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
文
摘
要
家国情怀,总在行动里。爱国拥军,尽在不言中。
今天,我们推荐两位拥军人物的感人故事。他们一个是退休教师,一个是转业军人。他们岗位不同,却有着一样的爱国情怀;年龄有别,却拥有共同的拥军行为。在此,谨向他们致敬!
退休教师华再清
带领数万学生投身拥军
■武 安
7月2日,江苏省常州市委宣传部发布“常州最美拥军人物”候选人名单。不出人们所料,华再清榜上有名。
华再清很普通,他是常州市武进区东安实验学校一名退休教师。华再清不简单,他在“爱军、学军、拥军、颂军”上花费了不少心血。
上世纪80年代,华再清响应国家号召,将儿子送往部队当兵。从此,他便与拥军结下了不解之缘。
儿子到部队不久写信诉说部队生活艰苦,还流露出当兵吃亏、不如早脱军装的念头。华再清看信后眉头紧锁,赶忙到附近几户军属家串门,了解到许多新、老战士有相似的想法。
“思想不稳,何以固长城?”作为一名战士的家长、光荣的人民教师,华再清心头沉甸甸的。他立即拿起笔来,以一位普通家长的身份,向全团战士家长发出倡议书《让孩子安心军营多作贡献,家长有义不容辞的责任》。团党委接信后,立即向全团战士宣讲,并将这个倡议书打印千余份寄到每名战士家中。
四面八方的战士家长接到倡议书后,纷纷寄去家书,鼓励军中儿郎安心服役,争当合格军人。一时间,这个团思想政治工作十分活跃,练兵热情高涨,团队被原 *** 评为“思想政治工作先进团”,“华再清发倡议书”获评该团1988年度“十佳新人新事”榜首。
前些年,华再清了解到一些战士不熟悉歌谱,就在教学之余挤出时间,把小学到初 *** 18册音乐书上的简谱识谱知识摘录下来,用钢板刻写,油印了上千份手册。寒假一到,他打起背包,来到儿子所在部队,将手册分发给战士们,并利用战士们休息时间教学。
后来,华再清每年从新华书店邮购战士们爱唱、新出版的歌本,《党啊,亲爱的妈妈》《红军不怕远征难》等81种歌本,倾注了华再清对子弟兵特殊的感情。近年来,华再清自己又编辑了战士们爱唱的100首军歌歌本——《献给最可爱的人》,利用节假日到共建部队为官兵教唱。
2002年,华再清一家由以前两代人拥军发展到三代人拥军,儿子、女儿,孙女、外孙纷纷加入拥军行列。
为了让学生“学习 *** ,当好接班人”,华再清倡议成立“少年军校”。“东安中心小学少年军校”被正式命名为“武进区第三少年军校”后,华再清被任命为军校政委。学校仿效部队建制,实行准军事化管理,聘请驻军官兵为校外辅导员。
在有关部门大力支持下,华再清还发起成立了江苏省首家“军属联谊会”,专门为军人和烈军属排忧解难。武进区湟里镇平均每年有30多名青年入伍。新兵送走了,牵肠挂肚的华再清把期待和关心倾注到一封封信中,辗转邮寄给每一位家乡子弟兵,鼓励他们安心服役,为祖国争光,为家乡添彩。
有一年,华再清一名学生参军到部队,不到半年时间就泄劲了。他在给华再清的信中流露:“部队考军校很难,我一心想上军校的希望破灭了,我这个兵算白当了……”华再清接信后的当晚,立即给这位姓蒋的学生复信劝慰、勉励。可华再清收到的回信仍是原来的“腔调”:“道理我都懂,可你能让我上军校吗?”华再清接二连三去信,反复开导,终于打开了小蒋的心结。后来,小蒋成为连队一名出色的卫生员,光荣地入了党。自“军属联谊会”成立后,华再清已为100多个“光荣之家”及50多名战士解决了许多具体问题。
华再清还带领少先队员唱好拥军“四季歌”:1月向“光荣人家”拜年,2月向东安籍战士寄“精神年货”,3月学雷锋做好事,4月祭扫革命烈士墓,5月组织“红五月”军歌比赛,6月请共建部队官兵来校作报告,7月举办军事夏令营,8月慰问共建部队官兵,9月买月饼送给军属,10月重阳节买蛋糕慰问烈军属老人,11月组织“红领巾”宣传队宣传征兵,12月敲锣打鼓送新兵。
这几年,征兵时间变了,华再清及时调整拥军“四季歌”的月份安排。30多年来,他已先后带领几万名学生拥军,向军人发出慰问信10万余封,寄赠书籍、文体用品等慰问品价值10万余元,为烈军属做好事10万多人次。
司法所长欧阳兆堂
帮烈属复原烈士“容貌”
■汪 晨
6月7日,欧阳兆堂接到电话:与姚存林父亲姚钧鑑同在一个连队的指导员朱步松可能健在,约90多岁。
这个电话,让欧阳兆堂久久不能平静。
欧阳兆堂是一名老兵,现任江苏省南京市雨花台区司法局铁心桥司法所所长。从部队到地方,他连续13年帮家住安徽省歙县徽城镇渔梁村的抗美援朝烈士家属、79岁的老人姚存林寻找父亲线索、解决生活难题,并成为忘年之交。
2006年9月,原 *** 筹建军史馆,面向社会各界征集文物史料。2007年的一天,当时在军区军史馆筹建办工作的欧阳兆堂,收到一封来自安徽省歙县、时年66岁的姚存林的一封来信。
姚存林在信中说,想寻找抗美援朝烈士、父亲姚钧鑑的线索。姚钧鑑是歙县人,1949年春天当兵。从家信中得知,姚钧鑑参加的是第三野战军30军88师,1950年11月入朝参战。1952年2月23日,他的最后一封来信落款是“第九兵团廿六军八八师二六二团一营三连”。
姚钧鑑牺牲在抗美援朝战场,再也没有回来。姚家没留下一张姚钧鑑的照片,父亲的容颜在子女们心中几乎没有痕迹。
“接到姚存林的来信时,我心里五味杂陈。姚钧鑑入朝参战牺牲了,他的子女竟然连父亲长什么样子都不知道!”回忆起当时的情景,欧阳兆堂至今唏嘘不已。
从那时起,欧阳兆堂开始为姚存林寻找线索,没想到一找就是13年。
欧阳兆堂查找各种军史资料档案,寻访抗美援朝老兵,在网络上发帖子、发微博救助,尝试了能够想到的所有方法。遗憾的是,没得到任何有用的线索。
“在网上各种论坛,我也发了帖子。微博火起来以后,我连忙注册,发微博征集抗美援朝时牺牲烈士的照片,但真的很难找。偶尔有人回信,也多是老同志表达关注的心情。”
欧阳兆堂相信,只要不放弃,就有希望。“我到山东烟台征集史料的时候,遇到志愿军女干部,很想念抗美援朝中的女战友,可惜找不到了。这位年过八旬的老人名叫王玉英,我协助她写了篇文章,发表在江苏、山东等地的媒体上,没想到,见报后第二天就有了结果,她顺利找到了战友。”
这给了欧阳兆堂极大激励。
欧阳兆堂转业到地方工作后,萌生了另外一个想法:能不能通过画像的方式宽慰姚存林,满足他见到父亲容貌的心愿?
通过姚存林年轻时的照片,应该可以画出姚钧鑑的面容轮廓。而且姚钧鑑儿时的伙伴不少还健在,也依稀记得他的样子,通过他们也可以对画像进行修正。征得姚存林本人同意后,欧阳兆堂联系到歙县当地有名的书画家吴寒西,请他根据老年邻居的回忆,照着姚存林年轻时候的照片,绘制姚钧鑑画像。经过一周时间赶制,画像绘制完成。
没想到,这幅画像竟让姚家人激动不已。面对画像,姚存林像是喃喃自语,又像是说给周围的人听:父亲当兵那年,母亲王孝香26岁,身为长子的他7周岁,排行老三的弟弟姚根林,在母亲腹中还未出生。而如今,姚存林已经79岁,弟弟妹妹也都过了古稀之年,母亲王孝香早在1998年已经过世。
多年来,欧阳兆堂对姚存林总是以父辈相称相待。每隔一段时间,姚存林都要打电话或微信视频,向欧阳兆堂讲述与其他志愿军老战士的交流事宜。欧阳兆堂则常常关心询问姚存林的身体状况,及时告知军属优抚政策的新变化。
姚存林一家住房成了危房,家庭困难,无力维修。欧阳兆堂及时联系当地镇 *** ,盼望解决危房问题。徽城镇领导高度重视,考虑姚家实际困难,很快为他们解决了一套公租房。
欧阳兆堂与姚存林长时间交往,却一直未能见面。2017年,欧阳兆堂主动邀请姚存林一家来南京旅游,他特意请假陪同姚家一家4口人游览南京风光。
2020年春节前听说姚存林生病,欧阳兆堂特地从南京驾车300公里赶去看望,与姚存林一家一起吃了顿“年夜饭”。
欧阳兆堂接到朱步松老人消息的电话后,非常高兴!姚存林告诉欧阳兆堂,如果朱老健在,他最想知道父亲牺牲在哪里,是怎样牺牲的。他盼望尽快见到朱老,得到一个真切的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