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
文
摘
要
今年,有一首歌超级火爆
祖国各地开展的系列快闪活动
让它的旋律再次火遍了大江南北
它就是——《我和我的祖国》
可是你知道吗
这首歌的创作灵感
竟然是来自张家界哦
《我和我的祖国》诞生于1985年,它的词作者是张藜,曲作者是秦咏诚,两人都曾是沈阳音乐学院的老师。
张 藜
张藜,辽宁大连人,1932年10月17日出生,已于2016年5月9日去世,享年84岁。身后留下无数脍炙人口的歌词作品,如《篱笆墙的影子》、《亚洲雄风》、《苦乐年华》、《命运不是辘轳》、《不白活一回》、《苦篱笆》、《鼓浪屿之波》、《女人不是月亮》、《山不转水转》、《久别的人》等。
秦咏诚
秦咏诚,1933年7月生于辽宁大连,1956年毕业于东北音乐专科学校(鲁迅文艺学院音乐系扩建)研究生班,随后留校任教。2015年6月25日病逝于北京,享年82岁。秦咏诚老师身后同样留下很多脍炙人口的音乐作品,如交响诗《二小放牛郎》、声乐协奏曲《海燕》、电影音乐《创业》、歌曲《我为祖国献石油》、《满怀深情望北京》、《情天恨海》、《元帅与士兵》等。
但最让这两个沈阳音乐学院的老教师骄傲,且传唱三十余年仍经久不衰的便是这首《我和我的祖国》。
关于这首歌的创作,秦咏诚老师曾有过深情回忆(以下为原文引用):“1984年,著名词作家张藜打电话给我,说我很喜欢你的《海滨音诗》,旋律很美,企图为它填词,但这是首器乐曲,填得不好,你可不可以再创作一首啰?要同样情调的,但旋律不能雷同。当时我正好在北京,在中央教育行政学院学习,于是一天下午张藜邀请我到家里吃饭,到他家里是下午5点多,嫂子还在厨房忙乎,于是我就开始想旋律,按张藜的要求,不是《海滨音诗》的上行旋律51235……而是下行56543215……没想到,我一下找到了主旋律,作曲的都晓得,找到了主旋律,一下子就能展开了,于是不到20分钟,一首乐曲就创作出来了。"
张黎(左)与秦咏诚(右)
曲子做好后就交给了张藜,此后半年多时间,张藜虽然不管走到哪里都揣着这首曲子,在家中也不知弹奏了多少遍,可总是一个字也写不出来,他不知道,这么一首激荡人心的曲子,要用什么样的词给它填上才最匹配。
关于歌词的创作,现在流传着两个版本:
(版本一 以下内容摘自国搜百科)
后来,张藜去张家界参加一个词作者聚会,仍然没忘揣着这首歌谱。一天晚上睡觉前,他把歌谱拿出来看了几遍,可仍然一个字也没写出来,伴着失望,他睡下了。第二天早晨起来,张藜把窗户推开,探头远望,一轮旭日缓缓升起,把对面的天门山映照得如诗如画。张藜走过祖国许多名山大川,他经常被山河的壮丽而感染,然而却没有一次像今天这样极度的兴奋。他想到自己走过的路,尽管曲曲折折,但毕竟和祖国的命运紧紧相连。此情此景,就在推开窗户的一刹那,他一下子脱口而出:“我和我的祖国,一刻也不能分割 ”感觉找到了, 他一鼓作气又写下了“无论我走到哪里,都流出一首赞歌。我歌唱每一座高山,我歌唱每一条河,袅袅炊烟,小山村落,路上一道辙。我最亲爱的祖国,我永远紧依着你的心窝,你用你那母亲的脉搏和我诉说。我最亲爱的祖国,你是大海永不干涸,永远给我碧浪清波,心中的歌。”这首歌旋律舒展、优美,和张藜细腻而真挚的歌词浑然一体,结合精妙,成为了全国亿万人民喜欢的一首歌。
1984年中秋节前,张藜去广西,一路冥思苦想,烟头把火车卧铺枕头烧了个洞都不知道。路途中听人说张家界国家森林公园特好看,忙着从大庸南站下车,住下了回龙路上的天门大旅社,中秋之晨起床推开窗户,晨雾中的巍巍大山、山下静静流淌的大河,一下子都涌到他的眼前。憋了半年的思绪,被眼前的美景一下打开,对祖国深厚的感情、走过的万千山川河流……随即化成“我和我的祖国一刻也不能分割,无论我走到哪里都流出一首赞歌,我歌唱每一座高山,我歌唱每一条河……”当天晚上,张藜在联谊会上第一次朗诵这首词,词一出口,自己的眼圈先红了!
《我和我的祖国》是张藜的“厚积薄发”,更是他的真实思想情感的迸发。他调动了一生的积累和沉淀,娴熟运用比拟修辞和韵律节奏,连续使用多个喻体,将深沉的感情变成了华彩的词章。配上秦咏诚的大气、舒展、悠扬的旋律,直击人们的心灵……李谷一拿到这份心血之作后,以卓越艺术家的特有的慧眼看好这部作品,肯定地说:“《我和我的祖国》能流传出去!”于是此歌成了她的保留曲目,一唱就是30多年,逐渐脍炙人口、家喻户晓……
20多年过去
每当这首《我和我的祖国》炽热而美丽的旋律响起
人们心中就涌流着永不改变的一种神圣情怀
这就是歌曲中抒发的
我们和祖国“浪花与海”般不能分割的血脉之情
内容综合于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