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
文
摘
要
内娱在美貌上的内卷,已经从红毯蔓延至电影/电视剧中。
很多女演员,追求白幼瘦和少女感,明明40+,硬要充18岁。
当自身条件不给力的时候,再依靠科技的力量。
整容、打针、美颜、滤镜、磨皮......
不管演的是什么,总之,她美就完事儿了。
在这种风气下,衍生出了以下这些奇异的现象——
一个演员,N部剧,横跨现代和古装,共享一个妆容。
再大的雨也冲不掉,仿佛焊死在她的脸上。
一个年龄跨度20岁的角色,前后愣是一点儿岁月的痕迹没有。
此外,人家不光“天生丽质”,还是大自然的克星。
咱就说,作为需要野外架杆作业的军人,皮肤如此白皙、无瑕、透亮,太阳看了都汗颜呐。
从观众的立场看,养眼是挺养眼,但,也确实出戏。
讲真,一部影视作品,无法做到让人全情投入,产生共鸣,简直是太失败了。
而什么是合格的表演?好的作品?
电影《隐入尘烟》中的海清,就教她们“重新做人”。
该片是近3年唯一入围三大国际电影节主竞赛的国产片,且,是今年华语评分最高的电影。
其中原因,离不开朴实无华,动人的剧本,也离不开海清“牺牲式”的出演。
片中,她饰演村妇贵英。
贵英很命苦,幼年残疾,孤苦无依,她牛踏马踩无人问津,卑微到是尘埃里的一粒沙。
这样一个女人,别说美了,甚至有点儿“脏”。
可海清作为南方出生的娇妹子,愣是把在大西北风吹日晒的村妇,诠释得细致入微。
她把皮肤变黑变糙,让腿变瘸子,演尿失禁,从形上贴近;
她搬到西北农村吃饭、睡觉、赶集、干农活、说方言......前后待了接近一年,由内最大程度地靠近真实。
然而,荒谬的是,这样的海清却被部分人给骂了。
他们谩骂这是对农村的抹黑,指责演员是在故作丑态。
厂长不清楚这些人是出于什么心态,信口雌黄,因为但凡真的看过电影,就不会说出这样无知的话。
援引一则短评所写的——
他们一边吸着血,一边嫌脏。
外界越是如此病态,“贵英们”越是不能被国产片删掉,观众越是需要敢变“脏”的演员。
可惜,内娱这么大,却不常有。
至今让厂长印象较为深刻的,还是15年的她——
《立春》
在我们以往的记忆里,蒋雯丽是《黑冰》里果敢利落的卧底;
是《大宅门》里痴情任性的白家大小姐;
是《非常公民》里雍容华贵的末代皇后婉容。
她一向被称为是有灵气的女演员。
可在这部电影里,蒋雯丽不仅灵气全无,还没了人样儿,有人看完片子也没认出她。
也因此,它被称为是蒋雯丽牺牲最大,演过的最重口的电影。
真有这么夸张?
厂长当年看之前,也不相信,直到点开电影......
片中,蒋雯丽所饰演的,是名副其实的丑女。
她皮肤崎岖,膀大腰圆,身材是大妈,还有一口差点儿就爆出上嘴唇的大黄牙。
别说观众不忍直视了,就连在电影里,她也是不受待见的一个。
当然了,正如前文提到的,扮丑并非是一种搏眼球的刻意行为,而是出于剧情,出于角色,做出的合理诠释。
在装造的基础上,蒋雯丽的演技才是最大的看点。
她把这个自恋又自卑的文艺青年,演得如痴如醉,同时,她也凭借此角拿下包括金鸡奖影后在内的4个最佳女主角。
确实,蒋雯丽拿奖,实至名归。
因为她让观众从电影中看到了自己——
发现,原来每个人心中都住着一个王彩玲。
说来,王彩玲的人设并不讨喜。
她不仅长得丑,心灵也称不上“美丽”。
她凭借甜美的声音,唱歌剧的技巧,在小镇上的学校当音乐老师。
然而,王彩玲身为人师,却自视甚高。
她觉得自己与众不同,不该与镇上庸俗之辈相提并论,可残酷的现实是,她甚至还不如他们。
于是,她给自己编织出一个梦,她骗了自己,更骗了身边所有人。
是的,王彩玲是个谎话精。
她逢人就念叨,自己曾经去北京深造学习过,那里的剧团,老师,有多么欣赏她,想挖她去北京。
“我很快就要去北京了”
这句话,全片她不知说了多少遍。
实际上呢?
王彩玲的技巧,是跟着收音机学的。
并且,她每次去北京的车票,都是省吃俭用,节约出的钱。
到了北京,她没钱买歌剧票,便在剧院门口和票贩子耗时间,等演出开始,买低价票。
正所谓,谎言的背后,透着一个人 *** 裸的虚荣心。
王彩玲用“糖衣炮弹”武装自己,不过是享受被人高看,受人瞩目的感觉罢了。
不过,她确实得逞了。
她对艺术的“追求”,“感动”了一对好基友,一个是想唱歌,另一个是连考几年中央美院都落榜,抑郁不得志的年轻画家。
接下来,剧情的走向,出乎所有人的意料。
王彩玲在教歌手的过程中,竟看上了高大帅气的画家。
她为了他,献出身体;
她和他一起聊艺术,坐火车去北京。
然而,让她失望的是,到头来,等来的告白,竟是——
我挺喜欢你的,我认你当姐姐吧。
王彩玲的自尊被撕碎了,践踏了。
她伤心欲绝,由爱生狠,做出极端的报复行为。
她趁画家醉酒,把他抬到床上,睡了他,过后又跑到天台上,像歌剧中的苦情女主,纵身一跃而下。
只是,歌剧中的女主死了,她则摔断了胳膊。
讲真,第一次看本片,包括厂长在内,很多人都不能理解王彩玲的行为,觉得她神经质,不太正常。
但实际上,抛开电影上刻意的夸大,以及所制造出的冲突,从本质上看王彩玲的内心,又是如此的鲜活、真实。
片中有一个细节是——
王彩玲再次去北京的歌剧团,求对方听听她的嗓音,再决定要不要她。
结果被对方一口拒绝了。
见状,王彩玲无视拒绝,自顾唱了起来。
只见对方一脸淡定,冷冷地说道,行了,知道你水平了,去年就知道了。
从这一细节能看出,王彩玲不止一次登门。
而且,她的水平在小镇上算“大师”,在北京,则毛毛雨,压根不起眼,最多是个业余选手。
一切不过是她的自我感动。
看到这,或许有人会讨厌王彩玲,但影片本意绝非如此。
镜头客观、冷静地拍出了,王彩玲的自卑、自傲、虚荣,还有朴实、善良。
好比王彩玲回到老家,看到年迈的母亲在大年初一的早上放炮竹,庆新春,她露出了全片为数不多的笑容。
好比她在情场失意后,去孤儿院领养了一个唇腭裂的孩子,她视其为己出,洞悉孩子的一切敏感。
她从孩子身上看到了自己,最后,她甘愿花巨款,还给孩子一张正常的脸。
从此,她亦放下对歌剧的执念,对繁华的欲望,开始脚踏实地,认真且努力地生活。
是啊,人都有很多面,善恶美丑,一个不少。
试问,谁不曾向往大城市的美好,希望找份体面的工作,让外人投来羡慕的目光?
试问,谁不曾经历过不愿承认平庸,妄图自欺欺人的阶段?
人这一辈子,是不断经历,不断成熟的过程。
有欲望不可怕;
可怕的是被欲望吞噬,最后整个人连骨头渣都不剩了。
一个可怕的现实是——
当某些人鄙视“王彩玲”的时候,他们或许还远远不如王彩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