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
文
摘
要
从瓷器烧制的年款、烧造时产生的瑕疵、釉彩以至瓷窑产地等多个角度审视一个藏品的优劣,是收藏家多年磨砺的经验,非一日之功。小编这里简单介绍如何入手中国瓷器的10个要点。
1.熟能生巧,多看多了解
中国瓷器烧造的历史已有近千年,现今人们向古人致敬和学习正统的技艺,传承艺术与文化。但今天亦有人为利益鱼目混珠,仿制古董,因此买家必须加倍小心,学会鉴赏。想熟识瓷器,便要博览藏品。不妨去各地知名拍卖行举行的拍卖会学习,认识不同类型的中国瓷器,由于拍卖行能让藏家亲身接触到瓷器,因此在很多方面也比博物馆体验更胜一筹。藏家能藉此了解瓷器的触感、重量与彩绘品质。当然博物馆也是不错的去处,可以了解藏品的历史文化知识。
2.虚心多学多问
藏家往往要花上数年时间去学习,才能学懂分辨瓷器的真伪。阅读参考相关的书籍有助掌握基本知识,但若能请教相关领域的专家意见及多加追询,自然会事半功倍。专家在自己熟识的专业领域,当然也会乐意分享心得。
3.收藏心里的最爱
在心态上,藏家不要把收藏艺术品视为投资,只为了挣钱得回报,免得遭遇失败时,会感到沮丧和失望。建议购买在您预算之内的藏品,品相一定要出众,首先你自己要特别喜欢它,珍惜保护它。买自己喜欢的,就永远不会感到失望。
4.了解不同釉彩和制作时期
例如,由元代开始出现,明朝万历年间流行的五彩瓷,到了十七世纪及康熙年间则在此基础上再次发扬光大,当中以绿彩为主,配以蓝彩、红彩、黄彩和黑彩。在17世纪清代康熙(1662-1722年)年间五彩达到成熟和高峰。至十八世纪,随着技术进步,出现了窑变釉等新釉色。
清乾隆 茶叶末釉杏圆贯耳方壶式瓶 拍卖成交价:125,000美元
清雍正/乾隆 粉彩凤纹圆罐,高34.9公分,估价:35,000美元
5.认识不同的瓷窑所采用的不同釉色
中国盛产瓷器,南北方的瓷窑所制作的瓷器和釉色亦各有不同之处。例如宋代出产的青瓷,主要来自浙江省西南部的龙泉窑及华北陕西省的耀州窑。两地出产的青瓷釉各具特色,龙泉釉色呈现较温暖的蓝绿色,耀州釉色则更接近橄榄绿色。
北宋 定窑黑釉鹧鸪斑碗,直径19公分,拍卖价:4,212,500 美元
宋代钧窑瓷器采用迷人的蓝釉,饰以抽象的紫斑。德化窑以白釉和乳白釉闻名,十七世纪明朝末期的德化瓷器仍以乳白色为主,至十九世纪则变成象牙白和纯白色。在明朝时期,中国南部的景德镇瓷窑则出产很多优质的青花瓷。
三彩迦陵频迦壶,高16.5 公分,估价:25,000美元
南宋 龙泉窑鱼耳瓶,高128.6公分,拍卖价:275,000美元
6.特别注意要留心底部品鉴
购买瓷器时应特别留意底部,因为仿冒者往往会忽略底部的细节处理。瓷器底部的修足和上釉方式因朝代而不同,因此只要细心观察底部,便能鉴定藏品的年份和真伪。仿制瓷器的陶工一般并无实物参考,只能单凭拍卖图录或书本中的照片仿制,而这些出版发行的图片,往往不会展示作品底部图像。
清乾隆 粉青地粉彩花卉纹四足盘,估价:30,000美元
瓷器底足每个朝代都有它的特征。鉴定时一定要掌握这些底足是什么时候开始出现的,什么时候又不用了。
7.认识明清之间青料的演变
几个世纪以来,青花瓷器的青料几经演变,例如十五世纪的青花瓷便以凹凸不平的「结晶斑」而闻名,亦即钴蓝青料集中在特定位置,令釉彩表面冒出气泡,呈现蓝黑色的效果。这个过程不经意地为作品增添立体感、活力与色彩层次,因此在十八世纪备受藏家推崇。
清十八世纪 青花蓝地白花海水云龙纹梅瓶,拍卖价:732,500美元
明嘉靖 青花鹿鹤同春图大盘,直径40.5公分,估价:18,000美元
后来,陶工掌握煅烧青料的技巧,呈现更均衡的钴蓝色。不同朝代青花瓷呈现的蓝色亦有所分别,例如明朝的万历年间(1573-1619年)的青花瓷一般为灰蓝色,嘉靖年间(1522-1566年)则近乎紫蓝色。在明代早期永乐、宣德时期青花发色不均,色调最深的地方为深蓝紫,最浅淡的地方有晕散感,器物表面有凹陷俗称“吃胎”,当时的钴蓝彩料叫“苏麻离青”或“苏泥勃青”。而这一无心呈现出来的青花瓷特征却在18世纪时备受尊崇。
鉴定瓷器上彩的特点,一看用料,二看年代,三看风化程度。颜料随着年代的过去,会风化,反铅。
8.留意瓷器形状和比例
瓷器形状亦会随着历史朝代而变化,例如宋瓷一般从大自然取材,以花形图案设计居多。中国瓷器特别讲究比例,不合比例的瓶碗往往代表其瓶颈或瓶口曾被磨削改动过,可能为残件,亦有可能器物非老件。器型是鉴定瓷器的关键。每个朝代对瓷器的制造,无论是官窑或民窑都有它的器型标准,看是否符合当时的造型。
北宋 耀州窑刻牡丹纹碗,直径22公分。估价:12,000美元
比如说赏瓶只有在清朝时才制造,如果说是明朝的就不对了。还有的瓷器造型是臆造出来的,比如把商周青铜器中的部分形状和清朝时有些器型混合起来制作。
南宋 青白釉刻花龙首执壶,高 14.7公分,拍卖价:509,000美元
9.注重考虑品相
瓷器的品相是否可以接受,取决于瓷器是否是官窑还是民窑及其制作年份。举例:一个17世纪的民窑器,非官窑,比如外销出口的克拉克瓷大盘,在其底部你可能会发现有粗砂或者窑灰,这是当时很正常的现象,而非是器物状态不佳。但在18世纪的官窑器物上你不会期待看到上面提到的这种“瑕疵”,因为官窑器理应更为精致。
北宋/金 磁州窑绿釉黑剔花牡丹纹瓶 ,拍卖价:250,000美元
然而,类似瑕疵不应出现在十八世纪的御制瓷器上,因为当时的焙烧技术已大有改进。在15年前,藏家只接受官窑及品相完好的瓷器,但藏家如今也会考虑经修复或有幼细裂缝的瓷器。
10.熟识印款
年款记录着瓷器制造的历史朝代及当时君主的名号,常见于为帝皇及皇室御制的官窑瓷器。不过,藏家不能单靠年款判断瓷器的制作年份,因为年款也容易被复制或仿冒。
明 德化白釉书卷观音坐像 《何朝宗》葫芦形印款,估价:80,000美元
此观音坐像上有「何朝宗」葫芦形印款
藏家还是需要多看书籍,同时研究不同年代中国瓷器底部的各种款识,如堂名款、吉语款及陶工款等。款式从宋时起就有,但大多是工匠制作时的符号。例如,一,二,三,四,五,六。少量书有枢府款,或年号款,发展到明清时款式流行,大都是皇帝年号款。如大明永乐年制。款字的书写都有其特色,需要研究各朝代的写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