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伙伴关心的问题:清朝时期张作霖(张作霖墨迹),本文通过数据整理汇集了清朝时期张作霖(张作霖墨迹)相关信息,下面一起看看。

清朝时期张作霖(张作霖墨迹)

民国时期,局势动荡,战乱不休,不少有权有势的军阀趁机崛起,占据了中国政坛的话语,全被人称为东北猛虎的张作霖就是其中之一,他虽然是个不识几个字的大老粗,但是却对人才极其尊敬,有求贤若渴之名,因此,当时的不少文人才子都积极投奔他麾下,希望能建功立业为国效命。

这一天,又有一人前来张府拜访,这个人可不得了,是举世闻名的清末怪杰,张作霖兴奋不已倒履相迎,可一见这人的真容,他就愣在了原地,只见这人穿着清朝时期流行的马褂,头上还留着猪尾辫,分明就是一个封建老古董,哪里有什么人才风范?

张作霖以为自己受到了诈骗,挥挥手道:“你能做什么?”

这位清末怪杰听后冷笑一声,甩手就走,这一走就让张作霖后悔了一辈子,这是因为什么呢?

海外华人,名动天下

这位清末怪杰名叫辜鸿铭,他虽然担了个清朝才子的名头,其实却出生在马来西亚这样的外洋之地,他家是几代华侨,在马来西亚积累了不菲的财富,不过受制于中国人的身份,他的父亲无法自己置产,只能给当地的一个大橡胶园做总管。

辜鸿铭天资聪颖,有着极高的语言天赋,他的父亲是海外华侨,母亲是金发碧眼的西洋人,两人所习惯的语言截然不同,日常交流难免混乱,可他却在这样一个家庭中游刃有余,从会说话起就能够顺利流畅的同时和父母交流。

辜鸿铭的父母对他的天赋极为看重,但是在总体歧视中国人的马来西亚,他们却无法为儿子提供一个优质的学习环境,好在吉人自有天相,他父亲的老板布朗先生常年无子,他见到聪慧可爱的辜鸿铭十分喜爱,于是就将他收为养子,为他提供优质的教育环境。

辜鸿铭十岁的时候,布朗先生将他送到了欧洲深造,在离家之前,他的父亲特地将他叫到祖宗的牌位前,让他上香磕头,并拉着他的手说:“无论你走到哪里,都一定要谨记,你是一个中国人。”

有这样一个不忘本的父亲,辜鸿铭对中国的感情也相当深厚,虽然他从未回过中国的故土,但是心中却实中坚定着自己是个中国人的信念。

在欧洲,辜鸿铭取得了极高的成就,他先是被英国著名的高校爱丁堡大学破格录取,并获得了文学硕士学位,然后他又收到了德国莱比锡大学等著名学府的橄榄枝,并在其中深造数年,等到他毕业的时候,他已经精通九门语言,拿到了13个博士学位,堪称是天才中的战斗机。

当时的欧洲对这个博学多才的中国天才极为推崇,辜鸿铭受邀做了不少演讲,在欧洲学术界名声大噪,不过这个时候,他所精通的只有西方文学,对中方文学他的了解并不深厚,因此他决定回到家乡,学习祖宗所遗留下来的数千年的文化瑰宝。

刚回到中国的时候,辜鸿铭是以海归的身份在殖民地 *** 为官,可是在就职期间,他对殖民主义的残暴相当不满,也对中国人民所遭受的苦难极为同情,长此以往,他就产生了辞官的念头。

正当辜鸿铭对未来产生迷茫与困惑的时候,他遇到了清末著名的学者马建忠,马建中学贯中外,却对中国的古典文化极为推崇,在他的影响下,辜鸿铭开始苦读中国的古文书籍,并对其中蕴含的谦逊、中庸之道,大为推崇。

当时的欧洲自以为是文明集聚地,对中国的古典文学极其不屑,辜鸿铭对这种现状痛心疾首,为了能够将中华文学发扬光大,他辞去了殖民 *** 的职务,在家中日以继夜的钻研经史典籍,并凭借着自己高超的语言天赋将《论语》、《中庸》等书翻译成英文,使其流传至海外,让整个世界都认识到了中华最珍贵的文化结晶。

这对当时的中华文学界来说意义相当重大,在此之前,中国学者将大量的精力都用在了翻译外文书籍上,很少有人会将中国的经典翻译成外文,因此整个中华对外的文化输出几近于零。

辜鸿铭将翻译过的《论语》《中庸》等书输向国外后,整个世界都为之震动,中国延续了五千年的传统文化,自有其让人无法拒绝的魅力,哪怕是这些对中国的落后及其鄙视的外国人都对其心悦诚服,这使得中国的形象得到了一个新的突破。

怀才得遇,为国效力

立下了如此大功之后,辜鸿铭也理所应当的得到了清朝各界的关注,清末名城张之洞对其极为欣赏,当时他正担任着胡广总督并监理着洋务运动,非常需要有一些精通中外语言和文化的助手,因此他就向辜鸿铭伸出了橄榄枝。

辜鸿铭虽然在文学界相当有名,但是在政坛他就是个彻彻底底的无名之辈,能得到张之洞这样的重臣的欣赏和邀请,辜鸿铭真是受宠若惊,于是他立刻就前往湖广赴任。

更让他惊喜的是,张之洞虽然拥有着在朝堂举足轻重的地位,但却并没有普通高官贯有的骄奢之气,他为人谦逊求贤若渴,对辜鸿铭相当的客气尊敬,还将身边的文书翻译工作全部托付给了辜鸿铭,自己丝毫不过问。

受到张之洞这样的信任和重用,辜鸿铭感激万分,为了报答张之洞的知遇之恩,辜鸿铭在工作中表现的极为认真负责,并利用闲暇时刻继续翻译中国的经典书籍,好为国家的文化事业再尽一份力。

张之洞对他这样的行为极其赞赏,日常生活中也给了他许多支持和便利,这也让辜鸿铭受到了很多人的嫉妒和不满,毕竟他只不过是一个中外混血的海归华侨,在中国没有任何功名,张之洞这样重用他,无疑是打了其他中国才子的脸。

在张之洞过六十大寿的时候,嘉兴才子沈曾植就成趁机对其发难,沈曾植是进士出身,自小熟读儒家经典,满腹都是才华,因此他相当看不起半路出家却名满天下的辜鸿铭。

那时辜鸿铭在宴席上大谈他所理解的中方文化,满座的宾客都没有去过西洋,所以随着这些新奇东西的出现,众人都很感兴趣。

可沈曾植却满脸不屑之色,辜鸿铭心中不大舒服,于是就开口询问他有何高见,没想到他直接冷笑一声“这些东西有什么稀奇的,我中国文化博大精神,你要是想和我谈论中国文化,那还得再念几十年的书呢!”

此话一出,满座哗然,这不摆明了就是说辜鸿铭是个名不副实的半吊子,此前所为都是欺世盗名吗?

在座的人十分尴尬,连寿星张之洞都有些为难,生怕这两位当场就打起来,没想到辜鸿铭却并没有选择反击,而是相当谦逊的表示学海无涯,自己还有一大段路程要走,他的态度这么好,沈曾植也不好再说什么,这次交锋就此结束。

其实辜鸿铭之所以这么做,是因为他觉得自己对中华文化的了解的确不如这些自小接触的人这么深厚,所以他在此后的时间里拜会了不少颇有盛名的文人志士,头悬梁,锥刺股的苦读,使得自身的中华文化修养有了极高的提升。

两年后,沈曾植途经张府,顺路前来拜会张之洞,辜鸿铭一听到消息就亲自带人给他搬去了几十箱书籍。

这一举动,让沈曾植愣住了,看着这密密麻麻的书籍,他满是疑惑。却不成想辜鸿铭哈哈大笑后指着这些书说道“这里有数千本书籍,沈公你可以随意说一本,看看有哪本书是你能背,而我却不懂的。”

这时,沈曾植恍惚想起了两年前寿宴上的事情,会想这两年辜鸿铭的种种作品,这时的他早已对这个人文化有了极高的认可。

所以在辜鸿铭话音刚落,沈曾植满是赞赏的拍着辜鸿铭的肩膀说道“如今弘扬中华文化的担子,就落到你身上了!”

两人相视一笑,恩仇尽泯。

沈曾植

对待中国的自己人,辜鸿铭还算是以礼相待,但是对待侮辱中国的外国人,他可就是毫不客气,重拳出击了。在一次他主持的款待外宾的宴席上,一个外国人出言不逊,放话说中国的文化都是封建糟粕,根本于国无用。

辜鸿铭一听就火了,他立刻站了起来,冲那个外国高声骂道:“中国推行孔孟之道最注重的就是礼仪规矩,刚才大家推举我做饭桌首席就是这个道理,如果大家今天推行的是西方的竞争文化的话,那只怕就会为了饭桌首席抢破了头,我们也不用吃饭了,这就是中华文化的好处!”

外国人听了之后无言以对,只好掩面而走,辜鸿铭大获全胜,再次为中华文化正了一次名。

在张之洞手下为官的日子,辜鸿铭过的既充实又逍遥,他不仅提升了自身的文化素养,大大的弘扬了中国的古典文化,也通过自己对西方的了解,为中国的外交事业尽了一份力。

在张之洞的支持下,辜鸿铭还主持建造了一所完全没有外资注入的高等学堂——自强学府,为中国培养精通中西方文化的人才,这所学校汇集了当时中国文名最盛的一群人,辜鸿铭也在其中担任语言教习,他教授出不少精通数门语言的学生,堪称是一代名师。

可是好景不长,随着张之洞的去世和清朝的覆灭,辜鸿铭在中国的仕途也画上了一个句号,此后的他先后担任过英文报社的编辑和翻译官等职,但是都没有持续多长时间。

失望透顶,甩手就走

一番波折之后,辜鸿铭受蔡元培的邀请前去北京大学任教,主讲英国文学,但是他本人对推崇的是中国文学,因此他在任教的过程中极力的向学生讲述中国文学的优点,还出版了一则赞中贬西的著作《春秋大义》。

辜鸿铭在春秋大义中极力的推崇中国的中庸之道,贬低西方的竞争文化,他宣称只有崇尚和平的中国文化才是救世的良方,如果世界在被竞争之道裹挟的话,那迟早会陷入战乱不断的深渊。

当时正在进行一战的德国饱受战争之苦,所以德国人对于辜鸿铭的论点极为推崇,中华文化因此大行于德国,直到现在德国人还对中华文化极有好感。

因为这本书的出版和流行,辜鸿铭在世界文坛的名声更加宏大,不少外国作家在赴中考察的时候都会前去拜访,比如英国的著名作家毛姆,日本的著名作家芥川龙之介,他们都曾和辜鸿铭进行过文化方面的交流,并对他评价极高。

虽然在文化界的成就已经到了顶峰,但是辜鸿铭依旧没有放弃进入官场为国效力,他一心想通过自己的努力让中国恢复平静和富强,让中国的老百姓可以安居乐业,所以在听说了东北军阀张作霖求贤若渴的名声之后,他就主动上门自荐。

然而让辜鸿铭没想到的是,因为他一直以来推崇中方文化而坚持清朝服饰,张作霖一见他的面,就以为他是个封建遗老,于国于家无用,还相当轻蔑的问他:“你究竟能干啥?”

这个东北军阀态度和曾经的张之洞有天壤之别,见识过什么叫真正的求贤若渴礼贤下士的辜鸿铭对其相当失望,同时他也认为这样的人是无法在中国走向复兴的,所以他一句话都没有说,甩袖离开。

辜鸿铭走后,不少人向张作霖讲述了他的不凡之处,张作霖本人也颇为后悔,几次让人上门道歉,但是辜鸿铭始终没有接受,不久之后他又接到了军阀张宗昌的邀请,前去山东大学就任校长,但是还没有出发,他就因为流行感冒,越病越重,一命呜呼,就此结束了跌宕起伏的一生。

清末明初,国家衰弱至极,百姓困苦不堪,无数能人志士怀揣着爱国之情投身进中国的复兴大业之中,可那个腐朽衰败的政局,却并不是他们能够挥洒才华的舞台。

就像辜鸿铭,他虽生于海外,却一生都在为中华的复兴而努力,暮年之时还投奔颇有美名的张作霖,希望能为国效力,无功而返,可徒有野心的军阀哪能识得真正的良才美玉,他受到轻视甩手就走,最后只能在对国家的无限担忧之中撒手人寰,这是何等的可悲呀!

更多清朝时期张作霖(张作霖墨迹)相关信息请关注本站,本文仅仅做为展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