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伙伴关心的问题:上海古老的桥(上海古桥最多的地方),本文通过数据整理汇集了上海古老的桥(上海古桥最多的地方)相关信息,下面一起看看。

上海古老的桥(上海古桥最多的地方)

上海迄今有文字记载的第一座桥,是1700多年前三国时期的吴国在今嘉定安亭镇一座菩提寺前造的山门桥。说是桥,其实,就是把石梁架在水上,长不过3.5米、宽不过2.7米。不过,相比毫无支架的一块石板,山门桥有了桥墩支撑,具备了桥的雏形。

6000年以前,上海地区的海岸线在嘉定外冈、青浦徐泾、闵行马桥、奉贤邬桥至金山漕泾一线,之后再不断东移、南进,因此,上海的古桥也是循着成陆先后渐次由西向东、由北向南。这就是大部分现存古桥分布在嘉定、青浦、松江、奉贤、金山等区县的原因。

松江,古称华亭,从东汉建安二十四年(219年)吴孙权封陆逊为华亭侯起,至今1770年;唐天宝十年(751年)置华亭县起, 也有1238年。水网纵横的松江境内有著名的九峰三泖风景区,环境幽雅,风景如画,构成了“山谷水肤”的旖旎风光,历来是旅游胜地。九峰指佘山、天马山、横山、小昆山、凤凰山、厍公山、辰山、薛山和机山。山不高但秀丽多姿,林木茂盛,风光无限。千万年前上海尚在滔滔江海中时,九峰已从中隆起。三泖与九峰齐名,位于县城西约14公里,自古以来是太湖入海的重要水道。历史上松郡三泖,是指今松江、青浦、金山至浙江平湖间相连的太湖荡,根据其大小形状把上、中、下三泖依此称为长泖、大泖和圆泖。峰泖之间,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十分丰富。历代文人留下了很多题咏峰泖的诗篇和画卷。陶宗仪曾赞之为“世外桃源”,董其昌更有“九点芙蓉堕淼茫”的生动描绘。

沧桑变化,松江的峰泖名迹大多已湮没,三泖也仅存“圆泖”。然而留存的一座座古桥却风姿依旧,岁月的沧桑更是为其平添了些许魅力。

望仙桥:古桥古塔相映生辉

上海现存最早的古桥位于松江方塔园内,名为望仙桥。建于南宋绍兴年间(1131—1162年),距今800多年。它不仅是上海最古老的石梁平板桥,也是上海独一无二的典型宋代梁柱式木石结构桥,故又名宋桥。桥南北走向,跨于方塔东南百米的唐代市河上,与著名的方塔相映成趣。望仙桥全长7米,宽3.2米,高2.2米,整座桥外形朴实,结构简练。桥面原先由四块略呈拱形的条式紫色武康石构成,线条流畅。两边墩座由石砌就,桥外侧雕饰沿边,视觉上给人以立体感,沿边下方刻有简练素雅的莲花纹图案,图案古朴。桥下以木梁垫承,木梁略显腐朽,但桥墩、石柱、梁眼仍清晰可见,桥墩盖梁上有一排半圆形榫眼,似是早年安置木梁的遗迹,如今木栏杆、木梁都已荡然无存。

方塔建于北宋年间,原名兴圣教寺塔,以造型秀美被誉为“江南地区最美的塔”。塔高42.5米,共9层,砖木结构,十分精巧。塔体为方形,故称方塔。四角系有铜铃,名曰“警鸟”,风吹铃响,悦耳动听。1977年松江辟建方塔园时,纳入望仙桥。现如今,古塔古桥相映生辉,成为游览胜地。

跨塘桥:云间第一桥

松江中山西路578号花园浜南侧有座南北向跨古浦塘的三孔拱形大石桥,青条石砌成。桥长49.3米余,宽5.25米,高8米,桥顶的东边栏石下刻有“云间第一桥”五字。

云间第一桥始建于宋代,现名跨塘桥,原名安龙桥,据上海最早的志书南宋绍熙四年(1193 年)的《云间志》记载,安龙桥,系木结构大桥,“跨古浦塘,在县西三里,俗称跨塘桥”。该桥地处交通要津,是华亭县府通向嘉兴、苏州、昆山等州府的起点,也是通往云间的标志,过此桥,就意味着跨进云间风景区的大门了,故得名“云间第一桥”。宋代陆蒙曾作诗:“路接张径近,塘连谷水长,一声清鹤唳,片云在沧浪。”

明代某年的一个端阳节,古浦塘举行龙舟竞赛,跨塘桥上游人如织,拥挤不堪,竟然生生地将桥给压塌了。明成化年间(1465年—1487年)松江知府王衡在旧址上重建石桥,即现存的三孔石桥,也是当时松江最大的一座桥。

东、西杨家桥:南俞塘上双生桥

松江区车墩镇华阳桥东门村坐落着两座元代石桥:西杨家桥和东杨家桥。均为南北走向的单拱石桥,同跨南俞塘。

西杨家桥原名拨云桥,据嘉庆《松江府志》记载:元代“至元间(1264—1294年),知府杨伯野台莅政明察,因取‘拨云见明星’(在明星桥东)之谚,命名以表之。”后明代杨忠裕在此结庐,建“招鹤台”,故称西杨家桥,又称典当桥。桥长约17米,宽3.05米,全部用武康石构筑。现桥额题刻已漫漶不清,仅隐约可见一“桥”字。桥面石阶已无,现用碎石铺垫。

东杨家桥原名广济桥,府志记:“拨云(桥)东,元至正间僧寿显建。”因其在杨忠裕招鹤台东而称东杨家桥。东杨家桥为单拱武康石石桥,在形制、大小上与西杨家桥同。如今桥面石阶全无,已基本废弃。

大仓桥:松江漕运第一桥

松江具有两座城为我国少有,一座是位于谷阳路以东的老城,一座就是位于大仓桥之南的“仓城”,这里是当时的市井中心,大仓桥就位于其中。

大仓桥是上海明代环洞大石桥,位于中山西路玉树路东侧,旧仓城之北。原名永丰桥,桥额刻有“重建永丰桥”。因明清时期桥南有松江府储存漕粮的仓城,又称大仓桥,也叫西仓桥。明宣德八年(1433年),巡抚周忱在此建仓,嘉靖年间筑仓城。仓城之北,原有一座木桥。隆庆年间(1567—1572年)改建为大石桥。董其昌《西仓桥记》中称此桥“开广五环,延亘三十余丈”。但不到50年,桥塌毁。明代天启年间(1621—1627年),华亭知县章允儒重建。

桥为南北走向,横跨古市河,因是漕运河起始点,所以河面开阔。五孔不等跨石拱,中孔最高,依次递减。桥长50米,宽5米,高8米,青石桥身,青石护栏,92级花岗石石级。桥墩上方刻莲花图案。整座石桥斑驳古朴,写满沧桑。由于河道逐渐变窄,两个边孔已淤积成岸,仅剩中间3孔仍在河面上。两岸至今保留着具有江南风格的古代民居,古朴典雅,当年繁荣景象依稀可见。自明代起,松江每年往京城运粮的“漕运”在此开拔,带动了仓城的繁荣。

1985年7月,该桥公布为松江县文物保护单位。在2002 年的修缮施工中,在北堍桥拱内发现《华亭仓桥碑记》石刻。碑额刻祥云纹,左右两边刻“S”形带状纹,篆体碑文绝大部分已剥泐。

车墩三桥:斑驳青石载历史沧桑

松江区车墩镇有三座明清时期的古桥,分别为钱家桥、三里桥和大通桥。

钱家桥,位于松江区车墩镇西华阳街,始建于明成化八年(1472年),因钱溥捐造,故名。该桥为单孔石拱桥,南北走向跨盐铁塘。桥长14米,宽3.2米,高4.3米。桥拱内北侧的刻石上记载了造桥经过,南侧刻工匠名。桥体青石砌筑,桥面石阶现换成花岗石,南面桥墩刻有“光绪岁次己亥(公元1899年)重修”。

三里桥,位于车墩镇华阳街,是南北走向的清代单孔石拱桥,跨盐铁塘。清代嘉庆《松江府志》记载:“三里桥,去府三里故名。”桥长20米,宽3.5米。桥拱由青石砌筑,纵联分节并列起券,桥面铺设黄石石阶,原花岗石桥栏已缺,南面下侧券石上有建桥题刻。

大通桥,位于松江区车墩镇南门村,东西走向跨官绍塘,俗称三官堂桥,是上海地区最大的单孔石拱桥。原是木桥,清嘉庆十三年(1808年)改为石桥。桥长40米,宽4.3米,青石砌筑,纵联分节并列起券,桥面铺设花岗岩石阶。现桥上原有的青石桥栏已失,石阶基本完好,仍在使用。青石斑驳的桥体在周围绿树的掩映下显得古意盎然。

撰稿 徐立勋(作者系上海市城市建设档案馆编研室主任)

更多关注:fhpcszz

更多上海古老的桥(上海古桥最多的地方)相关信息请关注本站,本文仅仅做为展示!