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伙伴关心的问题:中医内科考研题(中医内科学考研题库),本文通过数据整理汇集了中医内科考研题(中医内科学考研题库)相关信息,下面一起看看。

中医内科考研题(中医内科学考研题库)

脾胃系疾病

一、名词解释

1、胃脘痛:是指由于脾胃受损,气血不调所引起的以上腹胃脘部近心窝处疼痛为主证的病证,称为胃痛,又称胃脘痛。内经首见;唐宋胃脘痛;李东垣兰室秘 *** 立病;

虞抟医学正传九种心痛,胃脘心痛区分。叶天士通阳化浊,滋养胃阴,调理气机,脾胃分治,入络活血化淤通络。

2、吐酸:即泛吐酸水或口中发酸,是指胃中酸水上泛。若随即咽下称为吞酸,若随即吐出者称为吐酸。

3、嘈杂:是指胃中虚空,似饥非饥,似辣非辣,似痛非痛,莫可名状,时作时止的病证。

4、痞满是指由于中焦气机阻滞,升降失常,出现以胸腹痞闷胀满不舒,触之无形,按之柔软,压之不痛为主证的病证。按部位分胸痞、心下痞等。心下即胃脘部,故心下痞又称胃痞。

张仲景伤寒论鉴别结胸创立泻心汤。朱震亨丹溪心法与胀满鉴别。

5、呕吐:是指胃失和降,气逆于上,胃内容物经食道和口腔吐出的一种病证。以有物有声为呕,有物无声为吐,无物有声为干呕。临床呕与吐常同时发生,故合称为呕吐。

内经首见;孙思邈生姜呕家圣药;景岳分虚实;叶天士临证指南提纲泻肝安胃,苦辛酸佐。

6、噎膈:是指由于食管干涩或食管狭窄而造成的以吞咽食物梗噎不顺,甚则食物不能下咽入胃,食入即吐为主要表现的一种病证。

7、梅核气:是指由于痰气交阻于咽喉,自觉咽中有物梗塞,吐之不出,咽之不下,但饮食咽下顺利,无噎塞感的病证。

8、呃逆:是指胃气上逆动膈,气逆上冲,出于喉间,呃呃连声,声短而频,不能自制的一种病证。

9、腹痛:是指胃脘以下,耻骨毛际以上的部位发生疼痛为主要表现的一种病证,多由脏腑气机不利,经脉失养而成。山海经早见,内经病名病因病机,金匮论治,明代明确分胃腹。

10、濡泄:为泄泻的别名。指以排便次数增多,粪质稀溏,甚至泻出如水样为主证的疾病,多由脾胃运化功能失职,湿邪内盛所致。内经最早,诸病分泻痢,景岳分利之法,中梓九法

11、痢疾:是由于气血邪毒凝滞于肠之脂膜,导致传导失司,以腹痛、里急后重、下痢赤白脓血为主证的病证。是一类具有传染性的疾病。白头翁汤仲景,济生方病名,刘河间调气血。

12、噤口痢:是指患痢疾的病人出现不能进食,或呕不能食者称为噤口痢。其证有虚有实,实证多由湿热、疫毒蕴结肠中,上攻于胃,胃失和降所致;虚证多由素体脾胃虚弱或久痢以致胃气虚逆所致。

13、便秘:是指大肠传导功能失常,导致大便秘结,排便周期延长;或周期不长,但粪质干结,排便困难;或粪质不硬,虽有便意,但便出不畅的病证。本病又称后不利或脾约。

内经首见,脾约闭阴阳结张仲景;阴阳结张介宾;病因:仲景寒热气,诸病各种,丹溪燥

二、简答题

(一)胃痛

1、胃痛如何与真心痛、胃痞、腹痛相鉴别?

与胃痞相鉴别。胃痞与胃痛部位同在心下,胃痞是指心下痞塞,胸膈满闷,触之无形,按之不痛,以满为患,病及胸膈;胃痛则以痛为主证。与真心痛相鉴别。真心痛为当胸而痛,其痛多刺痛、剧痛,动辄加重,且痛引肩背,常有心悸气短、汗出肢冷,病情较急;胃痛部位在胃脘,病势不急,多为隐痛、胀痛等,常有反复发作史。(3)与腹痛相鉴别。腹痛是以胃脘部以下,耻骨毛际以上整个位置疼痛为主证,胃痛是以上腹胃脘部近心窝处疼痛为主证。

2、谈谈吐酸的辨证及治疗。

热证泛吐酸水,时作时止,兼见心烦易怒,咽干口苦,不思饮食,舌红,苔黄,脉弦数。治宜清肝泄火,和胃降逆。方用左金丸。寒证泛吐酸水清稀,兼见脘闷纳呆,饮食不慎则益甚,胃脘喜暖喜按,四肢不温,疲倦无力,大便溏薄,舌质淡,苔白滑,脉细弦。治宜温中健脾。方用香砂六君子汤合吴茱萸汤。3、谈谈嘈杂的分证论治。

(1)胃热嘈杂,兼见胸闷痰多,心烦少寐,口干喜冷饮,嗳腐吞酸,舌质红,苔黄,脉弦滑或滑数。治宜清热和中。方用黄连温胆汤。

(2)胃虚嘈杂时作时止,兼见口淡无味,食后脘胀,神疲肢倦,舌质淡,苔薄白,脉细弱。治宜健脾和胃。方用香砂六君子汤。或胃阴不足的证侯表现。治宜益胃养阴。方用益胃汤。(3)血虚嘈杂,兼见面白无华,心悸头晕,少眠多梦,形体消瘦,肌肤不泽,舌质淡,脉细。治宜益气养血和中。方用归脾汤。

¥¥¥(病因病机考过,变证未考过)4、试述胃痛的病因病机。

不通则痛,不荣则痛。病理因素:气滞为主,并见食积,寒凝,湿阻,瘀血(寒热湿气血食)

病位在胃,与肝脾相关。转化:主要是虚实寒热气血演变和转化。

变证:出血,气随血脱危机生命,饮停于胃,厥脱危证,痰瘀阻塞。

¥¥¥(很重要的一个)5、试述胃痛的辨证施治。(做题时一定要先辨记的证再去自己分析)

(1)寒邪克胃:由感受外邪病史并伴有风寒、风热、暑湿等表证,舌质淡,苔薄白或厚腻,脉滑或兼浮、浮数。治法:温胃散寒,行气止痛。方良附丸。

(2)肝胃郁热:胃脘灼热,痛势急迫,兼见嘈杂泛酸,口干口苦,渴喜凉饮,烦躁易怒,舌质红,苔黄,脉弦滑数。治宜清肝泻热,和胃止痛。方用化肝煎。加左金丸。

(3)胃中蕴热:胃脘灼热,得凉则减,得热则重,兼见口干喜冷饮,或口臭不爽,口舌生疮,甚至大便秘结,腑行不畅,舌质红,苔黄少津,脉滑数。治宜清胃泻热,和中止痛。方用清中汤。火热内盛致出血用泻心汤。

(4)肝气犯胃:胃脘胀痛,连及两胁,攻撑走窜,每因情志不遂而加重,兼见喜太息,不思饮食,精神抑郁,夜寐不安,舌苔薄白,脉弦滑。治宜疏肝和胃,理气止痛。方用柴胡疏肝散。逍遥散用于神疲乏力。

(5)瘀血阻滞:胃脘疼痛,状如针刺或刀割,痛有定处而拒按,兼见病程日久,胃痛反复发作,面色晦暗无华,唇黯,女子月经衍期,色黯,舌暗有瘀斑,脉涩。治宜理气活血,化瘀止痛。方用失笑散合丹参饮。虚症用调营敛肝汤。呕血黑便用黄土汤。

(6)胃阴不足:胃脘隐痛或隐隐灼痛,兼见嘈杂似饥,饥不欲食,口干不思饮,咽干唇燥,大便干结或腑行不畅,舌体瘦,质嫩红,少苔或无苔,脉细而数。治宜养阴益胃,和中止痛。方用一贯煎或益胃汤合芍药甘草汤。

(7)脾胃虚寒:胃脘隐痛,遇寒或饥时痛剧,得温熨或进食则缓,喜暖喜按,兼见面色不华,神疲肢怠,四末不温,食少便溏,或泛吐清水,舌质淡而胖,边有齿痕,苔薄白,脉沉细无力。治宜温中健脾。方用黄芪建中汤。呕吐肢冷用大建中汤。形寒肢冷腰膝酸软用附子理中丸。寒热错杂雷鸣下利用甘草泻心汤。

(8)饮食伤胃:胃脘胀痛,食后加重,嗳气,兼见纳呆少馨,嗳腐等明显伤食病史,治宜理气和胃止痛。方用保和丸。若伤食者加焦三仙、焦槟榔等。

枳实导滞汤用于湿热苔黄腻。大承气汤用于燥热苔黄燥。

6、胃痛的治则

理气和胃止痛。广义理解:通字,通气血寒热阴阳。

¥¥¥ (还未考过)7、胃痛的预后转归

(1)胃热炽盛迫血妄行或瘀血阻滞血不循经、脾气虚弱不能统血一吐血便血

(2)毒热内结,三焦壅塞一剧烈腹痛

(3)脾胃运化失职,湿浊内生郁而化热,热结腑气不通,腹痛剧烈拒按一厥脱危症

(4)日久成瘀,气机壅滞,胃失和降,胃气上逆一呕吐反胃

(5)胃痛日久,痰瘀互结一癥积,噎嗝

(6)脾胃衰败,气血生化无源一虚劳

8、临证备要

治肝安胃;忌刚用柔;活血化淤;久病防变;(虚实寒热气血变)

(二)痞满

1、痞满如何与胃痛、鼓胀、胸痹相鉴别?

痞满应与胃痛相鉴别。胃痛起病可急可缓,病程可短可长,症状以疼痛为主,常兼有泛酸、嘈杂等证,且胃脘部可有压痛;痞满发病较缓,病程较长,症状以满闷为主,常兼见嗳气等证,胃脘部按之不痛。痞满应与鼓胀相鉴别。鼓胀病在大腹,或有形或无形,以腹部外形胀大如鼓为特征,常见腹部皮色苍黄,甚则青筋暴露;痞满病在胃脘,以自觉满闷,而外无胀大之形为特征。痞满应与胸痹相鉴别。胸痹属胸阳痹阻,心脉瘀滞,失常为患,以胸闷、胸痛、心悸、气短为主证,可偶有脘腹不舒;痞满则为脾胃气机升降失职所致,以心下痞满为主证,常兼见胸膈不适

¥¥¥(可推)2、试述痞满的病因病机。

中焦气机不利,脾胃升降失职。一治则:调理脾胃升降,行气除痞消满。

分为虚实(虚:肝脾胃,实:寒热湿痰食)。病位在胃与肝脾相关。

¥¥¥ (重要极了)3、试述痞满的辨证及治疗。

(1)外寒内滞:心下痞满,纳呆呕恶,嗳气不舒,恶寒发热,头痛无汗,身体疼痛,大便塘博,舌苔薄白,脉浮紧或濡。理气和中,疏风散寒。方用香苏散

(2)寒热错杂:心下痞满,纳呆呕恶,嗳气不舒,肠鸣下利,舌淡苔腻,脉濡或滑。治宜辛开苦降,寒热并调。方用半夏泻心汤。

(3)湿热阻胃:心下痞闷,吞酸烧心,或嘈杂不舒,恶心呕吐,口干不欲饮,口苦,纳少,舌红苔黄腻,脉濡或滑。治清热化湿,和胃消痞。方用泻心汤合连朴饮。

(4)肝郁气滞脘腹不舒,痞塞满闷,胸胁胀满,嗳气则舒,兼见心烦易怒,时作太息,常因情志因素而加重,苔薄白,脉弦。治宜疏肝解郁,理气消痞。方用枳术丸或四逆散合越鞠丸。

(5)脾胃虚弱脘腹不舒,痞塞胀满,时缓时急,喜温喜按,兼见不知饥,不欲食,体倦乏力,气短懒言,大便稀溏,舌质淡,苔白,脉沉弱。治宜补气健脾,升清降浊。方用补中益气汤。

(6)胃阴不足脘腹痞闷,嘈杂,兼见饥不欲食,恶心嗳气,口燥咽干,大便秘结,舌红少苔,脉细数。治宜养阴益胃,调中消痞。方用益胃汤。

(7)饮食积滞嗳腐吞酸,脘腹满闷,痞满不舒,按之更甚,兼见恶心呕吐,不思饮食,大便不调,舌苔厚腻,脉弦滑。治宜消食导滞,行气除痞。方用保和丸。

(8)痰湿内阻胸脘痞满,恶心欲吐,兼见头晕目眩,头重如裹,身重肢倦,或咳嗽痰多,口淡不渴,舌体胖大,边有齿痕,苔白厚腻,脉沉滑。治宜除湿化痰,理气宽中。方用平胃散合二陈汤。

3、转归预后多与胃痛相同。

¥¥ (还未考过,可推)4、临证备要(寒热,气血,痰瘀,脾胃,阴阳)

(1)久痞虚实夹杂,寒热并见,治宜温清并用,辛开苦降。

胃热肠寒(胃嘈杂肠下利)一泻心汤;胃寒肠热(胃喜温便秘)一枳实导滞丸或枳实消痞丸

(2)久痞由气及血,痰瘀内生,治宜软坚散结,化痰活血。

(3)重视调理脾胃,调畅气机。(4)顾及胃阴

(三)呕吐

1、呕吐如何与反胃及霍乱进行鉴别?

(1)呕吐与反胃相鉴别。反胃多因脾胃虚寒,胃中无火,难于腐熟,食入不化所致。以食饮入胃,滞停胃中,良久尽吐而出,吐后转舒;呕吐为邪气干扰,胃虚失和所致,实者食入即吐,或不食亦吐,并无规律,虚者时吐时止,或干呕恶心,但多吐出当日之食。(2)急性呕吐与霍乱相鉴别。霍乱证见腹痛如绞,上吐下泻,吐泻剧烈者可出现肢冷、脉沉等危象;急性呕吐以呕吐为主,不伴腹泻。

¥¥¥ 2、试述呕吐的病因病机。

胃失和降,胃气上逆。病位在胃,与肝脾相关。分虚实:实:外肝痰食;虚:虚寒气阴

¥¥¥ (考试的辩证贼爱考)特殊方药爱考3、试述呕吐的辨证及治疗。A

实证(1)外邪犯胃发病急骤,突然呕吐,有发热恶寒,头身疼痛,兼见胸脘满闷,不思饮食,舌苔白,脉濡缓。治宜解表疏邪,和胃降逆。方用藿香正气散或玉枢丹

(2)肝气犯胃呕吐吞酸,嗳气频作,兼见胸胁胀满,烦闷不舒,每因情志不遂而呕吐吞酸更甚,舌边红,苔薄腻,脉弦。治宜疏肝理气,和胃止呕。方用半夏厚朴汤合左金丸。

(3)痰饮内停呕吐多为清水痰涎,头晕心悸,兼见胸脘痞闷,不思饮食,或呕而肠鸣有声,苔白腻,脉滑。治宜温化痰饮,和胃降逆。方用小半夏汤合苓桂术甘汤。

(4)饮食停滞呕吐酸腐,脘腹胀满,嗳气厌食,得食欲甚,吐后反快,兼见大便或溏或结,气味臭秽,苔厚腻,脉滑实。治宜消食导滞,和胃降逆。方用保和丸。

虚证(1)脾胃虚寒饮食稍有不慎,即易呕吐,大便溏薄,时作时止,兼见胃纳不佳,食入难化,脘腹痞闷,口淡不渴,面色少华,倦怠乏力,舌质淡,苔薄白,脉濡弱。治宜温中健脾,和胃降逆。方用理中汤。

(2)脾胃气虚:食欲不振,食入难化,恶心呕吐,皖部痞闷,大便不畅,舌苔白滑,脉虚弦。治宜健脾益气,和胃降逆。方用香砂六君子。

(3)胃阴不足呕吐反复发作,时作干呕,兼见呕量不多,或仅唾涎沫,口燥咽干,胃中嘈杂,似饥而不欲食,舌质红,少津,脉细数。治宜滋养胃阴,降逆止呕。方用麦门冬汤。

(四)噎嗝

1、噎膈与梅核气应如何鉴别?

梅核气属痰气交阻于咽喉,为无形之邪。自觉咽中有物梗塞,吐之不出,咽之不下,但饮食咽下顺利,无噎塞感之病证;而噎膈为痰、血、瘀等有形之物阻于食道,自觉咽中噎塞,饮食咽下梗阻,甚则食饮不下的病证。

2、病机

气痰瘀交结,阻碍食道胃脘。病位在食道,属于胃所主,与肝脾肾相关。

治疗:分清标本虚实、主次兼顾。

病程:痰气一噎(初期);痰气瘀交结一嗝(继);伤津耗液一重症(久);阴损及阳(晚期)

¥¥¥(超级重要)3、噎嗝的分证论治

(1)痰气交阻:吞咽梗阻,胸膈痞满,或疼痛,情志抑郁时加重,嗳气呃逆,呕吐痰涎,口干咽燥,大便秘结,舌质红,苔薄腻,脉弦滑。治法: 开郁化痰,润燥降气。代表方: 启膈散加减。

(2)瘀血内结:饮食梗阻难下,食不能下,甚或呕出物如赤豆汁,或便血,胸膈疼痛,固定不移,面色晦暗,肌肤甲错,形体羸瘦,舌质紫暗,脉细涩。

治法: 破结行瘀,滋阴养血。代表方: 通幽汤加减

(3)津亏热结:吞咽梗涩而痛,食入而复出,甚则水饮难进,心烦口干,胃脘灼热,五心烦热,形体消瘦,皮肤干燥,小便短赤,大便干结如羊类,舌质光红,干裂少津,脉细数。

治法: 滋阴清热,润燥生津。代表方: 沙参麦冬汤加减。

(4)气虚阳微:吞咽受阻,饮食不下,泛吐涎沫,面浮足肿,面色㿠白,形寒气短,精神疲惫,腹胀便溏,舌质淡,苔白,脉细弱。治法: 温补脾肾。代表方: 补气运脾汤加减。

(5)脾胃虚寒:食后脘腹胀满,朝食暮吐,暮食朝吐,宿谷不化,吐后则舒,神疲乏力,面色清白,手足不温,大便溏少,舌淡,苔白腻,脉细缓无力。治法温中健脾,和胃降逆。代表方丁香透膈汤加减。

(五)呃逆

1、呃逆与嗳气、干呕的鉴别要点是什么?

呃逆与干呕的鉴别要点是干呕以病人作呕吐状,发呕吐声,无物呕出,或仅有少量痰涎而无食物呕出为主证;呃逆则气从膈间上逆,气冲喉间,以呃呃连声,声短而频,不能自制为主证。呃逆与嗳气的鉴别要点是嗳气是以声音沉缓而长,多伴酸腐气味,食后多发为主证;呃逆为气逆上冲喉间,呃呃连声,声短而频的病证。

¥¥¥ (考过)2、病机:呃逆无食积,嗳气无衰败

胃失和降,膈气不利。病位在膈,关键在胃,与肺肾肝脾相关。

治法:理气和胃,降逆止呃。

¥¥¥¥ (非常容易混)3、呃逆的分证论治

(1)胃中寒冷:呃声沉缓有力,胸膈及胃脘不舒,得热则减,遇寒更甚,进食减少,喜食热饮,口淡不渴,舌苔白润,脉迟缓。治法: 温中散寒,降逆止呃。代表方: 丁香散加减。

(2)胃火上逆:呃声洪亮有力,冲逆而出,口臭烦渴,多喜冷饮,脘腹满闷,大便秘结,小便短赤,苔黄燥,脉滑数。治法: 清胃泄热,降逆止呃。代表方: 竹叶石膏汤加减。

若腑气不通,痞满便秘者,可合用小承气汤通腑泄热,使腑气通,胃气降,呃自止;

若胸膈烦热,大便秘结,可用凉膈散以攻下泻热。

(3)气机郁滞:呃逆连声,常因情志不畅而诱发或加重,胸胁满闷,脘腹胀满,嗳气纳减,肠鸣矢气,苔薄白,脉弦。治法: 顺气解郁,和胃降逆。代表方: 五磨饮子加减。

(4)胃阴不足:呃声短促而不得续,口干咽燥,烦躁不安,不思饮食,或食后饱胀,大便干结,舌质红,苔少而干,脉细数。治法: 养胃生津,降逆止呃。代表方: 益胃汤合橘皮竹茹汤加减。

(5)脾胃阳虚:呃声低长无力,气不得续,泛吐清水,脘腹不舒,喜温喜按,面色㿠白,手足不温,食少乏力,大便溏薄,舌质淡,苔薄白,脉细弱。治法: 温补脾胃止呃。

代表方: 理中丸加吴茱黄、丁香。

(六)腹痛

¥¥¥ (很重要)1、腹痛的基本病机是什么?

脏腑气机不利,经脉气血阻滞,脏腑经脉失养为腹痛的基本病机。

不通则痛(寒凝、火郁、食积、气滞、血瘀);不荣则痛(中脏虚寒)分为寒热虚实

在腹部,与肝、胆、脾胃、肾、大小肠、膀胱、胞宫有关。

¥¥¥ (大纲有)2、腹痛与胃痛应如何鉴别?

胃处腹中,与肠相连,腹痛常伴有胃痛的症状,胃痛有时也有腹痛的表现,故需鉴别。胃痛部位在心下胃脘之处,常伴有恶心、嗳气等胃病见症,腹痛部位在胃脘以下,多伴有便秘、泄泻等症状,如两证同时出现时,需辨明主证与兼次证。

3 、怎样鉴别腹痛证和外科、妇科腹痛?

内科腹痛常先发热后腹痛,疼痛不剧,压痛不明显,腹部柔软,痛无定处;外科腹痛多先腹痛后发热,疼痛剧烈,痛有定处,压痛明显,伴有肌紧张和反跳痛,当出现外科腹痛征象时,应及时确诊。另外,女性患者应与妇科腹痛相鉴别,妇科腹痛多在小腹,与经、带、胎、产有关,如痛经、流产、异位妊娠,输卵管破裂等,应及时进行妇科检查,以明确诊断。

¥¥¥ (考过)4、怎样对腹痛与伴有腹痛症状的其他内科疾病相鉴别?

内科许多疾病常见腹痛的表现,但均以其本病特征为主,此时的腹痛只是作为该病的症状出现。如痢疾之腹痛,伴有里急后重,下痢赤白脓血;霍乱之腹痛,伴有吐泻交作;而腹痛病证,当以腹部疼痛为主要表现。

¥¥¥ (未考过,但我觉得很重要)5、腹痛的临证备要

1.灵活运用温通之法治疗腹痛。

温通法是以辛温或辛热药为主体,配合其他药物,借能动能通之力,以收通则不痛之效的治疗方法。温通法每需与它药合用。

①与理气药为伍,如良附丸中高良姜与香附同用,用于寒凝而致气滞引起的腹痛十分相宜。

②与养阴补血药相合,如当归四逆汤中桂枝、细辛与当归、白芍同用,小建中汤中桂枝与白芍同用等。③与活血祛瘀药配用,如少腹逐瘀汤,在活血化瘀的同时使用小茴香、干姜、肉桂等辛香温热之品,来化解滞留于少腹的瘀血。④与补气药相配,如附子理中汤,既用党参、白术,又用附子、干姜,对中虚脏寒的腹痛切中病机。⑤与甘缓药同用,常用甘草、大枣、饴糖等味甘之品,一方面制约辛燥温热太过,使其温通而不燥烈,另一方面甘药在温热药的推动下,缓急止痛而不碍邪。

2.运用清热通腑法治疗急性热证腹痛。

(1)清热通腑法以清热解毒药(如银花、黄连、黄芩等)与通腑药(如大黄、虎杖、枳实、芒硝等)为主体,以通则不痛为法。(2)对于不完全性肠梗阻患者,可予调胃承气汤加减,加用木香、槟榔等理气之品,收理气通腑之效。(3)本法应用,中病即止,不可过用。以免伤阴太过。对虚证腹痛不可妄用清热通腑法,以免损耗正气,使虚者更虚。

¥¥¥ (未考,自觉超级重要)6、腹痛的治则是什么?

总:治疗腹痛以通字立法,

(1)但通法并非单纯泻下,应在辨明寒热虚实而用药的基础上辅以理气通导之品,标本兼治。(2)用药不可过用香燥,应中病即止,特别是虚痛,应以温中补虚,益气养血为法。(3)另外,久痛可以入络,对于缠绵不愈的腹痛,加入辛润活血之剂尤为必要。

¥¥¥ (容易出证型分析题)7、实证腹痛和虚证腹痛有什么不同?

一般而论,实痛拒按,虚痛喜按。实痛一般痛势急剧,痛时拒按,痛而有形,痛势不减,得食则甚。虚痛一般痛势绵绵,喜揉喜按,时缓时急,痛而无形,饥而痛增。

¥¥¥ (很重要,像是爱考的点,但未考过)8、简述腹痛的辨证要点。

⑴辨腹痛性质一般而论,实痛拒按,虚痛喜按。实痛一般痛势急剧,痛时拒按,痛而有形,痛势不减,得食则甚。其中腹痛拘急,疼痛暴作,痛无间断,坚满急痛,遇冷痛剧,得热则减者,为寒痛;腹痛急迫,痛处灼热,时轻时重,腹胀便秘,得凉痛减,痛在脐腹者,为热痛;腹痛胀满,时轻时重,痛处不定,攻撑作痛,得嗳气矢气胀痛减轻者,为气滞痛;腹部刺痛,痛无休止,痛处不移,疼痛拒按,入夜尤甚者,为血瘀痛;脘腹胀满,嗳气频作,嗳后稍舒,痛甚欲便,便后痛减者,为伤食痛;虚痛一般痛势绵绵,喜揉喜按,时缓时急,痛而无形,饥而痛增。

⑵辨腹痛部位大腹疼痛,多为脾胃和大小肠受病;脐腹疼痛,多为虫积;胁腹、少腹疼痛,多为厥阴肝经受病;小腹疼痛,多为膀胱病变。(辨别寒热、虚实、气血、脏腑)

¥¥¥ (未考过、自觉很重要)9、腹痛的转归预后:

(1)急性暴痛,若治疗不及时或不得当,气血逆乱一厥脱(剧烈腹痛,冷汗淋漓,四肢不温,呕吐不止)

(2)湿热蕴结肠胃,蛔虫内扰或术后气滞血瘀一腑气不通,气滞血瘀日久而成积聚

¥¥¥ (超级重要,不用说)10、谈谈腹痛的证型、主证、治法和代表方剂。

⑴寒邪内阻主证为腹痛急迫,剧烈拘急,得温痛减,遇寒尤甚,舌苔白腻,脉沉紧。治法是温里散寒,理气止痛。方剂为良附丸合正气天香散。

附方:1、脐中痛不可忍,喜温喜按,手足厥逆,脉微欲绝。一通脉四逆汤

2、突发少腹拘急冷痛,喜温喜按,得温痛减,苔白,脉沉紧。一暖肝煎

3、腹中冷痛,手足厥逆,而又身体疼痛,为内外皆寒。一乌头桂枝汤

4、腹中雷鸣切痛,胸胁胀满,呕吐,苔白脉沉紧,为寒邪上逆。一附子粳米汤

5、腹痛拘急,大便不通,寒实积聚。一大黄附子汤

⑵湿热壅盛主证是腹部胀满,痞满拒按。大便秘结,或溏滞不爽,舌苔黄燥或黄腻,脉滑数。治法是通腑泻热。方剂为大承气汤合枳实导滞丸。

⑶饮食停滞主证是脘腹胀满,疼痛拒按,嗳腐吞酸,舌苔白腻,脉滑。治法是消食导滞。方剂为枳实导滞丸。

⑷气机郁滞主证是脘腹疼痛,胀满不舒,攻窜两胁,舌苔薄白,脉弦。治法是疏肝解郁,理气止痛。方剂是柴胡疏肝散。

⑸瘀血阻滞主证为少腹疼痛,痛势较剧,痛如针刺,舌质紫暗,脉细弦。治法是活血化瘀。方剂为少腹逐瘀汤。下焦蓄血,大便色黑一桃核承气汤。

⑹中脏虚寒主证是腹痛绵绵,时作时止,喜热恶冷,痛时喜按,舌淡苔薄白,脉沉细。治法是温中补虚,缓急止痛。方剂为小建中汤。

附方: 1、若腹中大寒,呕吐肢冷,可用大建中汤温中散寒。

2、若腹痛下利,脉微肢冷,脾肾阳虚者,可用附子理中汤温补脾肾。

3、若大肠虚寒,积冷便秘者,可用温脾汤温阳通下。

4、若中气大虚,少气懒言,可用补中益气汤益气补中。

(七)泄泻

1、泄泻与痢疾的鉴别要点是什么?

两者的共有症状为排便次数增多,且病变部位均在肠间。但泄泻以排便次数增多,便质稀薄,甚至如水样为主证。而痢疾的主证为腹痛,里急后重,便下赤白粘液。泄泻的腹痛与肠鸣多同时出现,便后痛减。而痢疾的腹痛是与里急后重同时出现,其痛便后不减。

¥¥¥ 2、谈谈泄泻的治疗原则。

因泄泻的基本病机为脾虚湿盛,故其基本治疗原则为运脾化湿。急性暴泻以湿盛为主,应注重化湿,佐以淡渗利湿,再依据病机的不同,分别采用温化寒湿、清热利湿、清暑祛湿,并结合健运脾胃之法;久泻以脾虚为主,当以健脾为主,佐以化湿利湿;若挟有肝郁者,宜配合抑肝扶脾;肾阳虚衰者,宜补火暖土。

¥¥¥ (未考过,很重要)4、治疗泄泻时,在用药上应注意什么问题?

泄泻初起,不可骤用补涩,以免固闭邪气;久泻不止,不可分利太过,以免重伤阴液。清热不可过于苦寒,太过则伤脾;补虚不纯用甘温,因甘能助湿。

¥¥¥ 5、简述泄泻的病因病机。

基本病机和泄泻发病关键:脾虚湿盛。病位:脾胃大小肠,病位主脏在脾,与肝肾相关。

病理因素:主要是湿,可夹寒、夹热、夹滞。分为虚实(湿盛、食滞)(脾虚)(肝气乘脾)

¥¥¥ (鉴别各种泄泻)6、谈谈泄泻的证候特征。

泄泻的证候特征:外感泄泻,多挟有表证,当进一步辨其寒湿、湿热与暑湿。寒湿泄泻,舌苔白腻,脉象濡缓,泻多鹜溏;湿热泄泻,舌苔黄腻,脉象濡数,泻多如酱黄色;暑湿泄泻,多发于夏暑炎热之时,除泄泻外,尚有胸脘痞闷,舌苔厚腻;食滞肠胃之泄泻,以腹痛肠鸣,粪便臭如败卵,泻后痛减为特点;肝气乘脾之泄泻,以胸胁胀闷,嗳气食少,每因情志郁怒而增剧为特点;脾胃虚弱之泄泻,以大便时溏时泻,夹有水谷不化,稍进油腻之物,则大便次数增多,面黄肢倦为特点;肾阳虚衰之泄泻,多发于黎明之前,以腹痛肠鸣,泻后则安,形寒肢冷,腰膝酸软为特点。

¥¥¥ (超级重要)7、试述各型泄泻的证型、治法和方剂。

(1)寒湿泄泻,治法为芳香化湿,疏表散寒,方剂为藿香正气散。

(2)湿热泄泻,治法为清热利湿,方剂为葛根芩连汤。

(3)暑湿泄泻,治法为清暑化湿,方剂为黄连香薷饮。

(4)食滞肠胃,治法为消食导滞,方剂为保和散。

(5)肝气乘脾,治法为抑肝扶脾,方剂为痛泻药方。

(6)脾胃虚弱,治法为健脾益胃,方剂为参苓白术散。

(7)肾阳虚衰,治法为温肾健脾,固涩止泻,方剂为四神丸。

¥¥¥ (暂时无,理解为主)8、试述泄泻的预防与转归。

泄泻的预后与转归:泄泻因暴泻与久泻的不同,而使其转归和预后不同。

急性暴泻病情较轻者,多可治愈,有的病人不经治疗,仅予以饮食调养也可自愈;

若病情较重,大便清稀如水而直下无度者,易产生亡阴亡阳的危证,甚至导致死亡;

少数急性暴泻患者,治疗不及时或未进行彻底治疗,迁延日久,易由实转虚而变为慢性久泻。

慢性久泻者由于脏气亏虚,病情缠绵,难取速效,少数病人反复泄泻,导致脾虚中气下陷,证见纳呆、小腹坠胀、消瘦,甚至脱肛等证;

少数患者暴泻不止,损气伤津耗液,特别是伴有高热,呕吐,热毒肾者,痉厥闭脱等危症。

若久泻脾虚及肾,脾肾阳虚,则泄泻无度,病情趋向重笃一命门火衰之五更泻

¥¥¥ (未考过,理解为主)9、泄泻的临证备要

(1)注意风药的临床应用(燥湿、升阳、抗过敏)(2)虚实夹杂者应寒热并用

(3)掌握通法在慢性泄泻中的运用时机(4)久泻应采用化淤之法

健脾运脾灵活应用,久泻不可利小便,不轻易使用补涩,寒热夹杂虚实兼见需辨明。

¥¥¥ (全部重要)(八)痢疾

1、如何辨别痢疾的邪正盛衰?

凡痢疾经治疗后,痢下脓血次数减少,腹痛、里急后重减轻,为气血将和,正能胜邪,病情转愈;凡下痢脓血,兼有粪质者轻,不兼有粪质者重;凡下痢脓血次数虽减少,而全身症状不减轻,甚而出现烦躁,腹胀,精神萎靡,手足欠温,脉证不符,皆预示病情变化,应引起高度重视。

2、痢疾的病因病机

基本病机: 为邪蕴肠腑,气血凝滞,传导失司,脂膜血络受伤而成痢。

病位: 在肠,与脾胃关系密切,可涉及肾。

病理性质: 有虚、实、寒、热之不同,且演变多端。

3、痢疾与泄泻的鉴别要点是什么?

两者多发于夏秋季节,均为排便次数增多,皆由外感时邪、内伤饮食而发病。但泄泻是粪便稀薄无脓血,腹痛肠鸣并见,泻后痛减。而痢疾则以便脓血、腹痛、里急后重并见,便后不减为主证。

4、疫毒痢的主证、治法和方剂各是什么?

疫毒痢的主证为发病急骤,壮热,痢下鲜紫脓血,舌红绛,苔黄燥或苔黑滑润,脉滑数或脉微欲绝。治法是清热解毒,凉血止痢。方剂用白头翁汤。

5、痢疾的治则是什么?

⑴初痢宜通;久痢宜涩(补);热痢清之;寒热交错者,清温并举;虚实夹杂者,通涩兼施。清肠、清热、解毒、化湿、燥湿为初痢实证的常用方法。

⑵调和气血:消导、去滞、调气、和血行血为治痢的基本方法。

⑶保存胃气。即顾护胃气应贯穿于治痢过程之始终。

⑷虚证久痢,应用温养之法,兼以收涩固摄,慎用攻伐之品。正虚邪恋者,宜扶正驱邪。

⑸治疗禁忌方面,应忌过早补涩,忌峻下攻伐,忌分利小便等以免留邪或伤正气。

6、痢疾的辨证要点

(1)辨别寒热:下血鲜紫红,或赤多白少,质稠恶臭, *** 灼热或里急后重,入厕而不得解,口渴喜冷饮,小便黄或短赤,舌质红,苔黄腻,脉数而有力者属热。痢下白多赤少或晦暗清稀,频下污衣,无臭,面白,畏寒喜热,四肢微厥,小便清长,舌质淡,苔白滑,脉沉细弱者属寒。

(2)辨别痢疾属虚属实:一般新病年少,形体壮实,腹痛拒按,里急后重,便后减轻者为实;久病年长,形体虚弱,腹痛绵绵,痛而喜按,里急后重便后不减或虚坐努责者为虚。

(3)辨伤气、伤血:气分: 下痢白多赤少,为湿邪伤及气分;血分: 赤多白少,或以血为主者,为热邪伤及血分。

7、痢疾的临证备要

(1)噤口痢的治疗。痢疾不能进食,或呕不能食者,称为噤口痢。

(2)注意灌肠疗法(凡下痢赤白脓血,里急后重者,即可使用)

(3)慢性痢疾要辨外感、内伤两类。治疗外感所致者,不忘清余邪,而内伤所致者,应以调脾胃为主。

(4)注意痢疾治疗禁忌。忌过早补涩,忌峻下攻伐,忌分利小便,以免留邪或伤正气。

8、怎样判断痢疾的转归预后。

痢疾的转归与预后因病人正气的强弱及感受邪毒的深浅不同而不同。一般体质好,正气盛,虽感湿热、寒湿之邪毒而患痢疾者,只要治疗及时正确,将息适宜,预后一般良好。但疫毒邪盛者,常可出现热入心营、热盛动风或内闭外脱的危证,甚或死亡。慢性痢疾多由急性痢疾迁延不愈而致,如休息痢、阴虚痢、虚寒痢。此种痢疾,一般病情缠绵,难收速效,但只要辨证正确,治疗正确,多能缓解或痊愈,但不注意摄养或调治,病情常易加重而现危侯。9、痢疾中的暴痢分几型?其主证及治法和代表方剂是什么?

痢疾分急性慢性两类。急性者,称之为暴痢,包括湿热痢、疫毒痢、寒湿痢。

⑴湿热痢的主证是腹痛,里急后重,下痢赤白脓血,赤多白少,或纯下赤冻。治法是清热解毒,调气行血。方剂用芍药汤。

⑵疫毒痢的主证是发病急骤,壮热,痢下鲜紫脓血。治法是清热解毒,凉血止痢。方剂用白头翁汤。

⑶寒湿痢的主证是腹痛,里急后重,痢下赤白粘冻,白多赤少,或纯为白冻。治法是温化寒湿,调气和血。方剂用胃苓汤。

10、慢性痢疾(即休息痢)的证型,其主证及治法和代表方剂是什么?

慢性痢疾,又称之为久痢,包括虚寒痢、阴虚痢、休息痢。

⑴虚寒痢的主证是下痢稀薄,带有白冻,甚则滑脱不禁。治法为温补脾肾,收涩固脱。方剂用桃花汤合真人养脏汤。

⑵阴虚痢的主证是下痢赤白粘冻,或下鲜血粘稠。治法为养阴清肠。方剂用驻车丸。

⑶休息痢发作期的主证是腹痛,里急后重,大便夹有脓血。治法为温中清肠,调气化滞。方剂用连理汤。

缓解期①脾气虚弱的主证是腹胀食少,大便溏薄或夹少量粘液。治法为补中益气,健脾升阳。方剂用补中益气汤。

②脾阳虚衰的主证是腹痛绵绵,喜温喜按,大便稀溏,夹有少许粘液白冻。治法为温阳祛寒,益气健脾。方剂用附子理中汤。

③寒热错杂的主证是胃脘灼热,烦渴,腹痛绵绵,下痢稀溏,时夹少量粘冻。治法为温中补虚,清热燥湿。方剂用乌梅丸。

④瘀血内阻的主证是腹部刺痛,拒按,下痢色黑。治法为活血祛瘀,行气止痛。方剂用膈下逐瘀汤。

¥¥¥ (全部重要)(九)便秘

1、便秘的诊断依据是什么?

⑴便秘主要表现为排便次数减少,排便周期延长;或粪质坚硬,便下困难;或排便无力,出而不畅。

⑵临床常兼见腹胀、腹痛、头晕头胀、脘闷嗳气、食欲不振、夜寐不安、心烦易怒等证。

⑶发病常与外感寒热、饮食情志、脏腑失调、坐卧少动、年老体弱等因素有关。其起病缓慢,多表现为慢性过程。

⑷胃肠X线钡餐、纤维结肠镜检查有助于部分便秘的诊断。

2、便秘日久于腹部可扪及包块,应与哪种疾病相鉴别?

便秘患者,于左下腹可扪及条索状包块,少数病人便秘日久者,腹部也可扪及大小不等的包块,均为粪块所致,此时须与积聚鉴别。便秘之包快,通下之后即消失或减少,而积证之包快,通下之后,依旧不变。

3、如何辨别便秘的寒、热、虚、实?

便秘在辨证时应依据病人的排便周期、粪质、舌象分清寒热虚实。大便干燥坚硬, *** 灼热,舌苔黄厚,多属肠胃积热;素体阳虚,排便艰难,舌体胖而苔白滑者,多为阴寒内结;大便不干结,排便不畅,或欲便不出,舌质淡而苔少者,多为气虚;若粪便干结,排出困难,舌质红而少津无苔者,多属血虚津亏。

3、便秘的治疗原则是什么?

便秘的治疗虽以通下为原则,但绝非单纯用泻下药治疗。实秘当以清热润肠通便,顺气导滞为法;虚秘则以益气养血,温通开结为法。

4、便秘的转归预后如何?

(1)便秘日久,肠道气机阻滞,可脘腹胀痛,满闷嗳气,食欲减退,甚则腹痛呕吐;

(2)浊阴不降,清阳不升,往往引起头晕、头痛、失眠、烦躁易怒等。

(3)便秘日久,大便干燥过度努挣,可引起肛裂、痔疮疝气甚至诱发胸痹,中风等。

(4)年老体弱、病后、产后体虚便秘,多为气血不足,阴寒凝滞,治疗宜缓缓图之,难求速效。本病预后一般良好,辨证得当,大都可痊愈。

5、试述便秘的病因病机。

基本病因:大肠传导失常。病位主要在大肠,与肺,脾胃,肝,肾相关。

6、便秘实证分几型?分别论述各型的证候特征、治法和方剂。

⑴胃肠积热型的主证是大便干结,腹中胀满,口干口臭,面红身热,心烦不安,多汗,时欲饮冷,小便短赤,舌质红干,苔黄燥,或焦黄起芒刺,脉滑数或弦数。治法是泻热导滞,润肠通便。方剂用麻子仁丸。

⑵气机郁滞型的主证是大便干结,欲便不出,腹中胀满,胸胁满闷,嗳气恶逆,食欲不振,肠鸣矢气,便后不畅,舌苔薄白,或薄黄,或薄腻,脉弦,或弦缓,或弦数,或弦紧。治法是顺气导滞,降逆通便。方剂用六磨汤。便秘虚证分几型?分别论述各型的证候特征、治法和方剂。

⑴气虚便秘的主证是虽有便意,临厕努挣乏力,难以排出,便后乏力,汗出气短,面白神疲,肢倦懒言,舌淡胖,或舌边有齿痕,苔薄白,脉细弱。治法是补气健脾,润肠通便。方剂用黄芪汤。

⑵血虚便秘的主证是大便干结,努挣难下,面色苍白,头晕目眩,心悸气短,失眠健忘;或口干心烦,潮热盗汗,耳鸣,腰膝酸软,舌质淡,苔白,或舌质红,少苔,脉细或细数。治法是养血润燥,滋阴通便。方剂用润肠丸。

⑶阳虚便秘的主证是大便艰涩,排出困难,面色白,四肢不温,喜热怕冷,小便清长,或腹中冷痛,拘急拒按,或腰膝酸冷,舌质淡,苔白或薄腻,脉沉迟或沉弦。治法是温阳通便。方剂用济川煎。

7、便秘的临证备要

1.关于通下法的应用:通下法虽然是治疗便秘的常法,但绝不是简单地应用泻下药。

首先,应在辨证论治原则的指导下选用寒下、温下等法。

(1)寒下: 指针对热秘等证型中的肠胃燥热病机,选用大黄、芒硝等寒凉药物进行通下;

(2)温下: 指针对寒秘等证型中的阴寒凝滞肠胃病机,选用皂角、硫黄等热性通便药通下,或寒凉通便药配伍温药进行通下。

其次,长期滥用通下不仅可产生不良反应,也可使患者产生赖药性。正确的方法是从最大有效剂量开始,治疗一定疗程后递减至维持量,后逐渐停药。在此过程中同时进行生活调摄,消除饮食不节、情志所伤、劳逸过度、体虚等致病因素,方有望彻底治愈便秘。

2.关于外治法的应用:

对于年老体虚,便结较甚,服药不应之患者,不可单存依赖药物,可配合应用外治法。《伤寒论•辨阳明病脉证并治》:“此为津液内竭,便虽硬不可攻之,当须自欲大便,宜蜜煎导而通之。”开创了便秘外导法的先河。目前临床上,多采用中药灌肠的方法,常用生大黄10g或番泻叶30g加沸水150~200ml,浸泡10分钟后,去渣,药液温度控制在37℃左右,取左侧卧位,用导管蘸液状石蜡,插入 *** 内约15cm,缓慢推注或滴注药液,保留20分钟后,排出大便。

三、案例分析

1、患者李某,男,60岁。反复胃脘部隐痛不适10余年,近日劳累后加剧,疼痛绵绵不休,喜温喜按,空腹痛甚,得食则减,吐清水,神疲纳呆,四肢倦怠,便溏,舌淡苔白,脉虚弱。写出证候分析、诊断、证型、治法和方剂。

证候分析:胃病日久,累及脾阳,脾胃阳虚,故胃脘部隐痛,疼痛绵绵不休,喜温喜按,空腹痛甚,得食则减;脾为气血生化之源,脾虚则气血虚弱,肌体失养,故神疲,四肢倦怠;脾虚不运,转输失常,故纳呆,便溏;脾阳不振,寒湿内生,饮邪上犯则吐清水;舌淡,苔白,脉虚弱皆为脾胃虚弱之变化。诊断:胃痛。证型:脾胃虚寒。治法:温中健脾。方剂:黄芪建中汤加减。

2、患者蒋某,女,58岁。自述平素常有脘腹不舒,痞塞满闷,心烦易怒,喜长叹息,恶心嗳气,大便不爽,常因情志因素而加重,苔薄白,脉弦。写出证候分析、诊断、证型、治法和方剂。

证候分析:情志不舒,肝气郁结,横逆犯胃,中焦气机失畅,故脘腹不舒,痞塞满闷,喜长叹息,恶心嗳气,大便不爽;肝喜条达而恶抑郁,故痞满常因情志因素而加重;心烦易怒,苔薄白,脉弦,皆为肝气郁滞之象。诊断:痞满。证型:肝郁气滞型。治法:疏肝解郁,理气消痞。方剂:四逆散合越鞠丸。

3、患者陈某,女,50岁,反复呕吐3年余,呕吐物为食物残渣及痰涎,。呈周期性发作,每因情志不遂而呕吐加剧,并伴胸胁胀满,满闷不舒,舌边红,苔薄腻,脉弦。写出证候分析、诊断、证型、治法和方剂。

证候分析:肝气不舒,横逆犯胃,胃失和降,因而呕吐,且每因情志不遂而呕吐加剧,并伴胸胁胀满,满闷不舒;舌边红,苔薄腻,脉弦,为气滞肝旺之证。诊断:呕吐。证型:肝气犯胃型。治法:疏肝理气,和胃止呕。方剂:半夏厚朴汤合左金丸加减。

4、患者林某,女,30岁。于4月前因误服碱水引起喉部及胸骨后部剧烈疼痛,吞咽困难,曾在当地医院诊治,诊为“食道化学性烧伤”、“化学性烧伤后继发食道狭窄”,坚持用中西医结合治疗,但自觉改善不明显,且医院要求作食道扩张术,患者拒绝来院诊治。证见咽喉干燥疼痛,胸骨后发胀刺痛,吞咽困难,平时虽有饥饿感,但对食物厌恶和恐惧,每餐只能进食流质饮食,常感头晕,手足心热,腰酸无力,小便短黄,形体消瘦,舌质红,苔微腻,脉细数。写出本病的证候分析、诊断、证型、治法和方剂。

证候分析:胃津亏耗,食道失于濡润,故吞咽困难;胃不受纳,无以化生精微,故常感头晕,腰酸无力,形体消瘦;热结灼津,虚火亢盛,则咽喉干燥疼痛,手足心热,小便短黄,舌质红,苔微腻,脉细数。诊断:噎膈。证型:津亏热结。治法:滋养津液,泻热散结。方剂:五汁安中饮加减。

5、患者韩某,男,44岁,反复呃逆,呃声洪亮有力,口臭烦渴,多喜冷饮,脘满,胸膈烦热,便秘,溲赤,苔黄燥,脉滑数。写出证候分析、诊断、证型、治法和方剂。

证候分析:胃肠蕴蓄积热,郁而化火,胃气上冲,故呃声洪亮有力,冲逆而出;阳明热壅,灼伤胃津,故口臭烦渴,多喜冷饮,脘满,胸膈烦热,溲赤;热邪内郁,肠间燥结,故便秘;苔黄燥,脉滑数,均为胃热内盛之象。诊断:呃逆。证型:胃火上逆型。治法:清热和胃,降逆止呃。方剂:竹叶石膏汤加减。

6、刘某,女,28岁。饮冷后突发剧烈腹痛,用热水袋敷后有所减轻,恶寒,手足不温,口淡不渴,小便清长,苔白腻,脉沉紧。写出证候分析、诊断、证型、治法和方剂。

证候分析:寒邪入侵,阳气不运,气血被阻,故腹痛暴急,得温则寒散而痛减,遇冷则寒凝而痛甚。小便清长,恶寒,手足不温,口淡不渴均为里寒之象。舌苔白腻,脉沉紧为感受寒邪之舌脉变化。诊断:腹痛。证型:寒邪内阻型。治法:温里散寒,理气止痛。方剂:良附丸合正气天香散。

7、王某,男,35岁。腹部胀痛,痞满拒按。自诉大便已四日未解,伴有胸闷不舒,烦渴,身热自汗,小便短赤,苔黄腻,脉滑数。写出证候分析、诊断、证型、治法和方剂。

证候分析:湿热内结,气机壅滞,腑气不通,故腹痛拒按,胀满不舒;湿热伤津,传导失常,故大便秘结不通,烦渴;热迫津液外泄,则见汗出;小便短赤,身热,苔黄腻,脉滑数均为湿热之象。诊断:腹痛。证型:湿热壅滞型。治法:通腑泻热。方剂:大承气汤。

8、李某,女,12岁。就诊前一天突然出现高热神昏,体温40.5℃,经积极救治神志清醒,继而下痢鲜紫脓血,体温40℃,腹痛,里急后重明显,口渴,头痛,烦躁,舌质红绛,苔黄燥,脉滑数。写出证候分析、诊断、证型、治法和方剂。

证候分析:疫毒与气血搏结于肠之脂膜, *** 化为脓血,故下痢鲜紫脓血。疫毒盛于内,热因毒发,故壮热。热毒内蕴,气机不利,腹气不通,故见腹痛剧烈,里急后重明显。热盛伤阴则口渴。热扰心神则烦躁。热扰于上则头痛。舌质红绛,苔黄燥,脉滑数皆为热毒内炽之象。诊断:痢疾。证型:疫毒痢。治法:清热解毒,凉血止痢。方剂:白头翁汤。

9、兰某,男,36岁。自诉腹痛,里急后重,下痢赤白脓血3天,大便色红, *** 灼热,尿短赤,舌红,苔腻微黄,脉滑数。写出证候分析、诊断、证型、治法和方剂。

证候分析:湿热之邪毒积滞肠中,气血被阻,气机不畅,传导失司,所以腹痛,里急后重。湿热之毒薰灼,伤及肠道脂膜之气血, *** 化为脓血,则见痢下赤白。湿热 *** ,则 *** 灼热,小便短少。苔腻为湿,黄则有热。脉滑为实,数是热的征象。诊断:痢疾。证型:湿热痢。治法:清热解毒,调气行血。方剂:芍药汤。

10、司某,男,46岁。三天前进食生冷后出现腹痛拘急,里急后重,泻下稀薄粪便,继而排出白色胶冻如鱼脑状物,脘腹胀满,恶心呕吐,舌淡苔白腻,脉濡缓。写出证候分析、诊断、证型、治法和方剂。

证候分析:寒湿滞留肠中,因寒主收引,湿邪粘滞,故气机阻滞,而见腹痛,里急后重。寒湿之邪伤于气分,故下痢白多赤少,或纯为白冻。寒湿困脾,健运失司,故脘闷。胃气上逆则恶心、呕吐。舌质淡,苔白腻,脉濡缓为寒湿内盛之象。诊断:痢疾。证型:寒湿痢。治法:温化寒湿,调气和血。方剂:胃苓汤。

11、刘某,女,45岁。大便干结,排出困难,常一周不解,腹胀,口臭,面红,心烦,平素喜饮冷,舌质红干,苔黄燥,脉滑数。写出证候分析、诊断、证型、治法和方剂。

证候分析:肠胃积热,则腹胀,口臭;面红,心烦,喜饮冷,舌质红干,苔黄燥,脉滑数,为热盛津伤的证候表现。诊断:便秘。证型:肠胃积热型。治法:泻热导滞,润肠通便。方剂:麻子仁丸。

更多中医内科考研题(中医内科学考研题库)相关信息请关注本站,本文仅仅做为展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