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
文
摘
要
明月山下一湾清泓
——倪月刚和重庆网联淡水鱼养殖场的故事
李华
说起倪月刚,重庆地界上,特别是主城都市区周边养殖水产的,几乎没有不认识他的。倪月刚和他创建的重庆网联淡水鱼养殖场,几乎就是一部微缩版的农村改革发展史。美丽中国、美丽乡村的绮丽梦境,倪月刚和他的网联淡水鱼养殖场,从一块鱼田,一方鱼池,一湾鱼塘到一片渔场,徐徐展开一幅农村改革和发展的生动画卷——
画盒盒:敢吃螃蟹的“万元户”
上个世界八十年代初期,土地承包到户,每一个中国农民,都有了自己的“一亩三分地”,土地上刨食,那叫一个勤快。以家庭经营为主体的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提高了农业生产能力。“交够国家的,提足集体的,剩下都是自己的。”“家家有余粮,户户有存款”。“万元户”“吨粮户”冒将出来,肚子“吃饱”的问题,迎刃而解。
就在大家还沉浸在这种兴奋状态之中的时候,1984年,也就是才“吃饱饭”两三年的工夫,倪月刚就“撑得慌”——把家里的几亩高产稳产的正沟田挖成了鱼池。好多人都说他不安分,吃饱了撑的,可是,倪月刚顶着各种眼光,成了惠民镇沙井村第一个“吃螃蟹”的人。
可是,田脚窝、田沟沟、水凼凼都能鲫肥鲤肥的大肥田,真“喂”鱼,它反而不长了,不长不说,还死。可愁死了倪月刚了。怎么办?技术上的问题还是环境的问题?
俗话说:蛇有蛇道,鼠有鼠窝。你别看那鱼那“一家子”:花白鲢、草鱼,鲤鱼、鲫鱼,尽管是同类,但它们的生活习性不一样,有的喜欢在水底“潜伏”,有的喜欢在中间“游窜”,有的喜欢在水面“畅游”;有的吃草,有的吃粮食饲料,还有吃虫虫,吃“便便”的。
拼着一股不服输的性格,他四处拜师学技术。原来,“喂鱼”简单,“养鱼”就是学问了。
摸爬滚打,倪月刚在实践中摸清了门道,一百尾,几千条,上万的鱼,在一个池子里,他凭“水花儿”就能判断出是“哪家子”,有多大,成了远近闻名的养鱼能手,成了全县名副其实的“养鱼专业户”。倪月刚也从养鱼中攫取了第一桶金,成了村里的第一批“万元户”,改建了土胚房,建起了砖瓦房,成了全县“养鱼示范户”。
明月山,一轮朗月,照亮了倪月刚一家子的幸福生活和艰苦奋斗。夜色下,倪老爹和倪月刚还在鱼池上巡逻,听鱼儿们安睡还是躁动,判断正常还是异常;灯光下,妻子在准备晚饭,大儿子倪小川在精心的准备饲料,小儿子倪闯在一边学习,不时地还帮哥哥一把。
画线线:升级产品扩展市场
新世纪初,随着人民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对吃的越来越讲究了。日常生活离不开鸡鸭鱼肉,招待客人不来个“海陆空”三军列阵(天上飞的鸡类家禽,地上跑的猪等牲畜,水里游的鱼类水产),主人家都会没得面子。
瞅准了这一点,倪月刚的心也“大”了起来:承包了附近村民一百多亩田,还有心地取了名字“淡水养殖”。从“喂鱼”“养鱼”到“养殖”,并且是“淡水养殖”,倪月刚和他的孩子们逐步深化着对“一尾鱼”的认识,也逐步明晰了市场方向。
根据市场需求,开始倪月刚主攻四大家鱼“青草鲢鳙”,后来发现人们对高品质鱼类更加着迷,于是又养了鳜鱼、钳鱼、青波、黄腊丁、江团、胭脂鱼、岩鲤等。闻讯而来的销售商,把倪月刚的渔业产品,从销售到周边市场,奔向了重庆主城核心区,链接起重庆大市场的“线线网网”。
“惠民有好鱼”,吃鱼找“倪大胖”,一时间,倪月刚和他的鱼,鼎鼎大名,远近闻名,家喻户晓。倪月刚的名气越来越响,在农业农村工作的大小会议上,也时不时地被领导们“呲溜”嘴上。倪月刚的养殖场、倪月刚的“渔家乐”、倪月刚的家,几乎成了“新农村”的代名词。
是啊,在新世纪初年,明月山下,一湾清泓,花果飘香、鱼香弥漫、炊烟寥寥、顾客盈门,那是一幅多么美的图案。
画圈圈:定位发展眼界更宽
可是,这老倪又不安分起来,2009年,他突发臆想,“培育鱼苗”。这次,连一向支持他的妻子都觉得不可思议。二三十年的养殖经验,稳赚不赔的技术,生意兴隆的农家乐,就丢下了?
可倪月刚顶住压力,不但把鱼池改了,2011年,还正式注册成立了倪月刚水产养殖专业合作社。一家老少,大儿子倪小川,“黑二娃”倪闯,都成了合作社会员:首先把一家子的“身份”转变了,并订立了合作社章程,“立了规矩”。合作社不再是“老子”说了算,是董事长说了算,生产经营和管理从依靠老子“吼”的家族式管理向企业化管理转变。
为了巩固发展,稳定发展,在专业合作社基础上,2012年,又成立了重庆网联淡水鱼养殖场,主要从事商品鱼苗生产供应,产品辐射巴南、南川及涪陵等周边地区,带动和促进了重庆渔业生产发展。
养殖场首先定了一个“小目标”:每年繁育生产水产苗种5000万尾以上、生产生态鱼500吨以上;倪家父子树了一个“大情怀”:一方面满足周边区县鱼苗鱼种供应,另一方面不放弃老市场,满足老顾客对一条鱼的“口福之享”。
倪月刚2010年、2011年,他先后被授予“2010年度巴南区十大种养大户”“优秀农村实用人才”称号,倪月刚2017年被评为重庆市第五届劳动模范。
2012年,重庆网联淡水鱼养殖场荣获农业部水产健康养殖示范场(第七批)称号(2017年复核合格);2021年,重庆网联淡水鱼养殖场荣获“全国水产绿色健康养殖技术推广‘五大行动’骨干基地”称号,老倪家的渔业图斑,从自己的一亩三分地上“画盒盒”,发散到向大重庆“画圈圈”,还在全国的绿色养殖中有了一席之地。
2017年,我在重庆市劳动模范的推荐申报时,采访过倪月刚,他说的两句话我至今印象深刻:事,都是干出来的;路,都是闯出来的。或许,就是这样的干劲和闯劲,成就了倪月刚这“惠民一家人”的梦想。
画色彩:魅力无穷的美丽乡村
十八大以后,新时代呈现出新特点,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日新月异,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朝着更高、更好、更美的高质量发展挺进。党的十九大提出“乡村振兴”国家战略,“美丽中国”“美丽乡村”建设,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等新词汇,再一次 *** 了老倪家的“神经”:养殖能不能更省事,更高效,更便捷,更有趣?
“智慧渔业”新概念,总是在他们的脑海里“冒泡泡”。梦想这个东西,一旦进了脑海,就刻在心底了。要说这时候的倪月刚,老父亲健康长寿;老两口身体硬朗;俩媳妇在城里有房有工作;小儿子倪闯在村里工作,不时地还去学习谐剧,来两段当地群众耳熟能详的“山乡巨变”;大儿子小川在养殖场也是行家里手了,不管是亲鱼引进还是繁育,不管是催卵还是配种,不管是水花还是寸片,繁育饲养都驾车就熟。
“该享清福了。”不少人都这样劝老倪。
可是,老倪和孩子们“安分”不了:那个美丽中国、美丽乡村的梦想,在脑海里扎了根。一定要让人“看得见山水,看得见鱼苗”,把鱼苗的繁殖、培育、养殖过程演化成生动可爱的科普乐园;把明月山下的这一湾清泓,打造成看得见摸得着的“鱼乐”“鱼趣”体验中心;把一条鱼的养殖繁育像一台车一条船的生产那样,进入“工厂”、“车间”,按照标准化生产,经得起“实验室”和“客户端”的双重检验。
于是,2022年4月,倪月刚的智慧鱼种场开工了。短短五个月时间,智慧工厂、智慧车间,智慧管理系统平台投入使用,一个现代水产原良种示范场,建起来了,从生产管理、环境监测、精准投喂都能智能控制、智能监测预警。
重庆市民喜欢的草鱼、花鲢(鳙鱼)、白鲢(鲢鱼)、异育银鲫“中科3号”“中科5号”、湘云鲫、湘云鲤、青波(中华倒刺鲃)、加洲鲈、黄腊丁(黄颡鱼)、锦鲤、云斑鮰、江团(长吻鮠)、胭脂鱼、岩原鲤、鳜鱼、花䱻......品种繁多,应有尽有;最为可贵的是,工厂化生产,将有效克服气候对鱼苗繁育的影响,自动调节“小气候”,让“春苗”,“冬片”至少提前半个月以上,抢占市场和先机;生产能力也大幅提升,年产能将达一亿尾以上......
在智慧化繁育车间,大大小小的亲鱼培育池里,“水花”游曳着,三分的“乌仔”,六分的“黄瓜子”,还有已经九分的“寸片”,打着涌堂,打算奔向更加宽阔的池塘......
据介绍,全面建成后,视频监控中,巡检机器人穿梭在空中滑道上,包括水质、气象、饲料、鱼病的点滴变化,都会及时输送到质量溯源硬件设备,在渔业物联网、苗种生产繁育、物料管理、销售、质量溯源、鱼病远程诊断六大软件管理系统上,实现渔业养殖智能化和智慧化。而几十里开外的区农业农村委水产站的工厂化智慧苗种繁育管理展示平台,将对示范基地渔业绿色高效标准化养殖实行“隔山打虎”的远程监管。
护山水之绿,享山水之靓。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推动绿色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要牢固树立和践行“两山”理念,站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高度谋划发展,加快发展方式绿色转型。
养殖场上亿张“嘴巴”,不分昼夜的“吃”和“吐”,那可都是“排污口”。可是,在倪月刚的养殖场你一点闻不到臭,因为养殖场在区农委和市水产站的指导下,坚持精准治污、科学治污、生态治污,养殖场在立体的、循环的、生态的系统处理后,出口的水质,比进口的还清亮。保卫蓝天、碧水、净土,绝不懈怠。过往行人,无不惊叹于那如画的美景,湿地、水草,奇花、异草,扮靓了田园风光。
我采访倪月刚的时候,正值重庆市水产总站的领导和专家来考察,筛选全市钓鱼协会的钓友基地挂牌事宜,我相信,那是市场供给的另一个“侧面”,将引流的是另一股人潮和市场机遇。我相信,就像第一个螃蟹,敢吃;第一个大饼,敢啃;这一束橄榄枝,老倪和他的孩子们,可能也敢摘。
二十大强调:“国家实施种业振兴行动”,倪月刚的水产原良种养殖示范场,是重庆渔业发展的非常重要的水产种苗基地。中国式现代化离不开农业现代化。数字中国建设也少不了数字农业建设。倪月刚网联水产养殖场的智慧渔业,赋能倪月刚的生态养殖场,开启了水产种业发展生产、经营、管理新模式;赋能乡村振兴,赋能美丽乡村建设,赋能明月山下的那一湾清泓,更美的梦想。
二十大报告说:“团结就是力量”;还说:“青年强,则国家强”。老倪说:长江后浪推前浪,他家的养殖场,希望和未来都寄托在小川和黑二娃身上。只要兄弟齐心,父子合力,敢闯、敢干、敢想,他们的梦想、乡村梦、中国梦,一定会斑斓而多姿;他们的未来,未来的乡村,未来中国,一定独具特色,魅力无穷,令人向往。
(作者简介:李华,笔名竹子。重庆市巴南区农业农村委员会二级调研员。重庆市作家协会,重庆市文艺评论家协会会员。长期致力于三农题材的诗歌散文创作。)
编辑:罗雨欣
责编:陈泰湧
审核:王 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