断;南面,此时尚臣属刘汉的羯族首领石勒部已占领南阳、襄阳等地,并向许昌、洛阳逼近;东面,兖、青诸州被军阀王弥夺占。西晋在北方的王浚、刘琨等部,已被分割包围,无力援救京师。
鉴于京师洛阳已沦为孤城,在“八王之乱”中最后胜出,因而得以专擅朝政的东海(今山东郯城一带)王司马越决意退回封国。不甘受司马越控制的晋怀帝对此坚决反对。二人权争,日渐激化。
永嘉四年(310年)十一月,司马越不顾晋怀帝及部分朝臣的激烈反对,决然率晋室重臣及甲士4万余人,以讨伐石勒为名,离开洛阳,出屯项县(今河南周口沈丘县),意在观望。同时,司马越还不断将洛阳周边的晋军纳入麾下,致使洛阳守卫越发空虚。
大战爆发:从永嘉四年十一月到永嘉五年三月,司马越率重兵屯扎在项县,左右观望。这期间,石勒部攻占南阳后,又势如破竹攻占新蔡、许昌等地,直逼洛阳;困守洛阳的晋怀帝君臣对司马越也越发猜忌、指责,权争愈演愈烈;一些拥兵自重的宗室、将领桀骜不逊,虎视眈眈,意图取而代之;很多豪强大族鉴于中原板荡而举族南迁;多地流民无以聊生,纷纷起义……一切的一切,让西晋的实际“当家人”司马越焦头烂额,忧愤交加,心力尽瘁,终于在永嘉五年三月十九日病死于项县军中。
由于司马越临终前并未指定这支尚称精锐的继任指挥者,东海王世子司马毗此时与晋怀帝皆留守洛阳,不在军中,随军诸将互不宾服,为帅位而争执不下。最后诸将妥协,推举随军的最高长官,也是司马越心腹的太尉王衍为首领。擅长谈玄的王衍深知自己不过是纸上谈兵的能手,没有勇气,也没有能力承担统帅的重任。于是,他又推荐襄阳王司马范为首,司马范也不敢贸然接受。一时间,军队群龙无首,不知所措。
晋怀帝得知司马越死讯后,心内大快。他迅速下诏臣民,曝其罪行,贬其为县王。晋怀帝的态度,让留守洛阳及屯扎项县的东海国属臣和军队人心惶惶,担忧遭到朝廷的清算和报复。因而在继续驻守洛阳、项县,抑或返回东海国问题上,犹豫不决,分歧百出。经过10多天的犹豫、争议,司马越的部属最终决定带着司马越的棺椁返回东海国,而不是坚定地拱卫京师洛阳!
消息传开后,留在洛阳的许多王公、平民也赶紧收拾细软,加入东逃洪流中。如此大的动静,自然无法保密。石勒很快侦知到司马越的死讯,及大量西晋王公、军民东逃的讯息,便迅速抽调二三万轻骑,亲自统帅,从许昌突进,追击逃窜的晋人。而从洛阳、项县东撤的晋人成分复杂,既有士兵,更有大量平民和王公大臣,人数达到10余万人,行进迟缓。
石勒率军突袭300余里后,在苦县宁平城一带追上了这支仅走出80多里的队伍。石勒利用所部轻骑兵的快速机动优势,迅速对晋军形成了包围。他并没给晋军留出喘息、布阵待敌的时间,而是指挥所部,迅速发动攻击。一场决定西晋帝国,乃至汉族命运的关键一战,就这样猝不及防地爆发了。
因人数众多,且无名将统帅而疏于警戒的晋军骤遇强敌,很快陷入惊慌失措的状态。他们急忙就地展开防御,然军民混杂,很难在短时期内形成有效防守阵势,更无法在短时间内形成强大的战斗力。王衍命大将钱端率部迎击石勒军,为全军展开争取时间。然而,早无战意的军队刚一接战,就迅速溃败,钱端等将领也当场阵亡。
晋军没料到前军败得如此之快,军心、民心更是大乱。战场上,或是晋朝军民枕藉伏尸,或是漫山遍野逃窜。晋朝军民虽人数众多,但大多已无战心,或死或逃或降;石勒部虽人数寡少,但斗志昂扬,且利用轻骑兵快速机动优势,对晋朝军民实施穿插分割包围的战术,尽情追逐、射杀。经过短暂的抵抗后,包括王衍在内的大部分晋朝王公、军民束手就擒。为避免数万投降者成为累赘,更为了消灭西晋有生力量,石勒下令将王衍等或降或俘的晋朝王公、军民尽数坑杀,“将士十余万人相践如山,无一人得免”。
经此一役,西晋在中原地区的有生力量已覆灭殆尽,再也无力与匈奴、羯族抗衡。不久,洛阳失陷,晋怀帝等被俘。数年后,固守长安的晋愍帝君臣被俘,西晋帝国宣告灭亡。
编者语:宁平城之战规模虽小,持续时间虽短,但它却是决定西晋帝国及汉族命运的一次战役。西晋统治者在战前并没有充分的准备,反而因争权夺利和犹豫不决,一次次在战略、战术上犯下了致命的失误,致使军心、民心混乱,皆无意死战,十余万精锐大军及王公吏民,就这样灰飞烟灭了。自此,西晋有生力量几乎丧失殆尽,在中原战场上,处处陷入被动,再也无力与匈奴、羯族抗衡,直至亡国。这次战役的失败,不仅敲响了西晋帝国覆灭的丧钟,还导致大量汉族民众因本民族政权的崩灭,蒙受了入侵异族的肆意杀戮和掠卖,更促成了大量汉族民众为免遭厄运而向江南地区迁移的历史进程。这次战役较赤壁之战、淝水之战等虽不可同日而语,但其意义与影响却不容低估,更不能被后人遗忘。
七、刘曜攻长安之战,西晋建兴四年(316年),汉大司马刘曜攻占北地(今陕西耀县东南)后,进军泾阳,晋渭北诸城皆溃。八月,刘曜进逼长安。九月,晋安定(今甘肃镇原南)太守焦嵩、新平(今陕西彬县)太守竺恢、弘农太守宋哲等引兵救长安,兵驻霸上(今陕西西安东), 皆畏汉兵不敢进。相国司马保遣将胡崧率兵援长安,击破刘曜于灵台(今西安西40里)后,率城西诸郡兵驻渭北不进,复还槐里(今陕西兴平)。曜攻陷长安外城,大都督麴允、抚夷将军索綝退保小城。内外隔绝,城中饥甚,人相食,死者大半,晋愍帝降。
六、洛阳之战
公元309年,汉(匈奴)帝刘渊以皇四子刘聪为帅,与大将王弥挥师南下,进攻西晋的国都洛阳。在刘渊的几个儿子里,刘聪最像父亲,他博览群书勇力过人,并且深谙兵法,要说弱点,就两个字,年轻。
自刘聪率师攻晋以来,克屯留破长子,壶关献降,先后击败黄肃、施融、曹超、王旷等多位晋将,可谓顺风顺水,这让本就年轻气盛的刘聪产生了轻敌心理,越发看不起晋朝军民。
宜阳之战,刘聪将晋朝长安方向的援军一举击溃,弘农太守垣延表示愿意投诚,由于此前降汉的晋人太多,刘聪也没在意,像往常一样接纳了对方,结果就出了大事。是夜,垣延亲率敢死之士发动偷袭,因为刘聪毫无防备,致使汉军大败亏输。
所谓福不双至祸不单行,就在刘聪主力在洛阳受挫之时,北线也传来了噩耗,坐镇青、幽二州的刺史王浚联合段部鲜卑发动突袭,于飞龙山大败汉军,汉军主将石勒退守黎阳。眼看着取胜无望,刘聪只好撤军,第一次洛阳之战就此结束。
由于汉军此番攻晋死伤惨重,刘渊身穿素服在城外相迎,一来表示对阵亡将士的哀悼,二来鼓舞士气。
同年十月,刘渊征发全国士卒,命刘聪、王弥、刘曜、刘景等人统兵南征,再次进攻洛阳,以图一雪前耻。跟上次一样,汉军起初势如破竹,一口气就打到了洛阳城下,似乎是出于报复心理,刘聪直接把大营扎在了西明门外,可他并不知道,一支虎狼之师正磨刀霍霍,凝望着汉军营垒。
因为八王之乱,异族的入侵愈演愈烈,地方州府纷纷据兵自保,逐渐脱离了朝廷的掌控。然而自保并不等于割据,与汉(东汉)末的群雄相比,西晋的州刺史还是心向朝廷的,比如凉州刺史张轨,身为河西霸主,却始终恪守臣节。得知皇帝有难,张轨立刻派遣西凉都护北宫纯率部千里驰援,协助朝廷拱卫京师。
北宫纯是西晋为数不多的良将,天生果敢悍勇无畏,被后世誉为西晋第一名猛将,麾下数千铁骑绝对是晋军中的异数,因为在游牧骑兵面前,他们更像是游牧骑兵。
是夜,北宫纯等人率千余勇士自大夏门出击,阵斩汉军大将呼延颢,整个汉营一片混乱。刘聪见状急忙退往洛水,部将呼延翼在渡河时竟被溃逃的乱兵砍杀。败报传到平阳,汉帝刘渊下令撤军,刘聪不服,请求父亲继续攻晋,刘渊答应了。
修整之后,刘聪的大军再次来到洛阳城下,他命刘曜、王弥、刘景三人分别陈兵于上东、广阳、大夏门外,自率中军在宣阳门驻营,对洛阳形成合围之势。
刘聪是输怕了,身为三军主帅,竟在攻城之际前往嵩山,祈求上天保佑汉军凯旋。然而,命运却给刘聪开了一个天大的玩笑,就在他祷告之际,汉军已然全线崩溃。
知道刘聪不在,东海王司马越急令众将出宜阳门发起反攻,因为营中无帅,汉军各部调度失灵,因此一败涂地。
五、平若罗拔能之战
公元265年,司马炎逼迫曹奂禅让,登基为帝,建立了晋王朝。此时蜀汉已经灭亡,东吴也已经无力回天,然而司马炎直到15年后才灭掉东吴,统一中国,这与河西地区鲜卑秃发树机能的叛乱有很大的关系。
秃发树机能是鲜卑秃发部落首领,于后来建立了北魏,统一北方的拓跋鲜卑本是一个部落(秃发与拓跋是同一个姓氏的不同音译),秃发树机能的八世祖匹孤率领部众从塞北迁往河西,从此这支部落世代在河西地区活动。泰始六年(270年),秃发树机能刺杀秦州刺史胡烈,发动叛乱,秃发树机能的叛乱很快得到更多胡人部落的响应。西晋王朝不得不投入平叛,却多年未能取得成功,反倒是配上了牵弘、苏愉等将领的性命。
秃发树机能的叛乱持续了将近十年,直到咸宁五年十二月(280年)才被马隆完成平叛,秃发树机能也被斩杀,而在当年正月时,整个凉州已经被秃发树机能攻陷。
秃发树机能手下有一位名叫若罗拔能的将领,他在咸宁四年(278年)六月在武威同时任凉州刺史杨欣交战,战胜并将其击杀,这件事情后来被载入了《晋书》。
虽然这场叛乱失败,首领被杀,但是若罗拔能不仅活了下来,而且竟然在二十多年后“再度出山”。
若罗拔能于在永兴年间(305-306年)在凉州发动叛乱,当时的凉州刺史正是“十六国”之一前凉政权的奠基人张轨,张轨派部下宋配对其讨伐,结果若罗拔能为这次叛乱付出了生命的代价。这一战的结果是张轨大获全胜,若罗拔能不仅被杀,手下的十万余士兵还被俘虏。
四、凉州之战
咸宁五年正月,晋朝与鲜卑之间爆发了战争,史称凉州之战。下面趣历史小编给大家带来了相关内容,和大家一起分享。
咸宁五年正月,凉州刺史杨欣因与羌族关系不和睦,而被鲜卑首领秃发树机能攻陷凉州,致使河西地区与中原朝廷断绝联系,晋廷震动。司马督马隆向晋武帝司马炎自荐,选募勇士3000西进平定凉州,晋武帝力排群臣非议,遂诏命其为讨虏护军、武威太守。马隆受命后,立即招募勇士,其条件是,能靠腰部力量拉开三十六钧强弩的人,并且当场立靶测试,马隆选募勇士3500人。晋武帝命武库兵器尽供马隆挑选,并供给三年的军资。
十一月,马隆西渡温水(即温围水,今甘肃武威东)。秃发树机能等部众数万人,据险阻击其前军,设伏袭击其后军。马隆作扁箱车,上置木屋,遇开阔地带则以车结营,遇山路狭窄即以木屋置于车上穿行,晋军即且战且进。据载,马隆于道路两旁堆积磁石,吸阻。身着铁铠的秃发树机能部众,使其难以行进,而晋军均被犀甲,进退自如。马隆 *** 战千余里,杀伤甚众。自马隆西进,音信断绝,朝廷上下甚忧,有人以为已战死,后马隆遣使夜到京城,武帝大喜,加封马隆为宣威将军、假节。马隆兵至武威,当地鲜卑首领猝跋韩、且万能率万余户投降。
十二月,马隆联合没骨能等部与秃发树机能决战,晋军大胜,杀秃发树机能。凉州遂告平定。
点评:此役,马隆知难而进,勇于创新,在战法和兵器的结合上运用尤为巧妙,故能长距离征战,以少胜多,安定边塞,为尔后晋灭吴解除了后顾之忧。
三、荡阴之战
永兴元年(公元304年)七月,东海王司马越宣布讨伐成都王司马颖,挟晋惠帝一同北征,兵到荡阴(河南汤阴)时被石超击败,史称荡阴之战。
荡阴之战是发生在八王之乱中的一场战争。成都王司马颖在斗争中暂时控制了政局,入洛阳为丞相,但仍回根据地邺城,以皇太弟身份专政,政治中心一时移到邺城。司马颖专权,僭奢日甚,任人唯亲,大失众望,东海王司马越对司马颖的专政不满,宣布讨伐司马颖,率领禁军挟惠帝与右卫将军陈眕、长沙上官巳等聚众十余万北上进攻邺城。石超统众五万拒之。
双方在荡阴展开激战,司马越大军溃败,惠帝面部受伤,身中三箭,被俘入邺。惠帝受伤时,百官及侍卫人员都纷纷溃逃,只有嵇绍(嵇康之子)庄重地端正冠带,挺身保卫天子,最终为兵士所杀。其血溅到惠帝的衣服上,战事平息后侍从欲浣洗御衣,惠帝说:“这是嵇侍中的血,不要洗去。”
二、西陵之战,讲公元272年,吴国西陵守将步阐降晋,遭到吴军沉重打击。吴大将陆抗军攻西陵(今湖北宜昌西北)杀叛将步阐的作战。
1、陆抗出击:吴国陆抗听到步阐背叛的消息,马上派将军左奕、吾彦等去讨伐。
晋武帝派荆州刺史杨肇到西陵迎接步阐,车骑将军羊祜统率步兵进攻江陵,巴东军徐胤率水军攻打建平救援步阐。陆抗命令西陵各军筑造高峻的围墙,从赤溪一直到故市,内可用来围困步阐,外可以此抵御晋兵。陆抗白天黑夜地催逼筑围,就好像敌人已经来到眼前,众人为此异常劳苦。
诸位将官进谏说:“当前应乘三军的锐气,急速攻打步阐,等晋的救兵到来,必定已克西陵,何必去做筑围事,使士兵、百姓的气力都疲惫了。”陆抗说:“西陵城所处的地势已是很稳固了,粮谷又充足,况具所有守备防御的设施、器具,都是我早先西陵任职时所设置准备的,现在反过来攻打它,不可能很快取胜。晋兵到来而我们没有防备,内外受敌,靠什么来抵御?”诸将都想攻打步阐,陆抗想使众人心服,就听任他们去试一试,果然没有得到好处,于是开始齐心协力筑围防守。这时,羊祜的五万兵到了江陵。诸位将官都认为陆抗不适宜去西陵,陆抗说:“江陵城坚固,兵员足,没有什么可担忧的。假如敌人得到了江陵,必然守不住,我们的损失小。如果晋兵占据了西陵,那么南山的众多夷人都会骚乱动摇,这样的话,祸患就不可估量了!”于是,亲自率领部众奔赴西陵。
当初,陆抗因江陵以北道路平坦开阔,命令江陵督张咸兴造大坝阻断水流,浸润平地以断绝晋军侵犯和内部叛乱。羊祜想借大坝阻住的水用船运送粮草,就故意扬言要破坝以通过步兵。陆抗听到这个消息,让张咸急速毁坏大坝,诸将都迷惑不解,多次谏阻陆抗也不听。结果羊祜到了当阳,听说大坝已毁,只好改用车子运粮,耗费子许多人力和时间。
2、大破晋军:十一月,晋朝杨肇到达西陵。陆抗命令公安督孙遵沿着南岸抵御羊祜,水军督留虑抵御徐胤,陆抗亲自率领大军凭藉长围与杨肇对峙。将军朱乔营中的都督俞赞逃到了杨肇那里。陆抗说:“俞赞是军队中的旧官吏,了解我军虚实。我常常担心夷兵平时的训练不够,敌人如果围攻,必定先打夷兵防守的地方。”于是当夜更换夷兵,全都用精兵把守。第二天,杨肇果然攻打原来夷兵防守的地方,陆抗下令反击,箭与石块像下雨一样袭来,杨肇的部众死伤不断。十二月,杨肇无计可施,夜里逃走了。陆抗想追杨肇,又担心步阐一直积蓄力量,窥伺时机,自己的兵力不足以分开对付两头,就只擂鼓警戒部众,作出要追赶的样子来。杨肇的部众恐惧骚动,全都丢弃铠甲脱身而逃。陆抗派轻兵紧随在后,杨肇兵大败,羊祜等人都领兵而还,西陵城陷落。
3、战后处置:陆抗攻克西陵后,杀死步阐以及与他同谋的将吏共几十人,并将他们夷灭三族。陆抗向孙皓上书,请求对余下的几万人赦免。孙皓加封陆抗为都护。
晋朝羊祜获罪,被贬为平南将军。杨肇被免去官职,成为平民。
一、晋灭吴之战
中国西晋咸宁五年(吴天纪三年,279)十一月至次年三月,晋武帝司马炎发兵水陆并进,直取建业(今南京),一举灭吴,实现统一的战争。
司马氏建立晋王朝后,据有原魏、蜀之地,吴国仍据今长江中、下游及岭南等地区。双方接壤数千里,时有攻战。
晋泰始五年(269)起,武帝筹划灭吴,一面改善内政,垦田积谷;一面优选将帅,先后以尚书左仆射羊祜等七将,分别都督荆、青、徐、益、扬、豫等六州及江北诸军事。并针对舟师不足的情况,命大司农王濬复镇益州(治今成都),造楼船,练水军。吴主孙皓却不修内政,暴虐荒淫,致民穷财竭,上下离心;又自恃水军强大,凭借长江天险,疏于戒备。镇军大将军陆抗等要求以重兵屯守西线要地西陵(今湖北宜昌)、建平(今四川巫山),孙皓不允。陆抗死后,吴失主将,兵力分散,防务空虚。
咸宁二年(276)十月,羊祜曾奏请伐吴,并提出多路齐发,水陆俱下,会师吴都建业的方略,由于太尉贾充等的反对而未实行。四年冬,羊祜病殁,度支尚书杜预接任都督荆州诸军事,以精兵袭破西陵,并施离间计,送还缴获,披露吴军败迹,使孙皓撤换了名将西陵督张政,吴军守备更加削弱。
五年秋,杜预、王濬上书请勿失战机,从速灭吴。十一月,武帝发兵20余万,依羊祜生前方略,分六路进军攻吴:镇军将军司马伷自下邳(今江苏邳县南)出涂中(今安徽滁河流域);安东将军王浑自寿春(今安徽寿县)出江西(今安徽和县地区);建威将军王戎出武昌(今湖北鄂州);平南将军胡奋出夏口(今武昌);镇南大将军杜预自襄阳(今属湖北)出江陵(今属湖北);龙骧将军王濬及巴东监军唐彬自巴、蜀顺江而下。以贾充为大都督,驻襄阳,节度诸军;中书令张华为度支尚书,统筹军运。
次年正月,晋军全面进击。王濬率水陆军7万,以唐彬为前锋,沿江东下,越过建平。杜预陈兵江陵城下,遣部将周奇等沿江西上策应王濬,连克城邑。二月初,王濬克丹阳城(今湖北秭归东)后,破吴军横断江路之铁锁铁锥,船行无阻,又克西陵、夷道(今湖北宜都)。杜预派部将周旨等率兵800乘夜渡江奇袭乐乡(今湖北松滋东北),擒获吴西线统帅、都督孙歆。王濬遂克乐乡,又击杀吴水军都督陆景。中旬,杜预攻占江陵,斩吴江陵督伍延,胡奋克江安(今湖北公安西北)。吴属江南之州郡纷纷降附。武帝鉴于各路晋军进展顺利,十八日令王濬、唐彬攻占巴丘(今湖南岳阳)后,即与王戎、胡奋会攻夏口、武昌,顺流直取建业。并令杜预等分兵3万加强王、唐部。杜预也令所属乘破竹之势直趋建业。王戎遣兵与王濬攻下武昌后,吴属蕲春(今湖北蕲春西南)、邾(今湖北黄冈西北)两城守将投降。此时贾充要求收兵,以后再战,武帝未纳。王濬率军继续东进。
在东线,司马伷军进据涂中,逼临江边,一部渡江破吴江防守备,斩获五六万人。王浑军出横江(今安徽和县东南),分兵克寻阳(今湖北黄梅西南)、高望(今江苏江浦西南)等城。三月,吴丞相张悌督丹阳(郡治今南京)太守沈莹、护军孙震等率众3万渡江迎战,被王浑军夹击大败,张悌及沈、孙等7800人被杀。王浑未乘胜渡江取吴都,屯军江北等待王濬。王濬临机果断,挥师直指建业,吴军惊恐怯怯。孙皓遣游击将军张象率水军万人抵抗,其众不战而降;吴将陶濬拟聚兵2万乘船迎战,士卒闻讯逃散。这时王浑、王濬、司马伷三路晋军皆逼临吴都,孙皓分别请降。十五日,王濬率先领军8万进入建业,吴亡。
此战,西晋准备周密充分,善择战机,兵分多路,水陆并进,发挥强大水军作用,临机果断,一举获胜。吴主昏庸,防务松弛,将士离心,缺乏统一对策,招致节节失败。晋灭吴后,东汉末年以来分裂数十年的中国复归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